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党的职能调整_政治论文

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党的职能调整_政治论文

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政党论文,视角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1-0049-04

政党是现代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神经中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①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推动国家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本文拟从政党现代化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功能调适作一初步探讨。

一、现代化、政党现代化与政党功能的概念分析

现代化指的是一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社会发展变化过程。政党是人们用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它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必然要适应时代及形势、任务变化而不断进行建设,这种过程被称为政党现代化。

政党需要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进行自身的改革和调整。一方面,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不断发生变化,政党作为指导和控制社会的力量,其指导、控制社会的方式也应随之变化;另一方面,现代化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政党。政党只有顺应这种改变,才能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上述意义上来说,所谓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使其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②无论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党,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都需要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自身的改革和调整。这种改革和调整,伴随着政党发展的整个过程。

政党功能的调适和完善是政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政党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政治乃至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抑或主导力量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就是由它的基本功能决定的。政党功能的调适与完善,关系到它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政党自身结构构成体系,作为政党自身结构体系中的各组成部分也在特定的政治活动中发挥着功用,这些功用称之为政党的功能。③政党功能立基于政党的政治理想,而政党的政治理想则反映了该党的价值追求。要实现一个政党的政治理想及价值追求,就必须通过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方式,即发挥政党功能的方式来具体实现。当一个政党获得执政地位时,它的政党功能方有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执掌国家政权的政党在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被称之为执政党功能。很显然,政党功能和执政党功能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党功能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国内学者的分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套用西方关于政党功能的一般理论,认为执政党功能应当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一,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第二,目标制定。第三,社会化和动员。第四,政治录用。④然而这种理论分析,实际上是对西方“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政党功能的一种概括,并不完全适合于对中国共产党这种“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功能的概括。它的最大不足在于没有考虑到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独特历史贡献和它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仅仅言明了一般政党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缺乏对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在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中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独特功能的深刻分析。另一种是从执政党执政的功能体系角度,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应主要承担六大功能:第一,国家建设;第二,社会整合;第三,政策供给;第四,价值分配;第五,利益协调;第六,全局调控。⑤这种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者政党功能研究方面的不足,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上述观点,分别从一种静态的视角探讨了执政党的功能内容,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概念上界定或厘清政党功能或执政党功能。然而,由于政党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之中,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总会带来政党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变,因此,政党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及时对自身的功能作出相应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政治系统中的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执政以来,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这种变化的历史与现实逻辑,把握这种功能调适的趋势,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动态的视角厘清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功能建设的内容与路径。而功能调适重点的清晰,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其自身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两个较为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历史地位的变化,从一个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政党,变成一个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建设的执政党,即由一个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型政党,到成为领导人民群众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第二阶段是执政环境的变化,即由一个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到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变化,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政党功能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我们分析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必须把握的历史与现实逻辑。

如前所述,政党的政治理想决定着政党的功能,政党的功能立基于政党的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长期奋斗目标或日最高纲领。这一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发挥的终极目标。但这一最高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渐次推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的实现,最终只能建立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目标逐步实现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里,由最高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所定性的具体任务各有不同,因而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具体政党功能的侧重必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对工人阶级尚未取得国家政权的那些国家的共产党来说,它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⑥就是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在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它所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⑦即在革命成功后,它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最重要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创造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切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近期社会发展目标就是领导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从而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创造根本的政治前提,因而其政党功能集中体现在凝聚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诉求,宣传反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主张并使其社会化,综合和发展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力量,整合和协调各种进步政治势力与敌对阶级展开斗争,以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态环境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关系不断发生变动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把握,以工农的利益诉求作为党自身的利益表达目标,使得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成为直接支持自己的庞大稳定的利益群体,从而奠定了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雄厚的社会基础。通过有效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党建立了巩固的革命统一战线,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历经艰难曲折,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党转型为现代意义上的执政党。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其近期社会发展目标转移到了组织、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上。这一目标转换后,执政党功能理应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即转移到促进民族凝聚、整合社会力量、开发各种政治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之上,但党对于如何领导现代化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的认识和实践却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党一度未能有效地处理好在中国这样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与发展现代化之间关系,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忽视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党所领导的事业因而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一时期执政党功能调适的滞后,不仅导致了党的近期社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而且也导致了党在实践中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此后,党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实施了包括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我国社会成功地实现了两大历史转型,即从封闭半封闭走向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确立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发展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⑧作为此战略的补充,上个世纪末党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战略,即到了 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⑨经过多年的奋斗,“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已经实现,我国正在朝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面对现代化建设第三步目标的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的发挥面临着严峻考验。一方面,就党的执政实践而言,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步入了以大规模结构分化与社会分层重新建构为特征的社会转型阶段,利益主体多元化、收入差距扩大化、意识领域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止的同时,各种强势利益集团迅速产生和发展起来,开始影响党与政府的决策甚至损害社会公正与大众利益,影响了党的执政安全。⑩这使执政党整合社会利益和价值的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就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而言,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力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切实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包括“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的执政理念,其贯彻落实,具体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目标上。而这一新的目标的实现,要求全面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把执政党功能的建设落到实处,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转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的调适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所提出的近期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反映,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变迁对执政党功能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

三、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若干要素

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要求肩负执政兴国重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变化,合理地调适自身的功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第一,科学定位执政党功能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重要前提。

只有正确定位政党功能,才能规范政党行为,更好地发挥政党功能。因为功能定位不准就意味着政党对其所担负的角色不清楚,这将会对政治社会的有序运作和协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对党自身机体的健全也是有害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民族危机严重、阶级斗争激烈的环境下产生的,由于它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诉求在当时的落后反动的政治体制内无法被接纳,因而自成立之日起它就是以革命党的面目出现的。那时,党把自己的功能定位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工具,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旧的政治秩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形成新的政治统治秩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和根本任务发生了变化,它的政党功能也应该进行新的定位。

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社会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在西方的压力下进行的,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对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权威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权威整合社会资源,推进赶超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下,一度形成了执政党、国家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执政党的功能几乎涵盖了国家政权和社会的功能,这就压缩了国家政权和社会的存在空间,从而在客观上不利于政权的独立运作,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弱化了党的执政角色和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这种党政社同构的弊端,开始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政党、国家和社会各自的职能分开,对自身功能的认识也逐步深入。进一步明确了执政党应该是社会和国家政权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民众政治参与的工具,“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11)由党代表人民当家做主,转向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把自身定位为人民当家做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功能定位认识上的日臻成熟。

第二,加强社会整合等功能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主要内容。

社会整合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建设的重中之重。社会整合,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在协调和保证各群体利益的基础上,使社会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社会利益共同体。为了发挥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党应当鼓励和支持民意调查工作,将各种利益诉求收集上来;应当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同时建立起与社会各界进行政策协商和咨询的政策审议机构,使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在执政党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尤其要注重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渠道;应当正视当前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变化和社会存在不公平的现实,通过完善体制和社会建设,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人才的录用和输送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加强的一项重要功能。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不能发现和培养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并将他们推荐到政权机关的领导岗位上。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党员上,需要将社会各方面包括新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12);要充分注重党政干部的选拔任用及其监督工作,确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建设一支能够切实担负起执政兴国重任的干部队伍。

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加强的一项重要功能。执政党为了赢得公众的支持以巩固国家政权,需要动员公众参与政治活动特别是选举活动,支持政党所提出的候选人,贯彻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参与的过程本身也是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为了引导公众参与政治活动,参加到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党的各级组织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是政治组织而不是行政机关,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以及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到实处。

政治沟通、社会导向、社会组织、稳定社会等等,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加强的政党功能。所谓政治沟通,是指政治系统运转过程中政治信息和情报的传递过程。执政党的政治沟通功能建设解决的是对政府政策执行效果的科学评估问题,正确的评估为及时调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党的社会导向功能建设解决的是对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提供正确的抉择问题;党的社会组织功能建设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各力量诸要素参与、融合和释放提供有效的组织力量;党的稳定社会功能的加强,将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第三,优化配置政党组织结构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功能调适的制度保障

在革命时期,由于严酷的生存环境和苏共模式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呈现集权化的特征,它的组织运行以集权与严格的纪律、横向权力制约相对缺乏、自上而下的权力流向等为特点,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执行过程中倾向于集中,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了战争环境对决策、政策执行效率高的要求。党执政以后,高度的集权结构极易导致权力监督缺位,造成个人专断和权力失控,甚至腐败,因此,在和平年代,执政党组织结构的价值趋向应由集中性转变为民主性。中国共产党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变迁和任务的变化,优化自己的组织结构。

一是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组织任务要通过组织成员个体的行动才能加以完成,组织的作用离不开组织成员个人的努力,一个组织中成员的素质如何对于组织功能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加强自身的政党功能建设,提高党员个体的素质是其应有内涵。党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加强制度管理,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其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是党员自身建设最为核心的因素,加强价值观的教育是党员个体提高的极为重要的内容。

二是合理地设置组织机构。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执政之后的中国共产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一度存在着一个对革命年代经验的路径依赖问题,它的组织结构一般都是依托国家权力机关或者对国有资产的控制权力而设立,这一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发挥执政党对经济社会的领导控制功能起了很大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体性意识的增强,这一组织设置又遇到挑战,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以行政权为依托的党组织体系,在中国社会急遽转型的今天出现了许多空白点甚至局部的断裂,如果不调整将必然对党的功能发挥形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条件,加强组织建设,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

三是高度重视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在没有强大的外部政党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党内进行监督与制约的制度安排。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就是这种制度安排的有效路径。要真正确立党员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党内权力的来源,党内权力是广大党员赋予的,离开了广大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党内权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要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要内容,克服党内权力体系结构的倒置倾向,党的权力体系结构应该是,党员大会和党的代表大会权力大于党的委员会,党的委员会的权力大于党的常委会,党的常委会的权力大于党的书记处,这是由民主制的权力来源和授权方向决定的;加大党内制度建设的力度,做到党内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重点是要注重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建设。

注释:

①(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52页。

②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③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与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④林勋建《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⑤林尚立《执政党执政的功能体系》,载于2001年1月8日《学习时报》。

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⑩江涌《警惕部门利益膨胀》,载于2006年10月9日《瞭望新闻周刊》。

(1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标签:;  ;  ;  ;  ;  ;  ;  

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党的职能调整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