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habilitation instruction after inter-vertebral bone graft internal fixation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论文文献综述)
董巨川[1](2021)在《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LIF)与两种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是好发于中老年群体的脊柱外科常见病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常需要通过手术改善症状,腰椎椎间融合术(LIF)是目前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手段,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多种术式。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相比传统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早期疗效显着等优点,近年来广泛推广应用,但其中远期疗效与传统手术相比是否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探究。目的:本研究对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采用三种不同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TLIF、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各复查阶段相关疗效指标和影像学资料,比较该三种手术方式的疗效,阐明三种术式各自的优劣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腰椎退行性滑脱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腰椎间融合术(LIF)治疗的60位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1.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组(PLIF),共20例;2.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组,共20例;3.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组,共20例,记录三组患者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VAS、JOA、ODI评分,测量术后各复查阶段影像学资料,统计成功融合比例及邻椎病的发生情况,系统评估三种手术方式在各个阶段的治疗效果。结果:60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完成术后复查随访,PLIF治疗组中,术后1年VAS评分由6.55±1.07下降到1.90±0.99(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0.75±2.02分上升到末次随访的21.60±2.85分(P<0.05),腰痛ODI评分由术前的65.8±11.29%下降到末次随访21.2±5.04%(P<0.05),术后1年邻椎病(ASD)的发生率为15%,1年期融合率为80%;TLIF治疗组中,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由6.8±1.07下降为1.85±1.06(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1.1±1.94分上升到末次随访的22.4±2.80分(P<0.05),腰痛ODI评分由术前的63.9±12.9%下降到末次随访的20.7±6.16%(P<0.05),术后1年邻椎病的发生率为5%,1年期融合率为85%;OLIF治疗组中,术后1年VAS评分从6.7±1.27下降到的1.9±0.94(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0.45±2.01分上升到末次随访的21.70±2.34(P<0.05),腰痛ODI评分由术前的62.7±8.83%下降到末次随访的20.2±3.54(P<0.05),术后1年邻椎病的发生率为5%,术后1年的融合率为90%。三个治疗组的腰腿痛VAS、JOA、腰痛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出院时间方面较PLIF、TLIF组有优势。结论:1.三种腰椎融合术(PLIF、TLIF、OLIF)对腰椎退行性疾病(LDD)均有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中远期疗效满意;2.OLIF术式与PLIF、TLIF术式相比,对患者创伤小,术中术后出血少,有利于康复,符合现代手术微创化及外科加速康复(ERAS)的理念;3.OLIF术式存在与入路相关的并发症如神经、血管、输尿管、腹膜等的损伤,我们在采用该术式时应细致评估患者情况,把握适应症,减少操作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孔晓倩[2](2021)在《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联合小关节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是导致中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该病起病缓慢,病程长,严重者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受到深深的影响。对于存在神经压迫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临床上多主张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是目前临床上一种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常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系统联合使用,来共同促进腰椎融合。其中,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是当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腰椎融合方式,融合率较高,且能有效恢复腰椎椎间隙高度,恢复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然而,PLIF手术创伤较大,术中不可避免的需要牵拉硬膜囊及神经根,神经损伤风险较高。TLIF手术直接单侧进入椎间孔间隙,能够减少椎管损伤,虽有着微创的优点,但其对操作技术要求很高,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主流腰椎融合技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如何尽可能减小手术损伤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已成为脊柱外科医师所追求的目标。腰椎小关节固定融合术(facet fusion,F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相对安全、创伤较小、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融合方式,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研究均表明FF能达到与椎间融合相似的效果。目前腰椎FF多采用腰椎小关节“V”形开槽,然后植入自体松质骨,不需要作大范围的剥离,创伤小,所需植骨量较少,融合率高,常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为融合提供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技术是2009年由Santoni等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腰椎螺钉置钉技术。该置钉技术能最大限度的通过皮质骨集中区域,相较于传统椎弓根螺钉,CBT螺钉技术能提供更强的抗轴向拔出力和抗扭力,同时CBT螺钉头倾、外倾的独特置钉角度,避开了重要神经血管组织,创伤较小,因置钉造成的手术并发症也相应减少。目前,据我们所知,尚未见CBT螺钉内固定联合F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文献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本项研究,旨在对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联合小关节融合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目的:通过对四组患者(CBT+FF组、PS+FF组、CBT+TLIF组、PS+TLIF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BT螺钉内固定联合FF的临床效果,并把该固定融合方式相对其他固定融合方式相比较,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连续收治的因腰椎管狭窄症或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行单节段减压融合手术(FF或TLIF)的患者资料。四组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或不伴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均接受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术后均常规使用脱水消肿、营养神经药物,术后24小时开始指导患者在床上行腰背肌锻炼,术后引流量小于50ml/天时,拔除引流管。术后3d嘱患者在腰椎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并逐步加大活动量。术前均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X线片、CT平扫+三维重建和MRI检查,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且资料完整。根据选择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四组,分别为:实验组(A组):CBT螺钉内固定联合FF组;对照组:PS螺钉内固定联合FF组(B组)、CBT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组(C组)、PS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组(D组)。回顾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变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相关并发症和再次手术,并发症包括医源性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手术部位感染和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如椎弓根螺钉松动或断裂)。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所有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四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像学评价:术后3天、6个月、12个月随访时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和CT平扫+三维重建,评估椎间融合或小关节融合的融合状态,了解螺钉是否出现松动、脱落、移位或者断裂等情况。行TLIF手术组融合标准为CT扫描可见相邻椎体之间和通过椎体间融合器的连续骨小梁存在,如果未见连续骨小梁则为未融合。小关节融合的CT扫描影像学评估标准:Ⅰ级为完整的骨连续性覆盖整个小关节;Ⅱ级为小关节之间有骨连续,但不完全;Ⅲ级为小关节之间有不确定的骨性连续;Ⅳ级为小关节之间明显的骨不连。达到单侧或双侧Ⅰ级或Ⅱ级融合为小关节融合的标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7例患者(女性92例、男性75例),平均年龄55.87±7.31岁,其中A组35例,B组41例,C组39例,D组52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12-40个月,平均为17.3±6.6个月。四组患者在术前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症状分布和手术节段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C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14±0.73、2.41±0.79,均显着低于B、D组(2.78 ± 0.94、3.06±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0.001,PAD=0.000,PBC=0.049,PCD=0.000),A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虽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C=0.171);A组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为1.11±0.76,显着低于B、D组(1.51±0.87、1.62±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0.045,PA=0.008);A 组术后 1 周 ODI 评分为 16.1±6.4,显着低于 B、C、D 三组(21.2±.6.5、20.1 ±5.7、23.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0.000,PAC=0.005,PAD=0.000);A组术后3个月ODI评分为10.9±3.6,显着低于B、C、D三组(13.3±3.1、13.2±3.2、1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B=0.001,PAC=0.002,PAD=0.000);四组患者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术后1周、3个月、1年腿痛VAS评分,术后1年ODI评分组间进行比较分析,均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1.14±26.98min、102.44±28.64min,均显着低于C、D 组(141.92±32.84mim、159.23±31.74min),其中 C 组手术时间显着低于D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C=0.000,PAD=0.000,PBC=0.000,PBD=0.000,PCD=0.008),A、B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AB=0.107)。A、B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1.43±62.21ml、151.46±60.94ml,均显着低于C、D组(224.87±67.63ml、294.71±66.3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C=0.000,PAD=0.000,PBC=0.000,PBD=0.000),其中C组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D组(PCD=0.000),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AB=0.179)。术后1年随访时,四组患者融合率分别为:A组:94.3%(33/35);B组:95.1%(39/41);C 组:97.4%(38/39);D 组:96.2%(50/52),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914)。截至末次随访,A组患者出现1例感染;B组患者出现1例感染,1例螺钉松动;C组患者出现1例脑脊液漏、1例医源性神经损伤;D组患者出现1例感染,2例神经损伤,1例螺钉松动;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中均没有患者需要行二次手术。结论: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联合小关节融合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相对于其余三种固定融合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融合率相当,没有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吴天亮[3](2021)在《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L1-L5 OLIF手术窗的应用解剖及L4-5间隙腰大肌形态关系MRI研究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通道虽然是人体自然间隙通道,但仍然有很多复杂结构,对手术造成很多陷阱,任何新的外科技术的成长都是基于它的局部解剖研究,而避免术中并发症的发生,需对局部解剖结构有清晰的认识。研究国人L1-L5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椎间操作区的应用解剖学参数,以及L4-5间隙平面腰大肌的形态,探讨手术操作通道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118例成年人腰椎磁共振资料,观测椎间隙正中冠状面上L1-2、L2-3、L3-4和L4-5 OLIF椎间操作区解剖参数:血管窗(AB)、安全窗(BC)、腰大肌肌窗(CD)、椎间盘长度(HD)、以及左侧腰大肌的宽度(DF)、厚度(GE)、腰大肌横截面积(PCSA),分析L4-5间隙平面腰大肌的形态特点。结果:男性的L2-3、L3-4、L4-5安全窗均大于女性,安全窗在L3-4距离最大为14.69±4.84,依次为 L2-3:14.34±4.62;L1-2 为 13.91±4.15,最小为 L4-5 为10.99±5.56,血管窗间隙大小在L4-5处最大,其次为L3-4、L2-3及L1-2。L4-5椎间隙正中冠状面上左侧腰大肌的宽度最大,其次为L3-4、L2-3及L1-2。安全窗与血管窗、腰大肌肌窗、以及左侧腰大肌的宽度、厚度、横截面积之间呈负相关,且L4-5椎间隙存在Type Ⅳ腰大肌(high-rising psoas)。对于椎间盘长度,男性 L1-2、L2-3 平均为 50mm,L3-4、L4-5 平均为 55mm,女性 L1-2、L2-3 平均为 50mm,L3-4、L4-5 平均为 55mm。结论:与以往研究相比,中国人的手术安全范围普遍小于白种人。腹膜后安全窗的大小是限制通道的重要因素,术前评估椎体参数,尤其是安全窗结构,对术前计划保障手术安全至关重要。第二部分腰椎节段动脉走行特点及与OLIF手术窗的安全关系研究目的: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术中血管损伤文献报道最多为腰椎节段动脉损伤,局部解剖结构与手术操作区域密切相关,为手术造成一定困难,因而,利用腹部血管造影(CTA)与腰骶椎三维重建技术观察腰椎节段动脉走形特点,以及评估OLIF手术视野与腰椎节段动脉的局部解剖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来自50例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图像,观察节段动脉走行特点,在正中矢状位面中,椎体的前四分之一处测量节段动脉到椎体上缘和下缘的距离,并对节段动脉根据其穿过椎体的不同区域走行不同,被分为Ⅰ-Ⅳ型。结果:L1-L3处的节段动脉走行呈锐角(θ<90°),L4-L5处的钝角(θ>90°)。节段动脉在椎体前四分之一位置到椎体上缘和下缘的平均距离为:La1.2>Lb1.2和Lb3.4.5>La3.4.5。对于L1-L2的椎间盘平面,Lb1<La2;L2-L3的椎间盘平面,Lb2<La3;L3-L4的椎间盘平面,Lb3>La4;L4-L5的椎间盘平面,Lb4>La5在Ⅰ区,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是L1的Ⅳ型(n=41;85.4%)和L2(n=42;84.0%),L3 的 Ⅲ 型(n=20;40.0%)和 L4(n=36;80.0%)和 L5(n=5;83.3%)的Ⅱ型。在Ⅱ区中,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是Ⅲ型,分别为L1(n=38;79.2%),L2(n=39;78.0%),L3(n=43;86.0%)和L4(n=28;62.2%),而Ⅱ型是L5时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n=5;83.3%)。在Ⅲ区,Ⅲ型是L1-L4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在Ⅳ区,Ⅳ型是最常见的节段动脉类型,分别为L3(n=44;88.0%),L4(n=42;93.3%)和 L5(n=6;100%)。结论:当将融合器放在Ⅱ区和Ⅲ区时,在OLIF术中操作时发生节段动脉损伤的风险最小。在L3-L5 OLIF操作的Ⅳ区时,需要特别小心。固定钉应固定在L1-L2和L2-L3的下椎体的上缘,以及L3-L4和L4-L5的上椎体的下缘。第三部分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在不同骨密度患者模型中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目的:骨密度多少是单纯OLIF临床应用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比较不同骨密度模型之间的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通过三维扫描重建了四个模型:完整模型(M0),正常骨密度Stand-Alone OLIF模型(M1),骨量减少Stand-Alone OLIF模型(M2)和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模型(M3)。对L3-S1正常腰椎模型的L3椎体表面均匀加载竖直载荷500 N(相当于75kg体重的2/3,模拟人体直立状态自身体重对腰椎的轴压载荷),并在L3椎体上表面施加运动力矩10 N·M,来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等计算工况下的腰椎生物力学特性。评估了 L4-5节段的运动范围(ROM)、骨性终板的峰值应力,融合器和相邻的椎间盘应力情况。结果:不同生理运动过程中的ROM与以前的研究人员报道的验证标准相似。与M0相比,M1,M2和M3模型的L4-5节段ROM均减少,但M3模型中的ROM减少最多。在M1和M2中,骨性终板中的应力分布增加了 7.8%,而在M3中,应力增加了 16.2%。M1和M2的Cage应力增加在8.1%以内,而M3的Cage应力增加高达25.3%,尤其是后伸和右旋转状态明显。与M0相比,其它模型中,L3-4和L5-S1椎间盘应力均随骨量减少而增加,分别达到69.8%和98.3%。结论:不建议在M3模型患者中使用Stand-Alone OLIF技术,因为存在融合器下沉的风险,而对于在各种腰椎运动状态下,M1和M2模型的测试结果相似。L4-5在所有方向上的活动性降低,刚度增加,限制了融合器的位移,对于骨密度T值>-2.5患者行Stand-Alone OLIF可以改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可应用于临床。第四部分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目的:探究单纯OLIF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疗效。评估单纯OLIF对腰椎管狭窄的间接减压疗效,以及对成人退变性侧弯(ADS)患者腰椎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151例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研究中心行单纯OLIF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腰椎管狭窄77例,ADS 3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BMI、BMD(T-score)、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融合器的长度和高度、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术前与术后随访时采用VAS和ODI对所有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腰椎管狭窄患者测量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盘高度(disc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间孔面积(foraminal area,FA)、椎管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spinal canal,CSAC)、冠状位椎管直径(axial spinal canal diameter,ASCD)、矢状位椎管直径(sagittal spinal canal diameter,SSCD);ADS患者测量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腰椎Cobb角、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LL、DH,末次随访评估冠状位、矢状位平衡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7例腰椎管狭窄及30例ADS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一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男32例,女45例,平均年龄64.1±10.8(45-85 岁),平均 BMI 为(24.15±2.52)kg/m2,平均 BMD(T-score)为-1.21±1.51,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平均手术时间为(77.25±14.2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9.35±15.13)ml,平均住院时间为(8.32±1.33)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44±1.43)天,手术节段共计97个,单节段57例、双节段20例。L3-4节段23个、L4-5节段73个、L5-S1节段1个。融合器高度8mm:10mm:12mm:14mm分别为1:24:55:17;融合器长度45mm:50mm:55mm分别为9:60:28。ADS患者: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5±10.2(43-86岁),平均BMI为(25.27±2.52)kg/m2,平均 BMD(T-score)为-1.51±1.21,所有患者均未输血,平均手术时间为(80.45±14.1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55.25±17.23)ml,平均住院时间为(9.42±1.53)天,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3.84±1.63)天,手术节段共计48个,单节段12例、双节段18例。L2-3节段1个、L3-4节段17个、L4-5节段30个。融合器高度8mm:10mm:12mm:14mm分别为3:17:24:4;融合器长度45mm:50mm:55mm分别为3:35:10。各项观察指标术后与术前相比,术后均明显改善,除DH及FH末次随访较术后一周稍丢失。术中并发症9例,术后23例,1例术中发生节段动脉损伤,1 1例术后发生融合器沉降,对症处理后未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结论:单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可行且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其间接减压的疗效也十分显着,改善ADS患者症状以及恢复脊柱的失衡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脊柱微创新的治疗方案,但其大样本、前瞻性远期随访还需继续研究。
戴鹏[4](2021)在《桃红四物汤治疗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症状的临杂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服用桃红四物汤的试验组与服用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对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的腰椎滑脱症(LS)患者术后腰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探讨桃红四物汤对LS患者PLIF术后腰痛症状治疗的疗效与机理,为传统中医药治疗PLIF术后腰痛症状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收集的病例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脊柱外科2020年01月-2021年01月期间对腰椎滑脱症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并术后腰腿痛的60名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60例病例,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将60例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处理;试验组:PLIF术后第一天即给予桃红四物汤煎服,每日1剂,水煎200ml,每次100ml,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药物2周;对照组:PLIF术后第一天即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内服,每日2次,每次1粒,温水送服,连续服用药物2周。两组都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术后2周随访,共4个时间点分别进行观察,记录VAS评分、JOA评分及中医证候症状积分等观察指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25.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两组所用药物进行评定。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滑脱节段、滑脱类型及滑脱分度等指标经过SPSS25.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上基线数据P>0.05,无统计学意义,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2.VA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第1天两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均值与标准差较对照组小。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进行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值与标准差逐步减小。3.JOA评分: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第1天两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均值与标准差较对照组大。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进行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值与标准差逐步增大。4.中医证候症状积分: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第1天两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均值与标准差较对照组小。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进行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值与标准差逐步减小。结论:桃红四物汤与塞来昔布胶囊都能改善患者PLIF术后腰痛症状与体征,且桃红四物汤对PLIF术后腰痛症状与体征的改善疗效较塞来昔布胶囊更优。
石贵文[5](2021)在《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比较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Wiltse approach,W-TLIF)及后正中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ia midline approach,M-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脊柱外科接受单节段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L3-S1);(2)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节段不稳定;(3)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或医源性腰椎不稳;(4)椎体后缘离断症;(5)L5/S1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6)I°、II°退变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7)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2年;(8)手术均有同一组高年资医师完成。排除标准:(1)既往腰椎手术史;(2)需多节段融合;(3)排除颈腰综合症、骨质疏松、脊柱畸形、腰椎骨折、腰椎结核等疾病;(4)排除因精神疾病不能自主进行功能评分。根据手术入路分为W-TLIF组(53例)和M-TLIF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各时间观测点腰痛及下肢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各时间观测点腰椎功能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螺钉置钉准确率、上位椎体螺钉对相邻关节突关节侵犯情况及椎弓根螺钉内倾角(Transverse screw angle,TSA)。比较两组患者各手术节段各时间观测点椎间隙高度、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W-TLIF组手术时间(115-135)min,平均(126±6)min,M-TLIF组(120-150)min,平均(137±9)min,统计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术时间W-TLIF组明显少于M-TLIF组。W-TLIF组术中出血量(140-170)ml,平均(155±9)ml,M-TLIF组(160-190)ml,平均(174±10)ml,统计显示: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中出血量W-TLIF明显少于M-TLIF。W-TLIF组发生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损伤2例、切口感染2例,M-TLIF组发生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损伤2例、切口感染2例,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常见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相似。两组患者术后1个周和各随访时间节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W-TLIF组患者术后及以后各随访时间节点腰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明显优于M-TLIF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W-TLIF组术后腰背部疼痛减轻明显优于M-TLIF组,W-TLIF组腰椎功能明显优于M-TLIF组。两组患者术后1个周和各随访时间节点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1个周及各随访时间节点腿痛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手术减压术后神经根诱发的腿痛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椎弓根螺钉在L3、L4、L5及S1椎弓根两侧总体置钉准确率分别为88.7%和88.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入路均能满足螺钉置钉要求。W-TLIF组上位椎体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发生率21.7%,M-TLIF组为30.7%,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W-TLIF组置钉更不容易损伤上位椎体关节突关节。W-TLIF组术后L3-S1不同椎体右侧TSA为(20.2°±7.2°)、(25.0°±3.2°)、(25.2°±3.2°)、(18.4°±4.8°),M-TLIF组L3-S1不同椎体右侧TSA为(15.4°±5.0°)、(18.2°±5.1°)、(15.7°±4.5°)、(15.3°±4.2°);W-TLIF组术后L3-S1不同椎体左侧TSA为(21.3°±3.6°)、(24.6°±3.3°)、(25.0°±3.7°)、(18.0°±5.2°),M-TLIF组L3-S1不同椎体左侧TSA为(18.1°±4.4°)、(17.9°±4.0°)、(16.0°±4.6°)、(13.9°±5.3°)。W-TLIF组同一水平椎体同侧TSA明显大于M-TLIF组,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同一椎体不同置钉方法螺钉内倾角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不同椎体行椎弓根置钉W-TLIF组与M-TLIF组相比较均具有较大的内倾角。W-TLIF术后椎间隙高度为(10.4-17.1)mm,平均(13.8±1.8)mm,M-TLIF组术后椎间隙高度为(10.4-17.0)mm,平均(13.7±1.7)mm,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个周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手术入路行椎间隙撑开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椎间隙高度恢复。W-TLIF组患者术后1年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为(8.5-15.8)mm,平均(11.1±1.4)mm,M-TLIF组的(8.4-13.2)mm,平均(10.9±1.2)mm,统计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椎间高度均有少部分丢失,但椎间高度基本得到维持。W-TLIF组患者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88.7%,明显高于M-TLIF组77.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Brantigan的判断标准,W-TLIF组术后2年融合率为92.5%,M-TLIF组的90.9%,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2年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手术入路术后2年均能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W-TLIF组患者术后2年手术节段相邻上位节段退变发生率为13.2%,M-TLIF组的27.3%,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TLIF组较W-TLIF组更容易发生上位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两种入路行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W-TLIF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及术后腰痛改善明显。此外,Wiltse入路能获得更大的螺钉内倾角,不仅能提供更强的力学强度,更能避免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降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李亚洲[6](2021)在《通道下MIS-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可扩张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术式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康复、远期生活影响等,进一步分析两种术式优缺点,为后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选择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住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共91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MIS-TLIF组39例,PLIF组52例),MIS-TLIF组采用Quardant扩张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PLIF组行开放性后入路椎间融合术。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年以上,记录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椎间融合率,以及术后1周、3月、6月、12月腰腿疼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生活质量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融合评价采用末次腰椎X线片评价。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IS-TLIF组在手术时间上长于P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较PLIF组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椎间融合率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3月腰痛VAS评分MIS-TLIF优于PLIF组(P<0.05),术后6月、12月腰痛VAS评分无差异,腿痛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O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MIS-TLIF与PLIF两种手术式对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MIS-TLIF手术方式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康复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但MIS-TLIF手术时间长、陡峭的学习曲线,需要临床医生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手术指征的把握及丰富的手术经验累积,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赵廷潇[7](2021)在《加速康复外科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Assisted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T-End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我院采用PT-Endo-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ERAS组45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和Likert量表分别评估患者手术疗效及满意度。采用改良Bridwell分级标准,评估患者影像学融合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出院且均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术前诊断及手术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术后3天、1个月的VAS、JOA、OD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无手术节段定位错误、血管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根撕裂,术后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ERAS组患者术后3天、1个月和末次随访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按改良Mac Nab标准,ERAS组优良率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Bridwell分级,所有患者均已融合(100%),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融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T-Endo-LIF手术治疗LDD的围术期,采用ERAS干预模式可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
陈梓逸[8](2021)在《椎间植骨面积比率对腰椎椎间融合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椎间植骨面积比率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后融合效果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通过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行L4-5或L5-S1单节段手术且术后近3年随访资料完善的患者,其中符合进入研究的有51例。通过术后1周CT检查对植骨面积比率进行测量,根据植骨面积比率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20%,<30%,17例),B组(≥30%,<40%,17例),C组(≥40%,17例)。植骨面积比率(%)=(植骨面积)/(平均终板面积)。记录三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手术节段。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及之后每年1次进行定期随访,并行X线片、CT检查及患者功能评分检测。采用Brantigan–Steffee–Fraser(BSF)评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记录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融合率。临床症状改善的评估则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BMI、骨密度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ODI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42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使用融合器的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显着提高(P<0.05),术后1周三组间椎间隙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C组椎间隙高度分别为(9.87±2.64)mm、(11.94±2.32)mm、(11.94±2.09)mm,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提示A组显着小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终末随访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B、C组的融合率为29.4%、70.6%、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3,P=0.004)。两两比较发现,A组术后1年融合率显着小于B、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术后1年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三组不同植骨面积比率的患者,在术后临床症状上都有明显改善且终末随访的融合率都较高,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植骨面积比率的增加,术后影像学评价效果显示植骨面积比率越大早期植骨融合率越高,减小了椎间隙高度丢失。长期随访显示植骨面积比率低于30%存在植骨不融合隐患,因此建议椎间植骨面积比率应达30%以上。
陈飞飞[9](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领域常见病、多发病,经过保守治疗无效后,我们往往会采取开放手术的治疗方式。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经典手术方式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临床实践表明,腰椎融合固定术可有效改善脊柱的失平衡状态,维持手术节段的稳定性,促进椎间隙的融合。但是,坚强的内固定会使病变节段原有活动度减少,相邻节段代偿性增加运动幅度,进而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小关节应力分布异常,加速相邻节段退变。与此同时存在的创伤大、出血多、花费高、恢复时间长、术后残留下腰痛等缺点,不容小视。当今,脊柱手术整体向微创方向发展,从最开始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到目前从韩国引进的大热的UBE技术,这些技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脊柱微创的发展,同样也存在“假微创、真开放”、“大通道、多通道”、“多切口、大切口”、“减压、融合与固定独立分开、各自为战”、“需要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方式”、“术中需要变换手术体位”、“开放大cage,不能撑开、不能固定”等特点。针对目前脊柱微创领域的技术现状,我们课题组设想能否根据胸椎根外固定的思路、启示,借助于目前的脊柱微创内镜技术,借鉴颈椎零切迹钢板、可膨胀椎间融合器的设计灵感,发明一种手术技术或者匹配的脊柱微创器械,在目前常规椎间孔镜单一 7.5mm通道下通过安全三角(kambin’s triangle),完成腰椎间减压、融合、固定三大任务的一站式完成,减少手术创伤,实现真正意义的微创技术。目的:1、受到胸椎椎弓根根外固定的启示,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Kambin’s三角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通过影像解剖、神经影像学的测量、评估,评价其解剖可行性及神经安全性。2、为下一步研发新技术相关的脊柱微创器械(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提供解剖学参数,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1、早期对45具胸椎干骨标本进行测量,重点测量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骨性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即测量横突中线与椎体的解剖对应关系、横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横突与肋骨的解剖关系以及椎弓根与肋骨的解剖关系。得到启发,是否可寻找腰椎椎弓根根外固定的新方法,即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2、为证实该技术的解剖可行性,分别收集山东省立医院60名(男性22人,女性38人)进行腰椎CT扫描的志愿者,将扫描信息传至GEAW4.4工作站。测量腰椎体后角(P点)到对侧前角相应靶点(A:对侧前中1/3中点;B:对侧前中点;C:对侧中中点;D:对侧前中1/3上点;E:对侧前上点;F:对侧中上点)的距离及各径线分别在矢状位、横断位与相应椎体终板平行线的夹角(a1、a2、a3、b1、b2、b3、c1、c2、c3),并做统计学分析。3、该技术的入路是经由安全三角来实现的,安全三角区域能否为该技术提供技术可行性,不对硬膜囊/行走神经根、出口神经根产生损害。对60名志愿者(男性27人,女性33人)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腰椎MR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数据上传至飞利浦(Achieva 1.5 T MR)工作站。预设三个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工作靶点(P1、P2、P3),分别测量它们在冠状位、矢状位上到达出口神经根、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上下终板平面出口神经根到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并做统计学分析。4、新技术的实现对脊柱微创(经皮椎间孔镜下)器械提出了迫切需求。我们根据新技术特点设计了一款可在单一常规7.5mm套筒下实现减压、融合与固定一站式完成的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同时对此款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进行有限元分析,间接评估其临床效用。结果:1、男女标本解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横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横突中线位于椎弓根上、下边界的范围内。横突中线在T6[(1.36±1.20)mm]和T7[(0.82±1.01)mm]处更接近椎弓根中线。横突中线在T11[(4.96±0.89)mm]和T12[(5.09±0.99)mm]处远离椎弓根中线。横突中线至椎弓根上缘的距离由T1[(4.32±1.28)mm]逐渐增大至T12[(12.31±1.03)mm]。横突中线至椎弓根下缘的距离由T1[(-6.60±1.02)mm]逐渐减小至T12[(-1.87±1.02)mm]。横突中线位于T1至T9椎弓根下缘上方约4mm处。横突中线位于T10到T12椎弓根下缘约1-2 mm。为了研究横突与肋骨的解剖关系,肋骨在胸横突的前外侧从T1到T8重叠。但是肋骨在T9到T12的横突中有一小部分重叠。横突与肋间重叠高度由T1[(5.32±1.08)mm]到 T12[(0.31 ±0.66)mm]先增大后减小,在T5[(10.92±1.22)mm]处达到最大值。对于横突与椎体的相对位置,横突中线对应于椎体上1/3或中1/3的下半部分。横突中线至椎体上缘的距离由T1[(4.99±0.65)mm]逐渐增大至T12[(10.11±1.43)mm]。横突中线到椎体下缘的距离由 T1[(10.17±1.36)mm]到 T12[(9.18±0.93)mm]先增大后减小,在T5[(11.96±0.91)mm]处达到最大值。椎体横突中线到椎体中线的距离变化不大,在2mm-4mm之间波动。在椎弓根与肋骨的解剖关系上,椎弓根在前外侧T1-T6之间完全重叠,在T7-T9之间大部分重叠(约4/5)。但从T10到T12,肋骨部分重叠(约3/4)。椎弓根与肋骨重叠高度由T1[(6.12± 1.18)mm]到T12[(3.90± 1.04)mm]先升高后降低,在T5[(11.12±1.22)mm]时达到最大值。2、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过程中各路径可分为两组,中份组中,PC路径最短,PA路径和PB路径差距不大(P=0.123),无统计学意义。全长组中,PF路径最短,PD路径和PE路径差距不大(P=0.177),无统计学意义。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各路径从L1到S1整体呈现依次增大趋势,其中以PA路径、PD路径最明显,PB路径、PE路径次之;PC路径、PF路径先增大后减小。PE为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最理想的路径,其上行路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L3处到达最高;其下行路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L5处下降最低。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各路径在矢状位上的夹角a1、a2、a3、b1、b2、b3以及横断位上的夹角c1、c2、c3差异较大(P=0.000),有统计学意义;即 a1>a2>a3、b1>b2>b3、c1<c2<c3。矢状位下行路径的角度中b1、b2、b3变化明显且一致,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均在L3处最小,S1处最大;矢状位上行路径的角度中a1、a2变化一致,呈现增大趋势,a3先减小后增大,在L4处最小,L5处最大。横断位路径角度中c1、c2、c3变化一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其中cl、c2在L2处最大,c3在L3处最大,均在S1处最小。3、在L1/2-L5/S1各节段,各靶点(P1,P2,P3)到同侧出口神经根、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c1、c2、c3、c4、c5、c6双侧配对t检验p值均大于0.05;同节段各靶点双侧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的计算。c1、c2、c3、c4、c5、c6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自L1/2逐渐增大,L4/5最大,后L5/S1稍减小。随着靶点P1,P2,P3沿着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向外侧移动,到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逐渐增大、到出口根的距离逐渐减小。靶点P1到出口根的距离明显大于到硬膜囊/行走根的距离,二者相差约1-3mm;靶点P3到出口根的距离明显小于到硬膜囊/行走根的距离,二者相差约1-3mm;而靶点P2到出口根的距离和到硬膜囊/行走根的距离各节段相差不大,均数相差均在1mm以内。上、下终板平面水平出口神经根到硬膜囊/行走神经根的距离d1、d2均逐渐增大(P<0.0001),且下终板平面数值均大于上终板平面(P<0.05)。各节段分别在上下终板平面左右两侧数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6)。在L1/2-L5/S1各节段,各靶点(P1,P2,P3)切面水平上、下位椎体后下、上角投影点到出口神经根的距离s1、s2、s3、s4、s5、s6双侧配对t检验p值均大于0.05;同节段双侧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双侧合并进行均值的计算。矢状位上,随着靶点(P1,P2,P3)切面的外移,s1,s3,s5逐渐减小,即s1>s3>s5;s2,s4,s6逐渐减小,即s2>s4>s6;在各个节段,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L1/2节段最小,L5/S1节段最大。4、我们根据新技术对于脊柱微创器械的迫切需求,早期设计了四项专利(两项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分别是:一种自导向撑开镜下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一种自导向四面可撑开镜下植骨椎间融合器、一种可自控保护神经血管的腰椎间孔镜工作套筒、一种自导向可镜下植骨椎间融合器。5、建立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 6.14-4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Model A(8mm融合器)共有223281个节点551584个单元,ModelB(10mm融合器)共有223413个节点552141个单元,Model C(12mm融合器)共有223507个节点552497个单元。约束L5椎体下表面的自由度为0,在L4椎体上表面向终板施加负荷为400N的垂直于水平面压力模拟正常人腰椎承载重力,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方向上分别施加7.5Nm的纯扭矩,分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左右侧曲等6种运动状态加载。记录不同手术模型中椎体、固定螺钉、融合器的最大应力和最大位移值。结论:1、胸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是一个三维解剖结构。椎弓根、横突、肋骨不在同一平面上,在不同节段中相对位置不同。椎弓根-肋骨复合体螺钉固定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可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有效补充。2、经Kambin’s三角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即PET0FPC技术)具有解剖可行性,同时为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和制作提供解剖学参数。3、Kambin’s三角可作为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的工作区域,但实际安全区域比理论上的范围要小。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与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的交点(P2)为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最优“靶点”。实现脊柱内镜下单一通道彻底减压、融合固定一站式完成,具有神经安全性。4、以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为代表的一系列相应的脊柱微创(经皮椎间孔镜下)器械被设计研发出来,其中四项专利申请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其他专利正在积极申报过程中。5、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从有限元分析工程力学中表明,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承受人体腰椎活动的负荷,并且不会破坏邻近终板造成融合器沉降,能够很好的实现椎间融合。
文杰[10](2020)在《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内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全内镜下MIS-TLIF的优势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8例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全内镜下MIS-TLIF作为内镜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177岁,平均(60.00±10.44)岁,病程0.58年,平均(2.75±1.87)年,术前腰痛VAS评分(6.88±1.07)分,腿痛VAS评分(5.88±0.95)分,ODI指数(53.52±6.12)%;采用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作为通道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5±11.89)岁,病程18年,平均(3.18±1.76)年,术前腰痛VAS评分(7.06±0.98)分,腿痛VAS评分(5.83±0.89)分,ODI指数(53.79±5.77)%;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疗效评价指标(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血清肌酸激酶(CK)、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内镜组手术时间(163.33±12.37)min和C臂机透视次数(53.11±13.50)大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中出血量(104.44±28.74)ml、术后引流量(80.00±14.95)ml、镇痛药物用量(144.44±61.57)mg、术后下地时间(20.50±5.42)h、总住院时间(6.81±1.23)d均小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腰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3.87±0.85)分和术后3月(1.41±0.77)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内镜组腿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2.09±0.821)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3月、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时内镜组ODI指数(24.64±4.27)%明显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根据MacNab标准:内镜组(94.44%)疗效优良率高于通道组(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次日内镜组的血清CK值(355.46±53.30)U/K小于通道组(417.55±87.22)U/K,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依据Brantigan-Steffee椎间融合标准,两组患者均已获得成功融合,内镜组(E级16例,D级2例)与通道组(E级19例,D级1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组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麻木感,考虑术中神经根刺激或损伤,对症处理后1周内症状逐渐消失;通道组1例因切口渗出而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放置引流后治愈。结论: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取得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全内镜下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更轻,下地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康复更快等优势。
二、Rehabilitation instruction after inter-vertebral bone graft internal fixation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habilitation instruction after inter-vertebral bone graft internal fixation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论文提纲范文)
(1)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LIF)与两种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词表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围手术期管理 |
1.4 手术方法 |
1.4.1 后入路腰椎融合术(PLIF,以L4/5节段为例) |
1.4.2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TLIF ,以L4/5节段为例) |
1.4.3 经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LIF,以L4/5节段为例) |
1.5 术后处理 |
1.6 观察指标 |
1.6.1 手术一般情况 |
1.6.2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1.6.3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
1.6.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
1.6.5 手术节段腰椎融合情况评 |
1.6.6 邻近节段退变评估 |
1.7 统计学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三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
2.2 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2.3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 |
2.4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腰痛ODI评分比较 |
2.5 三组患者腰椎融合率比较 |
2.6 邻近节段退变评估 |
2.7 术中、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 |
第3章 讨论 |
3.1 O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势及疗效分析 |
3.2 OLIF技术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3.3 OLIF手术并发症及预防 |
3.3.1 血管损伤 |
3.3.2 神经损伤 |
3.3.3 椎体终板损伤 |
3.3.4 输尿管损伤 |
3.3.5 腹膜损伤 |
3.4 影响腰椎融合率的因素分析 |
3.5 本项研究的局限性 |
3.6 总结与展望 |
第4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LIF)的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联合小关节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附图表 |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小关节融合术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L1-L5 OLIF手术窗的应用解剖及L4-5间隙腰大肌形态关系MRI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腰椎节段动脉走行特点及与OLIF手术窗的安全关系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在不同骨密度患者模型中的有限元分析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一 |
外文论文二 |
(4)桃红四物汤治疗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症状的临杂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病例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与剔除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分组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察与随访时间 |
2.6 统计学处理及分析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研究结果 |
1.1 基线比较 |
1.2 治疗结果比较 |
1.3 不良事件记录及随访结果 |
2 研究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腰椎滑脱症的认识 |
1.1 中医对腰椎滑脱症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对腰椎滑脱症术后的认识与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腰椎滑脱症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腰椎滑脱症术后的认识与治疗 |
5 桃红四物汤的解析及应用 |
6 现代医学对桃红四物汤的研究 |
7 桃红四物汤治疗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症状的研究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不同内固定方式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通道下MIS-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一般资料 |
2.2 研究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3 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方法 |
2.4 观察及评价指标 |
2.5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 围手术期指标 |
3.2 VAS评分、ODI评分 |
3.3 并发症及椎间融合情况 |
4.讨论 |
4.1 腰椎退行性疾病 |
4.2 术式比较 |
4.3 临床结果比较 |
4.4 手术体会 |
4.5 研究不足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2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
附录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
附录4 个人简历 |
附录5 综述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加速康复外科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 围术期干预措施 |
4 出院标准 |
5 手术过程 |
6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
3 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评分比较 |
4 满意度及Mac Nab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 |
5 围术期并发症及影像学融合率比较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其他成果 |
附录C 综述 脊柱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椎间植骨面积比率对腰椎椎间融合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
2.3 观测指标及临床评估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评估 |
3.2 术后植骨融合率比较 |
3.3 椎间隙高度比较 |
4 讨论 |
4.1 腰椎椎间融合的手术方式 |
4.2 融合率的重要性与植骨面积对融合率的影响 |
4.3 椎间融合术后融合情况的评估 |
4.4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腰椎融合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椎弓根-肋骨复合体中骨性结构间的解剖关系研究及启示 |
前言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1.5 启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的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附图表 |
REFERENCES |
第三部分 经Kambin's三角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神经影像学评估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附图表 |
References |
第四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相应的一系列脊柱微创器械的研发 |
前言 |
专利简介 |
第五部分 新型一体化可固定椎间融合器经Kambin's三角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前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综述: 腰椎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课题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论文1 |
外文论文2 |
(10)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手术方法 |
2.1 内镜组手术方法 |
2.2 通道组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 |
3.2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 |
3.3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的比较 |
3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4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估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概述 |
2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
3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4 全内镜下MIS-TLIF技术 |
4.1 临床疗效与优势 |
4.2 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 |
4.3 手术适应症的把握 |
4.4 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
5 全内镜下MIS-TLIF术后患者的康复理念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Rehabilitation instruction after inter-vertebral bone graft internal fixation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论文参考文献)
- [1]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LIF)与两种后路腰椎融合术(PLIF、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D]. 董巨川. 大理大学, 2021(09)
- [2]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联合小关节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评价[D]. 孔晓倩. 山东大学, 2021(09)
- [3]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 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安全性及临床研究[D]. 吴天亮. 山东大学, 2021(11)
- [4]桃红四物汤治疗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症状的临杂疗效观察[D]. 戴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Wiltse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观察[D]. 石贵文.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6]通道下MIS-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李亚洲.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7]加速康复外科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研究[D]. 赵廷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8]椎间植骨面积比率对腰椎椎间融合效果的影响[D]. 陈梓逸.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9]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体后角斜向固定技术的可行性研究[D]. 陈飞飞. 山东大学, 2020(11)
- [10]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D]. 文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