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一般来说特指电影、电视剧,但从传播学上来看,广义上也涵盖了所有的电影电视新闻类、专题类和广告类作品,因此,如何通过影视作品来凸显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对于作品的创作者来说尤为重要,而对于那些尚未成年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少年来说,影视作品社会传播的价值导向,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生产力的革新,生活观念的革新,但是,有些本质的社会价值观是不容许革新的,比如说,自我社会身份的定位问题,我是子女,就应当孝敬父母,我是父母,就应该养育子女,我是老师,就应该教书育人,我是商人,就应当正正当当做生意,我是政府官员,就应当为社会为百姓服务……各安其位,方能各司其职,社会才能和谐。作为价值观的舆论传播工具,影视作品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就应该扮演着一种传播正确价值观,抵触扭曲价值观的角色。
2009年,全国上下热播了一部电视连续剧《蜗居》。这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剧中对情感、家庭、官场、商界的描写,由于与现实社会的某些现象吻合,因而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捧,其中年轻观众尤其热衷。从电视剧本身来说,其表现手法,人物刻画,拍摄质量,情节设计,都堪称上乘之作,揭露了某些社会阴暗面,批判了某些社会丑陋现象,可是,回过头来琢磨,这部剧对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的影响,可能却是负面效果大于正面引导。剧中一对夫妻海萍与苏淳,一对情侣海藻与小贝,全部是白手起家,勤奋创业的阶段,原本小日子过得虽然艰辛却其乐融融,市委秘书长宋思明的出现,则完全改变了这四个人的命运。海萍依靠宋思明的介绍做了兼职,苏淳犯了事情因宋思明的出面免受了牢狱之灾;妹妹海藻成了宋思明的“职业二奶”……四个人的生活看似好了起来,而这一切的剧情向年轻的观众透露着怎样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呢?那就是:有了钱、有了权,啥事都好办。尽管从艺术层面来说,《蜗居》的导演以及众多的影评专家都说,这是一部具有严肃态度和深刻内涵的现实主义作品,揭露了权色交易、权钱勾结的热点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和深思。可是,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更多的是“共鸣”,缺乏的是“深思”。由于众多传媒单位在表现形式上由原有的审美逐渐向“审丑”转变,观众看完这部剧之后更是对剧中一些“丑化”的对白记忆犹新甚至广泛传播,例如《蜗居》主人公说的“为先富裕起来的人民服务”“先自掘坟墓,再埋葬爱情”“里子伤了无所谓,面子丢了就完了”等等,这些话,极其容易误导青少年的情感观念、社会观和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中国人的年龄结构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占了将近四分之一,这还不包括18-25岁之间的年轻人,人在25岁之前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或者说不是很成熟稳定,所以说,青少年尤其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如果在未成年阶段接受的是拜金主义、官僚主义、情色等腐朽观念和现象的教育,那么,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后,无疑也是持续这类观念的指引。近些年来,国内的影视剧大打谍战、反腐、情感牌,在这些成人话题的领域投入了巨资,拍摄了一部又一部的大戏,而带给青少年的却是类似《还珠格格》、《宫》、《步步惊心》等以历史为背景的“亚文化”穿越剧,据影视界业内人士透露,2012年还要把网络小说《纳妾记》、《凡人修仙传》等改编成影视剧拍摄。这些仅仅以历史年份为背景,篡改或者杜撰历史人物角色,以无厘头的娱乐方式形成的影视剧,不但给青少年灌输了错误的历史知识,更给历史事件和人物扣上了非常不严肃的帽子。回顾以年轻人为题材的影视剧,也有比较成功的比如《奋斗》、《我的青春我做主》,但是这些片子的比例少之又少。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应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敢于反映或揭露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关系;二是还应给人以生存的希望,给人以生活的信心,坚定人生活的信仰。比如说腐败现象,已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它像毒瘤一样渗透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人们像讨厌毒蛇一样对腐败深恶痛绝,但是更多地却表现为无奈。前些年,影视界推出了一大批反腐题材的影视剧,如《绝对权力》、《省委书记》、《国家公诉》等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作出杰出贡献、忠实党性的人民公仆的形象,但也使我们目睹了身居高位的公仆们是如何不惜手段地爬上高位,又如何丧心病狂地滥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为自己捞取钱财,践踏国家的法律,看完这些影视作品,对于多数年长的观众朋友来说,是一种共鸣和艺术作品的享受,对于那些贪官来说,是一种警示教育,但是,往往给那些未成年或者年轻一代的观众的作用适得其反,让他们感受不到社会的主流,社会前进的方向。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大环境下,如今的影视界影视圈注重的更多的是自己的看法和享受,经常忽略了社会当中还有一大类依靠传媒、传播来巩固自己社会观、价值观的人群,青少年朋友从单纯的校园中迈入社会这个大染缸之后,情窦方初开,却要面对“二奶”的局面;赚钱还不会,就要接受“贪官”的教育;从政还遥远,却被灌输“权利”的诱惑。好不容易有了一部反映人性、人情的大戏《唐山大地震》,刚刚还在回味剧情中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震撼的场面,随之而来的媒体报道,却通篇都是在关注首日的票房到底有没有超过《阿凡达》,甚至一直争论票房收入到底真实不真实。包括一周的票房,到底有没有达到世界第一。而在网络上人们讨论的更是五花八门,各大论坛到处在揭露《唐山大地震》到底有几处穿帮的镜头之类。一部本来震撼人心的作品,就这样让金钱和利益的砝码淹没了其本身的社会价值。
应该说,中国的影视创作相比世界发达国家来说,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也出过许多优秀作品, 影视创作,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倡寓教于乐、寓美于乐,让更多的青少年观众从影视作品中受到健康、积极、阳光的社会价值观引导。
论文作者:邓 磊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社会论文; 价值观论文; 我是论文; 影视作品论文; 青少年论文; 的是论文; 观众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