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 要】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于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间,在我院心内科5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中心源性猝死发生状况,并统计出现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时间,总结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结果:500例患者中出现心源性猝死90例,发生率为18%。发病原因包括:冠心病36例、高血压心脏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扩张型心脏病11例、急性心肌炎8例、肥厚性心肌病5例、肺心病4例、其他5例。9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入院2-3周内死亡率与入院1周、3周后死亡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心源性猝死患者饮酒史、吸烟史、情绪波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发生率与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相比明显较高,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较多,临床需加强对患者病史及临床资料分析,积极指导患者远离高危因素,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率。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
心内科是临床重要科室,心内科患者疾病常常较为危急和复杂,常见疾病包括心绞痛、冠心病、心力衰竭及相关心血管疾病,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患者死亡。心内科患者病情多较为复杂,治疗过程中常出现病情进展,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心源性猝死是指患者因心脏原因导致的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出现以意识突然丧失为主要特征的死亡状况[1]。老年心内科疾病患者常存在多种合并症,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猝死,当前相关统计结果显示,老年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占老年猝死的90%以上[2]。加强对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发生危险因素分析,积极预防心源性猝死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此次研究中对我院90例心内科治疗期间出现心源性猝死的老年患者危险因素因素进行分析,以期采取针对性预防,减少临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间,在我院心内科50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心源性猝死诊断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猝死诊断标准,均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猝死;均排除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能自主表达意愿;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患者实际病症状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患者中男性310例,女性190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1.3±8.4)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一般资料状况及患者原发疾病状况,发病时间等,并采取医院自制统计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心源性猝死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了解患者发病前具体状况。
1.3 观察指标
统计500例患者中心源性猝死发生状况,统计患者原发原因及发病时间,统计患者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情绪波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发生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t进行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源性猝死发生状况、发病原因、发病时间分析
500例患者中出现心源性猝死90例,发生率为18%。发病原因包括:冠心病36例、高血压心脏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扩张型心脏病11例、急性心肌炎8例、肥厚性心肌病5例、肺心病4例、其他5例。其中冠心病患者最高,占有率为40.0%。
9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入院1周内死亡23例,入院2-3周内死亡55例,入院3周后死亡12例。患者入院2-3周内死亡率与入院1周、3周后死亡率相比明显较高,X2=23.167、43.960,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2 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分析
心源性猝死患者饮酒史、吸烟史、情绪波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发生率与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相比明显较高,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3 讨论
心内科是医院院为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临床科室,心内科疾病类型较多,常见类型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炎、猝死等相关心血管疾病[3]。心内科患者疾病常急性发作,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心源性猝死患者常起步急骤,不可预料,当前统计结果显示,心源性猝死是引起心内科老年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死亡的主要因素[4]。此次研究中,老年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18%,发生率较高。因此加强对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分析,积极对患者进行预防治疗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研究结果显示,饮酒史、吸烟史、情绪波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是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具有饮酒史患者饮酒后,将增加患者机体酒精含量,而酒精具有一定细胞毒性,易加重患者心肌损伤,加重患者病情[5]。吸烟患者吸入尼古丁后,易导致患者血管出现收缩状况,引起患者出现血管痉挛,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症状[6]。情绪波动、剧烈运动患者易出现心率加快,导致患者机体耗氧增加,心脏负荷增加,引起患者心脏疾病加重[7]。而用力排便患者极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导致患者冠状动脉出血,导致血栓形成,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状况,诱发心源性猝死发生[8]。
综上所述,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较多,临床需加强对患者病史及临床资料分析,并加强对老年患者健康知识教育指导,积极指导患者远离高危因素,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少霞.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0):100-101.
[2]李国明,宋玮.对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进行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12):7395-7396.
[3]贺延奇.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126-127.
[4]刘延冬.浅析导致老年心内科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4):213-214.
[5]罗毓萍,任继刚,秦雯霞,等.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42-43,46.
[6]詹锦霞.对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进行调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7):175-176.
[7]冯杰.心内科老年患者院内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7-9.
[8]张伟.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3):56-57.
论文作者:杜剑波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患者论文; 心源性论文; 老年论文; 心内科论文; 因素论文; 危险论文; 发生率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