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居住与建筑环境研究综述_社区养老论文

城市老年居住建筑环境研究概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要论文,老年论文,环境论文,建筑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介绍了该研究项目的主要框架,根据我国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国情,分析了城市老年居住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现状,并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提出了改善城市老年居住环境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 年龄;老化;城市;居住建筑;环境

中图法分类号 TUI-0261-05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按联合国的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达7%,或60岁及以上人口达10%即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10%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老年人口已达9738万,占总人口8.62%,约为世界当年同龄老年人口4.8亿的1/5。本世纪末我国将全面进入老年型国家(见表1)。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人口老化快于内地,城市快于农村,沿海中心城市已成为全国老龄化的先导,并已对城市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制定对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养老模式,创造完善的养老居住环境体系,已是城市学和建筑学当前面临的紧迫课题。

表1 全国老年人口比重增长趋势(%)

  1982 1987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65岁及65岁以上 4.90 5.48 5.61 6.93 7.88 10.55 13.51 17.4460岁及60岁以上 7.64 8.40 8.62 10.30 12.70 15.90 22.30 31.20

《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82年~2040年)。

1 城市老年人居住行为特征的研究

人们的居住行为方式决定着各自对生活空间环境的需求特点,并且因时因地和因年龄而变化。当今城市老年人的居住行为既不同于以往,不同于农村,也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有着自身的特征,从而产生了对居住环境的种种特殊需求。

(1)因生活时间结构的改变而产生的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表现在退出职业生活后,工作学习时间大大缩减,而余暇时间增多(见表2),要求居住环境能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以满足老年人合理支配余暇时间、充实生活意义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特殊需求。如提供可从事兴趣爱好的居住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提供从事健身、娱乐和学习进修的公用设施等等。

表2 老年人与在职人同日常生活时间结构比较

     生活必需  家务及外出交通 工作与学习   余暇退休老人 657.7 45.7%  225.8 15.7%   67.7 4.7%  4888 33.9%在职职工 599.8 41.6%  223.8 15.5%  428.3 29.8%  1881 13.1%

(2)因生活空间结构的变化而产生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城市退休老人日常生活在家中度过的时间大大多于在职人员,外出活动大大缩减。家庭住所成为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和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活动能力减退,活动范围日趋缩小,外出活动越来越局限在社区范围内,对住所和社区环境的依存性日渐增长(见表3)。因而良好的家庭住所和社区环境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显得格外重要。

表3 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外出活动情况(%)

经常

有时

偶尔

从不独自离开本市去外地

1.4

6.6

17.6

74.4独自在本市范围内活动

15.9

19.6

27.5

37.0独自在住地附近活动

50.8

28.2

9.0

12.0独自在家门口活动

66.9

16.1

7.0

10.0

(3)因生理和心理状况变化而产生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多种退行性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它改变着老年人的居住行为,在物质生活方面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要求居住空间环境能保证他们日常生活的安全方便和舒适。既能满足生活独立自主的要求,又能满足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子女和邻居的帮助,或能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在精神生活方面,由于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要求居住环境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使他们能充分感受到自己对社会还“有用”,充实生活的意义。

总之,老年人自身居住行为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居住环境的各种特殊需求,只有充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才能根本改善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活力。

2 城市老年居住环境问题现状分析

城市老龄化加速,大量涌现的老年人口对环境的特殊需求和现有居住环境的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据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资料分析,我国城市面临的老年居住环境问题,主要有下述方面:

(1)当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促进了传统家庭观念的淡化和家庭的“小型化”,导致了老年“空巢户”和独居户的剧增,使传统的家庭养老环境受到冲击,面临重重困难。我国家庭平均人口,1973年为4.80人,到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已降至3.96人。城市家庭变化更大,核心家庭已占城市总户数的70%,1992年纯老年家庭已占41%(其中单身户11.3%,空巢户29.7%)。家庭“小型化”是由于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居、主干家庭解体的结果。在当前经济尚不富裕,第三产业尚不充分发育的情况下,纯老年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特别是高龄多病的老人缺少应有照料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1991年苏州市对“空巢户”调查,显示有69%的老年夫妇过着“相依为命”的艰难生活。

(2)老年家庭住房不足仍较突出,据调查尚有27.5%的老年人或老年夫妇没有自己单独的居室,另外还有17.7%的老人居室为非正规房间。住房不足,设备简陋常成为家庭不和的原因,也加速了多代同居家庭的解体和“小型化”的发展。据统计,因住房问题导致老少两代分居的竟占纯老年家庭的36.8%。

(3)住宅空间结构不利于创造和谐的家庭养老环境和亲密的邻里关系。当前大量建造的单元式住宅楼,真空间形式单一,不适应老年家庭多样化的需求。按现行套型标准设计的居住单元既不符合老年人与已婚子女同住的要求,又不适合老年人单独居住。同时这类住宅户间交往困难,邻里关系淡漠,日间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年人不仅感到孤寂而且缺乏安全感。

(4)住宅室内环境未考虑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特点,如厨、厕设备安装空间不符合老年人独立使用要求,操作性能差;户内空间尺度不适应轮椅者使用;超高度多层住宅不设电梯给老年人参加户外活动带来极大困难等等。

(5)社会生活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环境不堪重负,无法全部负起照料老人的职能,特别是照料生活不能自理和高龄多病的老人,迫切需要各类社会养老设施,以弥补家庭养老环境的不足(见表4)。

表4 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对老年福利设施的需求(%)

不需要

需要

非常需要

不详养老院

57.8

32.9

6.7

2.6托老所(站)

62.1

29.4

5.3

3.2老年公寓

56.7

33.0

7.1

2.8老年活动站

39.8

44.4

13.5

2.3

(6)社区服务设施(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教育文体等服务)不适应老龄化的新需求,不能满足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仅就生活服务设施调查表明,老年人的需求全部能得到满足的仅占11.3%,全部未能得到满足的则高达56.9%。

(7)城市老龄化的悄然降临,社会区室内外空间和公共活动场所尚未对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作出相应调整,空间障碍极大地制约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表5 中国九大城市社会服务老年需求得到满足情况(%)

3 改善城市老年居住环境的相关研究

社会(国家和集体)与家庭相结合,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是建国以来逐渐形成的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有效方式,它是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方式”,获得高度评价和重视。但面对当今城市老龄化的挑战,为根本解决城市老年居住环境问题,必须根据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充实和发展以家庭为主的老年居住环境。

3.1 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居住环境的途径

(1)适应城市老龄化需要,在住宅建设和供应上采取调控政策,给老少同居家庭以优惠权,鼓励子女婚后与老年父母同居,有利于传统的家庭养老环境的巩固和发展。新加坡于1978年实行“多代同堂”的住房计划可供借鉴。

(2)调整居住区空间规划设计体系,满足当代城市老年人对家庭居住模式不同选择的要求。据老年人居住意向调查,我国城市老年人理想的家庭居住模式,一是同已婚子女同住(占48%),二是同已婚子女分住并靠近形成网络式家庭(约占37.8%)。前者需要能适应多代同居的新型住宅,后者则需要为网络式家庭的形成创造相应的社区空间组织结构。

(3)更新改造旧住宅,使之适应家庭结构变化和老年人居住的特殊要求。当代老年人绝大多数享有公共住宅,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大多标准偏低,设备简陋并已届维修年限,因此旧住宅更新改造最为现实,并可同时使老年家庭有适当的集居规模,以便于集中设置援护设施。

(4)研究开发新型住宅体系,为多代同居家庭的和谐生活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多代同居家庭有利于代际互助和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但必须克服共同生活易产生的相互干扰和牵制,促进和谐生活及自主发展,这是多代共居住宅设计的基本原则。其内部空间一般应包括主体户和同居户相对独立的两部分,根据其各自独立程度和空间关系,有图1所示的4种选择形式。

图1 多代同居家庭空间关系模式

A.完全同居型:多室户内设带卫生间的老人居室,适合于高龄丧偶老人与子女同居。

B.半同居型:同户门,共用起居室,合用厨房,分设卫生间。两户以起居室相连,各自居室空间有较大灵活性。

C.半邻居型:同户门,共用起居室,其余各自独立配套。

D.完全邻居型:各设户门,使用空间各自配套,户间以起居空间融通,相当两套住宅相邻沟通,使用上有更大灵活性。

上述户型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起居室和扩大厨房作为同居家庭的核心空间,成为维系大家庭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与传统住宅的内院空间有着相似的作用。

(5)研究实施有利于亲子共居的社区规划,促进多代网络式家庭的形成。选择与子女分住靠近的方式作为理想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当代都市老人观念的变化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网络式家庭空间关系可有如下选择(见图2)。

A.同楼层近居:户间经公共走廊横向联系,日常便于相互照应。

B.同楼分层近居:老年户尽可能利用底层,以垂直交通相互联系。

C.同街分楼共居:同处一个院落,使用同一个居民服务点,日常随时可遇。

D.同区分街共居:无需依靠城市公共交通进行间断性互访,有利长久保持亲子或亲属间的亲密情感。

图2 亲子共居社区网络式家庭关系

A.同楼层近居:户间经公共走廊横向联系,日常便于相互照应。

B.同楼分层近居:老年户尽可能利用底层,以垂直交通相互联系。

C.同街分楼共居:同处一个院落,使用同一个居民服务点,日常随时可遇。

D.同区分街共居:无需依靠城市公共交通进行间断性互访,有利长久保持亲子或亲属间的亲密情感。

3.2 健全社会养老设施体系的初步构想

社会养老设施最早始于欧美宗教组织的慈善事业。到近代渐成完整体系,并成为西方国家老年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社会中,日本最早进入老年型社会,起初仿效欧美,后来结合国情在“老人福利法”中正式确定了社会养老设施的基本体系,我国至今尚未立法律,但沿海老龄化省市应社会强烈要求已逐渐办起了各类社会养老设施。由于事出多门,资金不足,现有设施均较简陋,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水平较低,有必要参照国外经验,明确设施分类、职能、组成和合理规模,使其规范管理,形成体系,成为家庭养老环境的重要补充。就目前各地举办的设施情况,可归类分为如下4种:

(1)托老所 相当国外老人住宅的监护站,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在宅老人提供来所或入宅服务,目前以提供日间来所服务为主,以提供午餐和医护等服务项目为双职工家庭解除日间照料老人的困难。由于兴办条件简便、耗资少,今后应优先发展,形成家庭养老环境的重要支撑系统,设施规划宜以街坊或住宅组群为服务范围就近设置。

(2)老年公寓 主要收住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低龄健康老人。以提供一般性生活服务为主。功能组成可包括老人居室、供餐设施、集会娱乐、医疗保健和行政管理5个部分。老人在此可充分享有生活自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乐趣,经验合理规模为50~150床,基地位置宜与社会青少年设施贴近统一考虑。

(3)养老院 收住对象以高龄体衰、缺少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为主(其他情况的老人也可入住),能提供更完善的个人生活照料和健康服务,可作为综合性的老人福利设施来考虑。据国外经验,为增进其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该设施宜有较大规模,以150~200床最为合理。是老年社区的核心项目。

(4)护理院 主要收住身体上或精神上有显著缺陷,需要经常性或技术性护理和治疗、家庭护理有困难的老人。因此它以提供完善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为主。功能组成主要由护理部、医疗部、供应部、娱乐活动设施和行政管理5部分组成,前3个部分近似医院组织,其中护理部也采用护理单元组织空间。因而设施规模皆以护理单元数递增。考虑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欧美各国最小规模以120~150床为宜,可与医院统一规划,作地区性设施设置。

上述各类设施的规划布局应符合社区的实际需求。目前可按老年人口的4%~5%来确定设施的总收容能力,首先应收住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6%。

3.3 实现社会区服务网络化的规划目标

在继续提倡和维护家庭养老优良传统的同时,必须给家庭养老环境以足够的社会支援,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不仅是老年家庭的需要,也是当代家庭生活的需要。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益,社区建设应把各项分散的服务项目配套形成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社区服务网络化和相应设施综合化的规划目标。各项设施适宜的服务半径应考虑其使用频率的高低,使用频繁的生活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宜为200~250m。其余可在400~500m左右。服务网络应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教育和其他实际需要的服务内容。网络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必须依靠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有利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环境,也有利于改善精神生活的质量,增强社区环境的亲和性。

3.4 改进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社区室内外空间环境应把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老年人的活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作为社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中应考虑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运用人体工效学原理合理安排空间尺度、设备安装尺寸和操作方式,以确保生活的安全、舒适与方便。室外空间环境应适应老年人感知能力衰退的特点,注意增强识别性、亲和性和防护性。全面实施无障碍设计,具体设计处理手法在此不予赘述。

An Outline Research on Urban Elderly's Living Environment

Hu Renlu

(Dcpartmcnt of Architecturc,Southc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18)

Abstract:By intruducing main framework of that research project,based on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of urban ageing ahesad,this articleanalyzes the causes of elderly's living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drawing on the experienec of foreign countries,several primary conceptions to improve urban elderly's living environment are expounded.

Key words:age;ageing;urban areas;residential buildings,environment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1994-03-09,修改稿收到日期:1994-09-16。

标签:;  ;  ;  

城市老年人居住与建筑环境研究综述_社区养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