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 笔者从鼻渊的概念,结合典型案例,分析鼻渊的病因病机,讨论蒿芩清胆汤治疗鼻渊的疗效。认为该方,具有清胆利湿,化痰泻浊功效,治疗鼻渊效果显著。
【关键词】蒿芩清胆汤;鼻渊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346-02
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鼻窦炎。鼻渊病名,最早见于《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并根据《内经》对其病机、病位、症状的论述,又有“脑漏”、“脑渗”、“脑崩”等名。[1]
1.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流涕不止也。宋代《圣济总录·卷十六》进一步解释为:“夫脑为髓海,藏于至阴,故藏而不泻,今胆移热上移于脑,则阴气不固,而藏者泻也,故脑液下渗于鼻,其证浊涕出不已,若水之有渊也。从古籍文献中,可得出鼻渊之重要病因病机为胆移热于脑。因为热甚则燥,而此病浊涕下不止,可考虑与湿相合,湿热胶着,则久而化痰,形成痰浊内阻于鼻窍。故,本病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少阳湿热,胆移热于脑,痰浊内阻于鼻窍。治疗当清胆利湿,化痰泻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病案举例
陈某,男,6岁,2014年5月21日就诊。主述:反复间断流浊涕2+月,伴前额胀痛一周。患者3月中旬,出现清涕,喷嚏,咳嗽。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感冒,经治疗后,诸症好转,清涕不止,口苦。后经多方治疗,清涕渐转黄涕,时流时止,仍感口苦。2周前出现清稠涕,带腥味,外院治疗未见好转,遂至我门诊治疗。目前症状为:鼻流清稠浊涕,前额胀痛,嗅觉减弱,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鼻渊。病机为少阳湿热,胆移热于脑,痰浊内阻于鼻。以清胆利湿,化痰泻浊为治疗原则。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处方:青蒿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竹茹8g滑石12g青黛3g赤茯苓10g枳壳10g炒陈皮10g白芷10g辛夷10g甘草5g两剂,水煎服,三日,早中晚分服。二诊(2014年5月25日),鼻流清稠涕稍减,嗅觉有所恢复。效不更方,守方,加入广藿香10g胆南星5g,继服10剂。三诊(2014年6月10号),患儿精神活跃,鼻中涕少,嗅觉恢复,食纳尚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继服蒿芩清胆汤2剂。患儿未再至门诊就诊,电话随访,已知痊愈。
3.讨论
蒿芩清胆汤治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内阻之证。患儿感受风寒后,初期为普通感冒,鼻流清涕,喷嚏,病邪在表。随着治疗,病邪逐渐入里,出现鼻流黄涕,口苦。经外院治疗后,病邪留恋少阳,胆经郁热,移热于脑,循经移犯鼻窍,燔灼气血,熏腐粘膜。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善清胆热,并能燥湿,两药相合,既可清少阳湿热,又能透邪外出。竹茹善清胆胃之热,化痰清热,枳壳下气宽中,除痰行气;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畅膈,四药相伍,使热清湿化痰除。赤茯苓,滑石,甘草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2]青黛色青入肝胆,《本草求真》谓:“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综合全方,可使胆热清,痰湿化。合白芷,辛夷通窍,恢复嗅觉。二诊加入广藿香,胆南星。2005版国家药典载霍胆丸是治疗鼻渊之经典方药。有研究证实,霍胆丸通过抑制炎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组织中组胺,前列腺素的含量,发挥抗炎作用以治疗急慢性鼻窦炎。[3]这里,取霍胆丸之意,与蒿、芩配伍治疗鼻渊。诸药共伍,以达到清胆利湿,化痰泻浊之效。患儿服药14剂后,鼻渊治愈。
【参考文献】
[1]王士贞.《中医耳鼻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0.
[2]邓中甲,段富津等.《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0-81.
[3]胡丽萍,李健等.霍胆丸对鼻炎-鼻窦炎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5):257-259.
论文作者:蒋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湿热论文; 内阻论文; 嗅觉论文; 青黛论文; 少阳论文; 南星论文; 鼻窦炎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