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分析邓燕论文_邓燕,潘成莉 甘露 周妮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分析邓燕论文_邓燕,潘成莉 甘露 周妮

邓燕 潘成莉 甘露 周妮

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 638500 四川 邻水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之间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血清学检验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微生物快速培养的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4-8岁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也明显比本组其他年龄段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的方式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效果显著,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值得进行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于感染支原体造成的一种急性炎症,也是造成重度肺炎的一个主要因素,它会通过呼吸道产生局部的感染然后会逐渐的损伤人体多处器官与系统,婴幼儿、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属于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发病后会累及患者多个器官,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1]。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其他的肺部感染疾病的症状存在相似性,在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延误治疗时机,使治疗效果降低,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查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本文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之间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种不同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之间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所有患儿均通过门诊诊断,询问病史、检查体格、实验室检查、X线片检查等方式确诊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观察组4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患儿年龄在3个月-9岁,平均年龄为(5.2±0.8)岁,病程4-27天,平均病程(15.7±1.6)天,体温在37.5-40.1摄氏度,平均体温为(38.6±0.2)摄氏度。对照组4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患儿年龄在4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5.4±0.6)岁,病程4-26天,平均病程(15.3±1.5)天,体温在37.6-40.1摄氏度,平均体温为(38.5±0.3)摄氏度。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体温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检验方法 对照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接受血清学检验,在患者入院的第二天,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需要采集2毫升的静脉血,使用离心机将血清进行分离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MP-IgM抗体进行测定,如果测定结果>1:160,则可以判定诊断结果为阳性;如果诊断结果表示阴性的患者则需要在7天之后进行复查[2]。

1.2.2观察组检验方法 观察组患者通过微生物快速培养法进行诊断,先使用无菌棉试子对患者口腔等部位进行采样,再将样本放置在肺炎支原体培养基中,还需要采集患者的痰液标本,放置在37摄氏度恒温的培养箱中,持续放置24小时,对培养基的颜色变化进行观察,如果颜色由红色变为黄色,则表示检测结果呈阳性,如果颜色一直处于透明状态,则表示检测结果为阴性[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分析 文章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43例患者中,39例患者检测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90.7%;对照组43例患者中,29例患者检测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7.4%。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年龄阶段阳性检出率分析

86例患者中一共检出阳性为68例,其中1-3岁患儿有14例,检测出阳性为9例,阳性检出率为64.3%;4-8岁患者42例,40例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95.2%;9-11岁患者30例,19例检测为阳性,阳性率为63.3%。表明年龄在4-8岁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是比其他年龄段的检出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阶段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它属于儿科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头痛、胸痛、全身乏力等症状,这一疾病缺乏特异性,在进行临床诊断的时候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4]。为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就需要选择一种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血清学检测时临床一种常见的诊断方式,其检测过程简单,容易操作,造成的创伤小,患儿也容易接受,但是这种检验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受到患儿年龄、敏感性、B细胞功能等的影响,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微生物快速培养法可以通过培养基颜色的变化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进行判断,结果准确率比较高。本文研究中,对照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接采取血清学检验的方式诊断,观察组患者采取微生物快速培养的方式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90.7%)显著高于对照组(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4-8岁这一阶段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微生物快速培养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诊断效果理想,与血清学检测相比具有较高的检测敏感性与阳性率,在临床下进行诊断工作中,可以将微生物快速培养法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首选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金宝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特点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6):30-31.

[2]王国军.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02):254-255.

[3]王忠明.1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3):5483-5484.

[4]黄程.5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结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07):82-83.

论文作者:邓燕,潘成莉 甘露 周妮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6

标签:;  ;  ;  ;  ;  ;  ;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检验分析邓燕论文_邓燕,潘成莉 甘露 周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