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文化人类学:韩国、日本和中国民间比较研究(一)_文化人类学论文

哭文化人类学:韩国、日本和中国民间比较研究(一)_文化人类学论文

哭泣的文化人类学——韩国、日本、中国的比较民俗研究(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学论文,韩国论文,日本论文,中国论文,民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言

大韩航空飞机坠毁、北朝鲜的金日成逝世或中国的毛泽东逝世时,日本人看到遗属和人民痛哭失声的情景非常震惊。对日本人来说这很特异,但在韩国人和中国人看来,也常感到日本人感情枯竭或无情。我参加过日本人的葬礼,切身感受到寂静的日式葬礼和韩国哭成一片的葬礼非常不同。日本人尽量克制不哭,韩国人则尽情痛哭。这种不同并非个人差异,而是基于各自社会深层结构的逻辑及文化的不同形成的。

从人种和民族上看,韩国人是和日本人最近。人种上,韩国人北边和通古斯族及蒙古族密切相关,南边和山阳、近畿的日本人密切相关。文化上,韩国和日本也很相似。语言同属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都有敬语。在儒教文化、汉字文化、稻作文化等基础文化层面也多有共同点。但双方也有异质性,如议论或吵架时韩国人明确表述自己,积极主动发表见解,讨论中情绪反应激烈,往往瞬间爆发,起伏幅度较大。对韩国人来说,血缘关系比地缘关系重要,常依据具体场合的实力关系决出胜负,人际关系有流动性和情绪性特征。韩国人和日本人各种表现形式的深层结构有所不同。

理解一个社会若语言不够用,以五官感受信息也能达致相当程度的观察。有时,语言传达的信息和行为传达的会自相矛盾,故听其言,还要察其行,即应该观察和研究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行为模式。“两人对话中,语言传达的信息通常仅有35%,其余65%主要靠说话时的样子,包括动作、手势和姿态及对方应答等语言之外的手段来完成”。语言之外的手段很多,主要有体格、体味、美容整形、化妆、站立或走路方式、姿势和动作、表情、静止、口哨、握手、拍手、手指指向、哭和笑、视线交错、眼神、合乎礼貌的无视、语气、声调、身体接触(触摸对方身体)、距离等。和日本人相比,韩国人引人注目。韩国女性特别关心美容整形,浓妆艳抹,坐着常跷二郎腿。男人爱走八字步,大摇大摆,给人印象张狂,频频和人握手。哭起来很剧烈。和人相遇,直视对方,常接触对方身体,动作幅度大。日本人则多屈膝、用手指比划、静止、抑制哭泣、合乎礼貌的无视(虽知晓对方却不打招呼)。

日本人不分男女大都抑制哭泣,在日本,服丧的儿女不能将泪水滴落到父母遗体上。与日本相比,韩国是并不特别抑制哭泣的社会。当然与其他民族相比,也不能说韩国人哭泣过度。韩国人悲哀时哭,高兴时也哭。以前电视经常炒作的场景,便是离散家族重逢时的哭泣。重逢相聚本应高兴,却泪流满面。偶尔出现不落泪的场面,人们便怀疑他们是否真有近亲关系或反映了人世间的冰冷,最终误解为该哭时不哭。人世间虽有预定不哭却热泪盈眶、无法抑制的情形,但文化上却也有被预期的哭泣。韩国电影界主要靠女性哭泣赚钱,以哭片为主。电视剧也经常出现哭泣场面。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尽力躲避不得不哭的场面,却又喜欢悲哀的画面。由于观众爱好煽情催泪的节目,这类作品便不断被创制出来。

哭泣的主题一般以悲哀的感情为基础,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它。哭泣是在感情激化中难以抑制而释放出的表露,故很难作为文化上的研究对象。人们往往认为感情不能抑制不过是生理现象,实际上它却是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文化理论上值得讨论。哭泣普遍存在,但随文化和民族不同却有不同模式,值得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去研究。

一、哭泣及其多样性

韩国人和日本人哭、笑的不同并非单纯的生理表现,而是文化不同所致。哭笑也是人类文化的表现方式。引起笑和哭的喜悦和悲哀是对立的感情,但其原理却有共同特征。哭泣是只有人类才表现出的形态。哭泣在某种意义上是自制力的失控,它具有对此状态适当处理和予以解决的功能。哭泣的特征是无法抑制,与感情结合,自生命幽深的根源迸发而出。哭和笑均由感情引发,均导致脸色潮红,但由声音形成的表现却不同。哭笑的声音不存在音节,故与语言不同。哭泣是“非语言交流”,不像日常语言那样司空见惯。

只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层面探讨,无法很好地理解哭泣。抑制不住的哭泣有生理方面的作用,当人们认为不该哭时会抑制哭泣;但受某种感情诱导不能抑制,就会基于感情而哭。在神前深感无力的宗教修行者的哭泣便是如此。这是人认识到自身软弱无力,从依赖神的感情中产生。笑和哭均是情感以语言和身姿无法表现时,在无法表现的困境下发生的。尽管人们有能力对事物进行合理思考并有能力应付,但面对现实总会有无力感。有时不是合乎逻辑地对应,反倒被无力感所压倒。这种情况下,任凭促使全身瓦解的感情爆发出来便是哭泣。哭泣不只属于生理层面,它较接近于声音符号,但又不是语言,甚至使语言失效。哭泣是介于生理和语言之间的行为。

动物也有类似反应,悲哀和吃惊时发出悲鸣。但那是一种生理反应,恰与刚降生的人类婴儿哭啼相同。婴儿哭啼纯属身体反应,和成人带有感情色彩的哭泣不同。动物不能像人那样哭,它和具有感情和肉体结合构造的人不同。重要的差异是人类深知兴奋和哭泣的关系。动物鸣叫虽也是表现行为,但人类哭泣却和面部表情及声音的语言要素相结合。人类利用语言的文脉,把哭泣变成了道具。

笑和哭对立,笑的表现比哭简单,哭要复杂得多。人悲哀时哭,高兴时也哭,这意味着哭的根源多种多样。语言和姿势都是人类的表现行为。相对于语言以声音为媒介而言,哭泣是直接作用于肉体的表现行为。笑和哭比姿势更富有身体性特征,故对无论哪个民族或任何时代都有普遍性。姿势具有本人有意表现出的符号性,哭泣与语言、姿势之类不属同一范畴。语言和姿势若无对方存在便无从沟通,但独自却可哭泣,故很难把哭泣理解为语言那样的作用,如果可以,那也是因为它常在语言文脉中显现出来的缘故。哭泣在语言上很难表现,置换成其他语言也很困难。哭泣能传达或给对方以强烈影响。

西方人常说“鳄鱼的眼泪”,意思是“并非真哭,是假哭”。研究眼泪的专家普莱伊博士的结论是,虽不能忽视动物流泪、哭泣的可能性,但要认为动物像人一样能富于感情地哭泣却为时尚早;人类富于感情的哭泣和流泪,是人类与动物有限的区别之一。他认为,眼泪是揭开人类感情奥秘的关键,而这个工作现在才刚刚开始。

人类婴儿呱呱坠地并不伴有流泪。据研究,婴儿呱呱之声不是富于感情的哭泣,而是出生的信号。人类携动物要素出生,本能的哭泣与眼泪无关。但人与动物不同,人能把生理的哭泣显现在心理和文化上,这便与动物有了本质差别。人类有纯身体性的哭泣,包括因疼痛、冲击、疲劳、饥饿、兴奋等导致的衰弱状态下的哭泣。这与动物鸣叫大体相似,婴儿啼叫也相当于此。刚出生的婴儿是动物性的人,遇到疼痛和不便就哭闹。随着成长,便把哭泣当成提要求的信号;再长大些,便会因心理和精神原因而哭泣,包括宗教性哭泣。哭泣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成熟的进程。据京都大学今西锦司领导的灵长类研究小组调查,猿猴的啼叫声约有三十种,分为若干类,大都是些单纯的鸣叫,即便与人类哭泣有某种相似,却与悲哀和眼泪没有直接关系,动物不像人类那样情系泪水。纯粹因精神的原因哭,便是人类。哭和笑是因感情反应导致的人类现象。因艺术作品、人物和事件的触动或因感动、皈依、敬虔等感情引发的哭泣,便是如此。我们可从悲哀和眼泪的关联探讨人类哭泣的主要特征。

哭泣既是感情(悲哀)的消极表现,也是积极的表现。哭泣只是表现方式之一,换言之,悲哀不通过哭泣也可表现。然而,悲哀和眼泪却有密切关系。弗雷伊写过《眼泪:人为什么哭泣》一书。在人生中,我们因各种原因啼哭。悲哀、高兴、悔恨或兴奋时,往往会落泪。眼泪是人类感情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以前有关眼泪的研究仅从医学观点出发,认为它是以保护眼睛为目的的排泄作用之一。但弗雷伊主要关注感情引发的眼泪,试图理解眼泪的感情侧面。哭泣和流泪究竟有何关系呢?如果泪水有(精神)交流的功能,那独自流泪又是为何?眼泪和哭泣的意义未必一致,那么,因悲而泣时为何泪水夺眶而出?

泪水与血液、尿液不同,它是直接与感情有关的排泄物。流泪是针对感情表现出的反应。弗雷伊致力于探求切洋葱时刺激而生的眼泪和感情引发的眼泪有何不同,他采集眼泪,比较洋葱刺激之泪和看电影导致的流泪。选择的电影是" All Nine to Give" ,讲述一对苏格兰移民夫妇抛下6个孩子死去,由一个12岁孩子当家度日的故事,催人泪下的效果很好。在106位调查对象中只有14人没落泪。将42位女性的感情之泪和61位刺激之泪比较的结果表明,前者浓度高出21%,且男性泪水浓度比女性高。刺激流泪和感情流泪的泪腺源泉不同。问卷调查得出女性比男性更爱哭的结果,女性比男性哭泣的频次高,且大都伴以泪水,身体颤动的情形也比男性多。哭泣时间多在夜间7到10点,约相当于看电视的时间段。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高兴时也更易落泪。经常流泪的人与其说来自遗传,不如说来自遗传以外的因素。流泪似乎与人格完全无关。

女性常面对日常性琐事而哭,男性则多面对社会性事件而泣。哭泣的典型原因是极度不安的心理状态。此外,发自充分理解的心情,对某件事同情之类的感情也是重要原因。但此类感情未必一定会引发哭泣。哭泣一旦开始,当事人便为感情所控制,说爱哭者意志薄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感情藏而不露,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是早在二千年前就由文化的原因造成的。南斯拉夫谚语说,“让人看见落泪的男人不可信”。在古代神话和古典文学作品中,少有男人哭泣的场面。爱哭并不意味着敏感性高或思想性弱。女性比男性哭泣多,但不能因此说女性比男性更敏感。男人哭容易被认为缺乏自制力,于是便自我约束,表现出否定眼泪的态度。不能任意表露情感正是文化导致的成果。女性能尽情哭泣意味着其情感得到了自由表露。电影和戏剧演员有流泪能力,虽然有时要用薄荷刺激,但大部分演员是联想悲惨的过去或想像悲伤的场面便能流泪的。自由操纵哭泣场面的演技并不容易。

流泪的主因和过去的家庭、朋友、同事等人际关系有关;其次,电影和电视的影响也颇大。人一旦有焦虑或刺激积存,便通过争吵、哭笑、运动、闲聊等方式消解。哭泣流泪是自由的,没必要对哭泣设置男女差别或抑制它。很多人都说流泪哭泣后心情舒畅,可见哭泣并非坏事。正是富于感情的泪水构成人和动物的区别,眼泪是揭开人类神秘面纱的关键。

弗雷伊研究眼泪的著作,还对文化和社会学领域作了缜密分析,这使其研究臻于完善,对人类学、社会学也有参考价值。我关心眼泪和哭泣(声音)的关系。悲痛欲绝或喜悦过度,人处于感情无节制状态,泪水就会夺眶而出。哭泣和眼泪有关,但有时也不一致。演员表演哭泣场面,尽管出声,却因无悲哀相伴而使用眼药。哭泣虽可模仿,流泪却难。通常感情爆发,哭泣和眼泪才同时出现。小孩有时会光打雷不下雨的“假哭”。有故事说儿媳在她憎恶的婆婆死后心情痛快,但又担心光有哭声流不出泪,便在眼睛上涂以唾沫。真正的哭泣是伴随感情的声、泪兼备的行为,具有表现性。哭泣有基于人类动物生理性的侧面,同时又是缓释悲哀情绪的表现行为。因此,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哭泣。特别是男女两性对哭泣的不同态度,有力地反映了哭泣的文化特性。

人类的哭泣与感情和眼泪相伴而生,非常复杂。哭泣的形态多样,有以泣声为主的“泣”(crying),以眼泪为主的“涕”(weeping),以泣声旋律为主的“哭”(wailing)等。人类有只出声的动物性哭泣,有无声流泪的哭泣,还有两者结合的哭泣。最后一种是我们常见的。作为悲哀的表现形态,既有只流泪的哭泣,又有伴随哭声的哭泣,富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有的民族扯开嗓子大哭,有的民族则使劲抓脸边流血边哭,有的民族则克制哭泣。据说美国人和日本人抑制哭泣,伊朗人和韩国人则不克制。

小孩最初通过哭泣表达各种要求及不便。哭泣相当于婴儿作语言性表达。母亲听到便喂奶或换尿布。谚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有求之人特别关照),即由此而来。孩子成长,会通过家庭教育学会调节哭泣的能力。父母对哭泣反应过敏,孩子哭泣的频率便会增加,并成为“哭虫”。父母有时想阻止哭泣便施加威胁。大人总是努力尽早调节幼儿的哭泣。无论东西方,男人一哭就被说成像女人或是胆小鬼之类。从幼年起,为抑制哭泣,大人便使孩子受到哭泣乃女性专利之类的教育。在日本,父母教育儿子男人不能让别人看到落泪,不得已就独自去哭或不出声在心里哭。大人哭泣与孩子不同,主要表现悲哀和高兴之类感情。但在某种文化状态下,有的地方并不认为眼泪是女性专利,而是男女都不能哭,对感情要克制。大概有两种难于克制的泪水夺眶而出的情形。一是无法预料、难以克制的;另一种是可预料、且遵循一定形式的。如把前者看作生理上的自然哭泣,后者就是被文化类型化了的哭泣。

二、爱哭泣的韩国人

韩国人哭泣的特征该如何说明呢?韩国人爱哭、重情分、爱流泪的说法最近时有所闻。哭泣富有人性,难道说韩国人比日本人更富人性吗?哭泣是悲哀的表现,但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哭泣也是生物学现象,有很强的语言符号性意义。虽程度不同,但不能忽视哭泣被符号化的事实。实际上,哭泣通常具有文化含义。

1、鸟鸣与哭泣

韩国人对鸟鸣颇为敏感,把它当作人类语言,类似断续的诗歌一般来认识。由此可见切身体会到哭泣和诗歌之关系的民间智慧,就像乡下女人对鸟鸣有各种有趣的解释那样。韩国人关于鸟鸣的认识,有各种象征性意义。

鸡作为家禽,啼声有生活情趣,有吉祥含意,世俗与神秘性兼有。不少人相信它是报晓神鸟,又有在黑夜驱逐鬼怪的魔力。“乌鸦、喜鹊都是飞禽”,这话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谈到,在诗歌、歌辞、巫歌之类作品中也屡有表现。喜鹊是在村中或村子附近筑巢而居的村鸟,由于在人家附近树木上造窝,故看到喜鹊便想起故乡的村落。韩国人对喜鹊叫声印象良好,尤其早晨听到喜鹊叫便说有客来,是吉兆。占卜书上往往写有:“遇好人,运气佳”,可见韩国人有乐于会见他人的性格。喜鹊叫给人带来美好一天来临的期待感。喜鹊作为吉祥鸟,甚至具备了国鸟的地位。相反,韩国人对乌鸦极为厌恶,一听乌鸦叫便感到不吉利。

对鸟、虫之类鸣叫声的认识随民族而异。韩国把鸟鸣当成“歌”来认识的例子很多。在汉字里,最初哭和“曲”读音相似,在韩语中发音相同,这也许包含着哭泣和唱歌颇有关联的意思。韩国民谣如“很多鸟儿飞来,各种鸟儿飞来”,“鸟儿鸟儿你别叫,你一叫,卖荞麦的人就要哭”,正是吟唱鸟儿啼鸣的歌。葬礼上播放葬礼曲(音乐、歌曲),也说明哭泣和歌曲形成于同一流脉。这在大多数民族中都能找到类似的例子。

以人死变鸟的说法诠释鸟儿悲伤的音调,在东方社会很普遍。阅读斯蒂芬·费尔多编著的《变鸟的少年》可知,卡尔里族人时而放声痛哭,时而吟诗歌唱,时而谈论起源神话,常隐喻表现鸟的世界。鸟的形象常使人联想到悲哀。在美国,人们也往往因鸟鸣感到悲哀。例如,“布鲁兹舞的诞生”这首乐曲中就有夜莺鸣叫。由具有夜行特征的鸟联想到短音阶的伤感旋律、黑人、南部、器乐布鲁兹等,当所有这些被浓缩便形成一支象征性的乐曲。神话传说里浓缩着社会象征,若解读“少年变鸟”传说的民族志意义,可发现“男、女、血缘关系”、“食物、空腹、互酬”、“悲哀、丧失、遗弃”、“鸟”、“哭泣”、“诗”、“歌”等7个不同阶段的主题。

韩国有“鸟儿哭泣”的表现,与鸟鸣有关的传说、民间故事、民谣非常之多。这里称为“哭泣”的表现,未必一定意味着悲哀。以鸟鸣为题的民谣“鸟打令”说:“雄鸠落树上,扔把豆给它,雄鸠叼给雌鸠,雌鸠叼给雄鸠,红嘴相互对着,kun kuru kun kuru哭个不停”,把雌、雄相互表达爱情的姿容也表现为“哭泣”。但视鸟鸣为表现悲哀的代表性故事则有杜鹃传说。杜鹃啼鸣极为悲切,因鸟喙呈血红色,古代文人们便说它一直鸣叫到吐血而亡。此鸟通称很多,我们熟知的有不如归、子规等。中国古代有蜀国望帝之灵附于杜鹃的传说。类似的杜鹃传说在韩国也广为流传。或说他们是兄妹关系,死去妹妹的灵魂附体;或说是母子关系,鸟啼乃是亡母充满悲哀的哭声。

独身男、女死后变鸟的民间故事也不少。在“樵夫与仙女”中,独身男子因吃饭喝汤无法升天,于是悔恨而亡变成了鸟。鸟儿" pa pu ku ku,pa pu ku ku" 地鸣叫,这便是“布谷鸟”。还有一个民间故事是说未婚女儿死后变成杜鹃。过去,某家有九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妻子死后丈夫续弦。后妻憎恶前妻女儿,趁九兄弟出门时逮了一只老鼠,剥皮后把血淋淋的肉块放进姐姐要穿的内裤,说她生了孩子。她含冤受辱,万念俱灰,到深山沼泽投身而死。妹妹知道后也投身沼泽而亡。九兄弟回来,不见姐妹俩,两只蓝色鸟儿飞来落在九兄弟肩上发出悲鸣。后来,仙女从天而降带两姐妹升天而去,继母则遭雷击而亡。两个姑娘死后变成杜鹃,继母则变成乌鸦。至今,乌鸦见了杜鹃还想往死里咬。人们传说杜鹃害怕乌鸦,白天不露面,只在夜里啼鸣。

未婚姑娘死后含恨变鸟的说法,恰好反映了韩国人害怕尸体成为“害人鬼”或“未婚而死的鬼”之类的民间信仰。把怨恨与继母相联系,反映了韩国人家族的特点。在传统社会,后妻和继母的虐待颇为严重。人们听到杜鹃悲鸣,便创造出一个个悲哀的故事。心怀怨恨者死后变鸟的主题分布相当广泛。吴永寿的小说《杜鹃鸟》,便是一篇以悲惨的杜鹃传说为主线,以映山红(杜鹃花)作为凄惨之血的象征而展开情节的短篇悲剧小说。

心怀怨恨者死后变鸟的主题是依据“鸟乃人的再生”这一韩国民间信仰产生的。人死要举行超度亡灵至极乐世界使之再生的仪式。当法事即将终了,女巫在院子里把面粉筛撒在簸箕上铺的白纸,观察面粉图案,若有鸟的踪影,人就变鸟了,女巫会说死后托生为鸟是好事。“巫堂”解释是人不能飞,变得能飞了是好事,一般多指变成像丹顶鹤那样格调较高的鸟。这些故事反映了民间信仰和家族结构问题。

2、孩子的哭泣

从伴有悲哀这一点看,孩子的哭泣并不具有哭泣的真正意义。孩子因悲而泣是长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事。大人哭泣有与某种感情相伴生的特征。古人说“啼哭的孩子终会长大”,把爱哭视为孩子的特点,大人总是努力使孩子不哭。

韩国社会有对哭泣持肯定意见的倾向。孩子的哭泣本身就是语言、信号,是自然而必要的。谚语说“谁会给不哭的孩子喂奶”(有求必应)。当然,也有否定看待婴儿哭泣,设法制止哭泣的努力。据说大人对孩子哭泣的态度对其成人后的性格有一定影响。在对哭泣持肯定态度的社会和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人后对哭泣也会予以肯定。为考察韩国人对哭泣和眼泪的态度,试举谚语如下。

○边哭泣边吃芥末(讨厌却不得已而为之)

○打了要哭的孩子嘴巴(处理失误使骚动扩大)

○谁会给不哭的孩子喂奶(有求必应)

○泪洒酒杯(不要区别对待)

○煮熟的鸡能打鸣吗?(覆水难收)

○泪填山谷(泪如泉涌)

○使别人眼中落泪,自己眼中便会流血(干坏事要受到惩罚)

○笑完就该流泪了(乐极生悲)

○落雪入眼后流出水来,可是泪水?可是泪水?(谐音的俏皮话)

○鬼怪哭泣(不可思议)

为阻止孩子哭泣,民间故事中有各种动物登场。任皙宰编的《韩国口承文学》一书曾提到“老虎与柿饼”的故事。以前,有家人的孩子哭个没完没了,母亲说“狼来了,虎来了!”一个接一个提到各种可怕的动物,孩子仍哭个不停。母亲一说“柿饼”,孩子便不哭了。老虎听了觉得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可怕的“柿饼”,便逃之夭夭了。制止孩子哭泣的方法有二,一是吓唬,一是拿食物哄。这是民间故事传下来的自古以来韩国人不让孩子哭的方法。

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家教倾向于哄,对付孩子哭主要是哄。西欧人在孩子教育方面较严格,对哭泣采取强制的办法,尤其对孩子的餐桌礼节要求严格。心理学说制止或压抑孩子哭泣,长大后会形成欲求不满的人格,故不应压抑哭泣。但一般以门第为荣的家庭,不论东西方,通常都抑制孩子哭泣。威胁、压制的方法固然不好,反之,过度地哄也没好处。孩子撒娇爱哭的家庭多是由祖父母负责养育的。在韩国,祖父母与其说严格教育孙子,不如说娇惯倒更常见些。祖父母若对孙辈严厉,孩子的父母反会不满。

3、从民间故事“顺姬葩姬”看家庭关系

导致韩国传统社会里悲哀和哭泣的渊源,最重要的是继母和孩子的关系。因强调对给予自己生命的亲生母亲要爱和孝,以母子挚爱关系为基础的故事就成了悲哀的主题。同时,认为继母和孩子间的关系不正常,易引发悲剧。继母和孩子的关系是频发的社会问题,不仅韩国,这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因此,类似故事在全世界很多。

韩国的“顺姬葩姬”故事属于世界上众所周知的灰姑娘故事谱系。这是个使人落泪的著名故事。在欧洲,继母使灰姑娘经历各种磨难,但她最终与王子圆满结合。在中国,《酉阳杂俎》也有类似记载,可见此类型的故事自古就有传承。1892年,英国学者仅在欧洲就搜集、整理和分析了345种灰姑娘型故事。后来,芬兰的阿纳和美国的汤普逊经调查证明,全世界约有500种以上的同类型故事。

从前有个男人,前妻生的女儿叫顺姬,续弦后继母生的女儿叫葩姬。父亲在顺姬成人出嫁前去世了,后母歹毒,总是虐待顺姬,顺姬却始终像对待生母一样恪守孝道。一天,继母出门前指着破锅对顺姬道,“我回来前把水打满”,转身又指着底部完好的锅对葩姬吩咐:“你也把水打满!”。葩姬一会儿打满水,高兴地玩去了。顺姬怎么打水也装不满。这时,不知从哪爬来一只大甲鱼,把破锅的洞堵上,顺姬才把水打满了。母亲叫顺姬和葩姬去田里除草。葩姬的田中几乎没草,顺姬的田里杂草很多。葩姬很快干完活回家了,顺姬拼命也做不完。她仰天痛哭,这时走来一头黑母牛,一眨眼工夫把草吃个精光。又有一次,母亲带葩姬出门,走前要顺姬取出十石稻谷碾磨,必须在第二天她回来前全磨成白米。顺姬悲叹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一群麻雀,转眼就帮顺姬把稻谷啄成了白米。最后,继母给顺姬一把破刀,“今天要把玉米割完”。田里的玉米多如森林,葩姬瞪着大眼监视顺姬。空中漂来五彩云霞,一位妙龄仙女云中显现并递下一根绳子,顺姬抓住绳子便升天了。葩姬嫉妒,哀求神仙也想升天,一阵大风吹断绳子,葩姬掉下来被玉米茎刺死了。

这个故事由继母和升天传说两部分组成,核心是继母虐待。结构上它以生母之爱为前提。韩国的父系社会制度是父子关系优先,可在爱的关系方面却未必如此,倒是以母女关系为中心。这种结构不论父系母系,也许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这类故事在世界各地普遍分布,它反映了理想的爱的关系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悲剧性结构。

离开母亲的情形或因丧母,或因女儿出嫁之类事件而产生。对女性而言,母女关系被破坏几乎就是宿命。女性总是带着此类悲剧性因素生存度日。这类故事以女性为主题,说明此类悲剧对女性影响更为强烈。社会追求理想的母女之爱,但各种原因导致难以实现。这类故事不论东西方,不论古代和现代,都将家庭悲剧的原因归结于母女关系的破坏。不仅是母女关系丧失,它还因继母和前妻女儿的关系进一步加剧。继母和生母是敌对关系,继母喜爱前妻女儿原则上也不合生母的意愿。根源在于生母和继母都把以父亲为中心的三角关系当成前提。因此,继母和继女总是关系恶劣,故事戏剧性地强调恶劣的程度。这种家庭结构存在于思想观念之中,故可虚构典型的继母形象,社会上也有继母坏的意识。这类故事意味着传统家庭结构的普遍之爱被破坏,并由此产生哭泣和眼泪。哭泣在故事展开上有重要功能,它可通神,主人公陷入困境时会哭,神灵会被哭泣打动。哭泣起到咒语的作用,包含着惊动鬼神的强大感染力。在传奇故事中,乌龟、牛和鸟儿都能与人类的哭泣产生共鸣。

4、歌谣中表现的眼泪

在韩国,常可看到服丧者或失踪孩子的父母大声哭泣以至失神昏迷的场面,这在别国并不多见。韩国人把“泪眼朦胧”、“爱哭”肯定为“深情”,自称富于同情心。

荒木博之《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一书以两百首歌谣为基本资料,统计了歌词中语汇出现的频率。对一首歌谣中反复出现的语汇逐一调查,结果出现最多的是“哭泣”和“眼泪”,其次为“夜”和“梦”。哭泣和眼泪在日本歌谣中以70%-80%的频率出现,频率之高令人意外。他探讨导致日本人哭泣和流泪的原因,分析与眼泪和哭泣有关的歌词,大都和恋人生离死别、怀念故乡或因异乡生活而悲叹。他认为,西洋歌曲中也充满悲伤,带有哀调,但日本歌谣尤其多愁善感。

韩国人的哭泣在歌谣里也有反映,从这个角度分析很有意思。似乎韩国歌谣比日本有更强的多愁善感倾向。日本人平常很难流泪,故多在歌谣里表现。韩国人原本就流泪偏多,自然会有更多表现。韩国流行歌曲中有关悲哀、故乡、眼泪的语汇很多。例如,《春香传》里反复出现的语汇如下:

别哭啦,别哭啦。你如此悲伤,我又怎能开心。

咱们的情缘是约定来世做夫妻,难道你忘了吗?

既让哭泣停止,又对哭泣同情,进一步促使人哭泣。这意味着哭泣有不能控制的自发性,这种情况在流行歌曲里经常出现。翻阅《韩国古音乐研究会资料集》,可知民谣类作品中以哭泣为题材的非常多。下面是几个例子:

○月出东岭月儿升,万里长川雁鸣行,悲呜声声似杜鹃(燕之歌)

○泪水洒满人世间,笑之花和鸣之鸟(对死的赞美)

○南山松亭内,孤坐失声哭,耳闻杜鹃叫,心中思故人(愁心歌)

○借酒催泪还是浇愁:秋天深山草丛中,几只青鸟在凄风中啼鸣,悲切孤寂独一人,回想遥远的故乡,不禁泪流满面(秋夜)

○黎明凛冽风,大雁飞翔鸣(离别诗)

○柳花落泪下,春过雁来红(雁来红)

○纵有蟋蟀叫,天时却已凉(鸭绿江节)

○拥你入怀却欲哭(不能忘记的爱)

○我尽力忍泪而行,夜风已悲伤而泣,被真爱追寻的幼小身躯,落泪却又强颜作笑(寂寞的夜)

○是难以忘却泪水的记忆吗?从缝隙传来蟋蟀的鸣叫(失恋歌)

○杜鹃恋着谁彻夜鸣叫,孤寂的杜鹃今夜仍在呜叫,悬于半空的圆月啊,你也流下了热泪(杜鹃啼鸣之夜)

○海鸥在夜空里悲鸣(月夜的叹息)

○泪水汪汪,难以忘怀(倘若花儿开)

以鸟、虫之类象征性表现哭泣的诗句不计其数。大雁、杜鹃、兰鸟、蟋蟀、海鸥、秧鸡、布谷鸟、虫鸣、风声、浪涛声、柳絮等纷纷登场。虫鸟鸣叫常被比喻或歌咏为人类的哭泣。大雁往往象征着离别和悲哀,包括中国的故事在内,在东亚诗歌世界里大雁频繁出现。杜鹃的啼鸣冷清寂寥,作为表现悲事之鸟出现于很多口头传承。不仅韩国,杜鹃在中国和日本也都是象征悲哀的鸟儿。此外,歌词里充满悲情眼泪的情形也非常之多,例如:

○不能相忘啊,激动的灵魂,为相见而高兴,落出感动的泪水。

○缅怀亡父的眼泪

○泪洒异国之旅

○港湾之夜,你的眼泪

○游子的泪

○乘驼远行,泪眼迷离

这些都是与眼泪直接有关的歌词。“眼泪”和“故乡”的重大主题是离别,流泪的主因是离别。离别大致有两类,一是离开故乡,二是与亲人分别。“哭着出门了,为何又回来?”相见落泪,又想起了离别时的泪水。离开家园、故乡或祖国,与情人、家人分别,无论古今东西均令人悲痛,但韩国人特别强烈地拥有此类感情。

韩国人通常有一定返回故乡的强烈愿望。“异乡度日”就是一首给韩国人带来悲哀和眼泪的歌。不是说流落海外生活困苦,回到祖国会生活优裕,而是对情绪和人生观有重大影响。“故乡遥远,思念情深”,怀着对故乡强烈思念的异乡生活被认为有情绪上的美感。以前常有描述海外流亡爱国者们在异乡孤寂生活的作品,他们怀念祖国和故乡,捧着祖国的泥土坚持活下来。这类故事基于眷恋故土的韩国人对故乡憧憬的背景而产生,其价值观里潜在着眼下的居住地并非故乡的“他乡意识”,意味着对他乡难以适应,并因此感到不幸。

韩国人对故土和祖国的眷恋强烈执著,很多海外同胞先后归国。这象征性地说明故乡乃爱之源泉。离开故乡的人有无可奈何的乡愁。当事人和周围的人都承认出国总有某种缘由。对离别故乡生活的人而言,无论怎么成功都怀有一种悲情的人生观。即便适应国外,按世俗观点已获得某种成功的人,也基本上是以“衣锦还乡”为理想。离别故土异乡度日,即便生活不错,也还是寂寞苦恼的人生,并非当事人本愿。为何故乡是泪水之源?故乡是“爱的补给地”,异乡是“无情陌生地”,故乡和异乡的人情世故形成对比。异乡生活中改变的举止往往难使故乡的人们理解,但即便出了什么事或异乡失败,故乡依旧是能够接纳我们的宽容之地。乞讨而归或落叶归根,都因故乡是迎接我们回家的地方。

与离开故土又对故乡心怀热爱的感情相对照,也有本地人表现傲慢,甚至使外来者深感异乡生活悲哀的情形。同一氏族聚居在故乡生活被认为是理想的,此种同族聚落也正是传统的村落,它以中国的宗族村落最为典型。在故乡,人的身份清楚,较容易谋生处世;离开故乡,身份就不稳定,当地人炫耀权势也迫使人们切实感到异乡生活的艰难。韩国人常把“离家出门,死一般痛苦”这句话挂在口边,认为外部世界潜伏着鬼神和危险,对出外犹豫不决,感到害怕。死在异乡者的遗体不进家门,通常在家外举行葬礼。人们厌恶“客死异乡”。对韩国人而言,故乡的概念已成为心情的原点。背井离乡便是悲伤和眼泪的源泉,以这样的民族心理为依据,怀念故乡通常就要流泪悲歌。

5、离别的眼泪

观察火车站、机场、港口等处人们相逢和离别的场面,可知寒暄之法多种多样,打招呼或行礼,亲吻和拥抱,招手、握手、哭泣等。相逢时高兴,情绪高涨;离别时哀怨,常伴有哭泣。相逢和别离的感情表现淋漓尽致,作为文化表现方法的寒暄也显而易见。人类学家关于寒暄客套已有先驱性研究,可有关韩国人寒暄的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还近于空白。

定义“寒暄”颇为困难,一般认为它是“在人际关系的连接点和分离点上发生的礼仪行为”。韩国人自称“东方礼仪之邦”,注重寒暄,家庭教育也很重视这一点。有人强调寒暄和礼节的形式性,但伴随形式性的礼仪还须诚心。韩国人主张以道德心为基础,把它表现在礼节寒暄中。韩国深受儒教思想影响,并将其体现在寒暄的方法之中。

寒暄客套集中于人生相逢和离别之际。相逢和离别构成对应。需强调的是相逢寒暄亦见于动物界,而离别寒暄则是更富人性的行为。原因在于与相逢比较,离别过程更明确地显示了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为探究人际关系及其寒暄的深层复合结构,我们重点考察“离别”。很多流行歌曲以离别为主题,离别确实表现了我们的感情。文学作品和流行歌曲的离别主题多描写行将离别的寂寞感。离别不能仅在浪漫或情感层面去理解,还应注意其包含了人类喜怒哀乐之感情的复杂性。离别的意义在于当事人迄今为止人际关系的综合清算。一般而言,通过离别可评价一个人,恰如入棺方可得到客观评价一样,通过离别,人们可获得自我评价,获得再次审视自己的机会。离去者可听到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亡者则不能听到,差别仅此而已。对离别不应只看到令人寂寞、恋恋不舍之情的层面,还应看到对离去者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以及相关人际关系发生变动的层面。此种评价或是感情性的,或是形式性的,或两者兼有。为弥补离别造成的空缺而有所应对,从离去者留下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正是一种评价。

人离别时总想听到一些“感到寂寞”之类惜别的话。送行者内心或许倒是感到轻松。两种感情兼备的表现,则有“虽感轻松,也还寂寞”的说法。人离开自己所属的社会和集团时,都想听人多说一句“会感到寂寞啦”这类挽留和眷恋的话。有时纵然举办大型送别会,参加者也依然是“既感轻松,又感寂寞”,通常很少只说“感到轻松”或只说“感到寂寞”。有离别体验者大抵都清楚此种感情格局,只是表现有所不同而已。

若干年前我离开韩国到日本的大学任教,为我送行的首先是全无利害关系的人,他们都有惜别之情,主要是教会的教友、近亲和朋友。也有一些人置身局外,把送别会理解为对离别的形式性认可。送别只是形式,是一个将要变成局外人的仪式,是强调你已是和我不属同一集团的外人的仪式。当有什么事发生,他们就抛弃旧情,偏袒留下的人,最终是所属集团的利益优先。这种情形可称为离别力学,尽管对离去者表示同情,却基于功利原因袒护留下的人,这就是同伙抱团的逻辑。有一些人看重离去者的将来,不仅不断绝关系,还要扩大或加强。他们并非为送别,而是为扩大人际关系幅度参加欢送会。这些人通常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参加送别会有加深人际关系的用意。这与日本人脱离自己集团时遭遇冷漠,或有意断绝人际关系的情形形成对比。显然,对离别之际展现的人际关系应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回顾往事,留有深刻印象的悲哀几乎都与离别有关,过去不外乎就是离别的重叠。对深怀旧时思念而活着的日本人和韩国人来说,离别并非单纯物理的别离,而与人类感情的源泉密切相关。

韩国关于离别的文学作品为数众多。无论主动选择,还是被迫离去,离别都令人内心寂寞。与亲近者离别,心存悲怨久久不能释怀,于是就吟唱离别悲愁。韩国古典小说多悲剧,其戏剧性因素主要是离别。《春香传》里春香和李道令的离别就是典型,那种情景下自然就会吟唱离别。此类古典小说中插进了很多古代民谣和惜别歌曲。离别歌曲以相当抒情的方式表现寂寞和恋恋不舍之情,深具美学意义。然而,文学作品不过表现了离别的侧面之一,离别并不如此单纯,它是一种可展示复杂人际关系中深层内涵的行为。除眼泪展现的感情表露,人们还通过离别评价和被评价,并再次调整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当年我们从国民小学和高中毕业时,常在毕业典礼上唱歌、哭泣。哭泣被用来表现告别亲切熟悉的校舍,走向社会或升学的毕业生的心情,它与其说是生理现象,不如说是一种形式化的模式。日本的大学教授去美国,曾对美国学生在毕业典礼上不哭感到不可思议。美国高中的毕业典礼格调欢快,师生均露出爽朗的笑脸。除典礼结束后在校园有些女生挥泪惜别之外,整个典礼与眼泪无缘。大学毕业典礼也差不多。美国毕业典礼的快活情绪源于何处呢?英语将毕业典礼称为commencement,有开始之意。若是走向新人生,谁都会热烈祝贺。看重结束一段生活和向往新的生活,东西方的毕业典礼竟然如此不同。诚然美国人也怀念故乡亲友,可与日本人、韩国人怀有的故土感情不同,他们怀念家乡可称之为客观的乡愁,不像我们达到与精神紧密相关的程度。能与过去羁绊一刀两断者,着眼点必面向未来,美国人的开拓精神表现于此。这与韩国人、日本人固执于过去形成鲜明对照。韩国的历史作品很多,描写未来的则为数寥寥,有也引不起关注,这与美国不同。日本人和韩国人也面向未来努力,但更把往日画面珍藏内心并偶尔缅怀,这种倾向清楚表现在美国诗歌大多充满希望和爱情,日韩则以吟唱失意、失恋之作占大多数。

6、爱国者的眼泪

韩末报人张志渊在1905年“乙已保护条约”缔结后的11月20日《皇城新闻》上发表了写给国民的文章“是日也放声大哭”,据说长安之民,一时哭声似海。读此文多少令人疑惑,因为男人特别是政治上引导全民族的人物哭泣,给人一种超出韩国惯例的印象。众所周知,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过程中,很多爱国者为国号啕大哭后自决身亡。在受到“男儿有泪不轻弹”之类家庭教育熏染的儒教社会,号称信奉儒教理念甚至超过中国的领袖人物写出强调表现号啕大哭的文章,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意味着只要超出那种教育理念的极限,男人也只能哭泣呢?或“男儿有泪不轻弹”在积极意义上可解释为不是男人不能哭,而是在必须哭时一定要哭呢?

在以什么为对象哭或不哭这一点,男性和女性不同,这就需要考虑哭的动机。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受状况和条件限制,也有当哭之时的规矩,不哭并非绝对。韩国文化里有男人必须哭泣之时的意识结构。当面临国家和社会重大问题时,男性有不得不哭的本分,此种本分并非女性那种无可奈何的哭。男性是意识形态性的哭泣,有一种应被强调的领导人必备素质的意义。在面对国家神圣事业而不得不哭时,男性哭与女性的哭形成对比:

性别男性

女性

特性 本分特性

任意特性

层面 大、国家与民族观念

小、家庭、待人

电视演员或歌手获得什么奖,常会手捧花束,泪流满面。在把喜悦只想说给母亲或某人而不能的状态下,哭泣便很自然。可拳击家在拳击场也落泪,不仅韩国,在外国也常见。身材高大的黑人选手在拳击场上流泪,日本相扑力士取胜时在赛场上流泪,显然不能说流泪是弱者的表现或是因幼稚、害羞所致。强者之泪意味着强弱和谐,我们对获奖者之泪感到有魅力,是因为刚强者展现了其软弱的一面。男性之泪不是弱者之泪,而是强弱和谐之泪。刚强者之泪形成强弱和谐,故富于魅力。

男子在国家危机时号啕大哭,也可从如此文脉来理解。鉴于它超越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家教,故需以其他层面的儒教理念为背景来思考。张志渊哭泣无疑是真正爱国心的表露,其表现方法根植于儒教理念。国家灭亡,内心悲伤,哭泣是心情表露,但他的表现却基本上是中国式的教养。中国古籍有“为国而哭”的说法,含有臣子以哭泣向国王忠谏之意。当国王施以恶政,臣子行谏,便在宫内或宫门前哭着预言国家将亡,以纠乱政。三条章久“哭国考”指出,“哭国”仅是忠谏的形式,不是儒教式丧礼的哭泣。忧国哭泣也见于《孟子》,舜走到田中朝苍天号哭;《礼记》又有在诸庙哭泣等记载。韩末忧国志士们号啕大哭,应与后者有关。他们大都有儒教素养,对其哭泣有必要从儒教理念来理解。

日韩合并时,很多忧国志士或哭泣或自杀,这与日本人剖腹自杀不同,是源于以儒教为根基的汉学传统之举。韩国人并非全面禁止男性哭泣,而是随情况不同鼓励哭泣,把哭泣行为与国家、民族和社会意识形态相联系。国家灭亡与死相类,故按儒教式葬礼号啕大哭。作为国家象征的国王驾崩,几乎是相当于国亡般的大事,故儒生们哭泣。男性这时哭泣便象征着国家哭泣。很多国家此时通过播放哀乐替代悲哀的哭泣,但韩国哀乐并不发达,普遍的情形是哭泣。毛泽东和金日成逝世时人民失声哭泣,也可以这样去理解吧。

标签:;  ;  ;  ;  

哭文化人类学:韩国、日本和中国民间比较研究(一)_文化人类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