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绩效”审计模式的构建_审计计划论文

构建“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央行“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点

将“管理+绩效”的观念、思路和方法,贯穿于履职审计计划制定、方案拟订、现场实施、报告起草的全过程。其基本点是树立内部控制视角,引入绩效审计内容,构建客观性和全面性的领导干部履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关注经济责任的同时,重点关注履职能力和效果。

二、构建央行“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是央行领导干部高效履职的现实需要

“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要求按照“履职审计体现全面性、关注内控和绩效”的思路开展履职审计,能够把风险防范的关口前移至业绩评价,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履职的质量和效果,及时揭示领导干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促进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工作改善,有效推进央行领导干部依法、公正、高效履行职责。

(二)“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是实现央行内审转型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构建“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充分融入内控和绩效理念,并运用指标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实施绩效性评价,能够解决央行传统履职审计只关注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而不能对审计对象履职能力、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及产生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的问题,有利于在审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履职的全面性,发挥内部审计在央行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是我国央行实现内审转型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途径。

(三)“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有利于为央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供参考依据

现阶段,基层央行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一般是采用以民主测评、笔试、面试为主的选拔任用方式,缺少对应聘者工作业绩和效率的量化考核认定。构建“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以工作业绩、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为审计内容,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优劣进行重点检查和综合评价,能为干部队伍的正确调配使用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考核体系,提高基层央行干部选拔任用水平。

三、基层央行“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的构建

(一)以“管理+绩效”为发展方向,在履职审计中树立“三性理念”

一是树立全面性的理念。央行领导干部履职是一个全面、全局的概念,既涵盖人民银行宏观经济金融调控、金融稳定、金融服务三大职能的履行,又涵盖内部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开展的运作机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的内控风险管理机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收工作等情况。因此,履职审计应树立全面性的理念,充分体现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全面性,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指标的充分考量,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履职全貌和工作能力。

二是树立风险性的理念。即将内部控制作为履职审计的重要内容,注重从内控机制上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从完善内控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是树立绩效性的理念。履职效能是衡量领导干部履职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履职不仅要注重“履职过程”,更要注重“履职效能”。履职效能如何,可以整体反映领导干部履职的工作绩效,体现领导干部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应从单纯合规性审计的局限中走出来,融入富有履职效能的审计评价,体现绩效的内涵与要求,在真实合规性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统一中开展履职审计。

(二)以央行发展战略目标为主导,构建基层央行履职审计的目标体系

基层行应根据自身情况,在分析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一整套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履职审计目标体系,包括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般目标是履职审计核心职能的体现和一般要求,体现履行职能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行政管理的效率性和行政活动的效果性:具体目标是履职审计实践中所要达到的审计目的,必须结合被审计对象的特点、功能,围绕职能的完成情况制定。

(三)以“管理+绩效”为主线,构建基层央行履职审计的重点架构

“管理+绩效”履职审计模式,应体现履职审计的全面性,树立内部控制视角,引入绩效审计内容,在关注经济责任的同时,重点关注履职能力和效果。内容应包括七个方面(重点架构如上页图所示)。

1.贯彻落实方针政策的措施和效果。主要评价审计对象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和金融运行情况,包括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否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贯彻意见、所采取的措施和执行方式是否有效以及地方协调机制建设情况、金融安全事件发生率等。

2.组织决策水平及效果。主要评价审计对象决策机制情况和决策的效果状况,包括是否建立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决策依据是否符合金融法律法规和上级行的有关规定、重大事项决策、民主管理情况、决策效率和效果等。

3.组织管理情况。主要评价审计对象党务与文明单位创建情况、人力资源管理情况和物力资源管理情况,包括党务文明创建情况、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干部人员管理情况、岗位设置与分工、预算资金分配使用的合理性、设备设施性能利用率、业务处理技术支撑度等。

4.业务管理情况。主要评价审计对象日常业务管理、内控管理、风险管理情况,包括业务管理审核审批职责、调查研究、检查职责履行、重大差错事件、内控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内外发现问题整改与追究、风险点排查与控制、定期轮岗与强制休假、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与处置等。

5.依法行政情况。主要评价审计对象行政执法情况和行政实施效果,包括行政执法内外部机制建设、行政执法合规合法性、行政复议情况、行政上访情况等。

6.勤政廉洁情况。主要对审计对象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包括反腐倡廉机制建设、腐败案件发生情况、落实党内监督制度情况、员工评议情况等。

7.工作业绩情况。主要评价审计对象能否按照上级行和本行工作总体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即履行职责过程中行政活动的“效果性”。包括工作业绩及奖惩情况和工作效应评价。

(四)以制度落实为保障,完善“两项制度”

一是完善内控制度,奠定“管理+绩效”履职审计的基础。内控制度建设是人民银行开展各项内部审计的基础,积极有效地开展“管理+绩效”履职审计,必须从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入手。因此,应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的基础上,制定《人民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细化内部控制管理内容,明确各部门职责,设定内部控制指标。只有这样,内审人员才能依据可操作性规定和指标,通过审计检查及时揭示领导干部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分析各部门业务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促进基层人民银行领导干部依法、公正、高效履行职责。

二是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创造“管理+绩效”履职审计开展的条件。绩效评价是人民银行“管理+绩效”履职审计开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点。因此,应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制定《人民银行绩效管理办法》,明确绩效管理内容,设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为有效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和各部门履职效率、效果创造条件。

(五)改善审计技术方法手段,促进履职审计向高效率转变

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数理统计等技术,开发各种适合评价履职审计效果的软件,利用各业务系统数据库,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实现由手工操作为主向以计算机辅助审计为主转变。

二是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因素分析、权重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把审计人员从庞杂琐碎的数据计算和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增强对领导干部履职效果评估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为充分肯定成绩和明确界定责任提供准确信息。

三是通过平衡计分卡、德尔菲专家法等国际先进的审计手段,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日常监督与履职审计充分结合,及时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增强履职审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六)建立“管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实现履职审计高效运作

一是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履职审计评价指标。定性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内部管理的效率性、金融服务的有效性以及被审计对象对存在问题应负责任的判定。定量分析方法具有简单、明了、可比性强的优点,在进行履职审计评价过程中,适于对能够量化的内容进行评价。

建议设置7个综合指标、16个分类指标和40个单项指标(见表1)。

二是确定履职审计评分标准。履职审计评价时可将各项评价指标标准分值均设为100分。对能够量化评价的指标,可通过加分和扣分对审计结果进行定量评价(其中问题类指标项目,根据检查发现问题,按问题出现的次数和风险大小进行累计扣分,直到该项标准分扣完为止;创新和荣誉项目实行加分制,根据创新影响力大小和荣誉级别高低赋予不同的分数,在60分基础上进行加分,上不封顶);对需要定性评价的指标,采取向有关部门发出询证、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匿名调查等方式,征询有关各方对被审计对象履职绩效的评价、意见、建议,合理确定分值。

三是采用“全部条件法”和“一票否决法”进行综合评价。

2.“一票否决法”。为突出“安全第一、夯基务实”的理念,建议设置2个“一票否决”指标。一旦审计对象内部出现严重风险隐患、案件以及重大责任事故,或者对外履职过程中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反应或重大群体性事件,实行“一票否决”,总体评价结果为“差”。

四是实行履职审计成果综合评级。按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将履职审计成果划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欠佳)、E(差)五个评价等级(见表2),并结合分指标得分,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肯定成绩,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综合性建议和具体建议,及时提交行领导及相关部门。

标签:;  ;  ;  ;  ;  ;  ;  ;  ;  ;  ;  

论“管理+绩效”审计模式的构建_审计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