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霜霉病论文,黄瓜论文,生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瓜霜霉病俗称黑毛、火龙、跑马干,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棚室黄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发病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发病重,两周内可使整株叶片枯死,减产30%~50%,严重威胁着黄瓜生产。菜农应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
一、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也可危害茎和花梗,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在子叶上出现褪绿斑点,扩展后变黄褐色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病情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多先由中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下部叶片扩展,最后除顶部几片小叶外,整株叶片发病。叶片发病,初时出现水浸状浅绿色斑点,扩展很快,1~2天内因扩展受叶脉限制而出现多角形水浸状病斑。尤以早晨水浸状多角形病斑十分明显,中午稍隐退,反复1~2天,水浸状病斑开始变黄褐色,此时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出现灰黑色霉层。病重时,叶片布满病斑,病斑互相连片,致使叶片边缘卷缩干枯。最后叶片枯黄而死,叶片易破碎。
二、传播和侵染途径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气流、风雨和人们的农事操作活动传播。病菌通过植物的各种孔口侵染,如伤口、气孔,把病菌从发病植株传播给健康植株,引起病害大面积的发生。
三、发病条件
1.与品种抗病性有关。
2.与气候条件影响有关。较高的湿度是引起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当空气湿度大于83%时,有利于病原孢子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引起病害的发生。温度在20℃~24℃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温度大于30℃或小于15℃,抑制病害的发生。
3.与栽培管理措施有关。棚室浇水后不及时通风换气,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使棚室内湿度过高,叶面长时间结露水,极易导致病害流行。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如省农科院经作所培育的冀杂一号黄瓜。②浸种催芽,培育壮苗。用55℃温汤浸种,0℃和25℃间隔变温催芽,大温差培育无病秧苗,减少病源。采用营养钵育苗,调节苗床温度使之有利于幼苗生长。移栽前要加强低温锻炼,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③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倒茬;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深耕平整土地,作高畦,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栽培;定植缓苗后,适当控水蹲苗,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使植株健壮;控制田间湿度,做到合理密植,生长前期应尽量少浇水,开花结果后,应增加浇水量,但禁止大水漫灌。
2.生态调控防病。棚室内夜间空气相对湿度一般较高,清晨要及时开启通风口通风排湿,降低棚室内湿度,并以较低温度控制病害发展。通风口开启的大小,以清晨棚内温度不低于10℃为限。9点后棚室内温度上升加速时关闭通风口,使棚室内温度快速提升至34℃,并要尽力维持在33℃~34℃,以高温和低湿控制该病发生。下午3点后逐渐加大通风口,加速排湿,只要棚室内温度不低于16℃要尽量加大风口,若温度低于16℃,须及时关闭风口进行保温。
3.高温闷棚。如果黄瓜霜霉病已经发生并已蔓延,可进行高温闷棚处理。在晴天的清晨先通风浇水、落秧,使黄瓜瓜秧生长点处于同一高度,10点时关闭风口,封闭温室,进行提温。注意观察温度(从顶风口均匀分散吊放2~3个温度计,吊放高度与植株生长点相同)当温度达到42℃时开始记录时间,维持42℃~44℃达2个小时后逐渐通风,缓慢降温至30℃。
4.化学防治。①熏烟法:在发病初期亩用45%百菌清烟剂200克,分别放在棚内4~5处点燃,发烟后闭棚熏1夜,次日清晨通风,隔7天熏1次。②粉尘法于发病初期的傍晚,用喷粉器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每亩1公斤,隔9~11天1次。③喷雾法:发现中心病株后选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600~700倍液喷雾,隔7~10天1次。
联系电话:0311-8581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