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如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课题——学习六中全会《决议》的一点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全会论文,决议论文,课题论文,六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制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我理解,只有那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并将在一个历史时期存在、其解决的程度将对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才能称得上“历史性课题”。《决议》提出的“三个如何”就是从新的历史时期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大量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矛盾中综合归纳出来的这样的问题。《决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充分肯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同时又清醒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把我们今后工作中面临的最具主导性、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作为“历史性课题”向全党郑重提出,是十分必要、及时和意味深长的。
“三个如何”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包括三个前提、三项任务和客观存在并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决议》在提出这个历史性课题时,首先强调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那就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虽然文字表述为“前提”、“条件”、“情况”,但从逻辑学的意义上都可以作为“大前提”,它们是不可动摇、不可改变和不可逆转的。
第一个前提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人民经过“文革”十年动乱,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的结果,也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牢牢坚持并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来,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政治风波、思想干扰,都始终坚持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没有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历史的大转折带来了事业的大发展。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解放,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我们的民族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我们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样一条顺应民心民意、顺应历史潮流的基本路线,已经在全党同志中形成共识,在全国人民心中牢牢扎下根来,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要像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过的那样:只要不打世界大战,就要集中精力埋头搞建设,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只能讲一元论,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有两个中心。在这个问题上的任何动摇、任何含糊、任何犹豫,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导致极大的错误。
第二个前提是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深化改革是我们以往的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从改革的艰难进程中探索出来的唯一正确的路子。改革经过了艰难曲折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实践证明,不对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根本性的突破,改革就无从深化。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但是在两种体制的交替和转变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我们设想中和意料外的问题,但我们绝不能一遇到困难、挫折和风险,就想缩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只能在深化改革中解决,改革没有回头路可走。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锲而不舍,负重奋进。这也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前提。
第三个前提是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我们的改革是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开放使我们开阔了视野,给我们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促进了开放,开放也促进了改革。在当今世界,国门锁闭的改革是不可思议的,封闭也绝不是独立自主的同义词,它所意味的只能是落后。特别是最近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飞速发展的世界新科技革命,可以说是势不可挡。一个期望复兴和振兴的民族,如果不是主动地迎接,急迫地加入其中,那么最终只会望洋而兴叹。作为中国改革的大背景和开放的重要内容,这同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之,我们在理解“历史性课题”时,必须首先清醒地认识和牢牢坚持住这个历史大前提。
《决议》在这个“历史性课题”中还提出了三大任务。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是“历史性课题”中的第一大任务。我们在理解这一问题时,要注意把握好中心与外延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中心涵盖外延,以经济涵盖一切,把经济作为唯一的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经济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发展政治和文化的过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和发展滞后,我们的紧迫感是自不待言的。但我们也有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可以从科技、经贸等方面理解,而最主要的后发优势,就是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先起国家曾经有过的畸形发展和社会问题。他们留下的最严重的历史教训,除了政治本质外,也许就在于没有把握住社会的协调和均衡。正如美国一位政治学家对美国社会的考察发现,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多数人的幸福感却在日益递减,社会问题却日益严重。从我们中国的国情出发,更要求我们以精神文明建设来保证、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使我们的人民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得到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使我们的社会在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中,接受和消化改革在某些方面带来的变动、震荡和创痛,从而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是这个课题中第二大任务。市场经济是个好东西,但不能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大市场。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但不能设想没有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人,会成为先进的生产力。换句话说,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时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理想的代表、价值的代表和道德的代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现代化有个名字,就是社会主义。这个名字也是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名字。这是我们现代化的本质规定,也是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规定。我们的改革不能改掉这个本质,我们走向市场也不能丢弃这个本质。与此同时又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人类进步的运动,它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种标签,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过自身的不断发展,才能锻造出新的思想、新的品质,并用以武装追求它的人民。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改革中日渐形成的理想、观念和道德精神。市场经济的一个天性就是逐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与社会主义并不矛盾。但社会主义不是以此为唯一目标,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不但是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要求追求利益的手段、方式和途径的合理化和公正化,要求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和公正化,特别是要保证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求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一致化,要求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一致化。这就需要在全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这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的第三大任务。现代化是人类的进步事业。开放的国策,使我们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成为可能。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外乎对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或者是对外国文化的全面拒绝这两种极端的倾向。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甚至也包括一些欧洲国家,都曾程度不同地遇到这种问题。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同样都是不可取的。《决议》提出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也就是说,在文化态度上既要有宽阔的胸怀,又要有坚固的脊梁。我们要敞开民族的胸怀,广泛地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我们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兼收并蓄,汲取营养,我们的发展就会更加迅速。同时,我们民族文化有一个伟大传统,就是在吸收的同时而它的自身不被消蚀,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在我们同胞的血液之中,我们的文化精神能够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成为支撑起伟大民族躯体的脊梁。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当如此。
《决议》在提出“历史性课题”中,用三个“防止”将客观存在并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正面提了出来。
从领导层面和指导方针而言,主要是防止一手硬、一手软。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首先来自认识和思想上的偏差,同时也来自现实经济工作的压力。从认识上讲,需要对党的基本路线作全面地理解,把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结合起来;从思想方法上讲,要改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非此即彼的倾向,摒弃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掌握辩证思维方法;从工作上讲,要学会以文化促经济、以精神文明促物质文明的现代方法。
从社会层面而言,主要是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感受到精神生活方面的不少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来势很猛,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公害,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当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会经过一个调整的过程,要逐步地形成一些新观念和规范来适应新的利益关系。市场经济也的确有其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但当前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改革和市场本身的过错。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如果不进行改革,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旧有的一些观念和规范非但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甚至也不能维持旧体制的存在。这些问题,只有在继续坚持改革的过程中,强化意识形态的引导,用极大的努力,在不断完善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同时,形成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支持和保证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从我们民族的整个素质和整体利益而言,要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文化垃圾的传播,从现象上说,是由于不正当的利益驱动造成的文化市场的问题,这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严格地执法加以解决。从更深层次看,文化垃圾的源头,大多来自海外,它们是西方对我“西化”、“分化”的整体政治文化颠覆战略的组成部分。这很容易使人想起一百多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完全有理由把西方某些敌对势力的政治和文化的颠覆活动、把他们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看作是他们发动的一场二十世纪的精神鸦片战争,只不过这种战争的形式看起来更加“文明”罢了。清醒的人们应当知道,究竟是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发达的中国更符合他们的利益,还是一个精神萎靡、国土分裂、经济落后的中国更符合他们的愿望?开放的中国不会再将自己的国门关上,不会再将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潮流拒之门外,非但如此,我们还将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地汇入这一人类进步的洪流,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不仅不会失去我们国家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也不会失去我们民族精神文化上的自立和尊严。
《决议》严肃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对全党同志的一个重要考验。”从历史上看,只要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有益的事,只要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看准了的事,下了决心的事,认真办的事,都是一定会成功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在新的考验面前,在《决议》精神的指引下,认真思考、认识和解决“三个如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这个历史性课题上,留给历史一份出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