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抑或引领: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定位的审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教师论文,卓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围绕教育部“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这一目标任务的要求,全国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对卓越地理教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由于各培养单位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当前我国卓越地理教师的培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原有的以师范和师专为班底的新建本专科师范学院(校)更多注重教师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立足于能较好适应当前处于深刻变革中的基础教育;而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教师培养单位更注重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对象的理论素养和观念更新,意图使未来的卓越教师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适应抑或引领,两种不同的价值导向致使当前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定位混淆,审思其定位已经成为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适应——卓越地理教师培养的实然基础 毋庸置疑,走近中学地理教育、了解中学地理教育、服务中学地理教育是卓越地理教师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卓越地理教师的培养要求培养单位改变“高墙自闭症”,开门办学,改变居高临下的指导者角色,扎根基础教育,从教育实践中不断吸取养分,亲身体验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教学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要让莘莘学子成为卓越地理教师的关键要素是职业胜任力。教师职业胜任力的基础在于,教师在真实鲜活的地理教育教学场域中去践行教育理念,能以真正教师的“慧眼”去观察和鉴别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能用真正教师的“心智”去洞悉和把握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然而,在当前卓越地理教师的培养实践中,不少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依然存在,尽管有不少培养单位试图通过高校、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优质学校,构建卓越地理教师协同培养中心或协同培养共同体,但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主体不明、动力不足和保障缺失等问题。如不少培养单位倡导的双导师制度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理论导师似乎更喜欢沉醉于系统的学科话语体系和学理崇拜之中,而实践导师大多对卓越地理教师培养的理念、目标和要求缺乏真正的了解,对学生的指导蜻蜓点水,更像是点缀。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培养机构尝试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实践实习进行改革,如通过“3S”技术、微格教学、模拟教学、仿真学校和三板实训(板书、板图和板画)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然而,教育实践不是简单重复的流水线,其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虚拟环境毕竟不如真实体验那么鲜活、深刻,模拟、仿真的教育教学情境无论如何都不能替代真实的学校情境和课堂情境。不少培养单位无论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机制,还是在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与基础教育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和学习方式存在差距,很难真正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卓越地理教师。 要明确培养对象相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究竟是主体还是客体,答案显而易见。对接基础教育需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是卓越地理教师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培养对象成了基础教育的“旁观者”,卓越地理教师还能称之为“卓越”吗?审视当前基础教育的现实境遇,分层走班、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互联网+”等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培养形成倒逼机制。卓越地理教师的培养应该也必须从“经院式”的理论玄思中解放出来,让培养对象以真实教师的身份参与鲜活的地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与一线教师的平等对话与专业合作中,增强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卓越地理教师的培养对象需要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基础教育,学会用专业的思维思考教育问题,把握当代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脉搏,遵循教育内在及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才能极大缩短卓越地理教师适应工作的时间。 二、引领——卓越地理教师培养的理性旨归 卓越地理教师培养本身就是一种优质教育,不应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的适应者,而应该有更为高远的培养定位。卓越地理教师的基本特征在于创新卓著,其培养本质在于教师的灵魂铸造、理念引领和境界提升,即通过灵魂铸造使培养对象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把从事教育事业作为人生追求,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与理解,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卓越地理教师的培养还需要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培养对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浓厚的地理教育教学研究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能用专业的话语体系准确表达研究成果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引领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正如西塞罗所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教师是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我追求的能动主体,不是自我专业发展的局外人。卓越地理教师是决定中学地理教育兴衰成败的关键“少数”,是教师专业化大潮中具有自主发展意识、习惯和综合能力的领跑者。实践经验的缺乏虽然是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对象的短板,但正因如此,他们更容易突破陈规陋习的羁绊,对中学地理教育中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形成巨大冲击。卓越地理教师的培养对象可以利用独特的理论优势,帮助在职地理教师进一步审视、反思和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行为。 因此,培养单位在卓越地理教师培养过程中,要让培养对象在自觉提升德行才智的同时,有更为高远的境界追求,他们应该是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维护者,更是地理教育教学公益性的守望者。卓越地理教师绝不能独善其身,还要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与更多在职地理教师携手同行。中学卓越地理教师培养要通过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专业成长共同体,发挥卓越地理教师的“孵化”功能,在研修、教研、备课、上课和磨课等教育活动中,通过理念引领、专业对话、合作交流、行动研究和评价反思等多种形式,推进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为其他教师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起示范引领作用。卓越地理教师要以敢为人先的胆识气度、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深邃广博的教育智慧、精湛娴熟的教学工作能力、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批判求真的研究眼光、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融入血脉的健康生活方式,实现对教育教学的精准“扶贫”,利用卓越地理教师的示范性和影响力,促进地理师资队伍整体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三、悖论与超越——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定位应合理审思 当前,关于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定位究竟是该致力于适应还是引领基础教育,实践中似乎成为悖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大多数院校都在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和其他教师培养机构的实践专家,参与生源选拔、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和评价培养质量等卓越地理教师培养过程,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但卓越地理教师的成长有其周期性和规律性,高师院校要在四年左右的时间将实践经验缺乏的在校学生培养成卓越地理教师是不太现实的,将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定位确立为培养具有卓越地理教师潜质和基础教育职业胜任力的教师更为合理。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适应并不意味着被动盲目,不知所措。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应该在全面准确领会国家相关培养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充分考量培养单位的传统,结合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实际诉求,准确把握卓越地理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针对每位培养对象的人格特质和现有基础进行量身打造,为卓越地理教师提供关于人的精神、情感、理想价值与信仰方面的知识与理论,鼓励卓越地理教师铸造师魂、涵养师德,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拓宽教育视野、转变教育思维、提升教育智慧。 从一定意义上说,前文所述两种定位并不矛盾,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和谐共生。适应是实然基础,引领是应然要求。针对全日制在校生没有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卓越地理教师培养必须通过与具有丰富实践智慧的一线教师彼此分享、共同反思,加快在校生专业成长的步伐,增强其教师职业胜任力,缩短岗位适应期。卓越地理教师的培养首先要适应基础教育,然后发挥其服务、引领和推动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作用,通过平等专业的对话与合作,实现与不同经验、不同风格的在职地理教师的思维碰撞,谋求学校组织变革与创新,推动中学地理教育朝着纵深的方向良性发展。适应还是引导:对优秀地理教师培养定位的思考_地理论文
适应还是引导:对优秀地理教师培养定位的思考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