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方案为何在执行中走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方案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从2001年颁布至今已有4个年头。当国家规定的课程逐级落实到学校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带着这个问题,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允漷日前率领课题组,对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学生文具盒里的小小课程表入手,了解课程执行的真实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国家课程方案在执行中走样。
文具盒里的真实话题
【现状】
课程门类明显偏多 规定课程开设不全
调查数据显示,小学六个年级所开设的课程门类总体上随年级增长而增加,到了六年级最多,平均10.50门;而初中开设的课程门类则随年级增长而下降,初一开设的课程最多,平均12.05门,初三则降到10.21门。这是由于初三年级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备考,所以不参加中考的课程减少。
国家课程改革方案中规定,国家课程一、二年级5-6门,三—六年级8-9门,初中9-12门,此外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各地的实际情况却是:一、二年级8-9门,三—六年级10-11门,初中11-12门。两相比较可看出,在小学阶段实际开设的课程门类明显多于国家规定,存在随意增加现象。
调查中课题组还发现,一方面各校课程门类偏多,一方面却又存在国家规定课程开不全的现象,尤其在初中阶段,艺术、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校本课程常处于被遗忘的境地。
教学时间严重超标 最多比最少高出一半
课题组也对各校周教学时间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教学时间严重超标。
调查显示,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时间随年级增长而逐步增加,一年级最少,平均1216.29分钟,初中三年级最多,平均1819.17分钟。不同地区教学时间差异巨大,其中教学时间最多的省份是河南,周平均1800分钟;教学时间最少的省份是江西,周平均1200分钟,最多比最少高出了50%。在同一年级里,不同学校的教学时间也表现出巨大差异,如小学二年级,最少的周教学时间只有1000分钟,最多的竟达2115分钟。
在国家课程方案中,虽然对教学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但却明确提出了周课时数:一、二年级26节,三—六年级30节,初中34节。若以一节课40分钟计算,一、二年级周教学时间为1040分钟,三—六年级1200分钟,七—九年级1360分钟。而实际上,各地一、二年级的周教学时间多在1230分钟—1240分钟之间,三—六年级在1250分钟—1350分钟之间,七—九年级在1610分钟—1830分钟之间,与国家规定相比,差异显而易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调查中,八成以上学校都有早读、晚自修、寒暑假补课、双休日加课,这些都没有被计算在受调查的教学时间内,因此学校实际教学时间其实远多于调查所得数据。
【链接】
25省(市、自治区)学生课程表周教学时间均数排行榜
河南1800分钟山东 1702.10分钟
贵州1600.71分钟 宁夏 1600分钟
甘肃1557分钟云南 1497.90分钟
山西1493.33分钟 北京 1460分钟
吉林1435分钟辽宁 1433.57分钟
黑龙江 1432.5分钟 广东 1425分钟
江苏1410.5分钟 天津 1395分钟
安徽1366分钟内蒙古
1364.17分钟
湖北1360分钟浙江 1322.19分钟
四川1310.67分钟 福建 1290.5分钟
陕西1266.67分钟 新疆 1262.22分钟
湖南1259.5分钟 重庆 1227分钟
江西1200分钟
语数英占绝对优势 初一英语高规定一倍
调查中,课题组注意到,语文、数学、英语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尤其语文,优势地位最为明显。在小学阶段,语文周平均课时数都在8节左右,到初中阶段,虽有所减少,也保持在6节左右;数学则很平稳,一直在6节左右;外语变化明显,一、二年级1节,三—五年级持续增长,五年级到3.13节,到初中先猛增后下降,初一时达到顶点,周平均6.21节,之后两年保持在5.5节左右。
数据显示,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课时偏高。以小学三年级为例,国家规定的语文周课时为6—6.6节,数学3.9-4.5节,而实际情况却是语文7.91节,数学5.30节。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河南一些学校的五年级,每周语文课竟然有19节之多;浙江某校四年级和云南某地一年级也出现了每周16节语文课的情况;贵州有些学校二年级数学达到每周13节;天津、河南也有学校五年级、六年级的数学达到每周12节。
数据还显示,初中阶段存在数学、外语课时数过高的问题。以初中一年级为例,数学平均周课时达到6.59节,英语达到6.22节。而按国家规定,数学每周课时应为4.42-5.1节,英语为2.04-2.72节,英语的实际课时数竟然超过国家规定的一倍多。
在国家课程方案中,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对艺术课、体育课都有统一规定,但事实上,整体呈现的却是随年级逐步下降的趋势,到初三时艺术课每周平均只有1.29节,体育课只有1.9节,只为国家规定的一半。
综合实践难以保证 校本课程内容单一
在调查的25个省、市、自治区中,绝大多数地区对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持认可态度,但内容和数量却与国家方案存在差异。
表面上看,大部分学校、年级都有一些综合实践活动,但大多停留在过去信息课或劳技课的基础上,真正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很少,即使这样,也没有一个年级的平均数超过2课时,到初二、初三更是连1个课时也保证不了,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3课时相差甚远;还有一些学校、一些年级,根本没有开设。
校本课程同样难以保证。由于统计时,将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课也算入其中,所以这两个年级校本课程的周课时达到了1.77节、2.15节,高于其他年级,但也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3节。到了初中,校本课程更是大幅下降,从每周0.95节降到0.63节再降到0.33节。校本课程不仅课时难以保证,而且开设内容也非常单一,要么是所有年级共上相同的心理、法制等课程,要么被“偷梁换柱”,变成班、团队活动和传统的文体活动。调查中还发现,在小学六年级,竟然很多学校把奥数也当作了地方和校本课程来开设。
指导和规范缺位
【分析】
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质量标准,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履行国家课程方案。《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中也表明,“学校要严格执行上级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文件,确保国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杜绝随意增减科目或课时、随意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的现象”。但课程方案在实际执行中却仍然出现了上述问题。
对此,崔允漷教授认为,这主要是课程方案的实施缺少规范,各级教育部门职责不明,因此对学校的指导和监督流于表面,既无法有效监控国家课程的落实,又难以指导学校必要的调适和新课程的开发。学校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对象、方式去表达,国家课程方案难以有效实施也就在所难免了。
外部统考也是课程执行走样的一个原因。崔允漷教授说,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课程实施情况要好于初中,而初中前两年又明显好于初三。初三课程门类大为减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销声匿迹”,但教学时间却极大增加,表明学校为了赢得良好的生源市场或社会声望,往往以外部统考为指挥棒,调整课程计划,以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
此外,崔允漷教授认为,国家课程方案本身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对没有早读课的规定,对一、二年级不开设英语课程的规定,对现有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课时的规定等等,都与现实情况出入甚大,需要今后在修订时予以考虑。“事实上,良好的课程方案总是在‘形成’的过程中,是一个由设计到实践的多次反馈的过程。”崔允漷教授强调。
严肃性不容质疑
【建议】
“国家课程方案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容质疑,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不能任意更改。”崔允漷教授明确指出。他认为,此次课改精神首先就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中,而不仅是学生作业的减少,也不仅是教材的改朝换代,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质量高低,进而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与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读国家课程方案,加强领导,将课程方案的管理作为落实“减负”的政策,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予以落实。
崔允漷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领导的导向作用,成立专责领导小组,制定适应本省的课程整体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做好质量监控。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领导方式,提升领导质量,重视发挥各地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和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承担起课程领导的责任,严格执行上级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文件,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设置方案,组织制订《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崔允漷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完善相关政策,为国家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此监督、管理国家课程方案在地方、学校的实施情况,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权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备案制度;要建立起规范的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审议制度,定期对地方、学校的课程方案进行全面审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报告和改进建议;要建立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每学期要对各个学校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生负担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评选教育强县、示范学校、职级校长等的重要指标。对违反规定的要限期整改,结果要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对一些社会反映强烈、屡禁不止的地区和学校,追究领导责任。
此外,他还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专业支持能力。除了经费、人力等资源的投入外,还要调动高校、教科研院所等各种专业学术力量,构建有力的专业支持体系。教育部应定期组织大规模的经验交流会,就国家课程方案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国家课程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建立交流共同体,定期组织课程方案实施经验交流,分享课程实施经验,客观、深入地把握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推动本地区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