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意义。方法 我院于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对10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研究,将10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53)。结果 观察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的检出率为96.23%,对照组利用CT扫描检出率为79.2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这种检测技术应用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效果显著,对于选择恰当的方案并实施进一步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radiographic images of primar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radiographic images of primar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ethods:106 patients with primar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n=53 cases) for observation and control,and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were adopted. Results: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examination was 96.23%,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examination was 79.25%(P < 0.05). Conclusion:th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imaging detection technology used in the inspection process of prima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o help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tection,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diseases,work has great promoting effect,promote the patient's health,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primar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Mri;Diagnosis effect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内外界因素导致脑部血管出现破裂出血的疾病,循环血液流到脑部蛛网膜下腔。因此患者患上这方面的疾病之后,就需要将高质量的检测和治疗措施运用到相应的工作之中,以促进患者身体健康问题的改善[1]。根据相关人员所进行的研究显示[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拥有着较高的疾病死亡率,并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幸存患者也会出现严重认知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而这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这种检测技术拥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对于蛛网膜下腔患者实施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将10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成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医院选择106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研究,将10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n=53),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为23-74岁,平均年龄为(45.6±14.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有2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均在22-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17.5)岁,两组患者之间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均符合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标准;(2)患者自愿接受本次诊断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可能影响实验的遗传性疾病、罹患畸形、先天性心脏病;(2)用精神病或精神病史,缺乏良好的诊断和治疗依从性。
1.2诊断方式
对照组组在接受检查期间,为了保证拥有较高的检查质量,则使用由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单排CT扫描仪进行检查。而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工作之前,为了保证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舒适度,需要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的姿势进行检查工作。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时,需要将患者扫描范围控制在为颅底至颅顶,进而对相应的范围进行平扫扫描。而在进行扫描之前,需要将CT扫描仪的参数设置在层厚10毫米、层距10毫米的位置,进而将其运用于患者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有利于确保患者经过诊断后提高治疗的效果。
观察组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这种诊断方式检测。检测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工作期间,需要对患着使用美国GE1.5T磁共振仪器做好常规扫描方面的工作。而这其中,不仅需要对患者通过横轴面、矢状面的方式进行扫描,同时还要通过冠状面的扫描方式进行扫描,进而按照SE、FSE、FSEIR 序列及弥散加权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A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患者健康问题的持续改善。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如果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的检出率为96.23%,对照组利用CT扫描检出率为79.2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动脉瘤直径大小分布和检出率(%)
3.讨论
当前我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将多种新型的治疗和检查方式运用到了相应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而这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这种检测技术,由于其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其运用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检查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检查效果。通过这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工作,有利于帮助患者在检查的过程中良好的显示血管的图像,拥有着一定的优越性。通过这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可对血管进行方位观察,肿瘤周围血管情况,提供血管内外情况的信息,显示血管和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手术准备和放射治疗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克服了血管的重叠问题,对于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准确性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4-5]。而通过CT扫描的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时,虽然这种检查方式对于动脉瘤内的钙化灶和血栓大小比较敏感,但对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敏感性较低。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扫描,在检查的过程中只能显示动脉瘤与其邻近颅骨之间的边界,如果患者的小动脉瘤处于颅底的位置,就会容易出现漏诊的现象,会导致患者在进行疾病的治疗期间无法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我院所进行的研究显示,观察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这种检测技术进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检查工作之后,观察组经过检查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检查后的检出率(P<0.05)。以此表明,核磁共振成像这种检测方式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利于帮助患者提高疾病诊断的质量,拥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这种检测技术帮助相关疾病患者进行疾病的检查工作,对于选择恰当的方案并实施进一步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汪五全,刘心,何金年.CTA、MRA 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与DSA比较[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2,9(12):854-857.
[2]陈绪珠,马军,艾林,等.CTA和MRI检查在颈髓血管网织细胞瘤中的应用(附 6 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4(7):1120-1122.
[3]郑志敏.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50-51.
[4]熊莉.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放射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4(13):3009-3010.
[5]韩芳,李思涛,郝虎,等.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分度在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损伤程度中的价值[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2):930-932.
论文作者:岳长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患者论文; 蛛网膜论文; 原发性论文; 检出论文; 方式论文; 动脉瘤论文; 过程中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