教育发展的集约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G40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应当看到,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是与教育落后有直接关系的。要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必须把握住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当前的关键问题还是要紧紧抓住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教育体制要从服务于计划经济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二是教育发展方式要从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特征的集约型。教育发展的集约化问题,正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一、经济增长的集约化与教育支持
经济增长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总量或人均产出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以投入为主或效率(效益)为主为标志,划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入来支持。这里讲的投入主要包括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所取得的是一种数量扩张效应。从历史上看,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的推动。据测算,在1953~1990年期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竟高达75.07%;此外, 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了19.4%。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0%,发达国家的相同指数在25%至40%之间。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靠资本扩张推动的粗放化方式。
集约化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列宁曾经把劳动生产率提高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根本标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还是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的基本途径。目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高达70%以上,而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支持率只有40%左右。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要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把它应用于经济性生产。
发展科技离不开教育。实践证明,在一个教育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绝不会产生先进的科技,更谈不上技术进步。科技的发明、应用与操作都离不开能动的人,尤其是较高素质的人。而对人的培养和提高,正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通过受教育者在生产中的能动作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愈来愈大。据世界银行估计,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1年,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正是由于教育具有如此巨大的效益,所以,像日本等发达国家才提出了“教育立国”的基本国策。我国在实现两个转变的进程中,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行动纲领,显然是明智之举。
二、教育发展的集约化方式
教育虽然是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动要素,但教育发展的不同方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有不同意义。教育发展方式也有粗放化和集约化之分,前者是与经济增长粗放化相适应的,后者则是支持集约化经济增长的主动要素。教育粗放化是一种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方式,亦即一种不计成本、不讲结构、不分重点的教育资源投入。显然,教育粗放化是指那种无效益或低效益的教育投入。
相反,教育的集约化则是一种讲求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方式。因而,教育的集约化首先是指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亦即说明:在教育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教育产品的数量越大、质量越高,教育的效益也就越高,反之则低;或者说,在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教育资源的投入或耗费越少,教育的效益就越高,反之则低。此外,教育集约化还意味着教育产品的供给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如果教育部门培养出来的人不为社会所接受,或在社会生产中不能发挥复杂劳动力的倍加作用,那么,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的效益。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人才。然而,衡量人才是否合格,只能以人才的劳动生产能力及其作用作为标准。教育集约化的一个本质特征,表明它是一种有效益的产出方式,即教育部门培养的人才是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较高劳动生产能力的合格劳动者。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是一种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也就愈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不同文化水平的劳动者所具有的劳动生产能力,小学程度者高为43%,中学程度者为108%,大学程度者达300%。这就表明,发展教育应当有一个重心,那就是高等教育。不过,高等教育如果脱离初等和中等教育而片面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最终必将枯竭。所以,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应当以基础教育的普及作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集约化发展,就是在资源耗费一定的前提下,培养出层次协调的、素质更高的、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作用更大的合格人才。
三、实现教育集约化的途径
由于教育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发展教育和实现教育的集约化需要得到国家、社会生产各部门和学校三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从国家的角度讲,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并使学校规模适当,教育层次布局和专业设置合理,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教育体制和学制。从社会生产部门的角度讲,主要是重视教育的作用,在实践中合理使用人才,并抓好职业技术培训,使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同专业技能完美地结合。从学校的角度讲,关键是提高教学的质量,重视品质教育,并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实现教育的集约化发展,本质上就是要讲求效益。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抓好以下措施:
(一)向管理要效益。教育部门和学校两级的管理水平高低,是决定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是否有效率的重要因素。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关键,决定于领导者的素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落实管理者的责权利。通常,教育领导者只重管,不善理,这是导致管理无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理,就是理事、理财、理顺人际关系的能力。管和理的有机结合,既是对教育管理者的系统要求,也是产生管理效益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向改革要效益。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改革包括两个基本涵义:破除旧的不合理的东西,并创立新的制度、标准、方式和规范。改革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破除旧的、不合理的体制、方式和观念的约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挖掘现有潜力以释放巨大能量,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应用的极大化。因此可以说,改革就是创新,创新就有效益。
(三)向民主要效益。学校工作的活力来源于主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领导者独断专行的环境中,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处于压抑状态。即使是一个高水平的领导者,如果不注意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是难于做好全盘工作的。相反,如果每个教职员工都能树立主人翁责任感,真正做到爱校如家,并在领导者的引导和协调下,群体的行为就会产生巨大无比的能量,产生极大化的教育效益。
(四)向实践要效益。实践是成功之母,也是产生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实践,是培养学生劳动生产能力的土壤,是连接知识与技能的关键环节;实践,不仅是检验书本知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理论、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必经环节。因此,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科研、生产活动,都应当注意实践,力戒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经院式的研究。脱离实践的教育,不仅谈不上取得效益,甚至会侵蚀教育的生命力,最终导致教育体系的崩溃。
(五)向培训要效益。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使学校普通教育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也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而且,学校毕竟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在学校中不可能受到系统训练。因此,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岗前培训等更新知识和强化技能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这些教育方式正是使劳动者成为适应社会、适应生产、适应就业的有效途径,因而是一种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教育方式。
(六)向组合要效益。组合反映在人才的使用上,就是将不同专业的人才聚集在一个群体中发挥优势互利效应。因此,组合就是一种协作,而协作会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力。正如恩格斯所讲:“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组合的生产力优势不仅对于社会生产部门来讲尤其重要,而且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配备,以致于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来说,也是提高效率、产生效益的重要途径。
(七)向结构要效益。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是产生教育效益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有三层涵义:层次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在重点抓好高等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初等和中等教育,以致于学前教育;类别结构的合理化,要求社会不仅要重视普通教育,而且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专业;结构的合理化,要求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不仅要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考虑,更重要的是,要与社会生产部门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从而避免所谓的“结构性失业”。
(八)向布局要效益。布局在教育上是讲学校的空间结构。合理的布局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教育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学校布局有三种指向选择:按照学生来源布局,通常这是中小学校布局的依据,如按照城市社区或乡村建立中小学学校;按照资源条件布局,高等院校一般按此原则建立,如专业院校一般设在资源产地,重点综合大学一般设在大城市等;按照行政区布局,如每个行政区都有自己独立的学校体系。学校布局的基本原则是:初等和中等学校应当分散布局,呈均质状态,而高等院校应当集中布局。违背这两个基本原则,就会增加学校投入,从而影响教育的经济效益。
(九)向规模要效益。经济学上有规模经济一词,表明在市场需求可容纳的前提下,生产的规模越大,产品的单位成本越低,直到达到极限为止。教育也有一个规模效益问题。比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平均每个学校只有两千人左右,而国外高校平均拥有学生在万人以上,有的甚至高达十几万人、几十万人。学校的规模偏小,使固定资产、共用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学校的变动成本费用也随之增加,因而是一种不经济、无效益的行为。
(十)向投资要效益。教育是一种公共事业,因而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教育的规模太大,国家的投资已远远不能解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后教育的发展除了要继续加大国家的投资力度之外,还需要讲求投资的效益。从国外情况看,教育投资比例最高的原苏联、美国的教育经济效果较差,而教育投资比例较低的日本、法国、新加坡的教育经济效果最好。可见,教育投资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确定好投资的结构和合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