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青团工作的“服务”取向_共青团论文

论共青团工作的“服务”取向_共青团论文

论共青团工作的“服务”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共青团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2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446(2000)04-0013-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共青团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现实需要和自身发展。团的十三大以来,共青团高扬服务的主旋律,把服务放在首位,构筑了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框架,概括起来就是“三个服务”,即服务经济,为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服务;服务社会,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服务;服务青年,为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服务。

一、服务的对象

(一)服务经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活跃团的工作”也就成了共青团工作的指导思想。共青团工作为经济服务是通过组织和带领青年在本职岗位上敬岗爱业、开拓创新来实现的,因此,只有准确地把握经济发展对青年的根本需求,即提高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共青团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才能做到点子上,才会真正有成效。现阶段,我国面临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与国民素质整体偏低的突出矛盾。共青团服务经济就必须把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提高青年一代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作为服务经济的前提来开展工作。

为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共青团服务经济的基本内涵。共青团必须把为这一根本转变服务作为服务经济的根本方向,把开发青年人才资源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培养合格的青年劳动大军,造就大批优秀的新世纪青年人才。这是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服务经济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是新形势下共青团服务经济的基本途径和优势所在。

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是共青团服务经济的根本目标。在共青团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中,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是核心。这既是党建立共青团的目的所在,也是共青团最重要的存在价值。共青团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最根本的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在现阶段,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团的工作,开发青年人才资源,造就青年人才大军,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服务。

(二)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共青团生而有之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职能有了更为宽泛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精神文明的步伐缓慢,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年个性的自我设计,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的现象和矛盾。服务社会,共青团就必须去创造新的社会角色——社会服务者;这一新角色是对已有社会角色的丰富和发展,是在世纪更迭、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共青团对自身的现代化再塑。社会服务者的角色使共青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这一角色的定位,既符合社会发展对共青团的要求,也符合共青团的特点和实际。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服务是共青团作为一个新角色服务社会的切入点、着力点。人民群众的生活基本需求是极为广泛和具体的,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既包括各种行业服务,也包括社会公益事业;还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等。不断满足这些基本需求,既要靠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要靠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围绕这一点做文章,就可以具体体现出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目标,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围绕着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几年来共青团带领和组织青年积极实践,把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1994年推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包括了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手拉手互助活动、希望工程、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举办乡村青年文化节、树立和宣传青少年先进典型等多项内容,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社会效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服务,是共青团密切联系群众,团结青年,巩固党和政府的群众基础的实际行动,围绕这个需求多做实事、多出点子,人民就会欢迎,青年就会团结在共青团周围。毛泽东同志讲得好:“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心围绕在我们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三)服务青年

共青团担负着教育青年、团结青年、带领青年的重要职责,如果不能为青年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团的组织就会缺乏凝聚力,就谈不上教育青年。服务青年首先是重视青年的利益需要,这是服务青年的前提。利益需求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是每个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取向的单一化泯灭了青年群体的利益需求,共青团组织也不可能理直气壮地为青年利益服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团的十三大后,共青团明确提出做青年的服务者,表明了共青团将青年摆在自身工作的主体地位上,表明了共青团重视青年的利益需求,并要为满足青年的利益需求而努力。维护青少年权利的相关法律的出台,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出版,以及全国各地的区域性青少年研究机构的成立,说明青少年的利益需求在共青团的倡导下,逐步为社会所认可、为法律所保障。

为青年建功立业、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服务,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基本内涵。抓住了这一点,共青团才能为绝大多数青年提供服务,最广泛地团结青年。青年的根本利益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也符合党的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青年一代的需求。青年的这一根本利益需求在不同战线的青年中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农村,主要表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在企业中主要表现为提高业务素质,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我发展;在学校,主要表现在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打下基础。共青团服务青年就是要适应这些需求,为青年建功立业、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提供帮助。

二、“服务”取向的重要意义

(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决不是在旧体制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市场,而是对旧体制的全面改造。因此,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阵痛和社会的全面转型。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资产重组和减员增效,产生了大量企业富余人员。企业富余人员的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已经形成了沉重的社会压力;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目前我国约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他们中的大部分要流入城市和沿海地区,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城市建设与第三产业兴起的同时,也使城市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带来了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隐患;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的弱势群体迫切需要援助。贫困人口问题、温饱问题、适龄儿童的失学问题、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残疾人员的教育安置问题等等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道德与行为失范现象的滋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更为繁重,更为紧迫。社会精神生活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上述社会问题和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回避是不可能的,但克服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广泛动员起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共青团发挥她的宣传教育功能,她的团结组织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为政府排忧解难,尽可能地解决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当代青年的期盼

当代青年是成长于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一代新人,他们成了接受市场经济新观念最快、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最早的社会群体。市场经济需要的是青年真才实学,是过硬的技术和本领。青年人需要有一个组织为他们提供配套的“充电”系统。农村青年需要获得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培训的机会,需要获得致富的信息,更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人指导和带领他们进行科学种植和养殖;城市青年需要通过技能培训获得更多就业的机会,需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府进行深造。共青团作为青年自己的组织,为青年办实事,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新致富提供服务,是青年对当代共青团组织的期盼,是共青团作为青年代表所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

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许多青年眼里,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受到怀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得到张扬,许多青年迷失在道德失范和理想失落的陷井里。沿海地区“四不”青年的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增多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共青团作为一个青年组织,青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适应市场经济下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需求的变化开展工作,调适青年面对市场竞争心理不衡和生活压力,重树社会道德和理想模式,导引主流价值观,是青年的期盼,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在价值目标上,现在的青年人更为关注现实的利益和自身的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创造幸福的生活。但我们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制度还并不完善,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从中受益的程度并不一样,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利益保护意识还是刚刚被唤醒。作为青年利益的代表,共青团要为保护青年利益去伸张、呼吁,取得社会全面的支持,让青年的利益合法化。青年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需要共青团组织为他们提供道德和法律的援助。《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是在共青团的参与下,立法机关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而颁布的。为青年的利益呼吁,是共青团的职能,更是当代青年对共青团的期盼。

(三)共青团自身建设的需要

在每一次社会变革到来的时候,共青团总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社会和青年的需求,选择自己正确的发展道路,并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生力军。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给共青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其自身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参与经济生活,从事经济建设,是共青团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党和政府目前的中心任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共青团的工作,做经济建设的服务者、促进者,这一点毫无疑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广泛采用的大规模生产竞赛活动已难以继续的情况下,必须寻找服务经济建设的新途径,这就要立足于提高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和政府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国企改革、减员增效要安置大量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由于人口大量流动而带来的社会混乱等等。这些问题仅仅靠政府来解决是不够的,每个人,每个群众组织都有责任为政府分担忧虑,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挑战。因为市场经济为包括共青团在内的群众组织的工作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坚持自身的政治性的前提下,自觉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开展工作,积极承担起新的社会责任,做社会的服务者。

宗教团体对青年的吸引以及邪教“法轮功”在青年中的影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争取青少年,教育青少年不容忽视。市场经济社会允许人的个性发展,给个人的生存、发展带来了选择自主权和多样化。社会环境的这一变化及由此带来的青少年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使共青团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行政化倾向的工作方式变得难以适应。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已经行不通,简单灌输式的教育也难以奏效。只有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工作,为青年提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服务,共青团才能够吸引和凝聚青年,才能够在新的形势下焕发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够最终实现对青年的教育和带领。

三、“服务”工作中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青年,对共青团来说,是开创性的事业,同时又是长久性的事业。因此我们必须用预见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从事它。

(一)角色创新与角色定位

共青团组织的存在是以发展为前提的,要发展就必须有创新,创新就意味着新的社会职能的建立。共青团就是在不断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组织的社会价值的。但角色创新不等于大包大揽,甚至包办代替。服务本来就是一个外延性非常大的概念,如果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它任意延伸,没有限制,把服务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角角落落,就会使服务失去它的本来面目,就象一付药方,如果它什么病都能治,就等于它什么病都不能治。当角色创新落入事无巨细的时候,只能导致两种结果:要么助长一部分人的懒散作风,要么服务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成效。共青团是一个组织,就必然受其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与影响,只能在自己的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工作。是钢就要用在刀刃上,这个道理我们谁都懂。一个组织的社会职能在一定阶段里是相对不变的,这是社会对它角色定位的需要。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它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实现组织的价值,共青团也不例外。

(二)注重青年自身利益需求

共青团组织的存在,客观上讲就是青年利益的存在,并且是其利益的集中和体现,否则她将失去存在的价值,会失去广大青年。维护和代表青年利益的职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实现共青团组织其他职能的保证和前提。注重青年自身利益需求要做到:第一,把满足青年的利益需求放在首位。历史已经证明,忽视青年正当利益的需求,共青团就会失去社会存在基础。要求青年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服务社会,不让他们得到正当的利益需求是不行的。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单一的价值取向是与青年的利益观背道而驰的。一些宗教组织的“人丁兴旺”和“法轮功”的教训,彻底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年利益的先导性。第二,团组织要作为社会代表来保护青年,保证青年利益的法律地位,为青年利益呼吁、伸张、寻求各方面的支持。第三,共青团要为青年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青团要代表青年的利益,那么必然要面临青年渴望全面发展的需求,为这种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客观环境,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是共青团维护和代表青年利益的典型表现。

(三)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开展独立工作

开展独立工作是世界青年事务的一个潮流。中国马上要加入WTO,中国青年工作的国际化势在必然。党给共青团的工作,并不是给其戴上镣铐,有些团干部在开展团的工作时,前怕狼,后怕虎,惟上面文件是瞻,没有开创精神,没有新思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工作体系。毛泽东同志在1953年接见团代会代表时曾告诫:“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你们现在有900万团员,如果不照顾青年的特点,也许就只有100万拥护你们,800万不拥护你们。”这是一个振耳发馈的告诫,因为青年的拥护是共青团的生命线。

(四)避免服务流于形式

毛泽东就说过,形式这东西最害人,消费财力、物力不说,还得罪人。“三个服务”主题都是大题目,也是大事业。然而,大题目要从小步骤上突破,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否则,主题就是口号。上面摇旗呐喊,下面流于形式。这方面的教训我们已经很多了,前几年的“学雷锋月”,许多报刊就曾用“一阵风”、“表面文章”来批评一些基层团的工作的形式化。最近的“三下乡”活动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道。团工作在基层做的不扎实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团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是服务,服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主体在经常变化,对象也在变化。二是由于团的工作不是行政性质的,它对行为主体没有约束,参与者统统是自己的热情和良知,他们的参与过程没有统一的程序和规范,“自编自演”,松散性、随意性较大。因此,克服团的工作形式化,就必须构建并不断完善青少年服务参与体系,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要坚持用办事业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服务心态)实施服务项目。

收稿日期:2000-04-18

标签:;  ;  ;  ;  ;  ;  ;  ;  

论共青团工作的“服务”取向_共青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