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云南鲁甸地震灾害医疗救援的思考论文_刘,莉,吴德青,周晓斌,李永光,孙俊,陆晓刚

“8.03”云南鲁甸地震灾害医疗救援的思考论文_刘,莉,吴德青,周晓斌,李永光,孙俊,陆晓刚

武警云南省总队医院医务处 昆明 650111

【摘 要】在云南鲁甸地震中医疗救援遇到了一些新的难题,我院医疗救援队迎难而上,顺利完成了卫勤保障任务。本文总结了此次医疗救援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当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医疗救援发展的建议,以期建立一支“能打胜仗”的医疗救援队。

【关键词】地震灾害;医疗救援;卫勤保障;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对医疗卫生救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2003年“非典”至今,我国医疗救援事业正处于起步后的发展阶段,与国际医疗救援水平存在一定差距[1]。在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抗震救灾中,我院医疗队克服重难,群策群力,科学施治,圆满完成了任务,但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此次任务的实际经验,总结了地震中医疗救援的主要特点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救援水平以及完善救援体系。

1 云南鲁甸“8.03”地震灾害医疗救援的主要特点

1.1 受领任务急,准备时间短 由于灾情发生突然,生命救援任务紧急,卫勤保障的应急性突出。同时由于通信、交通中断,各级政府的领导和部门对灾情掌握不准确,军队各卫勤分队紧急抽组,受领任务急,准备时间短,人员装备与任务需求不相适应,卫勤保障行动对任务和困难的预见性不够。我院医疗队从受领任务到部队开进只有50分钟,实际筹备卫生物资、药材时间不足30分钟。同时,在早期抗震救灾工作中,由于骨折、挫伤、挤压伤等综合征伤员多,到达现场的医疗队少,绷带、石膏、夹板等固定牵引器材消耗大,一度出现了物资短缺的情况。

1.2 救援单位多,协调难度大 此次抗震救灾,军地共有近二十支医疗救援队参与,由于来自不同地区,到达时间不同,彼此互不了解,隶属关系各异,给卫勤协作带来很多困难。此外,各级卫勤指挥机构工作量大,救援力量的多元性、建制关系的复杂性、部署地域的分散性、保障任务的融合性,使得卫勤协调面临体系形成难、指令畅通难、思路统一难、部署调整难、工作协同难、前后衔接难等难题,特别是受灾初期,通讯受阻导致的信息不畅、灾情不明,增加了组织协调的难度。

1.3 人员伤亡多,保障任务重 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下午,又在山区,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做农活,老人及孩子伤亡多。加之初期余震不断、山体滑坡、危房倒塌等,致受伤人员不断增多。此外,大多灾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建筑物多为抗震性能差的土石砖瓦结构,地震时因房屋倒塌造成砸伤、挤压或窒息等直接损伤严重,很多人因抢救不及时或因缺医少药、缺水少食而间接伤亡,加之地震波及范围广,灾民居住分散,伤员找寻、急救等任务十分繁重。加之灾区环境恶劣、次生灾害多、保障条件差、时间跨度长,使卫勤力量的自身保障也存在诸多困难,更增加了卫勤保障的难度。

1.4 任务转换快速,救治时效要求高 由于灾情形势多变,任务的阶段性突出,使得卫勤保障阶段转换迅速。抢险救人十万火急、灾后防疫刻不容缓、灾区重建迫在眉睫,使抗震救灾任务的紧迫性、多变性、阶段性特点十分突出。这就要求卫勤保障的任务和重点必须在紧急搜救、转运后送、专科治疗、卫生防疫、援建帮带等环节上适时迅速地进行转换。地震当天下午医院闻令即动,按照野战医疗救护所编制迅疾完成抽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次日凌晨到达鲁甸震中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展开救护所,受领紧急搜救、伤病员紧急救治和早期治疗任务;次日,医疗队承担了伤员空中转运和抢救性治疗任务。灾后72小时,医疗队又承担了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和心理救援任务。期间,还执行了部队遂行保障和巡诊任务;撤收时,医疗队留守3名队员担负对当地卫生院的技术帮扶任务。

1.5 环境卫生差,卫生防疫形势严峻 此次地震造成了灾区水、电和交通系统严重破坏;人畜尸体的腐烂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外伤病人多,受灾群众无家可归,机体抵抗力下降,患病人数多,受灾初期预防接种疫苗如破伤风内毒素、狂犬病、鼠疫等疫苗匮乏。加之污水、粪便、垃圾等不能及时外排,蝇蚊大量繁殖,防疫问题十分严峻。

1.6 心理创伤大,心理疏导工作困难 在废墟中劫后余生的群众,不同程度地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症状;面对亲友的遇难和惨烈的灾害场面,心理造成了极大伤害,甚至出现了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搜救队员在搬运、掩埋尸体和抢救危重伤员的任务中,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2 云南鲁甸“8.03”地震灾害医疗救援问题与思考

2.1“真打真准备”的思想不够牢固 从云南鲁甸地震救援应急响应来看,还有极少部分队员在思想上警惕性不强、行动上较为迟缓,对实际任务的艰巨性认识不足。其根源在于平时“真打真准备”的思想不够牢固,对形势任务判断不够准确,对职能使命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在今后的战斗精神教育中,要紧密结合职能使命,联系可能承担的任务,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实做到常备不懈,闻令而动。

2.2 卫勤响应与行动的程序还不够规范 接到预先号令后,医院迅速完成了人员抽组和物资准备,并根据上级命令按时间节点向任务区机动。但是在卫勤响应与行动的程序上,还存在信息渠道不够通畅、报告途径不够规范、指挥体系不够合理的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日常训练中,不仅要注重救援实施的训练,更要注重卫勤响应与行动组织指挥的训练,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规范和指挥体系,做到按职责组织,按程序指挥,提高卫勤组织指挥的效率。

2.3 各类预案还不够完善 医院针对各类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制订了系列预案[2]。但是,从救援组织实施过程看,这些预案还不能完全适应救援行动的需要,对救援行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认识不足,缺乏相应对措施,还存在部分难以操作的环节。因此,必须立足实战,从可操作性出发,完善和细化,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

2.4 动态的药材保障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此次救援药材保障立足于日常完善的静态物资保障平台,充分考虑到地震救援阶段性伤员治疗需求特点,不但携带了战救药材、抢救、检查、检验等总队级野战医疗救护所装备,还启动了日常作为后留储备的1000人份常用药材,尽量弥补战救药材基数以抢救伤员为主而不适应地震灾害维持治疗阶段保障的需求[3]。但由于到达灾区时间、地点不确定、任务情况多变、突发性强,医疗队因任务需要临时分散、组合频繁,常规建制经常被打破,导致分散组合行动比较被动,人员分组频率高,而随人员定配的装备物资,又无法充分利用原有模块化建制,常常需要大量拆散,重新分装,导致携行物资分类难度大,混乱,容易遗漏,无法有效快速辨识;当日任务归建后,统计消耗、药材还原补充难度大,直接影响到次日的任务需求。此次任务中特殊药材的准备还不够充分。面对极端情况和地震灾害医疗救援的具体特点,部分需冷链保存的药品,比如狂犬病疫苗、破伤风抗毒素、立止血、血浆等,还未充分考虑到储存条件和携带方式。由此可见,高效的药材保障效率,不但要注重平日在库的静态化管理,更要建立任务中灵活多样的物资编成与小分队编组相适应的动态模块化管理模式,提高人装结合机动能力,遇到各种应急情况都能快速反应,能分能合,有序高效。

2.5 卫生装备与灾区救援实际还有差距,单兵化的功能模块单元建设还需要加强[4]。随着救援车组的配发,加上原有医疗箱组,卫勤分队的装备正向着专业化、模块化、自动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5],原来的单兵背囊类装备,功能逐渐被弱化。此次面对交通瘫痪、地形狭小、电力油料保障困难的实际,救援车组未能第一时间到达重灾区发挥作用,加之部分装备过于笨重,装载困难,对展开地域的要求高,所以,针对云南山区,单兵化的医疗救援装备,包括药材和设备在今后的救援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平时卫勤保障不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保障任务多不确定,其原有的卫勤力量编成也常被拆分、重新组合。地震发生后,批量伤员的突发性和伤情的复杂性,使救治技术要求比野战条件下更为复杂和繁重,而实现卫勤分队模块化对发挥卫勤资源功能、提高医学救援效率具有现实意义[6]。因此,军队医院在时卫勤准备时应改变传统卫勤组织模式,注重模块单元的设计与建设,科学合理编配卫勤力量。模块划分要以功能独立、结构独立为标准,通过组织、装备、药材等模块单元的标准化、系统化,灵活应对保障任务与卫勤需求变化,提高卫勤保障角色转换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现场救治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切实提高多样化任务保障效能。

2.6 空中救援力量、装备性能有待加强 虽然本次救援建立独立的空中运送通道,即运用直升机在空中对伤病员实施医疗救护和连续的医学监护,为挽救伤员生命、减少伤残赢得了宝贵时间,提高了救护效率,但仍存在运力不足、装载顺序混乱、卫生救护直升机较少、机上药品补给困难、救治设备简陋、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卫生装备机动性能和适应性欠佳等问题,如机舱噪声大致血压测听不清、照明不能满足治疗、电子设备互相干扰、输液架缺乏等,存在伤员途中医疗安全隐患。应按照“小型、轻便、高效、配套、实用”的原则改进或配备卫生装备,加快适合空中救护功能箱组、成套装备的研制,制订非战争军事行动中不同地域和环境下药品器材的种类、品量与结构标准,以夯实卫勤保障物质基础,满足医疗救援需要[7]。

2.7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从接到任务到展开工作,我院医疗队对于工作地域的交通、水文、地质状况,当地流行病、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灾后伤病员分布、数量等情况均无信息的主动通报或告知,不利于工作的统筹和开展。在实际救援任务中,只有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才能让医疗救援的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作用,更好的为地震灾害医疗救援提供保障。

2.8卫勤指挥和协同需进一步完善。此次医疗救援任务,我部直接接受总队前指指挥,未能与地方卫生指挥系统形成明确的工作关系,导致在药材补充、运力组织、医疗垃圾处理、防疫注射等工作的协调上效率较低。空运转送通道建立以后,重伤员的转运评估各自为战,无法制定重伤员的空中转送计划,未能有效统筹好工作。在救灾工作中,卫勤力量构成较为复杂,指挥关系交叉,协同工作在本体系内较为顺畅,但在军地联合、多兵种协同、指挥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8]。

2.9 医疗队成员在救援过程中还需配备个人基本的防护装备 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损毁、交通受阻、通讯中断和环境破坏,为救援带来的困难无法估量;而余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又随时对徒步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一边是湍急的江流无法跨越,一边是巨石碎渣滚落,队员们在毫无任何防护装具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死亡地带”。对于一支赶赴一线实施生命救援的医疗队伍来说,只有自身的安全才能保证为更多的伤员提供救治的机会,防护装具的缺失让救援力量的信心和能力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防护装具的配备对于一线救援队伍在恶劣环境下执行突发灾害卫勤保障时至关重要,是直接影响到救援队伍战斗力的根本[9]。 

综上所述,根据鲁甸地震的医疗救援特点和完成情况,总队级医院救援力量应该提高战备意识,加强针对性科目训练,提高反应速度,细化方案预案,建立药材保障功能化模块,提升卫生装备和个人装备,共享信息资源,加强卫勤协同,促进灾难救援向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迈进,最终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灾民。

参考文献:

[1].郑静晨.美国国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4(01):119-123.

[2].杨国斌,易学明. 从海地救援谈医院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07):626-627.

[3].孙俊,李永光,刘莉等.“9.07”彝良地震医学救援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01):72-74.

[4].王朝昕,刘蕊,郭连增等. 我国灾难的医学救援体系现况与问题系统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0):763-764+795.

[5].樊毫军,于宝国,侯世科.武警方舱医院的研制与实践[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01):5-6+10.

[6].李卫东,马宁,杨文宇等.模块化机动卫勤分队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06):527-528.

[7].姜泓,张方,谢文良等.加强驻南方部队空中医疗救援力量建设探讨[J].空军医学杂志,2013(03):171-172.

[8].李清杰,付炳才,刘阳.芦山地震医学救援实践与思考[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07):601-604.

[9].沃西文,徐雪,冯望,等. 军队医院文职护士在灾难救援中的自身防护培训[J].西南国防医药,2013(10):1106-1107.

论文作者:刘,莉,吴德青,周晓斌,李永光,孙俊,陆晓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8.03”云南鲁甸地震灾害医疗救援的思考论文_刘,莉,吴德青,周晓斌,李永光,孙俊,陆晓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