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收入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之一。一方面,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结果,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另一方面,部分高收入者特别是非法致富者的致富行为和奢靡生活方式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引发了普通百姓的不公平感和对立情绪。事实表明,正确理解和协调我国社会现阶段存在的、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收入差距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收入差距主要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年收入对比。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统计,1994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343,(国际上通常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基本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比美国1989年的0.3992高0.0351,超过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的中等不平均程度。可见我国现阶段社会成员间的人均收入是存在较大差距的。这种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差异,如城乡居民间、不同地区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对10万住户抽样调查,以20%的高收入户和20%的低收入户人均收入比较,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8倍扩大为1993年的2.9倍;同期农民的收入差距由2.9倍扩大为6.6倍。1994年城镇中20%的高收入户与农村中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为13倍。可见我国社会的农村与农村间、城镇与城镇间、农村与城镇间的社会成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收入差距,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此外,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差距还体现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不同行业间、不同所有制企业间、显性收入和隐性收入间等多层次、多领域社会成员的收入上。据统计,目前我国社会的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租赁承包者、股票及房地产炒作专业大户、影视体育明星、学术界名流、合资企业、三资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某些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等构成的高收入阶层约有500多万人,其年收入均在数万元至几百万元以上。他们中有的是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是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也有的是诚实高效的劳动及经营管理有方而成为社会的高收入者,但也存在靠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欺诈等违法犯罪手段进入高收入阶层的不法之徒,这一部分人所占人数比例虽然很小,但在社会中造成的影响极坏。高收入者与我国几千万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高者可达几百倍,可见我国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的不均衡性和复杂性。
`应当说,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形成的合理适度的收入差距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承认,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利用不正当和非法手段而致富的高收入者,但大部分高收入者仍然是通过诚实、辛勤的劳动和科学管理、合法经营而致富的。这些“部分先富”的样板,示范和带动了更多的社会成员踏上了脱贫奔小康的道路,有益于形成勤劳致富、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从总体上看,合理适度的收入差距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的是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合理和不适度的收入差距对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不同,经济发展不均衡,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热以及体制上、政策上不完善等原因,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拉越大,出现了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黄金宴与食不果腹,华丽衣装与衣衫褴褛,豪华别墅与缺房少房,高档汽车与磨破草鞋,贵族学校与失学儿童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协调的现象。其中,存在的一部分“不是靠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的致富者,对社会风气的毒害更是严重,他们主要是利用权钱交易和非法经营手段达到目的的。如官商勾结,吞吃价差、汇差和利差;利用职权贪污、腐化、挥霍,侵吞和瓜分国有资产,化公为私,剥夺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钻政策空子,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哄抬物价,偷税漏税,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走私贩私,贩毒贩黄等等。
收入差距悬殊尤其是非法暴富者的行为,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消极影响。
非法手段致富造成的收入差距误导了国家“部分先富”政策的初衷,引起了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使得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在不少人的思想中淡化,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成为一部分人的座右铭;不少暴富者挥金如土的奢靡生活方式更是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党政官员受到权钱交易的腐蚀,动摇了人民公仆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尽管处于贫富悬殊两极的人数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广大工薪阶层和刚刚迈过温饱线的广大农民,仍然在思想上难以承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如此之大的收入差距的压力。加之一段时期内的高消费和奢靡之风的膨胀,多数社会成员的贫困意识受到不正当高收入的刺激,更加剧了广大群众对社会的不公平感和与高收入阶层的对立情绪,这在很大程度上危及着社会秩序的稳定,阻滞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2.对科学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不正当和非法手段导致的收入差距悬殊,刺激着社会上无度消费、享乐主义、比阔挥霍的风气,冲击着艰苦奋斗、奉公守法、勤俭创业的精神。在此风气的影响下,一段时期内,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盛行,弃学经商的人也屡见不鲜,一些从事科研、教育的人员不能安心于科研和教育工作,长此以往,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大大下降,我们的教育科研水平势必受到严重影响。
3.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还影响着国家和个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一方面,非法暴富者把国家和人民的财富窃为己有,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影响了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投入;另一方面,非法暴富者不会把靠坑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得来的不义之财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相反,他们毒化社会风气,直接破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刚刚跨过温饱线的广大农民和收入不丰的工薪阶层(包括贫困人口)则无能力进行个人文化教育投入。在普通家庭中,子女上学受教育已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有的经济贫困家庭中的子女则不得不放弃上学受教育的机会,以致影响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后腿。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收入差距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而其中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则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制约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着重强调了我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正确理解当今社会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努力消除收入差距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影响,确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开展,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精神上、物质上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