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推拿模式治疗伴交感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论文_蒋志敏

“1+1”推拿模式治疗伴交感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论文_蒋志敏

蒋志敏(河南省洛阳市按摩医院;河南洛阳471002)[摘要] 目的:介绍“1+1”推拿模式的基本内容,探讨其在治疗伴有交感症状的颈椎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所有182例病患分为两组,2016年七月前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的84例为对照组,之后采用“1+1”模式治疗的98例为实验组,两组病例在有效率与疗程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84例中,显效25例,有效39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6.19%,其中疗程最短的8天,最长的40天,平均28天;实验组的98例中显效37例,有效5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88%,其中疗程最短的5天,最长的30天,平均21天;结论:“1+1”推拿模式手法治疗加心理诱导,身心同治,正契合了该病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的特性,因而起到了“1+1>2”的效果。[关键词] 伴交感症状颈椎病 “1+1”推拿模式 心理诱导颈椎病是中医推拿临床上的一个及其常见的病症,尤其是近些年来,发病率逐年攀升,而且大有低龄化的趋势,同时从近年来的临床统计看,在所有个型颈椎病中,交感神经型和伴随有交感神经症状的混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有了大幅度上升,。据初步统计临床有超过一半的颈椎病都伴有交感神经症状,颈肩部躯体的症状加上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全身症状,尤其这类患者大多都伴有精神、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所以临床表现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中医推拿临床上,面对最多的还是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一揉一搬,效果立竿见影。相对的,对于这些伴有交感症状的颈椎病,却显得少了些自信,一方面在诊断上往往会把它们归到其他科,所以临床上病例较少,经验积累不足,另一方面该病症状复杂,手法操作不知该从何下手,如何下手,这就导致了手法的零乱和缺乏针对性,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随着临床上伴交感症状的颈椎病越来越多,业者对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笔者早就开始关注此病,觉得只要没有器质性的改变,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完全是可行的,。近些年,通过对原来传统推拿手法的不断改进,对临床资料的认真分析,对治疗方案的反复调整,最后终于提炼出了一套推拿手法配合心理诱导的“1+1”推拿治疗模式,在临床应用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且不断改良优化,疗效更趋稳定,现简单介绍如下,共同道参考。1. 临床基本资料:1.1.病历资料与分组:自2014年初到2017年底,我科共收治伴有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共182例,全部病例分为两组。1.1.1对照组84例,均为2014年年初至2016年上半年就诊的病例,采用传统手法治疗。其中男32例,女52例;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71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最短的8天,最长的3年半。1.1.2.临床实验组98例,均为2016年7月以后至2017年年底所收病例,采用“1+1”模式治疗。其中男性40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68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最短的5天,最长的近4年。上述两组病历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因而具有可比性。1.2.临床表现:伴交感症状的颈椎病除了具备颈肩背部的疼痛、酸胀、颈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等局部症状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伴有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导致的全身性症状,甚至部分患者可仅有植物神经症状,这些症状主要有:1.2.1.五官症状:有眼窝酸胀,视物模糊,甚至眼部嚯那式征或反嚯那式征;咽喉不适,鼻腔痛痒,耳鸣耳聋,牙痛等。1.2.2.头部症状:可有头痛(多为后枕痛或偏头痛)、头晕以及头面部充血等。1.2.3.心血管症状:可有心悸、恶心、心律异常等心脏症状;有发凉发木,遇冷见刺痒、麻木、疼痛及浮肿等的周围血管痉挛症状;或有指端发红、烧灼、喜冷怕热及痛觉过敏等的周围血管扩张症状;部分患者有血压异常现象。1.2.4.出汗异常:表现为头颈、手足、单肢或半身的多汗或少汗。1.2.5.扩约肌症状;个别患者可出现发作性尿频、尿急、尿不尽等。1.2.6.部分患者还有阵发性眼跳、供济失调、胃肠功能紊乱、环境适应性差、妇女月经异常以及焦虑、抑郁、烦躁等精神情绪方面的症状。1.3.诊断依据:虽然本病临床表现纷繁复杂,但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再结合颈部查体,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看是否具有颈椎本身的结构及功能上的异常,以及对患者的病史、发病和生活习惯的全面了解,年龄和性别因素的考量,其实对本病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二.治疗方法:整套“1+1”治疗模式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手法操作,一是心理诱导。2.1.手法操作:这是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反复归纳和提炼出来的一套手法处方。整套手法包括面、线、点、动四个环节,因而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同时这套手法以中医的经络与西医的解剖为基础,既作到了整体调理又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2.1.1.“面”:患者俯卧,术者先用大幅度大面积的推揉滚拿等手法从上到下做一个全身性的放松,重点是颈肩背部和两小腿,这样才能让患者全身肌肉放松,精神也更好地放松下来。这一步虽是放松手法,但轻柔中要透出沉稳厚实,切忌浮漂;2.1.2.“线”: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有几条线是治疗本病必须重点操作的区域:2.1.2.1.乳突至枕外隆凸一段(上项线),用拇指沿此线下缘做揉拨理按手法,会有非常明显的得气感,因为这一带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许多肌肉附着;2.1.2.2.乳突前缘翳风穴直下经个颈椎横突至颈根部一线,在此线的深面结构非常重要而复杂,有颈神经的分支,有斜角肌的附着点,有舌骨上下肌,还有颈交感神经节,副神经和迷走神经等,所以是手法操作的重要路线,但用力一定要轻柔,指法一定要细腻,可反复多做几遍,随着指下酸痛感的减轻逐步增加一些力度,使颈侧部有温热感,缓解局部软组织紧张,改善植物神经的血供;2.1.2.3.膀胱经天柱至膈俞一线,2.1.2.4.督脉风府穴到至阳穴一段路线2.1.2.5.风池-肩井-巨骨穴一线2.1.2.6.两侧小腿膀胱经一线和两侧前臂三焦经路线。2.1.3.“点”:在上述几条线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寻找痛点和条索、结节等阳性物,重点揉拨这些反应点。需要重点操作的穴位和痛点有:2.1.3.1.乳突周围,在乳突前缘、下缘和后缘有二腹肌、胸锁乳突肌和头夹肌等许多重要肌肉附着,还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等的穿行,要仔细松解,开始患者会有非常强的酸痛感,对眼、耳、咽喉不的症状有非常明显的效果。2.1.3.2.揉拨风池、风府,用力要与像平面垂直,且不仅要向深层揉压,还要做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的揉拨,充分松解枕后肌群,进而解除椎动脉的机械压迫,改善头部供血,不仅对缓解头部症状大有益处,而且可使全身得到很好的放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1.3.3.轻揉廉泉、天鼎、扶突、缺盆等穴,手法要轻柔,以刺激舌骨上下肌群和唾液腺,若患者有唾液泌出可嘱其缓缓咽下,可改善咽喉不适。上述三步手法中“线”与“点”为核心,可反复操作两到三遍。2.1.4.“动”:就是动法的操作。2.1.4.1.第一步患者仰卧,医者坐于床前方凳上,用双手食、中指托揉、顶理颈1至胸7华佗夹脊一线3-5遍,以颈胸交界处为重点,在操作中双手食、中指同时向上依次顶托各椎脊旁数遍,使该段脊柱被动后伸,以牵拉松解椎间关节,纠正生理曲度。2.1.4.2.第二部,患者取坐位,医者一手压于患者肩峰,一手扶其同侧侧头部,两手相对用力以拉伸侧颈部诸肌,两侧交替,以患侧为主。2.1.4.3.第三部,体位同上,医者一手肘窝托患者下颌,稳稳地将患者头部抱住并紧贴与医者侧胸部,另一手托持其后枕部,两手缓缓用力向上拔伸颈椎,保持片刻后再缓缓向医者一侧旋转,待感到有一定阻力时向上做一端提动作,往往可闻小关节弹响声。本法为不定点复位手法,所以可两侧都做,以调整颈椎整体的平衡。2.2.手法的随症加减:2.2.1.头部症状重者:加揉头部督脉、膀胱经和胆经路线,捏拿癫顶,揉太阳,擦百汇等;2.2.2.眼部症状重者:加推刮眉弓,揉压眼眶、点揉眼周诸穴,捏揉提拿胸锁乳突肌;2.2.3.耳鸣耳聋重者:可加搓擦耳周、提拉耳廓、点揉耳周诸穴,捏揉提拿胸锁乳突肌;2.2.4.有心慌胸闷者:配合呼吸,擦摩左侧屋翳、灵墟、乳根一片,拨棘全,按揉手厥阴经路线,点揉内关等穴;2.2.5.有血压异常者:配退桥孔,捻揉耳廓,擦两颞等;2.2.6.如果患者是正直更年期的女性,又伴有焦虑、潮热和出汗异常等更年期症状者,可加推揉少腹,擦抹斜肋,点按血海、三阴交及太冲等穴。2.3.心理诱导:这是本套治疗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要贯穿诊疗全过程。2.3.1.首先,医者要在形象气质上作一些必要的职业性的包装,更要在业务技能和专业学识上有一定的储备,让患者一见面就产生信任感,树立起权威。无形之中这就给了患者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2.3.2.对于初诊的患者,一定要进行专业而老练的问诊、触诊、观片或一系列病理检查,并作出初步的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并可做适当的解释和预后的研判,这一系列举动都会使患者对你的能力大生信任,从而促使患者对接下来的治疗充满强烈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化作巨大的精神力量,调动起机体内在的抗病因子,从而提高疗效。2.3.3.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威力与患者做好沟通,在沟通中掌握更多躯体上、心理上和生活上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因势利导的心理诱导。这就要求医者灵活掌握,随机应变。2.3.4.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也主动参与到治疗中,如:在做某些手法时可让患者配合呼吸并感受气的位置;在点按一些穴位时可让患者描述穴位的感觉以及传感的路线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患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人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往往会产生幻觉,这种现象可把手法的得气感充分放大,从而增强疗效。2.3.5.许多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对中医比较信崇。因此,在治疗中有意识地和他们聊一些中医方面的话题,如经络穴位、五行八卦、脏腑气血等,并用经络不通,阴虚阳虚等通俗的理论解释病情,教他们一些中医养身知识等,这些对疾病的康复也具有积极地作用。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有很多方式,这就需要医者多用心多动脑,做到因人而异,见景生情。3.疗效观察:3.1.疗效评价标准:3.1.1.显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颈部活动自如,颈肩背痛及头晕恶心等主要不适症状明显缓解,且随访一年无复发;3.1.2.有效:症状和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功能活动基本正常,但遇到劳累或受凉等不良刺激后仍会有轻度不适感;3.1.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3.2.疗效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照组的84例中,显效25例,有效39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6.19%,其中疗程最短的8天,最长的40天,平均28天;治疗实验组的98例中显效37例,有效5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88%,其中疗程最短的5天,最长的30天,平均21天;;两组相比,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要高出17.7%,疗程可平均缩短一周左右。可见,在伴交感神经症状的颈椎病的治疗上,这种“1+1”推拿模式比单纯的传统推拿疗法更具明显优势。4.体会:4.1.交感神经型及伴有交感症状的颈椎病是临床上一类典型的身心疾病,躯体的痛楚会导致心理和情绪的负面反应,反过来不良的心理和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躯体的症状,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治疗上必须身心同治。“1+1”治疗模式把手法调理和心理诱导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彼此促进,正好契合本病的特点,可切实收到“1+1>2”的效果。4.2.在手法的设计上,面、线、点、动四个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有主有次,有动有静,更重要的是整个手法处方经过了长期临床实践的提炼,又立足于中医的经络理论与西医的解剖学,因而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4.3.心理暗示是人们通过思想、语言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可以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改变,从而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也产生相应变化。因此积极的心理诱导能促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向着健康的趋势转变。而推拿疗法医患之间零距离接触且时间较长,这就给医者实施心理干预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但这是一个要贯穿治疗全过程的非常细致而又有技巧的工作,作为医者既要有耐心更要有智慧。4.4.在“1+1”模式中,推拿手法和心理干预两者并不是分别进行的,而是有机结合,一气哈成的。手到口到心到,三者浑然天成,可谓推拿医生的最佳状态。4.5.病情的好转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前期总有起伏波折,这往往使患者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给治疗带来麻烦。在此关键时刻,如何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才能有效化解那些不良的心理影响,甚至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考验医生智慧和经验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4.6.心理暗示是建立在医学心理学基础上的,是一门科学,与迷信巫术等伪科学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作为医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既要营造一个宁静而又带着些神秘的治疗环境,但又不能过于渲染和夸张;既要对病情恢复有一个积极的预测,但又不能脱离实际,信口开河。总之,要有内涵,有分寸。参考文献1 袁文,梁磊,王新伟.对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1).2 张勇 李鹏 赵强.中医心理疗法在针推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5).

论文作者:蒋志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8

标签:;  ;  ;  ;  ;  ;  ;  ;  

“1+1”推拿模式治疗伴交感症状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论文_蒋志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