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桩基础施工技术在现代的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 推广与应用。桩基础施工技术是保证工程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施工方法,在进行桩基础施工过程 中必须更加严格,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性。因此,要对桩基础的施工要点进行全面分析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施工,选择最合理的施工方案,杜绝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技术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良好的承载能力与稳定性在整个施工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桩基础是整个建筑物的根本,全方位提高桩基础的施工技术水平,分析各种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保证施工工期,保证工程质量,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才能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桩基础施工是建筑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保证,只有将桩基础施工技术做到位,才能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奠定基础,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
一、桩基础施工的应用分析
桩基础作为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通常是由基桩和桩顶的承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基础性的工程。桩基础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建筑基础的坚固性,使建筑更加牢固,减少建筑的安全隐患。高承台桩基由于施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灌注桩和预制桩。桩基础将建筑的重力作用传递给承压能力较强的土层或岩层,还可以提高松软土层的密度,提高建筑地基的承重能力和抗 压能力,保障建筑因为地基不稳出现下沉或坍塌。在发生暴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桩基础把建筑物的竖直荷载转移到地下以及周围的地面中,较强的竖向承载力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坍塌与倾斜。
桩基础施工主要将建筑上层主体结构与地基之间使用桩体进行连接,由于持力层的坚硬以及足够强大的竖向单桩与群桩承载力,使得桩基础可以承载建筑物全部的竖向荷载,桩体可以完全埋设于地基土层之中或有一部分暴露于地基之 上,这种桩体结构起到了稳固地基的作用,增强了地基的承载力,同时也增加了上层建筑主体的稳定性,使其不易 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损坏。由于桩基础施工稳定性高,承重力大,还可以避免地基出现明显的沉降和变形情况,且多个柱体受力分配均匀,能够有效地分散上层建筑的压力。桩基础在施工过程中不易产生沉降,整体的抵御外界荷载的能力很强,从而更加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定性。桩基础和一般的地基工程不同,桩基础的施工对于施工场地和地基基础都有较高的要求,首先应该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因此施工中要对施工场地进行细致详细的勘探,制定完善施工方案。在施工前要对桩体结构进行科学设计,同时,还要科学计算桩体的抗压系数,以确保其符合建筑施工的承载力要求,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二、桩基础施工中影响施工质量的问题
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如一些检测、斜柱、移位、断桩、缩颈和承载力低是常见问题。另外,桩基施工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比较多,如土质问题、混凝土使用量问题、桩机设备存在的问题、预制桩运输车辆使用等。执行预制桩施工中如土质较差时,应首先明确打桩挤土效应的重要性,它是影响桩位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混凝土桩体预制时经常存在的问题,如浇筑施工环境位于水下,会出现混凝土水下沉积现象,无法控制混凝土浇筑量直接影响成桩质量。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引起混凝土浇灌时突发局部塌孔,从而造成桩基础的桩身表现出局部缺陷。桩体成型后拆除模具要严格控制时间,如用力不均匀,拆管时使混凝土受到连续性的扰动,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影响桩基顶部质量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的质量问 题。水下浇筑混凝土会出现沉淀泥浆,厚度难以准确地测定,超灌桩顶的混凝土缺乏较高的强度,可能出现夹泥现象影响混凝土质量。地质情况勘探不准确也会致使浇筑桩 体局部受损或整体坍塌。在桩基础施工前,应科学计算分析桩体的总承载力和平均承载力,防止承载力预估不足而导致桩体的塌陷。桩体埋置的深度没有达到预定标准也会 降低桩体的承载力。另外,由于工作过程中的认知程度,工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工作意识方面,人为因素也是桩基施 工中不可忽略的,在桩基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和施工安全交底,保证桩基施工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三、桩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
1、做好施工准备现场勘察
在建筑桩基础施工前,要对建筑施工现场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勘察,获取详细、准确、可靠的和建筑各项施工工程相关的资料,为桩基础施工等提供参考依据。在建筑成桩前对施工现场进行清洁,将所有的障碍物清除,要保证施工现场的平整,为桩基础的平整、垂直提供保证。在施工中要根据选用的桩基础类型,进行合理的施工,应对施工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效率。在 建筑施工之前,要对桩基础的成桩方法、施工工艺及机械设备、施工顺序等进行合理的编制。根据选用的桩基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为了保证建筑桩基础施工的有效进行,施工前要进行试桩,根据试桩的情况,确定桩基础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施工前要对轴线进行复合检查,保证施工现场的各个控制点不受环境的影响。要根据施工的网络来确定具体的桩位的控制线,每个桩位都要进行编号,根据桩的尺寸以及轴线确定桩的具体位置。桩位的设定是保证桩基础施工质量的关键,桩位设置后要对桩位进行检查,按照设计要求校准各个桩位,在桩基础的施工中要保护好桩基础施工中的水准点,预防影响桩基础施工质量。
2、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桩基础进行施工时,很多技术人员采用的都是钻孔灌注桩硬地施工的方法。灌注桩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施工所采用的成桩方法,对作业面的排水、沟槽以及泥浆槽等设置进行处理,对工程现场的土层表面进行平整处理,然后再选择适当的钻孔方式。随着新的施工技术、设备、工艺的推广与应用,许多建筑的桩基础施工均采用了钻孔灌注桩硬地施工法。灌注桩施工中,常采用的是沉管成孔、作业成孔,桩孔中放入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等待硬化,完成桩基的浇筑工作。在进行沉管开孔时就要通过振动冲击、锤击振动等方式进行沉管灌注。为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成孔桩基施工方法最常使用的就是机械钻孔和人工成孔。
3、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当前建筑桩基础施工中多采用预制桩来进行施工,预制桩是直接用制作好的桩,通过冲击或者振动的方式把桩打入地下。采取的是锤击法、静压法、振动沉桩法等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桩顶部的高度和方向,确保打入的桩是在垂直偏差允许范围之内。施工现场地面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平整度,预制桩的打入过程中会使用静力沉桩、振动沉桩以及射水沉桩等技术,沉桩施工时会产生挤土现象,要在土建施工范围内对桩基础的间距和数量进行科学规划。
4、静力压桩施工技术
静力压桩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静力作用,对墟桩机自重和装假配重进行设置发生反作用力,使得预制桩压入土中 的一种桩基础技术,有较高的承载力、大强度,优势使用静力压桩的施工技术不会形成很大噪音,在使用静力压柱施工技术时,不宜中途停顿,应持续进行。原理是通过静压力把预制桩由软土层逐渐压入土层中去,有效节约了经 济成本。静力压桩施工技术具有无振动、无冲击力、无噪音、工艺简明、造价低廉、质量可靠、检测方便等优点。而且还能节约钢筋和混凝土,降低建筑工程成本。
四、桩基础沉桩方法的选择
1、钢桩与混凝土桩的沉桩方法
备置的混凝土桩主要有两大类型,分别为方桩、管桩。钢桩还可以再细分为两大类型,H 型钢桩以及钢管桩,根据设计的要求及施工的特点,施工中最常使用的沉桩方式为振动沉桩法、锤击打入法以及静力压桩法等。在进行混凝土桩、钢桩的沉桩时,分别选择锤击打入法、水冲桩法、振动沉桩法等方式。使用锤击打入法会出现周围位置有大量的挤土出现,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挤土现象的发 生阻碍挤土对周围环境影响。采用水冲法进行沉桩,那些敞口钢管桩接口应该向内注满水,满足无接口现象出现。对于敞口混凝土桩和钢管桩可以使用内射水法,H型钢桩 同混凝土方桩方法比较类似,也可以采用注水形式将接口注满水。两种方法都需要在桩顶2m处停止射水,注水完成之后再使用锤击方式提升设计标高。
2、灌注桩的成桩方法
灌注桩施工会使用到较多作业法,要根据桩基工程施 工质量控制进行分类控制。在施工中常用的作业成孔法、泥浆护壁成孔以及沉入管壁法,桩孔将完成时可将钢筋放入。进行浇筑混凝土硬化成灌注桩。清孔是保证桩质量的 重要环节。冲孔灌注桩钢筋笼施工一般采用外拨钢筋笼锚固筋,在主筋上绑扎砼垫块等施工技术。钢筋笼的焊接、安装质量对于桩基工程质量影响非常重要。在制作和安装的过程中,要对钢筋的存放、检验、制作等环节严格控制。灌注桩在施工中使用方法有泥浆护壁成孔、沉管成孔和作业成孔等,制作好的桩孔中放入制作的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硬化后成为浇注桩。
结束语
桩基础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桩基础凭借着施工工艺流程简单、施工耗费成本较低以及收益较大的优点,促进了我国土建业向低成本、高利润的方向发展,桩基础施工是整个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的保证。建筑施工 企业要重视桩基础的施工,必须认认真真地做好施工准备工作,认真分析建筑施工中桩基础的施工技术,在选择施工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选择最为合理与恰当的施工方案,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不断地提高桩基础施工技术,进一步地推广桩基础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海蓉.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桩基础技术 [J].门窗,2014(07):141.
[2] 高金玉.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问题与措施 [J].中国 新技术新产品,2011(15).
[3] 苏宁.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分析 [J].新课程学习(中),2014(01)
[4] 吕飞.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分析 [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3(02)
论文作者:邓海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5
标签:桩基础论文; 混凝土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桩基论文; 承载力论文; 静力论文; 建筑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