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与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进程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明治维新初期起步的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曾先后参照法国、德国和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发展和改革本国的高等教育,并使之不断向多样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方向推进。
实施大学国际化尤其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日本政府、学者和高等院校的共识,回顾和反思日本大学国际化进程,既有成功经验可供参考,也有失败教训可资借鉴。
一、日本大学国际化的进程
在“求知识于世界”这一政纲的影响下,明治政府(1868~1912)共聘用外国专家3000余人,其中在国立大学任教的人数仅次于通产省的聘用人数位居第二。而创建于明治10年(1877年)的东京大学确实明显具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色彩:在该校早期的39名教授中就有外国教授27人,其中德国的著名医学专家贝尔茨·埃尔温和尤里乌斯·C·斯克里巴分别在东京大学任教长达26年和20年。为缅怀这两位教授的功绩,在东京大学校园里专门修造两尊塑像而且保留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日本文部省于1952年设立了资助外国留学生的专项奖学金;195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促进教育、学术、文化的国家交流》的报告;1957年,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宣告成立。但是,日本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正式推出,仍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实施第三次教育改革之后的事。
回顾日本大学国际化进程,笔者以为,日本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形成,与政府和社会各界(高教界、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积极努力密不可分。
1、政府的政策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日本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现列举以下事实加以说明:
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首次提出:处于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当代日本人,必须充分地面向世界,应付世界的复杂形势,日本人应成为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此后,日本学术界和政府乃至产业界对大学国际化问题展开积极研讨,并逐渐取得共识。
1974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为文部省提供的咨询报告《关于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正式发表“国际化时代的教育、学术、文化、体育等国际交流的基本方案”——推进国际性启蒙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扩大师生的国际交流,完善国际交流体系。由此,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国际化的政策提供了依据。
1979年,日本的经济同友会教育问题委员会尖锐指出了本国教育中存在的封闭性、划一性和非国际性问题,引起各界关注。
1982年,文部省颁发了《国立或公立大学外国教员任用特别措施法》,明确规定应该在非语言学科任用外国教员。
1983年,文部省召开了“面向21世纪留学生政策恳谈会”,并成立了专为内阁提供留学生政策咨询的“21世纪留学生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于成立的当年就提出了《关于21世纪留学生政策的建议》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在阐明互换留学生对提高派遣国和接受国双方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互相理解和合作均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了面对赴日外国留学生逐年增长之趋势所应采取的配套措施。
1984年6月,文部省在题为“关于面向21世纪留学生发展政策”的报告中确定了在21世纪初接受10万外国留学生计划,要求各级政府、公共团体、高等院校及国民充分认识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重要性,并认真实施留学生政策(改善接受留学生的条件,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日语教育,做好归国日本留学生的工作等。)
1985年6月,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向内阁提交的第一份咨询报告指出:在当今的国际化时代,应以国际化观点研究教育改革。为适应这样的国际化时代,我们的教育机构要提高大学教育和研究水平,同时还必须向国际开放,把只为日本人的封闭机构变为培养世界性人才的机构,为学术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1987年10月,日本内阁根据临时教育审议会2份咨询报告发布了《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政策》,这份文件提出了7项教育改革政策,其中第五项内容是,为适应国际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传播,必须推行相应的教育改革。
1988年6月,日本文部省公布了题为《发展国际间的理解和合作——通过各种教育、科学、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报告,概述了增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合作的有关策略以及在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的国际化方面应该做出的努力。
自1990年起,由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泰国、新西兰等国发起成立的“亚太大学流动计划”(VMAP,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the Pacific Scheme)政府间已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协商,力图仿效欧洲的伊拉斯漠斯(ERASMUS)计划,推动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1991年,文部省修订了《学位规则》,增加了“完成研究所的教育课程并取得一定水平的成绩”便可获得学位的规定。此后,少部分大学(如早稻田大学等)已允许外国留学生用英文撰写学位论文。
1995年,日本大学审议会进一步明确指出:大学必须培养视野广阔,富于创造性与综合判断力,掌握高深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进行跨学科学术研究,向世界推出研究成果,并活跃于国际社会的“国际人”。
1996年7月,日本成立了留学生教育学会:同年10月份,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决定撤消外国留学生(包括就读于日本语学校的外国学生)的身份保证人制度,原因是该制度手续复杂而且寻找身份保证人比较困难(虽然日本的学校还未完全执行,但是已同意由外国人作担保人)。
2、专家的观点
围绕大学国际化问题,不少日本专家学者各抒已见,持赞同观点的有天野郁夫、武者小路公秀、喜多村和之和江渊一公等人,现以后两位学者的观点为例。
喜多村和之(Kitamura Kazuyaki)在1984年出版的专著《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中就大学国际化发表看法,并提出了大学国际化的三项指标: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
江渊一公(Ebuchi Kazuhiro)在1988年的OECD国际讨论会上曾就高等教育国际化发表见解:活跃国际间的师生学术和文化交流,制定学分互换保证系统和学位的共同标准,促进大学运营的标准化,建立学术研究的国际秩序,增进在学术研究、国际教育网络,校际互助协定方面的共同合作。他在1990年出版的《外国留学生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为大学国际化所作的定义是:国际化是对高等教育体系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进行国际和跨文化比较的过程。他还对世界留学生的增长动向和主要国家的留学生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
3、大学的参与
为推动大学国际化的发展,日本的高等院校或引进西方的学期制,增进日本高校和研究所同其他国家的通用性;或积极进行大学国际化的学术研究(如广岛大学、玉川大学、早稻田大学);或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如亚洲大学的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东京国际大学的海外办学模式——美国东京国际大学),一方面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另一方面联合培养本国渴望出国的留学者;或通过课程改革和增加课程的国际化,适应外国留学生的不同需求。
亚洲大学(成立于1941年)制定的“亚洲大学美国项目”允许日本学生到美国华盛顿、俄勒冈、蒙塔拿等州的5所州立大学学习1学期,并承认所获学分。1991年约有700名学生(占亚洲大学注册学生人数的40%)参加了这一教学计划。为便于学生间的学习和交流,亚洲大学允许本国学生和来自上述5个州的大学的外国学生同住一个寝室。
东京国际大学与美国威特米特大学合办的美国东京国际大学每年可接受130多名本校学生到上述分校学习,同时也接受合作方的学生以及来自他国的留学生。
早稻田大学生在1995年校庆125周年之际提出了Glocal University的构想,旨在“培养能纵观世界、有高瞻远瞩(Global)的眼光和愿意服务于地区性(Local)工作的精神及能力的青年。出于这种考虑,我们把Global和Local结合起来,努力使学校成为Glocal University。”随着1997年7月成立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1998年4月设立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把大学所有的研究、教育体系均以亚太地区为目标进行重新组合和调整。同时,该校一方面大力开展对亚太地区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产业、经营、文化及国际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努力开展跨学科教育,比如在国际关系学和国际经营学两个专业设置共同科目和交叉科目。还值得一提的是,该校校长奥岛孝康教授还亲自率团到国外(包括到中国)访问考察,积极宣传其国际化办学方向。
二、日本大学国际化的经验
客观地讲,日本政府和高等院校的大学国际化政策和措施确实促进了90年代上半期的大学国际化活动。
1、大力接受外国留学生。1995年日本共接受了53847名外国留学生,是1983年10428人(首次突破万人大关)的5倍多。在1996年和1997年赴日本留学生人数出现负增长后又从1998年开始逐渐回升,1999年5月统计资料显示,日本高等教育机构的注册留学生为55755人。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鼓励曾在日本留学回国又有成就的人员(45岁以下,回国工作5年以上)再到日本短期进修。据统计,日本已在34个国家设立了47个“回国留学生会”。
2、积极鼓励出国留学。1994~1995年度在美国留学的日本大学生达45280人,第一次超过中国(大陆)居各国首位,1997~1998年度再增加到47073人,仍位居第一;1996年在中国大陆留学的日本学生为14856人,在中国接受的152个国家41211名外国留学生中居第一位。3、不断在海外开办分校。日本高校于80年代末开始在海外建立分校,到90年代中期已在7个发达国家开办了26个分校,其中在美国有15个,在英国有3个,在澳大利亚、法国和加拿大各有2个,在丹麦和新西兰各有1个。
4、实行校际学分互换制度。日本大学自70年代起模仿美国实行校际学分互换制度,1993年共有206个日本大学(其中私立大学133所,国公立大学分别为65所和8所)与其他高校进行学分互换;1996年实行学分互换制度的日本大学达342所,其中私立大学232所,国立大学90所,公立大学20所,同年共有3861人在国外取得的学分被日本大学认可。
5、推进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日本大学为推进课程国际化采取的措施大致上包括:(1)积极开展外语特别是英语教学,近几年许多大学,如上智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私立大学和东京大学、九州大学、筑波大学、名古屋大学、琦玉大学等国立大学,不但用英语开展课堂教学,而且允许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2)有些大学或创设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对外贸易等系科,或增设信息科学、比较教育、比较文化研究、欧洲史、亚洲史、西洋文学、西洋人等有国际内容的课程。(3)还有的大学则大力开展国际或区域研究,如欧洲研究、亚洲研究。(4)也有一些大学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如九洲大学实施的理、工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东京工业大学开展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调查的教育研究,早稻田大学进行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项目。
6、设立专项奖学金。文部省自1952年设立外国留学生专项奖学金后,受益人数逐年增加,1978年有1075人获得(约占5819名留学生总数的18.4%);1998年增加到4418人(占25643人的17.2%),1997年再增加到8250人(占54017人的15.3%)。
此外,日本高等院校还积极主办、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校际图书和信息交流。
三、日本大学国际化的问题
留学生人数是衡量日本的大学国际化进程的最有参考价值的指标,在90年代中后期,日本接受的外国留学生呈下降趋势,1996年和1997年连续2年出现负增长,从1995年的53847人降至1996年的52921人和1997年的51047人。经比较研究可知,影响赴日外国留学生人数增加的因素较多,现择其要者略加分析。
第一,学位授予体制问题。统计资料表明,赴日留学生曾对日本的学位授予制度提出过不少批评意见,比如:希望博士学位的水平,取得的方法和手续能同欧美国家相类似;应该允许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博士学位不应只授予达到特定学术领域顶点,具有独创成果的所有者,而应朝着只要达到一定学术水平就应授予的方向改革,等等。
第二,留学生住宿问题。多年来,住宿一直是困扰赴日留学生的一大问题。据1991年初的一项调查,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有80%的人租借私人公寓,只有少数人有机会住进公、私立高校的学生宿舍。据日本《留学教育》1998年第12期可知,在51047名外国留学生中,租借民间住宅的达35931人,占总数的71.4%,只有14.9%的留学生(7583人)住在大学的留学生宿舍,5.2%(2658人)住在大学的一般学生宿舍,9.5%(4875人)散住在各种公共和民间团体提供的留学生宿舍。虽然文部省已将提供适当住宿条件作为优化留学环境的主要措施之一,比如文部省1998年8月决定投资3000亿日元在东京临海副都心40公顷的土地上兴建“国际大学村”(计划1999年开工,2000年完工),但仅可供6000名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住宿。所以,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时日。
第三,大学国际化的全球发展目标问题。事实表明,一度以亚太地区为中心的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大致上可以说是利弊各半。以1991年在日留学生的国家分布为例,在4.5万名留学生中,来自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达41346人,占总数的91.8%,来自北美州地区的学生为1362人,占3%,来自欧洲国家的仅有848人,占1.9%。而1997年在日留学生的国家分布并无多大改观,在51047名留学生中,45948人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总数的90%,1631人来自欧洲,占3.2%,1171人来自北美洲,占2.3%,875人来自中南美洲,占1.7%。实际上,日本制定的大学国际化发展目标过于理想化,如1984年提出2000年接受10万外国留学生的设想和1992年制定的为40%的留学生提供公共宿舍的目标。9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洲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日本的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
第四,为留学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问题。在日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心理需求各不相同。日本国立大学的留学生中心在国情宣传、日语教育、服务咨询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我们认为,日本高校应该进一步借鉴澳大利亚高校的作法,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业指导、心理咨询、生活管理、打工介绍等服务项目。
标签:日本大学论文; 大学论文; 国际教育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文部省论文; 亚洲大学论文; 外国留学生论文; 东京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