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复习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中学生论文,思维能力论文,单元论文,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评判性思维属于个性化的思维,是“我们通过主动思考,对所学的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1]它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既成思维和观点进行评判性考察并要求辩证地对待自己的感知觉和各种主观认识与态度,客观地、真实地去把握周围世界。
由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作出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强调的个人能力本位就包含了质疑批判的思维,强调新人面对复杂情境而灵活“分析、推断和沟通”的能力,特别是开放语境中的自主判断、独立评论能力。“PISA将阅读精熟度水平分为7个等级,最高级的标志是学生能在比所阅读文本更高概括水平上给予反思和评价,面对新信息时能够克服先入为主的看法,并利用超越文本的深刻理解、以批判性观点来看待其中的问题。”[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每一次语言输入、文本阅读的契机,利用每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辩证,必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习惯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强调学生对所接触信息的提问。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大多数学生不敢大胆提问和质疑,一则担心受到大家的讥嘲,二则担心受到老师的责备。要让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保护和发展,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融洽的、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自由展示各自的观点”。[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合理调整教学预设与生成,充分利用课堂上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抓住契机,顺势进行引导,让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NSEFC Book 3 Unit 2 Healthy Eating的两篇阅读课文后,笔者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tory?”结果有学生回答:“It's so romantic that I don't think it's realistic.”这样的回答显然是对教材的设计提出了异议,但笔者没有否定其观点,转而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结果有很多学生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纷纷表示:“I think it's too difficult to change one's eating habits and ideas.Thus,how could Wang Peng and Yong Hui accept each other so easily and get married? So I don't think it's a good story.”见此状况,笔者顺势建议学生去改编故事:“Now that you don't think it's a good story,can you rewrit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 What do you think should happen between them?”引导他们就如何改编此故事的后半部分展开讨论,同时要求不能偏离本单元的主话题——健康饮食,并在课后完成改写故事结尾的写作任务。
思维其实也是一种习惯,如果学生只是接受知识,不加筛选地加工处理接收的信息,时间长了,他们也就不会思考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创造评判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养成自主思考、追求创新、勇于探索的习惯。
二、立足语篇,充分挖掘,积极引领
高中生的英语评判性思维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若没有语篇的语言输入做铺垫,他们的评判性思维活动无疑会如无米之炊,而不基于语篇话题的思维任务则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学生极易脱离语言学习目标任意表达观点。因此阅读教学中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基于语篇又高于语篇的思维型和开放性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评判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应切实立足于语篇,基于文本的核心内容充分挖掘思维切入点,巧妙设计评判性阅读问题进行积极引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语篇,深入理解文本,还能自然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评判意识与能力。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话题富有时代感,贴近生活,且含有一定的跨文化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语篇的话题和素材,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信息、社会价值观、热点问题和主流思想,及时抓住语篇内容中能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联系的契合点,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比如在NSEFC Book 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在学生对语篇初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tence‘It's an advantage’? Did the two brothers make the bet just for fun? What writing styles can you find in the play?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author's writing purpose?”第一个思考题提示学生将文中的关键句子结合到整个语篇中去理解其深层意义,解读其弦外之音,并且为后面三个评论性问题做充分的铺垫,搭建了一个思维的支架。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现实,并对当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展开评判性的讨论。在各种解读及多样化的回答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而且会深层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并积极参与到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讨论、思考与评判中去,自然而然地培养了评判性思维能力。在充分挖掘语篇素材、积极引领学生开展评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应具有强烈的钻研精神和质疑精神,认真钻研阅读材料,广泛收集相关背景信息,深挖语篇文本和学生的兴奋点。
三、创新方法,突显主体,激发思维
传统的教学思想似乎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画出了明显的界线,通常是教师预设好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此来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事先教师计划好的教学任务。但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提倡将学和教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求能随时产生互动,提倡学生先学,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加以必要的指导和引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随时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应变能力。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却极其有利于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课内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惯常的做法是教师课前设计各项教学任务,预先设计好各个环节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一作答。在先学后教的理念下,教师可以改变方法,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或是编制辅助课文理解的练习,如表格、True or False之类,由小组长或教师汇总筛选后,供上课使用,在课中的Post-reading环节,可由学生讨论决定Discussion,Debate等活动的形式以及话题,尽可能多地做到学生的地盘学生做主,从而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不拘一格,又日渐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NSEFC Book 4 Unit4的Showing Our Feeling时,笔者让学生课前设计True or False练习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编制了以下题目:
(1)Body language is the most powerful means of communication,more powerful than spoken language.(False....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means ...,often even more powerful ...)
(2)The function of smiling is to show happiness and make people feel good.(True.)
(3)Turning toward and looking at someone or something will show that I am bored.(False....that I am interested.)这些题目既有对语言知识内容的考查,又关注了文章中的细节信息,还涉及对课文整体意义的理解,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智慧。
2.课外阅读教学的方法创新
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不能拘泥于课内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外阅读训练恰恰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以学定教,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供很好的载体。在课外阅读中,如何才能在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呢?笔者在此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大部分学生周末回家都免不了要上网。于是笔者给所任教班级学生布置的周末作业中有一项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每位学生每个周末读懂并摘抄一篇时文或美文,可以上网搜索,也可以从课外书籍中摘抄,但前提是自己必须能理解,难度与自己的语言知识水平相当,并随时准备能回答教师针对此文所提出的问题,并由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美文评选小组,选出一周最优时文或最佳美文。这样一来,教师能获取的课外阅读材料就很多了,每周都可以收到来自学生自己搜集的信息内容,尽管文章的质量、难度参差不齐,但其中不乏富有新意的时文和经典的美文。而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判断的过程,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随后,在美文评选小组的协助下,笔者会挑一至两篇难度合适的文本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逆向思维:若你是老师,把这篇文章作为阅读理解的文本,你会出什么样的题目?每位学生可以出一至两道题目,也可以和同桌或小组讨论并合作出题,题数不限。此项任务虽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所出的题目质量也不能保证,但可以让学生去反复阅读文本、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在的信息、筛选那些能为其所用的内容,并尝试着去琢磨命题者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在学生所出的题中,笔者有时会挑选一些质量较高的题目,并作一定的修正,最终整合成一篇完整的阅读理解测试题,供学生练习和参考,或是让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互换练习,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依托学生所收集的短文,从中挑选一些段落或难易适当的句子,结合教材中最近所学语言知识,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编制小型的完形填空题或单项选择题,题数由少到多,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增加,循序渐进。
21世纪是以创新为主旋律的世纪,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4]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认清形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努力践行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