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技能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提高学生论文,生活技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生活技能是指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能力、同理能力、有效的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处理情绪问题能力、缓解压力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1]。生活技能教育就是通过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社会能力,预防问题行为,是近年来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出版文件《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以支持和推广这项教育,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生活技能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展得较为广泛,但在我国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因此,我们于1998年6月至2000年3月在试点学校中开展了学校生活技能教育,旨在探讨生活技能教育在促进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性。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择北京市东城区九所学校做为试点学校。每个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年级学生一个班为试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在研究开始前,试验班学生393人,对照班385人,共778人,平均年龄12.7岁。
方法 培训各个学校的教师,采用研究者编写的教材,对试验班学生进行3个学期共30课时的生活技能教育(以下简称“干预”),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调节情绪能力、决策能力等,具体课程题目如:我是谁、什么是自信、我也有过成功、我会倾听吗、我的朋友在哪里、团结互助的好伙伴、消除同学间的误解、调节情绪的办法、缓解紧张和压力、怎样做决定、学会说“不”等等。对照组仅接受学校规定的健康教育,不接受生活技能教育。
生活技能教育的教学方式为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案例分析、小品、录像、演示等。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着协调和组织作用。为了保证各个学校教学内容的同一性,本研究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由研究者定期召开备课会,统一每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在干预过程中,研究者还进行巡回听课和指导。
在对试验组的干预前和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填写研究者自行设计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问卷),比较两组学生在干预前后,心理社会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别。由学生填写的问卷均采用不记名方式,利用学生自习或课后时间集体完成,在调查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不在场。由家长填写的问卷也是在家长会上,由接受过培训的老师统一宣布指导语后完成。
结果
1.两组学生各项心理社会能力得分比较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用四组题目,分别评价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调节情绪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每组中各题得分之和为学生该项能力得分,得分越高,表示该项能力越强。各组题目的数目、记分方式和可靠性系数如表1所示。
干预前,试验组的各项能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见表2),其中人际关系能力和调节情绪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别,而且,试验组的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能力得分反而高于对照组。在问卷中有一题调查学生的情绪状况,结果表明,在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经常感到情绪愉快的比例分别为71.1%和78.7%,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干预后,这一比例分别为77.8%和76.6%,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
表1 评价心理社会能力的题目基本情况
心理社会能力
题目数记分方式 可靠性系数
自我认识能力
4
0、1
0.6961
人际关系能力
10
0、1、2
0.6754
调节情绪能力
4
0、1 0.7107
解决问题能力
4
0、1
0.7318
表2 干预前和干预后各项能力的得分比较
* P<0.05,* *P<0.01,***P<0.001,下同。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评价干预效果,结果表明,经过一年半对试验组的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在自我认识能力、调节情绪能力和解决问题上的得分均显著增加(表3);试验组在人际关系能力上的得分与干预前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人际关系能力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
表3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能力得分比较
试验组学生在干预前后,自我认识、人际关系、调节情绪和解决问题等4项能力上的得分增加值分别为:0.23,-0.49,0.54和0.34;对照组分别为0.17,-1.13,0.38和0.30。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以这4项能力在干预前后的得分差值为因变量,以组别(试验组和对照组)和学校为固定变量,考查生活技能教育对心理社会能力的整体干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F=2.961,P<0.05。试验组在干预后自我认识能力、调节情绪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得分增加值高于对照组,人际关系能力得分减少值低于对照组,如图1所示。
图1 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能力得分变化值的比较
2.学生的自我评价
经过一年半的干预后,请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社会能力变化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标准分为“不如以前”、“没有变化”、“有一些进步”、“有很大进步”四个等级,分别记0、1、2、3分。用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能力的变化。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表明,各项指标方差齐。Hotelling'strace=0.055,F=3.357,P<0.001。提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理社会能力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两组学生各项能力变化的平均得分在1.5至2.1之间(见表4),即在“没有变化”和“有一些进步”之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与同学关系、关心他人、自信心、能独立解决问题、缓解压力、做出正确决定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即试验组比对照组在这些方面有更多进步。
表4 试验组与对照组各项能力变化得分比较
3.《儿童行为量表》的分析结果
《儿童行为量表》共113题,每题记分方式为0、1、2,分别表示无、轻微、明显有此项行为。这113项行为可归纳为8~9个因子,男生和女生分别计算因子分。通过因子分来评价问题行为的情况,得分越高,问题行为越明显,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表5显示,干预后,试验组男生除了强迫性因子得分比干预前升高外,其余因子得分均有所降低,t-检验结果表明,分裂样、强迫性和多动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在干预后比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男生在干预前后的各因子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5 两组男生在干预前后的得分比较
表6显示,试验组女生各因子得分在干预后比干预前均降低,其中分裂样和焦虑强迫因子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女生在干预前后因子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焦虑强迫、分裂样和攻击性因子得分略有升高。
表6 两组女生在干预前后的因子得分比较
讨论
1.生活技能教育目前被认为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国外许多研究表明,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提高自尊和自我概念[2],减少抑郁[3]、紧张和焦虑[4],并调整情绪[5],预防青少年自杀[6]以及物质滥用等危险行为[7-9]。本研究证实了生活技能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社会能力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总体来讲随着年龄的增加,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社会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得分增加(降低)值高于(低于)对照组。在干预后学生的自我综合评价中显示,试验组在与同学关系、关心他人、独立解决问题、缓解压力和做出正确的决定等方面的进步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社会能力方面是有效的。
2.对试验组的干预效果突出地表现在人际关系能力方面。本研究中,两组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得分均低于干预前,试验组学生在干预前后的得分分别为14.35和14.11,前后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别;对照组学生在干预前后的得分分别为15.02和13.88,前后变化有显著性差别。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从小学进入中学阶段后,学生进入青春期,情绪不稳定,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逐渐增强,故干预后,两组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分比干预前反而降低;二是由于学生升入初中二年级后,人际关系比从小学进入初一时较为复杂,在这个问题上显露出来的问题也更为明显,人际关系能力得分下降。由于试验组接受了学校生活技能教育,讨论过建立和保持友谊、合作与责任心等问题,因此,试验组学生前后得分变化不显著,而对照组得分下降较为明显。表明,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生活技能教育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学生调节情绪能力。情绪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试验组经常感到心情愉快的比例从干预前的71.1%上升为77.8%,差异有显著性;而对照组从干预前的78.7%反而减低到76.6%,差异没有显著性。同时,试验组在干预后调节情绪能力得分的增加值也高于对照组。表明,学校生活技能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4.本研究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还可以通过《儿童行为量表》显示。该量表自七十年代发表以来,研究证明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9-10],目前被公认为评估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男生除了强迫性因子得分升高外,其余因子得分均有所降低,其中分裂样、强迫性和多动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在干预后比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女生除了不成熟因子外,其余因子得分在干预后比干预前均降低,其中分裂样和焦虑强迫因子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而对照组男生和女生在干预前后的各因子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降低学生的问题行为,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向好的方向发展。
标签:心理健康论文; 显著性论文; 对照组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心理干预论文; 人际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