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多种影像学检查对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论文_刘亮

探析多种影像学检查对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论文_刘亮

安达市医院 151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种影像学检查对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分析1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病例,剖析总结其DR、多排螺旋CT和MRI表现。结果:肱骨3例,股骨6例,胫骨2例;病变呈类圆形分叶状破坏区,部分呈膨胀性、偏心性发展;病灶内常有不规则钙化,周围可见硬化边,部分皮质断裂,少数可有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MR 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上呈混杂信号,增强见不均匀或较均匀强化,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均可不同程度强化。结论:三种影像学检查对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三者相互结合,能大大提高对软骨母细胞瘤正确诊断,减少误诊率。

关键词:软骨母细胞瘤;DR;多排螺旋CT;MRI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肿瘤,发病年龄较轻,大多数发生于20岁以下,最多见于10~20岁,可发生在任何软骨化骨的部位,好发部位为长管状骨骨骺区,干骺端,约占81.7%,主要在股骨、胫骨和肱骨[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中,男7例,女4例,年龄10~48岁,平均约19.8岁。病程1月~2年不等。临床表现为受累部位及相邻关节疼痛、肿胀及关节活动障碍,出现病理骨折时临床症状程度加重。

1.2 检查方法 所选病例均行DR检查,10例行CT扫描,7例行MRI检查,其中4例增强扫描,CT使用ge lightspeed16扫描机,螺距1mm,层厚4mm,间距3mm,根据情况进行薄层或多平面重建,观察采用软组织窗和骨窗。MRI为场强1.5T超导型磁共振,采用SE序列扫描,获取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的T1WI和T2WI。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形态 肱骨3例,其中肱骨头2例,肱骨大结节1例;股骨6例,其中股骨下端4例,股骨头1例,股骨颈1例;胫骨上端2例;9例病变发生于骨骺,5例同时越过骺板并侵犯干骺端;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偏心性7例,中心性4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DR表现 病变位于长骨骨骺,其中7例呈偏心性生长,5例同时越过骺板并累及干骺端,呈浅分叶状或类圆形骨质破坏区,6例边缘见硬化边,9例呈膨胀性改变;2例邻近皮质中断或局限性缺损;4例有不规则钙化,呈斑点状、条片状、团絮状;2例见“葱皮状”骨膜反应;1例见周围软组织肿胀。

2.3 多排螺旋CT表现 病变形态与DR表现基本相同,但多排螺旋CT能充分显示病灶内部结构,还能明确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病灶的范围,清楚显示骨皮质以及周围软组织和相邻关节状况。病变伴有不规则钙化的4例,边缘硬化者6例,4例硬化边完整,2例硬化边不完整;9例边缘类圆形、浅分叶状;1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密度类似邻近肌肉;骨膜反应2例,位于干骺端,呈高密度线状影;邻近关节积液2例,表现为关节囊饱满,关节腔及周围水样密度影。

2.4 MRI表现 病变呈不同程度的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边缘为连续或不连续的长T1、短T2信号。病变在T1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混杂。其中病变内见斑点状、条状、团絮状更低信号钙化或骨嵴4例,2例内见液-液平面,平面上部为长T1长T2信号,下部信号强度在T1WI较上部高,T2WI较上部低。在脂肪抑制T2WI上,病灶周围均有骨髓水肿,邻近骨质内部异常信号范围多超过DR和CT所见骨质硬化区;邻近软组织肿胀,病灶内可有出血、坏死及囊变。骨膜反应2例,表现为干骺端边缘皮质外的层状、线状长T1、短T2信号;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突出于皮质轮廓之外的稍长T1、长T2信号;关节腔积液4例,表现为关节囊或其周围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4例中1例病灶强化均匀,3例病灶强化不均匀,其内见点状、小片状更低信号区,其周围肿胀软组织及滑膜可见强化。

3 讨论

软骨母细胞瘤也称成软骨细胞瘤,起源于成软骨细胞或成软骨结缔组织,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7%,好发于股骨、肱骨上端和胫骨近端。本病具有一定侵袭性生长特点,并可发生恶变和其他脏器转移[2],根据1993年WHO骨肿瘤的组织病理分,把本病分为软骨母细胞瘤和恶性软骨母细胞瘤。

MRI上,软骨母细胞瘤在T1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混杂。Weatheral等研究发现,软骨母细胞瘤内钙化、软骨基质以及液体和/或出血形成信号不均匀的“鹅卵石”征具有较高特征性。软骨母细胞瘤伴有动脉瘤样骨囊肿成分时可见液-液平面,平面上部为长T1长T2信号,下部信号强度在T1WI较上部高,T2WI上低。病灶边缘呈连续或不连续的长T1、短T2信号,周围可见大片状骨髓水肿,边缘模糊,多跨越骺板。骨膜反应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线状、条状低信号,部分呈层状,低信号与皮质之间及低信号之间为线样较高信号,常不与病灶相邻。增强扫描时大部分病变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点状、小片状更低信号区,骨髓水肿、软组织肿胀及骨膜反应均可见强化。

综上所述,软骨母细胞瘤发病年龄较轻,DR表现多位于长骨骨骺,可以越过骺板并侵犯干骺端,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偏心性生长,内可见钙化、骨嵴,边缘有硬化带,部分伴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征象。多排螺旋CT表现为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干骺端可见骨膜反应。MRI表现为病变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或不均匀高信号改变,常伴有周围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和邻近软组织肿胀。因此,软骨母细胞瘤的DR、多排螺旋CT、MRI影像学征象各具有特征性,三者相互结合可大大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诊断,减少误诊率,但应注意与本病相鉴别的有骨巨细胞瘤、骨内腱鞘囊肿、内生软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透明细胞型软骨肉瘤和骨骺结核等。

参考文献:

[1]吴献华,田浩,刘蓓蒂,等.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4):708.

[2]徐爱德,徐文坚,刘吉华.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157-160

论文作者:刘亮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  ;  ;  ;  ;  ;  ;  ;  

探析多种影像学检查对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论文_刘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