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期的会计理论研究进展及理顺其逻辑思路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逻辑论文,思路论文,近期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第四次会计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国会计学会“九五”科研规划》指出,现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为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模式基本框架提供理论支撑,要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吸收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笔者认为,要达到上述要求,在回顾我国近20年来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进程及其成就的基础之上,调整和理顺我国现阶段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思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围绕这一问题谈些基本看法。
一
近20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会计工作的发展,在会计理论界、教育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就,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大致框架。究其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
(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是有关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其主要特征是,逐步纠正了“左”倾错误思想对于会计理论工作的干扰,认真贯彻落实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有组织地对诸如会计的本质、职能、地位、作用、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会计学科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地讨论,同时,还开始有选择地引进了一批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所有这些,不仅活跃了会计理论研究领域里的学术气氛,出现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新观点,而且还在会计改革问题、会计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会计电算化问题、质量成本问题、注册会计师问题和会计教育等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80年代后期,是比较集中地介绍西方国家会计政策与惯例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会计理论界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对于西方国家的会计政策体系及其运行环境和运行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对于中国会计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改革环境以及改革的方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工作,发表了一大批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形成了颇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90年代初期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全面改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9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是伴随着“两则”“两制”的颁发与全面执行所进行的会计管理模式规范化的研究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会计理论界围绕着新制度的贯彻实施与逐步完善、建立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会计工作的转轨变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核算型会计、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和法制化等前沿课题深入地研究,有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已在会计改革的实践中较好地发挥了重要理论的导向作用。
上述三个阶段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虽然各有其侧重点,而且均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问题:其一,从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上看,缺乏一种参与研究的机构和人员配置上的优化组合方面的政策引导机制,因而,大多数成果的出现都是在某个单位或某个人单兵作战方式下所形成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取得成果的过程本身的重复劳动问题。其二,就某个人或者某一单位取得的研究成果上看,实行跳跃式研究的情况较为普遍,而致力于某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从而形成系列研究成果的情况则较少。其三,从不同时期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上看,就不同时期主要会计专业期刊所发表的会计专业理论论文进行简单分析就可发现,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范围一般均较为集中于一些热点问题。因而,在整个会计理论研究范围的全面性上则略嫌不足,且投入研究力量和精力失衡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其四,从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上看,研究方法单一和研究形式僵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于我国现阶段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推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提出调整并理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思路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笔者认为,调整并理顺我国现阶段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思路,主要是要解决划清会计理论研究的层次和范围、解决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程序和方法上的思维方式方面的认识问题。它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应当理顺对会计理论研究地位认识的逻辑思路。主要是指应当正确认识会计理论研究在整个会计管理实践中的客观地位。一般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下述基本程序:丰富多彩的会计实践→产生某种会计认识→形成某种会计思想的轮廓→寻找合适的理论依据→进行从单项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构成较为全面且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的理论体系→由国家决策部门制定相应的会计政策来推动实施→由国家职能管理部门出台必要的制度来保证其贯彻执行→指导新的基础上的会计实践→产生新的会计思想→……从这一程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理论研究工作是处于整个程序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三个小的阶段,对新层次上的会计管理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会计理论研究的方向是极为重要的。
(二)应当理顺会计理论研究范围的逻辑思路。主要是指应当正确全面地界定属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其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注重研究范围的总体结构。一般情况下,完整意义上的学科理论研究内容,应当由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理论研究所构成,这三者应当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如果我们忽视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与开发理论研究就容易只停留在表面状态而无法深入下去;反之,如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理论和开发理论研究,所形成的成果就很难转化成为生产力。因此,这三者之间应当有一个合理的结构比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三个方面的比例大体上是1:2:5,且一般均将重点放在开发研究上,其次是应用研究,之后才是基础研究。从学科分类上看,会计学是社会科学内应用科学类属下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因而,它是一种应用型的学科。但是在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时,仍然存在着它自身内部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开发理论之间的结构问题。因此,在研究精力的投入上就应当进行合理地分配。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对于这三者之间研究力量的投入极不成比例,体现在应用理论研究投入精力偏少,而开发理论的研究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一状况,必须有所改进。
(三)应当理顺会计理论研究管理的逻辑思路。这是指作为国家会计理论研究的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际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我国会计环境,充分注重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进程中的计划性问题。具体而言,应当做到:一是应当注重会计理论研究总体内容体系上的逻辑思路。即形成一个长远性的研究战略规划,以使研究力量分配上能够保持一种均衡的态势。二是要注重一定时期研究重点内容上的逻辑思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会计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当确定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以做到能够集中力量,从而使某一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所突破。三是应当注重会计理论研究管理程序上的逻辑思路。在一定时期内,应当按下述基本程序切实抓好会计理论研究的管理工作:极为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初步拟定指导性的研究课题→公开发布课题申报或招标的具体指南(或下达指令性的课题研究计划,但这种形式今后将逐步减少)→组成课题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与定标工作→下达正式课题任务书→实行严格的课题中期考核机制→加强课题研究最终成果的管理→选择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收集会计实践反馈的信息→评价已经取得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
(四)应当理顺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从事实际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逻辑思路。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具体承担或者选择某一方面的会计理论研究课题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专业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会计教育工作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应当确立一种正确的理论研究思维模式,以提高其理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系统性以及对于会计政策制定和会计实务工作的指导价值。具体而言,应当做到:一是要量力而行,尽量选择适合自身能力及工作特点的研究内容,以便能够在研究工作中有效地驾驭研究课题及其所选定的研究方向,从而保证能够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研究目标,取得预定研究成果,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二是应当选用适合于所选研究课题或内容且能够为自己所把握的研究方法,以便使研究任务的如期完成能够建立在有效的研究手段基础之上。三是注重在实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时应当遵循的下述较为规范化的研究程序:根据自身的会计工作实践与研究能力→选定适合的会计理论研究课题→制定阶段性研究计划→确认所选研究课题的研究方位→广泛地搜集资料以了解所选研究课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产生有一定创见的观点与看法→形成一定形式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付诸会计管理实践进行检验→进行理论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