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中医院 678000)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平眩汤配合中药注射剂灯盏花静滴治疗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稳定血压、血糖及血脂,扩血管、降低血粘度等。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口服自拟平眩汤随症加减配合中药注射剂灯盏花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两组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均比治疗前增快(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增快更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平眩汤;注射用灯盏花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089-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中枢性眩晕的一种,作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特点是突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因椎基底动脉官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从而引起供血区域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但因脑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及血粘度高,单一使用西药难以取得满意疗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6月,将符合以上标准的60例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9.32±8.46)岁;病程(4.12±1.96)年;合并高血压25例,血脂异常11例,糖尿病10例,脑动脉硬化18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单侧椎动脉供血不足9例,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21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1.28±9.03)岁;病程(4.38±2.03)年;合并高血压24例,血脂异常12例,糖尿病8例,脑动脉硬化19例;TCD检查:单侧椎动脉供血不足8例,,双侧椎动脉供血不足22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神经病学》[1]。
1.3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眩晕标准。
1.4排除标准 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癫痫;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占位或感染;合并心肝肺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血液病;低血糖;低血压;外伤;劳累,过度紧张;过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给予稳定血压、血糖及血脂、扩血管、降低血粘度等治疗。
1.5.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自拟补肾活血化痰汤,组成如下:天麻10g,半夏15g,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0g,黄芪20g,当归15g,川芎15g,丹参15g,石菖蒲15g,龙骨20g,牡蛎20g,珍珠母20g,甘草5g。随症加减: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脘闷不食腹胀加白蔻仁、砂仁;肢体沉重,苔白腻加藿香、佩兰,痰郁化火加黄连、黄芩、竹茹。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2次口服。
以上两组均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TCD检查,并记录症状变化、TCD变化。
1.6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
治愈:症状消失,正常工作与生活,TCD检测正常;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正常工作与生活,TCD检测明显改善;
有效:症状减轻,生活和工作受到一定影响,TCD检测有改善;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TCD检测无变化。
1.7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3.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根据中医“无痰不作眩”、“无瘀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脾为生痰之源”理论,其病机多“风、痰、瘀、虚”夹杂致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虚中有实,病机复杂,西医从症治疗,多治其标。中医根据其发病的原因给予息风化痰益气活血为其基本大法,随症加减,多方兼顾且有所侧重,祛邪兼可匡复正气从而标本兼治,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结合本病本虚标实的特点,针对“风、痰、瘀、虚”夹杂致病的病机,,给予自拟平眩汤息风化痰、益气活血。方中天麻平肝熄风止眩,为眩晕之要药,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对心脑血管病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作用,能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流阻力,特别是能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迷路动脉及内耳的血供,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4];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黄芪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健脾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助白术健脾燥湿;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养血,祛瘀通络;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川芎、丹参具有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4];黄芪配当归为当归补血汤之意,石菖蒲化湿豁痰开窍醒神,龙骨、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止眩,甘草调和诸药。上述药物共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之功。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灯盏花的主要成分是总黄酮,具有毛细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等作用[4]。
结果显示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起效快,疗程短,疗效好,无副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如训,梁秀龄. 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55-156.
[2]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6-276
[4]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7-739
论文作者:蔺应芬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动脉论文; 基底论文; 疗效论文; 供血不足论文; 中药论文; 当归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