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沟通--莱布尼茨的STS活动及其启示_莱布尼茨论文

和谐与沟通--莱布尼茨的STS活动及其启示_莱布尼茨论文

和谐与贯通——莱布尼茨的STS活动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和谐论文,莱布尼茨论文,ST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12)08-0096-06

1 引言

近年来,莱布尼茨的成就和思想受到越来越多领域的关注和重视,这既得益于他的一些重要文献相继公开面世,也得益于他的许多思想具有极强的前瞻性或未来性。不必说信息时代的主要工具计算机,其基本思想可以远溯到莱布尼茨,就是最近一些年在国际社会发展极其迅猛的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运动,也可以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找到雏形。只是对他的这一思想和活动,目前还缺乏深刻的反省与专门化的研究。

STS是起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大规模发展的新兴领域和学科。STS的主要视野集中在以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范畴为极点的这样一个“三角”区域,这三个范畴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科或领域。STS的根本特性就在于,这三个学科之间两两相互交叉或渗透,即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科学与社会相互渗透、技术与社会也相互渗透,由此形成了一个复合性的整体的学科理念。由于以往的科学和技术都是小科学或小技术,不仅与社会之间具有间距,它们彼此也是分隔着的,而STS倡导联系和综合,它把人类、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统一体,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实现了迄今最大的跨学科性的综合研究,也代表了当代最新的科学观和技术观。[1]

在STS的前史中有许多人做出重大贡献。这方面比较知名的代表可以追溯到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因为培根最先看到了科学的力量特性及其潜在的巨大社会价值,他不仅把科学看作是一个新时代到来的象征,而且提高了人的物质性劳动的思想地位。培根的思想因其社会角色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叙述而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培根本人并非严格意义的科学家,他除了做一些二阶性的学术探究如关于科学归纳的方法论整理以及制定科学发展的构想和规划外,主要集中在科学的价值认定和文化鼓动方面,这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科学哲学或科学社会学工作,此外并不做具体的科学问题研究。而以一线科学家身份在今天看来确实是按照STS的路线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除了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在近代则首推莱布尼茨。更为重要的是,莱布尼茨在他那个时代的学术活动中差不多是以一人之力自觉地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联合的人。纵观与其同时的各色科学家,莱布尼茨或几乎只有莱布尼茨的劳动真正体现了后来被称为STS的许多理念和工作特性。莱布尼茨的主要功绩在于STS的一些核心观念在他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实践中均有鲜明体现,而这样的思想和观念在他之后两个多世纪,才被人们充分意识到。

本研究的目的也并非一定要在莱布尼茨的论著中发现他对现代科学的发展究竟有多少准确的预感(那是很可笑的),而是由此寻找其可以借鉴的科学精神。我们觉得,作为一个特例,莱布尼茨的大杂全风格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是个未被充分识别的有意义的“规范”。而以往,人们在惊叹他是最大的个人通才之外,也都不自觉地把这看成了他的缺点,认为他很不“专”。限于篇幅,此处所提供的还只是一种结构性的钩沉和要点分析,细致的历史梳理有待对莱布尼茨全部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的深入。

2 莱布尼茨的STS思想

由于STS的超学科性不仅跨越了学科间的界限,而且跨越了知识理论的界限而进入社会界,因而它在发展中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交叉性、整体综合性以及人本特性等。而这些在莱布尼茨的学术思想中恰好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

1)整体论的科学理念

莱布尼茨的整体论思想是人所共知的,这一点在其科学思想中或许体现得更明确。而现代STS思想的理论基础恰恰是整体性。莱布尼茨关于科学的整体论主要体现在他对科学统一性的追求方面。

其一,是关于科学存在的统一性。在莱布尼茨看来,科学虽然分为各个学科领域,但它们本身是一个整体,不同的领域之间是相通的,其思想可以相互借鉴和移用。比如,他不仅认为在单一学科领域中科学是统一的,如数学中几何与分析的相通性,而且认为在跨学科领域中科学也是统一的,如关于自然的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相通性,特别是他认为极大和极小事物之间具有明显的相通性,他也是据此发明了微积分的。[2]莱布尼茨还为他的这种整体论思想提供了一个实在性的“客观”的基础,那就是单子。单子具有物质和精神的两性特征,具有物理的和伦理的双重属性,而且单子虽然极其精微不再以其他事物为基础,但它自身也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有自己的结构,既不是虚空,也不是一个抽象的质点。最重要的是单子之间遵循前定和谐的规定。前者是质料性的,后者是形式性的,它们一起构成世界的整体。[3]这两个思路经过康德的系统化最终都以先验论的形式保存下来。虽然这一思想也曾受到严厉批评,但是近来却越来越被证明是人类思想特别是西方思想无法回避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把莱布尼茨的思想“组成一个整体的网络”,是“莱布尼茨学说中充满活力的因素”。[4]实际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个具有过渡性和分水岭的思想模型,他的前定和谐原则明显地是个博物学思想,而非现在的数理性的。他的单子的个体性原则又是现代数理性的。莱布尼茨正是用这一模型弥合了两种不同知识规范和世界观的分裂。但是,后来世界上流行的却是牛顿单一的数理模型及其世界观,其后果恰恰是莱布尼茨所担忧的,今天STS的兴起可以印证他的先见之明。

其二,是科学方法的统一性。莱布尼茨综合使用不同的科学方法,在很多领域获得了成功。当别人质疑他的方法的可靠性时,他回应说,虽然有些方法现在还不能马上在逻辑上得到充分论证,但是只要还好用,就应该大胆使用。这样的态度从数理科学的理论规范角度看来似乎有些不严谨和冒险,但却是先民一直在实践中用着的老规矩,而且也有利于创造和扩大成效。后来美国的实用主义所贯彻的其实也就是这个原则。当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中用亚里士多德的博物学反对康德的“逻辑”时,他的立场实际上更倾向于莱布尼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莱布尼茨探究了统一的科学方法并形成了调和主义的方法论,他还试图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天主教和新教的关系等。

其三,是科学语言的统一性。这在科学史上几乎是一个最不可思议的事件,即莱布尼茨独自先知般地研究和设计了统一的科学语言。据一些学者的传记性研究,莱布尼茨在青年时代曾有过三个关于“统一”的计划:建立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统一物理科学和协调天主教与新教。[5]如果说后两个计划的效果还有待审视的话,则第一个计划已经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莱布尼茨把语言当作科学和思想统一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微积分中的符号系统还是数理逻辑中的形式构想,乃至计算机中的二进制记法,都不仅突显了他天才的语言观,而且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独特理解。这在当时是空谷足音,在今天仍然是“统一科学”运动和分析哲学语言观的原始出发点,因而被称为“莱布尼茨之梦”,[6]或哲学史上的莱布尼茨-罗素传统(牟宗三语)。[7]

2)开展跨界性的学术研究

莱布尼茨综合地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并在自己的行动中自觉地把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综合研究风格。

一是莱布尼茨广泛地开展不同领域的科学理论研究。无论是数学、物理学、化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都在他的研究视野内。这使他对当时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使他不仅成为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而且是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人文学家、宗教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正如美国数学史家贝尔(E.T.Bell)所形容的:莱布尼茨不只活了一生,而是活了好几世。在他所从事的每个领域都完成了足够一个普通人干一辈子的事情。[8]

二是莱布尼茨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实验研究。这些实验既有复杂的化学实验,也有常见的机械实验,比如手摇计算机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的助手巴本的汽缸活塞实验的建议。根据巴本的通信集和新近公开的一些资料,巴本实验中的汽缸和活塞的思想,就来自于1705年1月莱布尼茨写给他的画有蒸汽机草图的通信。这个草图是莱布尼茨改进了英国人Savery的蒸汽机的模型,主要是为解决高空抽水中的活塞动力学问题。莱布尼茨经常把自己天才的思想向周围撒布,而毫不介意有关这些功绩归于他自己还是别人。而且,巴本的活塞热力蒸汽机也是在德国与莱布尼茨一起合作发明的,所以这一发明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发明。[9]这一发明由于是热蒸汽动力转化为实用机械动力的关键技术,因而后来通过纽可门和瓦特等人的不断努力,改造成能够为整个工业社会提供普遍动力的蒸汽机,最终引发了改变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是身体力行地打通发现、发明和社会应用之间的隔阂。几乎莱布尼茨的所有工作都带有综合性质,这使他能够集合不同领域的思想方法于当前最给力的领域,做出任何单个人都不敢奢望的贡献。现在人们提倡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来共同攻关,在许多人沾沾自喜以为是多么不得了的新思路时,这其实不过是在描述和重复莱布尼茨的经验,所不同的只是在于,这些事情都是在莱布尼茨一个人身上完成的罢了。

3)对科学的人文性理解

莱布尼茨时代的科学处于巨大的转型期和上升期,一方面人们看到了科学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真正的现代科学规范还在形成中,这为人们从各方面理解科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在这方面,莱布尼茨不仅看到了科学的有效性,而且看到了科学的独特性,特别是看到了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

首先,他把科学看作是为人类造福的途径。莱布尼茨认为,通过科学的努力可以改善人类目前的状况。这固然有近代早期科学乐观主义的素朴特征,但是这种功用主义的科学观却因此大胆地探究和应用科学,使科学获得了长足发展,并通过技术向实用领域的延伸而从现实获得了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只不过由于当时德国的环境和社会基础远远不能和英国攀比,从而没有出现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所描绘的状况罢了。

其次,他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新文化。莱布尼茨认为,这样的新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理性特征,已经不同于中世纪时期以信仰为主要特征的旧文化,许多社会事物甚至可以先实现科学上的调整或联合,然后再逐步去推广。这种对科学的文化理解使莱布尼茨得以高扬理性的旗帜,成为近代理性哲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现今的中国学者在研究欧洲近代哲学时,惯于把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论哲学相对,这固然有某种合理性。但是,如果认真考虑当时德国的精神文化状况,则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是和本国的信仰主义相对的,是通过科学来推动启蒙。就此,莱布尼茨与马丁·路德是有距离的,所以他才不仅受到天主教的攻击,也受到新教的冷落。

再次,坚持人类主义的科学观和普世理想。把科学和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是近代各类空想家的突出特征,莱布尼茨也不例外。他作为德国“启蒙运动之王”,[10]与路德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思维路向,由此体现了他试图通过科学来获得个人、民族国家解放的重要理想,其中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已经推进到人类主义的境界。莱布尼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在西方是个典型,他几乎喜欢中国的一切。莱布尼茨这种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和肯定的中国观,[11]使他成为今天全球伦理运动最重要的先驱之一。

3 莱布尼茨的STS实践

按照STS的规范,强行地划分理论和实践是个很不恰当的做法,因为STS与以往的纯粹理论探究不同,科学、技术、社会已经联为一体,是一种扎根社会的科学技术实践运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社会行动结构。对于莱布尼茨的活动来说就更是如此。这里只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并想说明,莱布尼茨的STS活动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在实践上也多有特色之处。而这个特色,集中体现了STS发展之初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整体性特征。与莱布尼茨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当代的STS运动已是一个被普遍意识到的更为复杂的自觉社会行动。

1)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STS的复杂性要求一个行动者网络做支撑,而在这方面,莱布尼茨肯定是人类历史上最突出的典型。就其与不同类型人士和机构建立最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交流方面而言,没有能超过他的人。这不仅表现在莱布尼茨遍访当时所能访到的欧洲大科学家和思想家,他甚至利用外交官的身份亲自到当时最发达的法国、荷兰和英国去拜访那里的学者,而且表现在他对距离最遥远的东方文化的兴趣和学术见识。莱布尼茨甚至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贴了一张纸条——“有关中国动态的办公室”,以便人们可以从他那里了解中国的最新情况。据熊伟先生描述,有多个出版物提到,莱布尼茨曾向康熙皇帝进献过一个计算机,只是现在已找不到实物。[12]基于此,赫费甚至认为,按照现代的眼光看,说莱布尼茨“亲华”也不足为过。[13]可以说,在莱布尼茨身上充分体现了启蒙运动初期那种开放和健康的积极文化精神。

据莱布尼茨全集编辑委员会统计,与莱布尼茨保持通信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有数百之多,他们分散在十几个国家,最远的是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如白晋、闵明我等。目前保存下来的莱布尼茨与这些人的通信有1万5千多封,其中竟有不少信件长达1万多字。最重要的是这些信函不是一般的闲聊,而是讨论莱布尼茨最感兴趣的信息或学术问题,有的信件本身发表出来就是一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按照福柯的系谱学观点,把莱布尼茨与这些人的通信关系展示出来,就是那个时代的某种科学行动图。现在,随着莱布尼茨手稿的逐步发表,关于莱布尼茨的历史的、系谱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而且,就莱布尼茨而言,通过这样的研究,后人也得以知道,他究竟是在什么情况和语境下如何从事科学研究的,也因此可以把一些长期戴在别人头上的学术桂冠老实地摘下来还给莱布尼茨。这也是莱布尼茨全部手稿被公开的一个意外收获。

2)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

学术共同体的存在是STS活动的基础。今天的STS之所以迅猛发展,就是因为有了能够汇集不同背景的人多方合作、集体攻关的稳定的各类学术平台。为什么农业和农社时代不能产生现代科学技术,而工业和城市时代产生了现代科学技术,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前者不能建构起这样的合作平台。

最早的学术研究往往带有私密性质,相关的学术合作也只是在不同的个人之间进行。后来,逐渐有了一种稳定持续的组织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平台。这个平台在共同体中是一个公共性的机构,它可以协调合作、确认和评价成果、解决优先权纠纷等,人们公认比较早和有影响的学术共同体是英国的皇家学会,随后还有法国科学院等。

莱布尼茨是一个喜欢和善于合作的人,如他在数学方面与伯努利兄弟、在物理方面与惠更斯、在实验方面与巴本的合作等,成效都很明显,而且这些合作都是“国际性”的。特别是莱布尼茨在法国期间,就有机会参与法国科学院的工作,并被选为院士。后来他虽然回到德国,但是科学院这一学术共同体的形式却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深深扎根,并经他的不懈努力而得到巨大推广。无论是德国的科学院,还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建立,都有莱布尼茨的心血,他也因此成为这两所科学院的创始人。日后,科学院和学会这两种不同的形式相互影响,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权威学术机构,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推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合作

莱布尼茨科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用结合。这当然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偏好,但在他身上体现的却非常明显。比如,莱布尼茨在关于中国技术的通信中所提的30个问题,就有18个是关于技术及其应用的,占总数的60%。其他12个问题的分布则是:生物学3个;材料、书籍各2个;天文、数学、地理、文字各1个。[14]

此外,莱布尼茨不仅通过多种途径寻求社会各界如王公贵族、政府、资本家等对其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而且也努力用刚刚发展起来的科学不断为时代解决难题,特别是为落后德国的发展排忧解难,推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如他就曾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解决工程测量、化学化工、矿山采掘等实际问题。

德国日后科学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莱布尼茨这种实践精神和传统有关,所以当代德国的最高学术奖才被定名为“莱布尼茨奖”。只不过这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他已不会看到了。

4 莱布尼茨STS活动的成因

导致莱布尼茨开展具有STS特性的科学技术活动的背景因素异常复杂,既有个体的思想基础,也是时代和环境的发展需要,更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个体的思想和立场原因

莱布尼茨的STS思想在逻辑上源于其哲学的前定和谐的整体主义立场。

虽然历史上的每个哲学家都会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但是总括近代西方哲学的逻辑进程,二元论一直是其理解问题的主导方式。而莱布尼茨以单子论为基础,并通过前定和谐和连续律等规则,协调了单子和系统的关系,为多元整体论的合理性与一致性进行了辩护。

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莱布尼茨把人类的全部知识理解为一个大系统,科学和技术只是其中有联系的不同部分,甚至在那时还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而根本没有区分。但是,古代社会那种科学技术与社会脱离的状况在这个时代却越发显得不合时宜,而莱布尼茨是天才地直觉到这一趋势的人。

和谐源于对存在各方的认可和彼此妥协。世界的集体共在与同存共感,是和谐的根本要求。今天,这一原则的合理性正被STS通过后天的方式再次印证。

2)个人治学的特点和风格原因

莱布尼茨从其家族中继承了聪明的基因。他少年早慧、兴趣广泛而又视野广博,特别是由于其社会活动身份和国际交往的多样性,使他能够借助博物学的整体主义眼光对当时的学术和社会进行鸟瞰,克服了时人认识和研究的局限。

由于当时德国学界的整体学术水平远远低于英法荷等国,这使得莱布尼茨成了德国的学术高地而不自觉地担负起学术普及和思想导师的重任。结果,就如同任何草原上的大树一样,在空中向四面八方自由地生长,从而形成饱满的近乎圆形的云冠。这种全面的开放性特征也是近代社会处于上升期的一个普遍现象,套用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话说,那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15]

此外,莱布尼茨作为德国思想最初的奠基者和德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维具有开端性和积极乐观的进步主义倾向。他对科学寄予了太多的希望,是一个早期的世界主义者或人类主义者。虽然当时的德国还是个落后国家,但因为这样的国家渴望发展,因而这些国家的仁人志士所表现出来的奋发情怀,有时比发达国家的学者还宽广;相反,发达国家的人士却由于其所在国已过了发展的高峰期而逐渐表现出不适宜发展的保守性。这在今天的欧美仍然不乏其例。

3)科学研究范式上的原因

莱布尼茨时代的科学研究正处于科学规范的转型期,即从古代博物学范式向近代的数理学范式的转变中。这是当时科学的一种总体特征。虽然实验和数学方法流行,但总体上还是博物学范式占主导,真正实行分科化的所谓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是18世纪以后的事了,所以牛顿的代表性著作依然还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些著作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保留着古典时代的许多重要特征,而不像18世纪以后的科学那样只讨论一些细碎专门的问题。因此,当时的大科学家几乎都是全才或通才,一个人往往在几个领域展开研究。莱布尼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集这两种范式于一身,一方面把博物学的范式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把握了数理学的要蒂,从而做出了超越同时代的科学贡献。

4)非学院化社会身份的影响

莱布尼茨因为过于聪明而在他的祖国找不到对手,即使在个别领域他也是佼佼者,于是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就越来越广。但同样由于这一点,其在年轻时期多少难免有点恃才傲物,而遭到同行妒忌。他的大杂全的特点既是其融会贯通的个性和长处,也难免粗细不均而遭同行诟病。结果导致莱布尼茨一生没有在大学任教职,无法形成有效的团队,只能在学院外作为副业开展科学活动。

当然,非学院的身份虽使莱布尼茨在学术研究中目标无法集中和精专,尤其长期受到排挤而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也使他能够不受学院的限制,而看到科学的社会运行的价值与潜能,从而在更广阔的天地积极组织和建立更广泛的欧洲科学院和科学协会,开展联合性的国际学术研究,以打破学术垄断。

莱布尼茨的这些社会努力,看似被迫却又极具前卫性,因为今天的世界学术正在被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所垄断,所谓“大科学”,只不过表明科学在这种垄断下已经成为权力和货币的附属品而已。而莱布尼茨这种集合民间力量从事自由的科学研究的努力,为今天科学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具有引导性的先例。

5 结论

莱布尼茨科学和技术研究的STS特征使他成为现代STS学科的先驱,今天全世界的科学活动正沿着莱布尼茨所开辟的道路前进。这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莱布尼茨尚未被揭示的思想魅力和方法论价值。因此,全面探讨莱布尼茨的科学技术研究过程对于改变目前的研究格局和广泛地开展通识教育等,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同时,正是从STS视角出发,我们也看到莱布尼茨的思想并没有产生与其实际水平相称的社会效果。这既源于莱布尼茨本人的边缘身份,而没有象牛顿那样形成学派使其传统得以延伸,也源于其全部手稿和资料被布伦瑞克家族封存二百多年而几乎使之成为绝学。如果不是威廉·沃尔夫先生最终把他的哲学思想编辑加工并引入大学课堂,莱布尼茨的智慧大概还在学院外徘徊,而德国哲学至少到康德之前还一直停滞在中世纪后期的水平。由此可见,信息和权力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所以,罗素才不无感慨地说,事实上可能存在着两个“莱布尼茨”。[16]我们目前看到的或许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莱布尼茨尤待人们去挖掘和“发现”。也由于莱布尼茨思想和文献的上述特点,今天探究他的STS思想及其体现,在方法上还只能采取回溯性的形式,即根据STS的一些思想规范,在莱布尼茨的工作中寻找特征的相似性。这种方法已被证明不是没有缺陷的,但在没有新方法替代之前仍然是可用的。

在此,罗素的判断同时也提出了两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其一,我们研究莱布尼茨,需要进行历史考证、义理诠释,但最重要的是去“发现”。这样做既能够还莱布尼茨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亦可于其中获得新的启迪,因为莱布尼茨的思想是个富矿,还有许多珍宝等待人们去识别。这是莱布尼茨研究中的“上篇”。

其二,最重要的是做好莱布尼茨研究的“下篇”。即在反省中重新汲取莱布尼茨的智慧,把逐步揭示出来的莱布尼茨思想当作前进的源泉,展现他的未来意蕴,并不断用行动去转化和实践他的理想,去弘扬“莱布尼茨精神”,[17]在实际生活中塑造“活的”莱布尼茨,让莱布尼茨真正和今人生活在一起。这是反思莱布尼茨最根本的任务。

今天,我们倡导的智慧科学观,其实就是一种STS的科学观。STS的视角使我们重温莱布尼茨的情怀,看到了数理科学与博物学重新修好的可能,看到科学与人文有效融合的新文明曙光。

收稿日期:2012-01-29

标签:;  ;  ;  ;  ;  

和谐与沟通--莱布尼茨的STS活动及其启示_莱布尼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