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高边坡的稳定问题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决定着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行。在处理高边坡治理时,要根据地质构造的特性,分析滑坡的影响因素,选择合理可行的处理措施,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积累,开展科技创新,探索出适合水电高边坡治理工程的经济有效的技术。同时,还要积极向工程领域的其他行业的施工技术学习,通过技术分析和工艺实践,创造适合水利水电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加固与治理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高边坡;加固设计;治理方法
在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治理过程中、加大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力度是降低施工投入和施工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提高项目施工技术、试验、质量检验、机械配制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实施技术攻关,加大技术的创新力度,提高经济效益,以上这些对保障高边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边坡治理工程方案设计
通过深入分析该边坡失稳的形成机制、边坡现今所处变形破坏状态以及边坡未来将经受的环境条件变化等特征,同时结合该边坡的现状,拟定以下两种治理方案:方案一:锚拉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排水+坡面局部防护;方案二:预应力锚索+排水+坡面局部防护;方案一中因有锚拉抗滑桩,使施工难度增大且工期延长,但有利于边坡的长期安全;方案二施工较为简便快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施加预应力的锚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弛,不利于边坡的长久稳定。因该段A匝道左侧为高边坡,右侧下方下挖8m后为主线路基,目前尚未开挖,但进一步施工必会对A匝道左侧高边坡产生影响。故从该边坡的复杂性、重要性及长久的安全角度出发,选取方案一为本边坡的治理方案。
2常用高边坡加固方法
2.1混凝土抗滑桩加固方法。抗滑桩由于能有效而经济地治理滑坡。尤其是滑动面倾角较缓时,其效果更好,因此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采用抗滑桩分成两排布置在厂房滑坡体上。在584m高程上设置1排,在597m高程平台上设置1排,桩中心距6m,桩深为25—39hn,其中心深人基岩的锚固深度为总深度的1/4,断面尺寸为3m×4m,设置15kg/m轻型钢轨作为受力筋,回填200号混凝土,每根抗滑桩的抗剪强度为12840KN,17根全部建成后,可以承受滑坡体总滑动推力218280kN抗滑桩开挖深度达3—4m后,在井壁喷30—40cm厚的混凝土。对岩体较好的井壁采用打锚杆、喷锚挂网的方法进行支护,喷混凝土厚度10—15cm,对局部塌方部位增设钢支撑。抗滑桩开挖到设计要求深度后,进行钢筋绑扎和钢轨吊装。混凝土浇筑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由拌和楼拌和,混凝土罐车运输直接入仓,每小时浇筑厚度控制在1.5m内,特别是在滑动面上下4m部位,还需下井进行机械振捣。在浇到离井口5—7m时,要求分层振捣。每个井口设两个溜斗,溜管长度为10—14m,管径25cm抗滑桩的建成,对桩后坡体起到了有效的阻滑作用。
2.2土沉井加固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土沉井是一种由混凝土构成的框架结构,在进行施工时往往分为数节进行。在水利水电高边坡工程中既可以起到抗滑桩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挡土墙的功能。在进行土沉井的结构设计时,往往需要考虑沉井所在场地的环境、受力状况、基坑状况等,土沉井的结构通常呈现“田”字形,而井壁以及横隔墙的厚度往往由下沉重量决定。
2.3混凝土挡墙加固方法。在高边坡加固中,混凝土挡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施工方式,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改善滑坡体的受力失衡问题,进而使得滑坡体变形得到很好的控制。通常这种施工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且迅速起到相应的稳定高边坡结构的优点。在进行混凝土挡墙的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滑面的形状以及位置,从而选择适合的挡墙基础砌筑深度,此外,挡墙后面应该设计必要的泄水孔,从而有效的减少静水压力以及水的浸泡腐蚀。
3边坡治理措施
3.1施工工序与施工方法。
在该边坡的工程治理方案确定以后,如何组织实施并使加固措施及时发挥作用就成为首要问题,确定合理的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最为关键。水是影响边坡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本边坡的影响更十分明显。所以首先进行截水沟、平台水沟及边坡内仰斜排水孔的施工,使之形成完整的边坡排水系统,将坡面水及坡体内的裂隙水及时排走,将水对边坡的影响减至最小。由于该边坡处于暂时的临界稳定状态,任何外界的干扰都可能导致边坡的再次失稳,所以在进行加固措施的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少扰动边坡。本边坡在进行排水工程施工后,立即进行第四、三级边坡的锚杆框架内的锚索施工,再依次进行第三、二级锚索施工,最后进行抗滑桩施工。因为锚索的施工对边坡扰动较小,张拉锚固后能立即发挥作用,为后面的施工提供有力的保障,而抗滑桩的施工对边坡的扰动较大,特别是桩进入锚固深度后需放炮开挖,
3.2施工之前的勘察。
动态施工尽管在治理工程实施之前,对该边坡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但也无法彻底了解其地质情况,所以在治理方案确定以后,对其后的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并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对该边坡进行监测。通过仔细分析每个钻孔钻出的芯样、钻机的钻进速度和抗滑桩基坑揭示的地质情况,并结合监测单位反馈的信息,对锚索及抗滑桩的长度做合理调整;对边坡的防护范围也做了一定的调整;对施工工序也实行动态调整,如监测反映边坡变形情况稳定,且在第四、三级锚索已部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为加快工程进度,同意其施工两端的抗滑桩,当情况不利时立即调整。
4结语
根据高边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在对边坡结构特征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其变形破坏的形成机制,利用极限平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对该边坡的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进行阐述,采用锚拉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排+坡面局部防护的治理方案,使边坡变形得到控制,整个边坡已趋于稳定。
参考文献:
[1]张鹏文,浅论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价值工程,2010,29(9)
[2]冯仲宁,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6)
论文作者:胡茂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混凝土论文; 沉井论文; 挡墙论文; 方案论文; 方法论文; 地质论文; 滑坡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