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_经济论文

跨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_经济论文

跨世纪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社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明确指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这一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我们走向新世纪的重要任务。

一、跨世纪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八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1%,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3万亿元,原定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已提前在1995年实现。与此相应,我国的社会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人口增幅基本得到控制,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项事业既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也改善和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社会的发展相对而言是滞后的。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十分协调。尽管党和国家已经提出了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但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生活发生许多新变化,也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社会利益关系趋于复杂,社会矛盾增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入,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由于诸如此类的复杂原因,这些年来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不少令人忧虑的现象。

首先从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社会发展的速度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协调。如以1986年的社会发展总指数为100的话,随后几年的总指数分别是:1987年105,1988年114,1989年105,1990年114,1991年125。1991年与1986年相比,经济、科技、教育、环境的指数增长50%以上,人口、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劳动、居民生活的发展指数只增长20%左右,而社会治安指数明显下降。1992年,社会发展水平伴随着经济增长有较大提高,但各领域很不平衡,社会治安增长为零。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4%,而社会发展总指数只比上年增长6.14%。到1994年,由于对社会进步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所以社会发展总指数增长了10.5%,有些领域有所回升。但不平衡状况仍然存在,如卫生保健比上年下降4%,文化体育下降2%。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因而分配领域的各项指标多呈下降趋势。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标准错乱,是非界限混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成为很多人的行为准则。二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社会风气不断滑坡,人际关系信誉降低,坑蒙拐骗不断发生,假冒伪劣随处可见。三是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刑事犯罪特别是重大案件发案率持续上升。人们越来越缺少生活的安全感。四是许多腐朽现象如卖淫嫖娼、拐卖人口等死灰复燃,制黄贩黄、吸毒贩毒的人数不断增多,封建迷信现象不仅在农村泛滥,而且大规模进军城市。五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特别是某些人通过非法手段暴富起来,而城乡一些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却比较艰难。六是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酸雨区面积达国土面积的29%。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到了人畜无水可饮的地步。七是腐败成为一大公害。贪污受贿、官商勾结、损公肥私、钱权交易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腐败已并不仅限于官员,而是渗透到几乎一切领域。

这些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各种各样的民意调查中,社会治安、社会风气、腐败问题以及物价上涨等,往往都是位居前列、人们最为关切的问题。从社会心理情况来看,目前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一般来说,人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普遍认同,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逐渐提高的生活水平也较为满意。但迫切希望关系到人们切身生活的各种社会问题能得到解决,以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并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在跨世纪之际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正确认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明确指出:“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进步,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经济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首先,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科技、教育,所有的领域和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如果仅有哪一个方面发展,就会造成社会的失衡。同时,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是以人作为主体,以人的活动为中心,为全面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人的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的需要,也包括精神的需要。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有赖于物质的消费,更有赖于社会生存环境,有赖于政治、文化、安全等各方面的条件。所以,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不能是畸型的社会。

第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不断地增加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迅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也才能为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保证。最大程度地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经济发展乃至国家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因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谁也不能离开谁。

第三,从战略布局上来看,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尤其是在世纪之交国际竞争非常激烈的时期,任何对经济发展的忽视都可能招致对我们不利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自动地、直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些社会问题的产生甚至是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特别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目前,人民群众关注和不满的焦点问题已更多地集中在社会问题上,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发展、改革,也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合理布局,摆在适当的位置上,努力做到协调发展。

从国际社会的趋势来看,单纯的经济增长观越来越受到批判。对GNP的强烈追求,造成了种种社会失衡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的经历,巴西、墨西哥、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的事实都证明,经济增长并不能自然地给人们带来普遍的幸福,相反,却可能引发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物欲横流、政治动荡等等现象。在尝到社会和环境破坏的恶果以后,美国学者首先提出要建立一种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随后,许多学者进一步提出“综合发展理论”,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环境、资源等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提高、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在内,以人为中心,充分考虑人的多方面需求在内的综合性发展过程,认为要把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合作作为新的发展的主题。布热津斯基在《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一书中列举了美国社会存在的20个问题,认为正是这些问题抑制了美国的力量。特别是物质欲望的急速膨胀,使整个人类就象一架失去了目标的飞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险。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已经越来越重视社会发展问题。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围绕“有利社会发展的环境”、“消灭贫困”、“妇女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作用”、“就业”、“社会融合”等问题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118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在会议《宣言》和《行动纲领》两个重要文件中,作出了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两极分化等10项承诺。可以说,重视社会发展和进步已成为世纪之交整个世界的重要潮流。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三、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同志不仅直接使用过“社会进步”的概念,而且从各方面论述过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具体内容。我国的国民经济计划从1982年起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地强调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199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10月,又召开了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社会发展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全国社会发展纲要(1996—2000)》。1995年3月,李鹏总理出席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社会发展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上,作了全面的论述和部署。李鹏总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应当更加注意把社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李鹏总理使用“更加注意”的词语,说明了这一问题在目前及跨世纪之际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对社会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确实到了“应当更加注意”的时候了。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除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外,首先就是要在发展战略、国家计划、政策措施、工作部署等方面,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适当的位置。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要把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要有明确的指标、任务,要有必要的财政保障,还要有经常的督促检查。对干部的考核不能只看经济指标,也要看社会进步的情况。对治安、计划生育采取一票否决制,今后对环境保护也应该实行一票否决制。经济发展的规划、政策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规划、政策相协调,不能互相割裂或互相冲突。

第二,逐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与管理机制。中央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承担主要的发展和管理责任。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支持、参与或直接主办各类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服务、福利、卫生、保健、扶贫、救灾、救济、保险、优抚、互助等社会事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灵活、有效的网络,同时又加强严格的管理,使之放而不乱,管而不死。现在,我们已明确到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此相适应,我们也应该明确提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的目标,并规定各项具体的任务。

第三,采取坚决的手段实行比较集中的社会整治。由于被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困扰,也由于逐步认识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种社会腐败、社会犯罪现象进行整治。社会整治,已是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从目前我国的社会状况来说,由于老百姓的不满已很集中,因此,很需要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比较集中的社会整治行动,运用法律、政治、行政、舆论、道德等手段,大规模地清扫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尤其是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从重、从严、从快、从狠打击、惩治各种犯罪活动,力求使社会风气有明显好转,至少要遏制不断下滑的趋势。江泽民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宣布,中央已经确定,把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这是一个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决策。以即将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为契机,大规模地开展社会整治,一定能将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标签:;  ;  ;  

跨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