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网络平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思政论文,平台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08)05-0146-0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平台、实施网络教学,是新世纪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获得了飞速发展,它已深入生产、生活、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7年6月进行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总人数为1.62亿人,上网计算机总数约为6710万台。毋庸置疑,我国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是信息的集合,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满信息的社会。在网络世界里,不同年龄、志趣、种族、民族、国籍、宗教信仰、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的人,都能够自由穿梭。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汲取信息、制造信息和传播信息。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青年大学生已成为网民的主体。当代大学生除了具有以往大学生的一般特点和青年成长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外,还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他们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相对而言在家庭中具有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二是他们进入大学的背景是高校“扩招”,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人均高校教育资源占有量较少;三是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以上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上网频率和对网络的依赖度远远高于其他群体。中国自1994年3月获准成为国际互联网的成员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了网络世界,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一种校园时尚。资料显示,至2007年6月,我国18-24岁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3.5%,其中,在校学生占50.2%。因此,网络的普及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显著:
其一,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
因为网络社会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长者权威,这对于崇尚自我、标举创新的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无疑成了他们汲取知识信息最理想的手段。作为教育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惊讶地发现,当一个学期结束之时,有部分学生的教材崭新如初,他们拿着崭新如初的教材,为了轻松通过考试而请求任课教师划重点,但如果因此而得出他们虚度了一个学期的光阴、对该课程一无所知的结论,将是极端错误的。传统的课堂学习已经不是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途径,甚至也不再是主要途径,网络已开始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福建师范大学夏俊丽曾于2006年对福建省大学生选择与使用网络的现状作过一次抽样调查,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每周上网的时间在30小时以上的占6.5%,20-30小时的有6.8%,10-20小时的有17.5%,5-10小时的有43.9%,5小时以下的占25.3%。也就是说,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74.7%。在调查问卷“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条目的回答中,回答网络的有32.7%,书刊报纸的有24.3%,广播的有25.4%,电视的有17.6%[1]。
其二,互联网提升了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人们习惯在认识论层面上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课堂教育采取的是单向灌输的方法,硬性地把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抑制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受教育者处于从属地位。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势不可挡,将其触角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求知欲和想像力极强的群体,始终走在使用网络的社会前列,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追求。丰富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冲出了传统相对封闭的课堂,进入一个宽广的五彩缤纷的新世界,使他们知道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新事物,使其主体意识迅速觉醒并不断增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他们已不满足于教育者的灌输,而是积极主动地猎取各种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不断探讨人生道路上心态的困惑、理想的迷惘、感情的失落,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理念,提升和确立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自我教育能力。
其三,丰富的网络信息成为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资源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接受教育并逐步的形成。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其本身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磨练,另一方面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无论哪一方面的来源,都是以各种各样的信息形式对大学生的头脑进行不断反复交错的刺激,来完成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工作。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多数均以网络方式呈现,对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而又对网络具有极大依赖度,并把网络作为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和联系社会的工具的青年大学生,丰富的网络信息,必然成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为很好地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的普及对青年大学生的巨大影响,充分认识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新特点,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新规律,与时俱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不断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创新。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创新,首要的是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运用网络提供的便捷,创新教学模式,大力推广网络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把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载体的知识、信息搬进了网络,使它们得以进入以网络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为最主要的途径的当代大学生的视野。这不仅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意识形态多元、雅俗并存的丰富浩瀚的网络信息之中树立了一盏明灯。这对大学生辨别是非,从而在丰富浩瀚的网络信息的刺激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运用网络教学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价值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它既受教材篇幅的制约,也受教学课时的制约。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由于篇幅所限,教材内容必然具有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等特点,所提供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因而,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显得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平台则可为教学提供数量庞大的、形式多样的资料库,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的教材内容,在网络中通过各种相关的链接得到尽情演绎和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为了突破教材内容单调、枯燥的特点,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不得不挖空心思,旁征博引,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阐释,这是有效的,怎奈课堂时间有限,每门课的教学课时也是相对固定的,不允许任课教师作更多的展开,否则就难以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网络平台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任何内容的学习。因此,从理论上说,在网络平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无限的,受教育者可以任意选择。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改变了教育者角色功能定位,激发了教育者的探索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绝对的权威,处于支配地位,而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是被管理者,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网络平台中,“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教师的角色已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一,教师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在网络平台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过滤、精选、整合,然后确定理想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最终设计开发出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提供给学生。其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主学习,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时的转换,由“教”转变为“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其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不仅依赖于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伙伴之间对问题的共同讨论与理解。教师除了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之外,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通过思想的交流,解决学生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教育者要成功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变,必须积极进取、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更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改变了教育者角色功能定位,激发了教育者的探索精神。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增强了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所谓认同,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认为与自己有相同的认知以及起源等共同之处,而感到团结、亲近、赞同、承认、认可;二是以认同对象的制度要求和规范要求自己,按认同对象的制度要求和规范来行事,最终内化形成认同者自己的行为模式[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认同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被认同对象。近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教学、教材内容与体系普遍持接受和认同的态度。但是,认同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强制性认同,指受到强烈的外力威胁,在自己不情愿的情况下形成的认同;第二等级是利益性认同,指由于利益的驱动而产生的认同;第三等级是观念性认同,指认同者对认同对象的制度和规范内化的结果[3]。只有当人们对认同对象的认同达到观念性认同,才是真正产生了“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事实上处于强制性认同和利益性认同的状态,并没有真正产生“认同感”。例如,当我们问“你为什么要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有的学生回答,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程,所以必须学;有的学生回答,如果不来上课,该门课程的考试可能很难通过、得不到应有的学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强制性认同和利益性认同,往往会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出现淡漠、甚至是拒绝的态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难以达到。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真正产生“认同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身。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比较枯燥、联系实际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与方法单一和呆板,师生角色界限分明而固定,难以体现网络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难以适应网络条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要求;教学的意识形态灌输意图过于显性、直接,易于使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洗脑”相联系而排拒甚至逆反。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则充分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克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以上不足,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观念性认同,也即增强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中,大学生们将自觉、主动地接受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载体的知识、信息的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得以实现。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在地点“周围”的人和事及其状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也是相对分离的,当学生走进课堂,就暂时与环境隔离开来,当他走出课堂,就进入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与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因而是交替发生的。通过网络平台实施的网络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突破了“周围”的地域局限,无论受教育者处于何地,全球任何地区的人和事及其状态、特征,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状况发生着影响。同时,网络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的影响是同时发生的,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接触大环境的过程。大环境可能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大环境因素的正面积极影响,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成效创造了条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手段等基本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和方式。网络平台通过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等基本要素的超越时空的连接,为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最佳环境。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中,由于不存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绝对权威,师生上下级关系消失,学生可以真正把教师当作地位平等的朋友,在交流互动中,真正敞开心扉,暴露自己深层次的思想疑惑,从而使教师能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成效。
三 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
第一,教材内容的基础性与网络资源的选择性的关系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首先必须坚持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而复杂的工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和知识基础。因此,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的教材具有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它们是按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目的和要求组织起来的全面反映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内容的科学而严密的知识体系。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是要切实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的教材内容。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网络教学中,坚持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地位,要求教材进网络,要求教师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而撰写的全面反映教材内容的讲稿进网络。在此基础上,提供其他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丰富浩瀚、意识形态多元、雅俗并存,这就要求教师在网络教学设计和制作网络课件时,做好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工作。选择网络教学资源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网络资源。这就要求确认所选资源具有科学依据并且真实可靠,在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并精于取舍。二是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网络资源。这就要求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即:贴近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能力,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地围绕突出重点、浅化难点、趣化枯燥点的目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三是时代性原则。时代性原则是指选择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网络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要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责任意识;要注重教材和时政热点的有机结合,在重点知识之中突出热点问题,在热点问题之中寻找重点知识;关注国内外重大的事件,关注国家建设、科技、社会发展中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社会热点问题。四是辩证性原则。辩证性原则是指不仅要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正面资源,还要适当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的、反映错误思想政治观点以及暴露社会阴暗面的所谓反面资源。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绝缘”的办法,将学生与反面材料隔离。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较为有效的。在网络条件下,“隔离”是十分困难的,片面选择正面资源,反而可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猎奇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既然难以“隔离”,还不如在正确引导、鲜明批判的前提下,主动适当提供。
第二,教育手段的技术性与教育方式的人文性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它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便捷,以提高工作效率,更离不开深切的人文关怀。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教育手段的技术性与教育方式的人文性的关系,把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深切的人文关怀统一起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既表现在为他们提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知识基础,又表现在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的引导、劝勉、激励、示范、感染和监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深切的人文关怀的统一,一是要在网络教学中,尽可能进行带有视频、音频的师生间实时同步互动,使教师的音容笑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二是要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是面对面的实时同步的联系和交流。在浓郁的课堂气氛中,他们进行着温煦的情感交流,享受着团体归属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的阐释而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奠定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教师执著追求和虔诚敬业精神的示范和感染使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得到熏陶、激励和升华;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政治是非得以明确,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更容易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得以实现。我们强调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彻底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旨归,将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第三,施教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者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如前所述,网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知识化身所形成的权威性被弱化,学生的学习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脑及网络环境,自主学习成为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容易被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具有心理的不成熟性,其思想政治意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感染和侵蚀,在丰富浩瀚、意识形态多元、雅俗并存的网络资源面前,有可能因缺乏辨别力而迷失正确的方向。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中,在充分肯定和突显受教者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坚持施教者主导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将发挥施教者的主导作用与肯定受教者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坚持施教者主导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教育者一是要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不能把自己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当作普通的赖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职业,否则,教育者就可能把网络提供的便捷当作减轻劳动的手段;二是要认真设计和制作教学网页;三是要精心设计和制作网络课件,包括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搜集、筛选、整合网络教学其他的相关资源;四是要科学规划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从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合理分配时间和步骤;五是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做好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工作。
收稿日期:2008-01-25
标签:网络教学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大学生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世界观论文; 人生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