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道德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_思想品德论文

高中思想道德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_思想品德论文

高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教材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改进,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阶段初期,其主要特点是半成熟与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为以下特点: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2.要求独立的愿望增强;3.见多识广,眼界开阔;4.道德品质的不稳定性。

在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上述特征,以便更有针对性。

一、高年级教材的基本特点

与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教材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和要求方面,均有一定的不同。

在形式方面,高年级教材除篇幅稍长外,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一)夹叙夹议型。这种形式的课文既具有一定的故事性,生动活泼,又结合故事较充分地阐述道理。有血有肉,情理交融,利于较深入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道理和故事完全融合在一起,如《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胜不骄、败不馁》等课。另一种是利用故事引出道理或印证说明道理。这种形式既增加了教材的活泼感,又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道理,效仿榜样。在高年级教材中这种类型的课文最多,如《为人正直》、《礼貌待人》、《为祖国而学习》、《自觉遵守纪律》、《艰苦奋斗代代传》等。

(二)论述说理型。这种形式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虽然也举出事例,但目的是为了更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说服力。这种形式的课文说理比较充分、透彻,如《真正的勇敢》、《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读书要分辨好坏》、《相信科学不迷信》等。

(三)讨论型。课文只摆出事例,不讲观点,然后提出问题,叫学生讨论;或既摆出事实,又加以议论,但不作结论,由学生一起参加讨论。这种类型的课文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属于这类的课文有《有事大家商量》、《‘盲人摸象’的启示》、《宽厚待人》等。

在内容和要求方面,高年级教材与低中年级教材相比,在程度上有所加深,难度有所增大,更突出了明理。相对来说,在行为实践方面,不如低中年级那样具体。

程度加深和难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概念更加完整、准确。低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具体形象的水平,他们掌握道德概念都是与一定的道德形象或具体道德行为相联系的。例如,对什么是爱护公物,一般只能回答不损坏学校的课桌椅,不损坏公园游乐场里的设备等,所以低年级只讲爱护具体的公物,中年级也只讲爱护学校的财物,都没有完整地讲公物的概念。又如对什么是守纪律,低中年级的学生只能回答上课时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不迟到等具体的纪律,还不能答出遵守纪律的本质。可见,他们这时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处于感性阶段,还不能反映出这些道德表象的本质特征。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日益增多,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可以上升到理性阶段,达到认识本质特征的水平。因此,高年级教材关于某些道德概念的表述已经从现象上升到本质,使其更加完整和科学。如关于“公物”的概念,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凡属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财物,如矿山……等等,都是公共财物。这些财物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又如什么是勇敢,高年级教材讲得很明确: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真理,不怕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此外,像毅力、正直、礼貌、自尊自爱、艰苦奋斗等概念,高年级教材也都作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概括。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低中年级虽然也都讲过,但都是从某一个具体方面或就某一具体问题而言,都没有完整地概括出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第二,道理讲得更加充分、深入、透彻,更突出了道德行为的社会意义。品德课的许多内容都是分层次安排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反复进行教育。高年级属最高层次,许多内容都是在低中年级已经讲过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和升华,力求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热爱祖国教育。低年级主要是进行最基本的爱国常识教育,如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首都,认识国旗、国徽、祖国版图,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行礼。中年级主要是通过故事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高年级除通过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把个人与祖国联系起来,为祖国而学习,立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努力学习的教育。低年级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最起码的学习要求,如按时上学不迟到、上课专心听课,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中年级主要是学习态度的教育,如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主动学习等;高年级则上升到学习目的的教育,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为了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要从各方面打好基础,要全面发展,并注意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热爱劳动的教育。在低中年级教育的基础上,高年级对劳动观点进一步深化。强调所有劳动都是光荣的,劳动本身没有贵贱之分,应当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只有用诚实、勤恳的劳动获得的幸福才是光荣的,靠投机取巧、甚至坑害他人来获取个人的幸福是卑鄙可耻的。

热爱集体的教育。在低中年级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集体中过民主生活,培养民主作风等。

其他如爱父母、爱老师教育,遵守纪律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勇敢教育,诚实教育,礼貌教育,毅力教育等,低中年级均有安排,高年级在这些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升华,使这些教育内容在说理方面达到更高的层次。

在教学要求方面,高年级教材与低中年级也有所差别。由于低年级的教材内容大多数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因此,相对来说,在行为要求方面就比较强调,也比较具体。中年级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了低年级的特点,但有些方面已类似高年级。高年级教材的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也有一定的联系,如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学好各门功课、宽厚待人、自尊自爱、胜不骄、败不馁等,但已不像低中年级那样紧密,特别是有些课,如愿小树苗健康成长、留下最美好的东西、年少志壮、重任在肩、学无止境以及实践出真知等思想方法的课,更侧重于明理,通过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道德信念,而在行为要求方面,一般只是指出努力的方向。

二、高年级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高年级的教学除依据教材、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还必须反映学生的特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表现出生命力,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方面很多,现仅就下面三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第一,充分发挥“明理”的作用。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职能,也是它的主要特点,是贯彻全课始终的。然而,对高年级要更强调这一点。一是由于高年级教材比低中年级教材更侧重于讲道理,着重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二是由于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研究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条件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是理解道德意义的显著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地从他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把道德认识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变成他们的需要,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观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遵循一定道德行为准则的必要性,并愿意把它作为个人行动应该遵循的指南。而要达到这一步,明理是最重要的。

低年级教学也注重明理,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但都是同具体的行为相联系的,因而他们的道德观念是具体的、特殊的。他们认识什么对,什么不对,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一般都是同受别人的表扬、赞许、认可或批评、斥责、惩罚相联系的。高年级就可以经过抽象、概括,使这些具体的、特殊的道德观念上升为较抽象的一般的道德观念,并对道德行为方式的社会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因此,高年级教学更要充分发挥明理的作用。

明理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说理清楚明白,这是使学生信服并乐于接受的最起码条件。

高年级的课文虽然也有故事性,多数都是夹叙夹议的,但所讲的道德观点是很鲜明的,道理的论述也是比较清楚的。关键是教师要把教材钻研透,准确地理解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所讲的道理融会贯通,把握好重点和分寸,并考虑如何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教师如果一知半解,就难免不出错误,或讲不清楚。

例如,关于勇敢的教育,低年级只讲不胆小就是勇敢,如打针不怕疼、上课敢大胆发言等行为都是勇敢,没有把概念上升到一般的水平,但也暗指出行为的目的性,这是勇敢的实质。中年级进一步区分勇敢与蛮干的界限,明确勇敢是一种有益的行为,使勇敢的概念有一定深化。高年级则将这一概念更加完整化。强调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是为了维护真理,突出了行为的社会意义。在讲这一概念时应注意全面性,既要讲清并不是任何不怕危险和牺牲的行为都是勇敢,如目标武士道精神和各种犯罪分子,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正义和真理;还要讲清勇敢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的一致性。

又如《宽厚待人》这课书的课文是夹叙夹议式的,对于什么是宽厚待人以及为什么要宽厚待人,虽然没有集中地明确地交代,但在叙述中都讲到了。教师只要很好地钻研教材,就不难从中提炼出观点。

关于什么是宽厚待人,课文是这样讲的:当陈浩把王英的花衬衫溅了许多墨点后,“王英不但没生气,还和气地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回家以后我自己洗洗就行了。’”怎么看出不是故意的呢?课文中有这样的文字:“由于用力过猛,墨汁溅了出来……哎呀。糟糕!又闯祸了。”说明他不是故意的。事情发生后,“陈浩心里忐忑不安,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说明他已认识到错误,准备改正。

由于王英正确处理了这一问题,结果“一场可能引起的风波,就这样避免了。”既教育了陈浩,又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如果大家都能这样,社会上就会出现更多的和睦、友爱、安定团结。

宽厚是有条件的,这一点也要交代一下。课文讲了陈浩用皮球把新楼的墙壁弄脏,王英坚持叫他擦掉,说明对于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要坚持原则,但态度要诚恳,只要改正,就不要揪住不放,这也是宽厚的表现。对于那种故意中伤,就不能宽容。课文虽然没讲这一点,但可从“不是故意的”就应当宽容推论出来。

再如,《要学好各门功课》这课书的重点是讲清为什么要学好各门功课,不能偏科。而有的老师却用了很大力气讲各门功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如不学好语文会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不学好数学,甚至不学好音乐、美术等课也都对其他课的学习有影响。当然,各门功课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但也不能过于牵强,况且本课的重点应强调小学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教学中要着重讲清国家为小学生设置这些课,是为了他们全面地健康地成长,是为将来的发展全面打基础。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哪方面工作,小学的各门课程对他们都有用,特别是现代社会,更要求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总之,高年级教学必须在明理上下功夫,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的道德观念,只有理解了,才能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也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第二,坚持启发式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通知》指出:“在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改变注入式的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讲课应该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来引出和论证有关的观点,而不能简单地灌输抽象的概念。”这对于思想品德课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更有现实意义。因为这门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因为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外因和内因结合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正是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教学的始终。

在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时,如能巧妙地运用启发式,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动机和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有的老师在讲《艰苦奋斗代代传》这课时,首先设计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过去由于环境艰苦,生活困难,没有办法,只能艰苦奋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条件享受了,不应当再艰苦奋斗了,否则,生产出来那么多东西,叫谁去享受呢?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思想的波澜,产生探讨这个问题的愿望。

在讲解课文时更应注重启发式。可以提问,但要精心设计问题,不要盲目地随意提问。所提问题一要围绕本课的中心,二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如果问题太简单或脱离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实际,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所谓启而不发。如讲《改革开放谱新篇》这课书,老师要提出“什么叫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改革开放”这样的问题,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也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讲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式,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具有一定的深度,一般都需要经过讲解学生才能真正懂得。

讲授时,教师首先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要儿童化,教态要亲切自然,这是诱导学生注意听教师讲授并随着讲解积极思维的前提;其次,在运用榜样教育学生时,要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榜样人物的崇高思想品德。如教《个人服从集体》这课时,通过分析小余叔叔在接受陪练任务时是怎么想的,以及为什么能毫不犹豫地接受这项任务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悟出一条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应服从集体。这样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又使学生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品德课的练习题多数都注意到了启发性,特别是有些题属于开放型的,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有的题有多种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不能简单地说对或不对。教师应启发学生逐个加以分析,着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道德思辨能力。

总之,我们应把启发式看成是品德课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针对性是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等,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如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的道德认识问题,因而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思想认识相联系,否则,教师讲的是一套,学生想的是另外一套,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产生负效应——引起学生的不信任感和抗拒感。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各种新闻、科学知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古今中外的故事等,都以最快最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使人们获得直观的教育和感官的享受,小学生的许多知识和观念都源于此。改革开放后,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也通过各种渠道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过早地接触到许多与他们年龄不相当的社会问题,诸如权力问题、金钱问题、爱情问题、婚姻问题、就业问题、犯罪问题、党风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由于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较差、不可能不受影响,在思想上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或比较确定的看法。例如,在热爱祖国问题上觉得我国不如外国,产生自卑感,甚至对祖国的前途丧失信心;在学习目的方面出现讲实惠的倾向;在公私关系上产生公私兼顾甚至损公肥私的倾向;在消费方面享乐主义有所增长;在对待诚实、正直、勇敢等问题上也或多或少地笼罩上了个人利益至上的阴影,不愿意吃亏。

当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时,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一味按照自己准备的去讲,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下功夫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与教育要求有哪些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方法。

例如,有些高年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已萌发兴趣,开始出现对未来职业的向往、憧憬。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使得家长对子女前途的考虑更趋于实惠,认为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可以赚大钱,甚至不用读多少书也能赚大钱。这种实用观念已为一些学生所接受,并反映到学习意向之中。因此,当教学《为祖国而学习》、《要学好各门功课》、《学无止境》、《年少志壮》、《重任在肩》等课时,就必须从学生的上述思想实际出发,从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与祖国事业发展的关系着手,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祖国的发展要靠大家发挥聪明才智、献策献力;另一方面,只有祖国发展了才有个人发展的广阔天地,才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离开了祖国的发展,个人是没有前途的。教师可举出正反事例加以说明。因此,一般来说,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个人前途与祖国前途是一致的,当前好好学习,既是为了将来建设祖国,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要保持相对稳定,再加上它只能提供基本的、共同性的材料,因而不免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完全适应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不要呆板地使用教材,而要根据当时当地情况,不断补充新鲜的材料,使教材常用常新。

标签:;  

高中思想道德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