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工业化战略与产业政策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中国新时期工业化战略与产业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政策论文,新时期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从1952年开始的旨在赶超先进国家的工业化战略显然还没有完成。如何判断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是制定新时期工业化战略的关键。从1952年到1978年, 我国建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初步的工业体系。 从1978年到1988年,轻工业进入出口导向阶段,农轻重比例关系趋于协调。从1989年到1994年,虽然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轻纺工业进出口扩大,基础产业的加强,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建筑业的崛起等。但是,我国工业化整体上还没有过重化工业这一关,同时又面临着削除“瓶颈”产业,振兴制造业中的战略产业,跟踪高技术尖端产业的多重任务。就此,本文从新时期国家产业政策出台及与之相关的问题上进行探讨。

一、新时期工业化战略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

1.新时期工业化战略

从1980年到1993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比重变化来看,13年间平均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占78.5%,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占13%,“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22.6%,“机械及运输设备”占30.9%,三项合计占66.5%。可见我国重化工业严重地依赖进口。从 1987 年到1993年中国进口商品按金额前15位变动情况来看。我国进口金额最大的仍然是重化工业产品。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所在,振兴重化工业仍然是我国新时期工业化战略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工业主体——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也就是“进口替代”阶段,只有轻纺工业在经过“六五”和“七五”期间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的前期,即“出口导向”阶段。所以,我国当前对战略产业的保护与扶持和鼓励出口同等重要。一是对进口替代中战略产业的保护扶持;二是对出口导向中战略产业的鼓励;三是促进那些原来是进口替代的产业不断壮大,经过有限时间和力度的保护,转变为出口导向产业(如我国的船舶工业),这种转变意义十分重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战略产业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标准:(1 )需求收入弹性高;(2)生产率上升率高;(3)进口依存度高;(4 )出口依存度高;(5)经验判断。一般说来, 生产趋向于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就可期待得到相应的高出口增长率;而为了使这些产品具有充分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通过提高生产率来保证,从长远观点来看,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标准的产业结构是最理想的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口依存度大表明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也正好提示了该国进行进口替代的重点战略产业所在,因而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来确定战略产业系列。而出口依存度能提示出口导向战略产业。

上述战略产业的标准有的是可以通过计算而得出大致的结论的。在计算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如何应用这些指标。(1 )需求的收入弹性由于我国不太好计算,我们可以引日本1955~1965年的数据为参考;(2)生产率上升率则以中国1993 年工业行业按全员劳动生产率排序,并参考日本1955年~1965年数据;(3)产业依存度根据1987 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产品进口依存度取1980~1989年平均数。由于出口导向阶段的大宗工业制成品比较明晰,故不再计算出口依存度。计算过程和数据省略,我们直接给出结论,指出保护扶植的战略产业序列或产品区域,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保护扶植的战略产业或产品区域

我国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虽然十分庞大,但高水平的加工能力却很弱。上面指出的战略产业(或产品)区域,是我国规划建立未来理想产业结构可参考的方向。在过去十多年里,我国一方面调整农、轻、重这些大的结构关系,优先发展轻工业(而减缓了重化工业的发展),使轻工业得到“补课”;另一方面,由于80年代初期所谓新技术革命的传播。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忽视了我国工业化还没有过重化工业关这一现实问题;80年代中后期理论界过于强调和重视发展第三产业,而忽视了我国工业的总体素质较差、技术水平偏低,远远不适应于全球经济竞争这一事实。因此,我们不可能超越重化工业还不发达这个现实阶段而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也没有必要在战略产业壮大之前把重点转向第三产业,否则,就要付出重大的代价。

因此,从“九五”计划期开始,中国新时期工业化战略是:从我国国情和国力出发,切实加强农业基础,保证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扶持和发展农用生产资料工业,继续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乡镇企业的素质和水平,并鼓励以工补农,反哺农业。重点发展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缓解这些基础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根据动态比较利益原则,选择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即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高新技术工业和建筑业等,通过国家的适度保护与扶持,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逐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为进入21世纪,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赢得主动。

2.产业政策的新时期——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时期,1992年GDP增长13.2%,1993年GDP增长13.4%,1994年GDP 增长11.8%。这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和我国经济综合发展的潜力。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意味着市场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面对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党中央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20字方针。1994年初相继出台了财税、金融、外汇、以及投资、价格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产业政策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制定产业政策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从制定产业政策的组织机构保证方面,予以明确规定。

根据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计委要强化的职能中有“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以及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并监督实施和协调”,在其主要职责中规定“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国家产业政策,并协调和监督其实施,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相应地在国家计委内设立了“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新组建的国家经贸委在其主要职责中也规定“参与制订和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总体规划及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区域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协调国家有关经济政策,主要是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以及工交商贸专项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相应地在国家经贸委内设立了“经济政策协调司”。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今后制定各项产业政策的指导和根据。

《纲要》规定国家产业政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 )符合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2)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3)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4)具有可操作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产业政策的实施,支持短线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对长线产业与产品采取抑制政策。

《纲要》指出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1 )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2)大力加强基础产业,努力缓解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严重滞后的局面;(3 )加快发展支柱产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4)合理调整对外经济贸易结构, 增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5)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 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6)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纲要》还规定了产业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实施办法。

1995年6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外经贸部联合发布中国《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目的是增加产业政策的透明度,把外商投资引导到中国急需发展的产业上来,促进外商投资结构的优化,使外商投资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地衔接,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外商来华投资的效益。

二、中国新时期产业政策的方向及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新时期产业政策的方向——重化学工业化和知识技术密集化

虽然我国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将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力量。但是,在我国真正建立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不是要淡化而是要加强,特别是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完成新时期工业化战略的艰巨任务。难以想象把新时期工作化战略重任委托给远远没有成熟的市场力量,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我国只有强化产业政策的作用,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削弱而造成的国家干预经济力量降低的“真空”。当然,必须把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力量与产业政策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我国已经进入出口导向阶段,具有竞争优势的轻纺产业应尽可能放任市场,自由竞争。而对于那些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中的重点部门,国家应通过产业政策扶植,积极推动其发展。新时期产业政策应围绕我国新时期工业化战略,明确提出“重化学工业化”和“知识技术密集化”方向。

我国从1978年以来,产业结构明显呈“轻型化”发展,80年代的轻工业领先发展是合理的,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农、轻、重大的比例趋于协调。但是,也不能忽视重化工业减缓了其发展。重工业内部采掘、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发展滞后,机械设备、家电制品等加工工业超前发展,基础工业新增生产能力缓慢,能源、化肥、钢材严重不足。而加工工业内部,消费资料工业及一般机械制造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大大快于重型机械设备制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也呈“轻型化”发展。象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在重型机械设备发展严重滞后,或依靠从外国大量进口重型机械设备的状况下,很难想象能够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能否生产高、精、尖的重型机电设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重化工业的发展滞后,导致能源、原材料等大量进口,妨碍了经济稳定成长,同时也损害了我国长期经济发展基础。尽管在1978年以前,我国一直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但那是依靠庞大的基本投资而实现的生产规模扩大,主要产业部门的技术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那个时期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忽视了产业间协调,主要是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在其内部的产品质量、产品成本等方面,因技术进步缓慢,并未出现明显改善。

现在看来,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重新提出“重化学工业化”和“知识技术密集化”的发展方向是适时的,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预期目的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会改善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重化工业及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不仅不会抑制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相反,还可以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外部条件。从国际环境来看,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实际上试图采取“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为国防的安全和为进入21世纪赢得国际经济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应提出“重化学工业化”和“知识技术密集化”这一新时期产业政策的方向。

确立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促进经济振兴和赶超,首先必须确立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在当前国民经济振兴和赶超阶段,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参考日本的经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第一,在谋求经济振兴时,应将收入弹性标准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这是因为,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收入弹性值高的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振兴对石油、电力、钢材等提出了巨大需求,但我国石油、电力、钢材开发和生产却面临着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应当把石油、电力、钢材等能源、原材料基础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发展。

第二,在谋求经济赶超时,应将生产率上升率标准、节能标准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这是因为要实现经济赶超,产品必须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是以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为前提的。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这除了上述基础工业外,还应包括新兴的汽车、电子机械等工业部门。

第三,充分考虑到我国产业结构与先进工业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把进口依存度作为一个参考标准,以选择进口替代的主导产业部门。

2.新时期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从“九五”计划期开始,国家需要对各个产业,特别是对重点支持的战略产业在全国的生产力布局,要确定一个总体框架,将全国产业发展系列按照地域分工和比较优势(包括动态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域,明确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发展系列,并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确定重点布局框架,选择重点开发区,培养跨世纪的增长极。

东部地区由于技术经济水平较高,结构转换能力较强,区位条件优越,市场发育程度较高,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转向以技术为导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汇产业和优质高效产业,努力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朝着高加工度化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方向发展。对于传统产业要进行改造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要点是:(1 )抓住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2 )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3)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4)把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作为重中之重给予重视。

中部地区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区域,它既是地区性的国民经济综合体,又是支持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大后方,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经济规模小于东部而大于西部,工业结构是以资源开发粗加工为主的偏重型结构。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及主要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地区,是我国内陆腹地的物资商品重要集散地和信息中心,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人才培育与输出地区,是我国内陆腹地的物资商品重要集散地和信息中心,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人才培育与输出基地。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上述优势,努力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经济技术快速发展,其要点是:(1)加强农业生产基础建设, 大力发展榔棉基地和优质高产高效农业;(2 )继续加强以煤炭、电力、冶金、石油、建材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3 )强化以交通、通讯枢纽为重点的交通通信业;(4 )重视发展以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为主,以机电、食品、纺织为重点的加工工业;(5 )加速科技进步,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建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投入近4000亿元,建立了以基础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和重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庞大工业生产力,拥有生产重大装备和基础件的优势和较强的科技优势。这是我国装备工业的重要组织部分,“九五”计划期应当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加快交通、通讯建设,加快对西部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西部现有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在生产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投资类产品、出口创汇和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同时,利用中央大中型骨干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前向、后向和旁侧扩散效应,带动地方中小型企业发展;并向能源、原材料工业渗透,发展能矿产品的深度加工。因此,利用西部已有资产存量优势,与东、中部的有关产业密切协作,对开发国民经济需要的重大装备和成套设备,改造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达到出口创汇,“进口替代”节约外汇的目的,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

根据点轴开发理论,以改革、开放促进开发,以开发促进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在“九五”计划期和2010年长期发展规划期,我国要形成以沿海和沿长江“T”字型结构为主轴,以环渤海湾、 辽中南地区、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海南岛和环北部湾、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沿京九铁路干线、陇海铁路干线为战略重点的开发地带,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风,积极参与图们江多国经济技术开发。同时,要加快建设作为全国统一市场物质基础的交通、通讯网络,重点建设以铁路为主导,包括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运输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三、新时期产业政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推动产业合理化

从“九五”计划期开始,我国在中长期经济发展上要采取根本性的变革,转向以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不少地方、行业、企业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投入,上项目,走外延型粗放经营的路子。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当今世界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国际形势下,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力的竞争,表现在国际贸易上则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40%以上,但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素质。狠抓产品质量,增强全民质量意识,争取用5到10年时间, 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有效地利用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技术进步,我国应对主要产业实行产业合理化政策。在主要产业部门确立大批量生产体制,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推广节能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展提高生产率运动,加快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改造传统产业。同时,把科研与市场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把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与产业合理化目标结合起来。

2.设立工业技术院

为了使科学技术有效地为发展经济作贡献,使更多的科技项目尽早转化为生产力,使新时期产业政策提出的“重化学工业化”和“知识技术密集化”方向能从科学技术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提高与工业有关的科学技术试验研究水平,我国有必要设立工业技术院。工业技术院设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下面,如国家计委或经贸委,其研究人员从中科院、国家科委,以及海外留学人员中调聘。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考日本通产省的工业技术院设置办法。

3.设立中小企业局

我国的产业政策基本上还是以产业结构政策为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我国的中小企业还没有得到产业政策的惠顾,如占中小企业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成长,但是缺乏政策引导。为了对占我国工业企业数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进行比较规范的政策引导,提高企业素质,有必要把乡镇企业局和其他有关机构改组为中小企业局。不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城市国有、集体、私营企业,按企业规模标准划分,只要符合中小企业标准的,一律划归中小企业局,进行政策指导。而中小企业局可以作为国家计委或经贸委的外部局存在。理顺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这样也便于国家产业政策进行规范化管理。

4.设立产业政策审议委员会

为了调查审议国家产业政策,应设立产业政策审议委员会。其委员由有经验有学识的人担任,每一任两年。这一机构也应设立在主管国家产业政策的部门下。政府部门、产业领域及大学、研究机构,乃至各个地区按一定比例派有经验有学识的人参加委员会。

标签:;  ;  ;  ;  ;  ;  ;  ;  

新时期中国工业化战略与产业政策_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