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流派: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文学现象(专题讨论)——“长安十子”别名考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题讨论论文,长安论文,流派论文,别名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上不少文学流派,常有数量不等的不同名称。与流派关系密切、性质相近的文学集团或曰并称群体,这方面的情况更加突出。对有关各种名称进行梳理,这不但本身是一件十分有趣的工作,而且有时还能够发现某些微妙的问题,从而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好的规范。
清初神韵诗派领袖王士祯(禛),曾于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编选宋荦、王又旦、曹贞吉、叶封、田雯、谢重辉、林尧英(或误作丁炜)、曹禾、汪懋麟、颜光敏等十人之诗为《十子诗略》。该“十子”作为一个并称群体,为了避免与此前“闽中十子”、“西陵十子”、“太仓十子”之类混淆,自然需要加上某种定语冠词以示区别。而由于《十子诗略》的书名,除了宋荦《漫堂年谱》提到《长安十子诗略》以外,“十子”之前似乎原来并没有现成的定语,这就给该“十子”的具体命名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其名称也因此反而有可能更多。拙作《“长安十子”考辨》在涉及该“十子”名称时,曾综合各方面情况,以“长安十子”作为正名[1]。现在再大致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兼顾类型、主次,将已知其他各种名称整理如下。
一、都门十子
陶孚尹《欣然堂集》卷四《曹峨嵋寓斋再饯赋别》首句“南曹端爱我”,自注说:“时‘都门十子’俱以诗名,峨嵋于中称‘南曹’。”[2](P623)按:陶孚尹与曹禾(号峨嵋)系江阴同乡。江阴在江苏,所以曹禾与同属“十子”的山东安丘曹贞吉并称“南北二曹”(另就填词而言,则曹贞吉又与浙江嘉善曹尔堪并称“南北二曹”)。陶孚尹该诗,据其集内作品编排次序,并结合其生平履历推测,大约作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顷铨选得官,“将出都门”(上一首诗歌标题语)之际。另外,颜光敏之子颜肇维所撰《颜修来(光敏)先生年谱》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条,也称“世传‘都门十子’”云云[3](P306)。又,颜光敏长女、同里孔兴之室颜氏(号恤纬),在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年)正月著名戏曲家孔尚任(号岸堂)逝世之后,写有《元夕挽岸堂先生》绝句四首,其二前两句同样云:“都门十子绝群伦,宣武坊南索句频。”[4](P8a)后来如民国间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二曹禾名下所附“诗话”,即称其“诗列‘都门十子’中”[5](P1639)。
二、都下十子
这个名称与“都门十子”只差一字,但很少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十子诗略》本颜光敏《乐圃集》卷首后人补抄的第一篇叶闇序,有“今‘都下十子’及先生同声蔚起”[6](P309)之语。该序作期,据正文推测,当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夏五”之后。
三、都中十子
清光绪年间,谭宗浚《希古堂集·甲集》卷一《拟续修儒林、文苑传条例》,第十一款以举例形式叙及有关并称群体作家的处理意见,拟:“‘都中十子’,则总叙于颜光敏传;‘太仓十子’,则总叙于黄与坚传;‘江左十五子’,则总叙于顾嗣立传;‘吴中七子’,则总叙于曹仁虎传。”[7](P316)这里的“都中十子”,与其他三个并称群体的名称一样,显然也是一个固定名词。
四、辇下十子
王士祯《蚕尾文集》卷二《汪比部传》,曾谓汪懋麟“称诗辇下,与……相唱和,时号‘十子’”[8](P1816)。取此字面儿,后来如清乾隆年间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二,即明确称:“江都汪蛟门(懋麟),‘辇下十子’之一也。”[9](P1724)清光绪年间,陈康祺撰《郎潜纪闻》,其《二笔》卷五“辇下十子”条变换王士祯该传语序,谓汪懋麟等“同称诗辇下,时号‘十子’”(总第一百六十二则)[10](P404);又《四笔》卷六“曲阜三颜”、“康熙间辇下十子”连续两条,正文即径称“辇下十子”(总第一百四十八则、第一百四十九则)[11](P100-101),最能见出命名联系(另,其条名初刻本原无,可置不论)。因此,这个名称的使用,在后世也相当普遍。
五、京师十子
与王士祯《汪比部传》类似,施闰章《施愚山集·文集》卷七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为颜光敏《乐圃集》而撰的《颜修来诗序》,曾叙及上一年“来京师,辇下盛传‘十子’诗,修来其一也”[12](P127)。这里,去除“辇下”,“京师”同样可以作为该“十子”的定语。清道光《济南府志》卷五十六《人物·十二》“国朝·德州”谢重辉本传,即称其与“十子”中的同里田雯“齐名”,王士祯“所称‘京师十子’诗,德州居其二者也”[13](P118)。不过,这个名称与“都下十子”一样,用得很少。
六、燕台十子
孔尚任于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所撰《鸥盟草序》,叙及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顷,“乃有‘燕台十子’者,按辔联镳”,至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仍“鼓吹未歇”[14](P2565)。又,清嘉庆年间,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续文集》卷一《菽原堂诗序》,称:“尝慕渔洋(王士祯)先生之官京师也,时若‘燕台十子’,争辏门下;过从觞咏,皆以渔洋为职志。”[15](P311)此外,如翁方纲《复初斋外集·集外诗》卷十九所收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年)《次答午堂见赠》一律,首联亦云:“燕台十子后,此事孰寻源?”[16](P16b)凡此所谓“燕台十子”,都是指这个诗人并称群体。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明末天启年间,复社人士杜麐徵、王崇简等也曾经“倡‘燕台十子’之盟”[17](P3b),与该诗人并称群体完全是两码事。
七、燕山十子
徐釚《南州草堂集》卷六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冬所作《席上送谢方山(重辉)比部假归迁葬五首》绝句,其一前二句云:“燕山十子传诗略,翡翠兰苕未可轻。”[18](P273)这是将《十子诗略》的书名拆散,而与“燕山”组合在一起,“燕山十子”既是诗的语言,也未尝不可以看作一个偶尔出现的名称。
以上七个名称,前五个与“长安十子”一样取义于首都,后两个取义于首都的所在地北京,总体上都是地名。这样,该“十子”如果从空间的角度按地域分类,那就属于与全国类相对举的地方类并称群体。
八、康熙十子
这个名称显然出现在清雍正以后。清乾隆年间,卢见曾辑《国朝山左诗钞》卷三十谢重辉名下按语,即称其“名在‘康熙十子’中”[19](P1b);又,卷四十三张笃庆名下按语,谓“使……争坛坫于‘康熙十子’之间,当与山姜(田雯)齐驱,余子退舍”[19](P1b)。清道光年间,王培荀撰《乡园忆旧录》卷一叙及田雯则说:“‘康熙十子’,纶霞与焉。”[20](P529)其他如清嘉庆年间,张维屏编撰《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十三[21](P189)、民国年间杨钟羲撰《雪桥诗话三集》卷二[22](P86),以及《清史列传》卷七十[23](P5762)等处关于谢重辉的小传或征引、介绍,也同样都称其“名在‘康熙十子’中”。可以想见,该名称出现频率相当高。至于其他某些地方表述作“国初‘十子’”,则只能视为一种泛称。
九、海内十子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八丁炜小传,据其前《泉州府志》、《赣州府志》整理而成,称丁炜:“刻意为诗,力追唐宋诸家。济南王阮亭(士祯)亟称之,与同时‘海内十子’齐名。”[21](P886)这里的“海内十子”,应当看作一个固定名词。
十、诗中十子
清同治年间,李元度编撰《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九《尤西堂先生事略》所附曹禾传,谓其与田雯等人并“称‘诗中十子’”[24](P82)。《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曹禾传[25](P13341),也沿用该名称。
以上三个名称,无论着眼于时间,还是地域、文体,作为并称群体都属于全国类。
十一、金台十子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中关于该群体均称“金台十子”,具体见卷四曹禾[26](上册,P455),卷六曹贞吉、谢重辉、颜光敏,卷八丁炜诸家小传[26](下册,P693、699、713、972)。其说以前是否有现成出处或最早出自何时,尚待留意考察。但由于《清诗纪事初编》是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清诗研究的第一部文献学著作,所以其影响极其广泛,后此清诗研究论著基本上都采用此说,或以此说为正取。拙著《清诗知识》第二辑之十九“金台十子”条[27](P48),亦即本此而来。
又,这里的“金台”一词,其本义与前述“燕台”相同,也指代北京。但由于该“十子”都曾在朝廷各郎署为官,而伴随着“金台十子”这一名称的传播,该“金台”在某些学者那里似乎还兼有甚至完全等同于在中央做官的意思,其内涵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或转移。
另外,也正如前述“燕台十子”一样,“金台十子”这个名称在明末万历年间曾用于指称其他士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其《巢民文集》卷六《老母马太恭人称觞纪实乞言》回忆其祖父冒梦龄,即谓:“王父……以选贡入太学,名噪天下。李文节公有‘金台十子’之目,王父其领袖也。”[28](P617)
综合所述,这个诗人并称群体在“十子”之外,连同“长安十子”至少有过十二个具体的名称,并且还可能在同一种著作中同时存在两个以上。这从并称群体命名的角度来看,正可以见出它的丰富与复杂。同时,我们还能够发现,目前所知凡十二个具体名称中,在清代本朝以及民国期间出现频率较高者,是“长安十子”、“都门十子”、“辇下十子”、“康熙十子”及“燕台十子”这五个名称,现今则大抵为“金台十子”一统天下。而根据各方面情况重新审视,至少“金台十子”这个名称可以不再使用。
此外关于这里的“十子”,还有各种“十才子”以及“十子社”之类的称法,可置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