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认同机制阐析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认同机制阐析论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认同机制阐析

王 萍

(滨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3)

摘要: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规定。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主体,必然要在知行过程中构建主体认同机制。具体而言,人民在价值认知过程中,聚合价值观的思想共识机制;在价值实践过程中,构建价值观的体验共鸣机制。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主体认同;价值共识;价值践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凝练,鲜明彰显出人民的价值愿景、价值诉求与价值取向。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基于这一重大理论论断,人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体实践者,也是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在此意义上,如何在价值实践中更好地凝聚价值共识,更大地凝聚价值合力,这需要深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认同机制。

我曾经访问一位擅长画荷的艺术家,怎样把荷花画得那么生动。他说:“画荷花不一定要整天拿着笔在池边写生,而应该静坐在荷池旁欣赏,看风中的荷、雨中的荷、春天的新荷、夏天的盛荷、秋天的老荷、冬天的残荷。久而久之你已经不知什么是我、什么是荷,而融入其中。摊开纸,自然满眼荷花,四季的烟雨一齐涌上,还怕画不生动吗?”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在价值认知维度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共识机制,在价值实践维度省察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共鸣机制。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为指导,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等基本原则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3]。在此理论视域中,基于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的内在统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认同机制是在思想共识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凝聚最大的价值公约数;在体验共鸣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凝聚最大的价值合力。由此,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探究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认同机制,这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共识机制

思想共识不是凭空形成的,是根植于人民的现实利益基础,以共同的利益与事业去感召形成价值共识。思想共识也不是无源之水,是根植于特定的价值预设与文化传承,以共同的价值目标去凝聚价值共识。在此意义上,思想共识的构筑具有客观现实性与价值应然性,是在“一元”与“多样”的文化交流中,在利益的共性与差异的交织互动中,以趋同或类同的方式予以认知、理解与评判价值观。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共有的价值目标感召下,凝聚更大价值通约的思想共识,形成具有最广价值认同的精神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情农情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位于大别山地区的岳西县曾是深度贫困县,2018年8月10日,经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行列,成为全省首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目前正处于后脱贫时期。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如岳西县),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搭乘乡村振兴战略的快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一个崭新课题。笔者认为,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对后脱贫时期山区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找出山区乡村发展的优势与短板,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路径建议。

(一)在价值求同中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视域,人的本质具体表征为个体、群体与类的本质。基于人的本质的共同性,人具有趋同的个体需求、共通的利益诉求、共同的终极价值诉求,继而构成了价值求同的现实性与潜在性基础。在此意义上,价值求同是巩固共同思想基础的价值通约过程。这是由自在自发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觉自为价值观的价值公约过程,也是由个体的价值观念向社会群体乃至全社会的价值通约过程。

其次,共同的思想基础彰显着人类共同价值。价值求同彰显着人的类本质,以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为共同的价值指向。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凝练表达,彰显出历史的继承性、现实的当下性与未来的指向性。在现代化的时代维度与全球化的空间维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人类文明成果,立足“面向未来”的发展维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指向,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首先,共同的思想基础根植于共同的利益与事业。价值求同彰显着人的个体本质与群体本质,即实现人的需求趋同,人的社会关系趋同。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4]在此意义上,思想共识的本质是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共同思想基础的维系和支撑,党将不党,国将不国,民族也不会有凝聚力。共同思想基础不会凭空产生,也不是人为确定的,而是根源于共同的利益、生长于共同的事业、凝结于共同的目标。”[5]由此,价值认同正是以利益趋同为基础。个体、群体与社会交织出多维的利益关系,在利益关系的协调、共享中形成了共同的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过程,正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愿景感召下,为实现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而奋斗实践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意味着,新时代设定了新的历史方位,是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的利益,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基于社会意识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唯物史观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表征,必然深刻折射出新时代共有的利益表达。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民的共同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根本价值基础。

国家电网于2015年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构想,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智能电网、特高压、清洁能源、全球视野为基本要素,将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国家泛在智能电网组成,经过洲内互联、跨洲互联、全球互联3个阶段,各层级电网协调发展,坚持清洁发展和全球配置2个基本原则,具备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4个重要特征,实现能源传输、资源配置、市场交易、产业带动和公共服务5个主要功能[2]。

(二)在价值存异中形成最大的价值公约数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维度下,人的存在作为现实具体的存在,具有存在的个性化与差异化。这根植于人之存在的相对性,即人的存在具有时间性,限定了人之存在具有历时性特征;人的存在具有条件性,特定的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精神文化限定了人之存在的现实视域。基于此,人的存在限定了人的价值视域,呈现出多样的价值诉求与多维的价值实现方式。价值存异是维系人的现实诉求、尊重人的价值取向的价值通约方式。换言之,基于人之需要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共同的价值愿景,也呈现出具体多样的现实诉求。基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既有共同共有的价值诉求,也具有多样差异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的体验共鸣是人对价值观产生共同的情感表达与相通的体验感受。体验共鸣形成的价值前提是,人与价值观产生了高度契合,价值观契合人的精神诉求,人予以更为自觉的方式认同价值观。由此,体验共鸣是在价值观的引领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共同的生存感受、生活感触,产生了共通的价值归属、价值实现与价值成就感等体验。

其次,在多维的价值实现方式中凝聚价值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过程,是保障人民的权益,满足人民的合理利益诉求的过程。在价值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民主与集中相结合、自由与平等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促进的价值取向。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人民性的内在规定,旨在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尊重并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充分彰显人民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人民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人民的全面发展首先主体意识的彰显。人民以主人翁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度的价值认同、政治认同与社会归属。同时,人民的全面发展是主体能力的发展。人民具有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以自觉自愿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共鸣机制

首先,在多样的价值诉求中实现价值通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7]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人民的精神需要蕴含着多样的价值诉求,基于自身价值视域,呈现出差异化与层次化的利益诉求。人民的精神需要也深刻折射出“同理之心”,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共有价值愿景。基于此,社会价值共识的凝聚,必然源自于共同利益的维系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发挥着国家、社会与个人等多维层面的利益协调与价值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与践行过程中获得最大的价值公约数,稳步有序地推进现代化进行,维系与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建议糖尿病患者炒菜时使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忌食动物脂肪,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一些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子、蛋黄等,一定要少吃或者不吃。

(一)优化人民的价值归属感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维度中,人的价值是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协调发展中予以实现与获得。价值获得感是人对价值实现的主体体验感受与满足实现程度。优化价值获得感是要提升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激发人的潜在能力,集民智、民心,实现人的自我全面发展。

首先,提升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共享感。“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之为人”的价值维度,是以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与能力,获得生存的尊严与生活幸福,终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真的价值目标。就此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民性作为本原的价值目标,具有契合人民性的根本目标诉求。就此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预设目标,以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积极能动性的发挥、利益诉求的保障、发展成果的共享、全面发展的实现作为根本的价值旨归。

再次,共同的思想基础蕴含着中国特色的文化特质。共同的思想基础承载着民族的特性、文化的传统、国情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民族性、科学性与大众性的内在规定。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既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契合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巩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国特色”的内在特质。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表达,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民族性和全球性相统一的先进文化特性。

其次,提升需求的满意感。人的发展具有“应然”的价值愿景与诉求。就现实生存体验而言,价值诉求直接体现为人对各种需求的自我满足感。基于需求的层次性与现实性,需求满意感的提升首先是要满足人民对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需要。基于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是以人民的价值获得感为衡量标准。具体而言,要满足人民对社会支持的需要,在社会归属层面具有社会安全感与尊重感,融入到家庭、单位、团体等多维度社会组织之中;在社会交往层面具有社会关系的信任感与支持感,完善人际关系的信任度、媒体的信任度以及政府公信力等方面的需要。

(二)优化人民的价值获得感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视域中,人具有价值的两重性,既是满足他者需要的客体,又是具有自身需要的主体。由此,价值归属是以人为价值实践者,也是以人作为价值成果享有者。价值归属感作为人民的价值存在感,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下,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体所共享,对国家、社会与制度产生高度的价值依存感。

首先,提升发展的公平感。提升发展的公平感是价值导向要优化人民对自身发展的公平环境,对发展起点、规则与机会等各方面具有高度的公允感与可信度。由此,价值获得感的提升,是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导向,在人民的个人与集体利益、阶层与行业利益等多维层面予以匡正与引领,避免因过度追求利益的实现而导致失范行为的发生,以利益获得手段与结果的公平正义、活力效率等原则为价值统领。基于如此,提升发展的公平感,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导向与协调功能为关键,既维系人民利益手段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又激发人民实现利益、创造价值的活力与效率。

其次,提升社会共同体的归依感。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群体存在,个体对社会的归属感是以个体的主观感受为主导的。个体是基于自身在集体中的角色与责任,找准自身所处的社会定位,真正将个体作为群体与社会中的存在者,集体与个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双向制约中,实现个体与集体、社会的有机协调。基于此,社会归依感的提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纽带,形成“同心之理”,形成共有的价值归属;以社会归依感为心理驱动,形成“同理之心”, 使人民具有高度的身份共识,形成积极正向的社会心态与公共意识。

(三)优化人民的价值幸福感

优化价值幸福感是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诉求,尊重并顺应人民的美好愿景,保障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民主权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秉持人民性的价值旨归,尊重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成人民主体价值的自我实现。

首先,提升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人是理性与非理性存在的统一体。人民以价值审视与价值评判的方式,省察自我价值的合理性;以价值体验与感悟的方式,体悟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在自我需求产生的催进个体对同样的社会需要有着差异化的体验感,以及多样的评判标准。在此境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民性的价值衡量标准,尊重人民的各项利益诉求,激发人民全面发展的潜能,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现实能力。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要营造环境、创设条件,让人民积极参与到公共社会活动,引导人民具有更为强烈的公共意识、建设心态与全局观念,以更为自主与自为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以价值原则与功利原则的现实结合为导向,引导人民群众考量利益,以利益坐标优化利益所得与成果,还引导人民以高尚的价值情感与理想情怀,以价值坐标去审视利益获得的合法性、利益投入与产出的回报性。

其次,提升精神诉求的家园感。人作为精神存在,是具有知、情、意、信等多层次的精神诉求。人作为精神存在,是在“应是其所是”的价值指向中,由其应然的价值目标与精神诉求所引导与塑造。价值引领是通过理性引导、情感调动、意志激发、信仰坚定等手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发人的潜能,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基于此,精神诉求的家园感归结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不忘本来”的文化归属。人民正是具有文化寻根的需要,在民族的“寻根”历程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为中华文化所熏陶与浸透,逐渐以文化自觉的意识,塑造出鲜明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保持着现代与传统的合理张力,在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建构中,保持人民大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强化民族自豪感、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三、结语

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定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具有强力的价值引领与匡正的重大意义。人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与践行主体;人民性作为人民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规定,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特质。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人民为根本的价值归属,是在情感感召、理性约束、意志激励与信念引导下,凝聚了人民的价值共识、文化共识与践行共识。

经济杠杆时代,各地区负债情况相差不大,但基本劳动力成本差距明显。因此,在地方负债,财政去杠杆政策的环境下,做好产业转移,降低企业成本是应对政府控制货币输出的最好方式。中央政府需要进一步规划产业转移路径,将东部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刺激地区经济的发展,比如西南地区,做好产业承接,增加地方政府税收,降低负债去杠杆。地区间需要加强协调合作,做好产业链的区域规划。科学规划中原城市群、京津冀等经济群,形成东部沿海经济带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引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培育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旨归。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知行合一”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的过程中,将高度凝练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更具共识的价值愿景,外化为更具合力的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必然是在“以文化”的价值生成过程中,构建完善价值认知、价值体验与价值实践相融通的认同机制,不断臻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

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仪(GC型号:TRACE 1310,MS型号:ISQ-LT),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LRH-70型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YXQ-LS-75G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Breville-BJE500F型榨汁机,澳大利亚铂富公司。

参考文献:

[1][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21;11.

[3]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5]秋石.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求实,2013,(20) .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2.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A Research on the Intersubjectivity Mechanism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Horizon of Marx 's Theory of Man

WANG Ping

( School of Marxism,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3,China )

Abstract :In the horizon of Marx's theory of man, core socialist values embodies the spiritual dimension of human beings. All Chinese people play the main role of cultivating and observ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It means that intersubjectivity of cultivating and observing core socialist value is quite necessary. Specifically ,all Chinese people should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values consensus. Meanwhile all Chinese people should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practical synergies.

Key words :core socialist values;culture; intersubjectivity ;values consensus; value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05( 2019) 03-0051-04

收稿日期: 2019-02-0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14JDSZ1002)

作者简介: 王萍(1969-),女,山东省乐陵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 翟瑞青)

标签:;  ;  ;  ;  ;  ;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认同机制阐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