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方向论文,普通高校论文,音乐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文章围绕“培养21世纪的通才”,本着尽快完善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其更具科学性,更具影响力,从分析“科学时代和音乐教育”的内在联系入手,进一步研究了作为整个学校音乐教育持续完整系统中的基础部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结构、框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目标、音乐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法、音乐教学与行政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音乐教育工程等系列问题,全面论述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在我国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随着国民教育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对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避免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使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各方面组织成为在明确方向指导下的完整系统。
一、科学时代和音乐教育
当今的时代,是科学在人类的全部智力的、物质的、感情以及审美等方面进行开拓、变革的时代。它要求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教育,高级人材的创造思维能力、品质、知识结构,都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学术并产生和谐的关系,这就给高等教育提出了培养目标综合化的要求——必须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近些年来强调知识的广度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性已被越来越明显地提到大学教育的议事日程上来。围绕“培养21世纪的通才”,音乐教育以它特殊的功能,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音乐是最原始的艺术,却又是最高级的艺术。它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艺术,是人类文明辉煌的结晶,是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维特征的音响世界,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从本质上说,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我国先秦思想家曾把“礼、乐、刑、政”四者并举,在今天的文明时代,音乐教育将更直接地启示人的潜在的经验和感情,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人格获得升华。
音乐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科学揭示自然界未知的东西,音乐揭示人类精神中未知的东西。科学用逻辑语言论证客观真理,音乐用形象手段显示客观真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之所以崇高,就是因为它反映出宇宙本质的数的关系。凡是受到作为“数”的秩序所支配的事物——天体的秩序,身心的秩序,现实中的一切,均在“和谐”的名词下被称为音乐,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音乐中最谐和的音程是纯五度,其频比是2:3,恰好与物理学中黄金分割的理论相接近。作曲家将时间里的单纯音符作为素材,借助数学性的严密逻辑和时间、空间上的对比,以及完整的结构布局,来创造大规模的有意义的音响。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茨说:“就思维形式来看,一个惊人的数学公式或一首有独创性的乐曲,都是数学家和音乐家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和严密推理的结晶,都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情智的最高表现形式。”在人们掌握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和音乐的相互联系是一贯的,而今,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这种联系又具有新的特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深刻得多。
音乐以它特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音乐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可能从不同的音乐角度被探索、改变和揭示出来,从单个音到和弦,从单声部到多声部,从浅显的旋律线条到多声部的织体,以其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并触动人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在音乐天地里自由无碍地思考世界。形象思维的过程中,由于联想和想象,使音乐形象升华,脱离了原有的形态,形成一种超然的新形态,这便是“系统论”所强调的“系统值”中的一种“新值”。科学创造中的任何一个重大发明创造,都需要打破旧观念、旧系统,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科学家的想象力、洞察力注入了新的生命。音乐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音乐需要想象,科学更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没有罗基切夫斯基的“四维空间”,更没有今天宇航员的遨游太空。爱因斯坦特别推崇想象力,认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思维的发展。他常常从音乐当中获得想象的灵感。难怪人们称他的“相对论”是一部美丽的交响曲。世界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都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认为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与伟大音乐和现代教学逻辑最深刻的成果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是现代人类思维的奥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首先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现代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度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才能使创造的灵感更活跃,使心理结构更健全,才能达到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尽管音乐艺术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但是这种美感一旦渗透于人们的意识,便能启迪智慧,激励意志,扩大视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理解力和判断力。
综观高科技发达的经济大国,无不把音乐开发人的智能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英、美、日、苏、德、匈、奥等国家不仅将音乐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并象消灭文盲一样致力于消灭音盲。例如,在日本的学校里,音乐课是一门必修的主课;日本的高等学校考试中要加试音乐。前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是相当完整的。在德国,音乐课同数、理、化一样,也是一门主课,升学升级必须要有合格的音乐成绩。美国的大学注意培养通才,因此全美国有1300百多所高校设立了音乐学院,其中美国名牌大学联盟的成员学校中,全部设有音乐学院、音乐系。其它大学均有音乐教育机构,大学生选修音乐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实使美国改变了将音乐作为“正餐后的甜食”的态度,而视音乐教育为“发挥人的全部创造才能”,“使优秀科学家变得更为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的有效途径。
普通高校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高科技的生力军,科学的时代要求音乐教育必须具有为培养科技人材而制定的明确方向,让音乐教育为科学的腾飞而放出它的光和热。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未来学校的音乐教育应该具有一条由小学到大学连续发展的轨迹。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建立在中小学的基础上,务必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衔接。因此分析、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搞好未来大学的音乐教育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教育曾一度受到较大的重视,音乐课被列为中小学必修科目之一,并被视作“德、智、体、美,综合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了稳步的发展。然而10年动乱中,中小学的音乐课几乎全部被取消,音乐教育遭到极大的破坏。当中国人民从历史的恶梦中醒来时,无不惊讶地发现世界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教育体系层出不穷:联邦德国在20年代形成和发展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1963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建立了“奥尔夫学院”,并作为世界性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中心;匈牙利于1923年起推出的“柯达伊的音乐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普及;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山叶音乐教育体系”,在国际上获得令人注目的成就。此外,被1905年国际性音乐教育会议认可的瑞士达尔克罗斯“体态律动学”,以它独特的教学哲学,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细腻敏锐,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而为世界各国所推崇。产生于60年代的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更以它的科学性闻名于世。相比之下,中国的音乐教育远远地被拉在了后面:全国的音乐教师大量奇缺;教学设备落后,大、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低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变化,但江河之淤由于陈年积沙,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据1985年国家教委计划司统计,全国小学平均每12.5所只有一名音乐教师,每1万名小学只有5名音乐教师;全国中学平均每3所有一名音乐教师,每一万名学生只有六名音乐教师,离国家艺术教育规划所需要的相差数十万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能真正听懂交响曲的,不知道帕格尼尼、黄自、肖友梅的绝非少见。他们中间只有半数以上的学历达到中专和普通高中毕业,达到高等专业修养的只有4.9%(在国外,从事幼、小、中学音乐教育的教师一般要求具有学士、硕士以上的学位)。基于这种客观现状,很难培养出有较好的音乐素质、审美能力的青少年一代。学生中五音不全、乐谱不识的同学几乎占了学生总数的95%以上。由于音乐课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并且与升学、升级无关,致使教育部门将音乐课作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而随便凑合,影响了全面发展人材的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已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近些年来,国家加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领导,健全了学校艺术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改善了音乐教育的条件,扩大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并逐步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素质,开始形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研网络;各省、市、地区的教委努力抓好学校艺术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和艺术教研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学术交流会。音乐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音乐教育新气象:学校音乐课的开课率增高,城、镇中小学普遍在小学低年级每周上三节音乐课;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每周上一至二节音乐课,有少数的高中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并且一改近百年来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观念,而将器乐、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引进了课堂,形成了现阶段中小学音乐课的完整概念。同时多层次的社会力量办学独具效力,青少年、儿童学习各类器乐的热潮迭起,各类青少年文艺活动中心、音乐学校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各省、市、地区大都有中小学生艺术团,很多地方还有跨学校的交响乐团、铜管乐队、舞蹈队、合唱团等,学生的业余文艺活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音乐教育的持续、完整的系统中,如同高楼大厦的奠基石,是基础的象征。中小学音乐教育对未来大学音乐教育而言,具有一种简约与单纯的属性,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性质、内容、方式、结构等必须体现它的普通性、基础性和规范性等特点。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基础性的音乐教育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通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常称为“双基”)的训练,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建立起一个以听觉感受为主,以乐理和技巧为辅的教学结构,并将学生音乐感受的发展过程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框架,把知识和技巧作为支架,融汇在这一过程之中,随着听觉的需要而发展,伴随着听觉的需要而提高,使它们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完整系统。
《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融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基础知识与视唱练耳(小学包括唱游)于一体,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中小学音乐教育》1984年第3期曾提出“三分制”的音乐教学法:将三分之一的时间安排歌唱教学,三分之一课时安排音乐欣赏,三分之一时间安排器乐教学,并融音乐知识,视唱于其中。随着音乐教改的深入,近些年又提出了“以欣赏为主导(中心),唱歌和器乐并重,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贯穿其中,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遵照和体现欣赏性的原则,旨在探索、研究,使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在结构上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使其更符合音乐本身的规律性,体现音乐教育的特点。
中小学实行规范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给学生的营养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全国各地纷纷制定了九年制音乐教材,按大纲规定,教材中融进了各地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音乐教学内容。显然,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必须围绕目标教学,落实常规,优化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以克服音乐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当前,全国各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逐步在形成制度,日益科学性、规范性。
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小学音乐教育才处于起步阶段,城乡发展也不太平衡,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将会尽快完善,上一个台阶。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方向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从8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目前尚处于探索、试验性的阶段,需要尽快树立主体意识,研究并认识普通高校的自身规律、发展方向,使之跃上一个全新的高度。
1.目标的确立
正确目标的确立与整个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学任务、内容及教学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目标也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缩。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既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又区别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他们风华正茂,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充满了对未知事物探究的兴趣,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习音乐的目的性明确,渴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无疑,高校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应建立在科学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总体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即造就一大批现代科学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全方位的高级人才。
然而,要达到这个总体目标,必须设计并采取一个个实现具体目标的措施。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才刚起步,尚有大部分高校未开设音乐课。由于全国没有与教学目标配套的大纲性统编教材,各大学的音乐教学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难以避免地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的自流状态。因此必须实行可行性的具体目标教学,使高校音乐教育的每个过程的实施都有明确目标的指引。
现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常运用教育目标分类法,制定教育目标。如苏联倾向于把学生的知识能力分成知识、技能、技巧三个层次;日本则将其分为“方向目标”和“到达目标”两大类,现代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而三个领域又分别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从简单到复杂有层次地再行分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教育学教授布鲁姗,将认知领域的学习水平依次分解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由浅入深的层次,每一较高层次必须以前一较低水平为基础和前提。这种明晰的目标分类法,体现了教学的规律,对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也同样有指导意义。
按照层次递进的规律,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之上,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非常薄弱,作为奠基石的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难以支撑辉煌的金字塔。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现状出发,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目标应建立在零的起点上,从最起码、浅层次要求的认知目标开始,即普及音乐基础知识,以音乐欣赏为突破口,逐渐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疏导其积聚的能量,使之间正确的提高方向释放,最终指导学生把音乐作为“开放体系”,一个被探索的世界来学习研究。我们有的大学音乐教师认为大学音乐教育应区别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有大学档次的起点,教学中往往贪大求洋,实际上却影响目标的实施。我们应看到,虽然在同一个零的起点上,但由于受教育者的特点不同,决定了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和要求达到的结果的程度不尽相同。比如同样是音乐欣赏教学,中小学侧重于官能与情感,大学生则偏向于情感与理性,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感受。大学的欣赏课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能动的、扩展的理解,和一定的批判力和评审能力以及一种学习和创新的态度。
2.音乐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法
中小学的音乐课是融歌唱、器乐、欣赏和乐理知识,基本技能于一体的综合型课程。普通高校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社会阅力、接受力、理解力、求知欲远远高于中小学生,另一方面他们又分属各自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修音乐课。因此,高校的音乐课应该是含浅显的、深刻的、简单的、复杂的、通俗的、高雅的各种不同层次课程的完整系统以及与之相应的教材、教法。
①音乐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
文化知识结构,都是从低到高的多层次金字塔形结构,中低层次是大多数。从普及与提高出发,音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应是高校当前和未来较为理想的音乐课程设置。
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体现音乐审美能力高低的尺度。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须从根基做起——广泛普及音乐基础知识,开出一门综合型的音乐必修课。该课程融基础知识、音乐感训练、视唱练耳、音乐表现手段、描绘手法、曲式结构等于一体,并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大学生学习、感知、理解音乐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和实际能力,开设出丰富多彩,门类齐全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组合他们自己认为最理想的音乐知识结构的条件和环境。选修课可按认知、情感、技能三大领域来规范,也可按音乐艺术的规律,分成几大类,如基础理论类;音乐史与作品欣赏类(可从音乐史学、作品体裁、表现手段、表演形式等不同角度);表演实践类(小组、团体形式的合唱、合奏课);个人技能类(声乐、各类器乐、指挥等,通过个别学生的技能课训练,为各系培养艺术骨干,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跨学科类(可结合本学校专业特点与开课条件开课,如“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音响学”等)。
这种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艺术表演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能够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②独具特色的教材
音乐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连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音乐教材应体现思想性、民族性,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积极作用。通过音乐本身感人的力量,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崇高的使命感,达到育人的目的。
教材的编写应从可行性出发,不能将高校的普通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等同起来,教材的编写不可偏向也不可过难,不能追求音乐院校的“专”而“深”。大学生往往注重自学,教材应广而精,有较大的容量,以供学生参阅。同时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大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知识的传授应循序渐进,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同时尽可能结合学校专业特点,使普通高校的音乐教材独具特色。
③兼收并蓄的综合教学法
音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然要打破封闭的、划一的、死板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向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方向转变,在教学法研究方面,要注重视野的国际性,广采博取国际上先进的教学法,拓宽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教学中抓牢传统,打开眼界,大胆引进,融汇中西。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大学音乐教学可以采取:1)启发讨论式的方法。由于音乐的模糊性、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空间是无限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感受程度是不同的,乐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感受而得。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自己音乐审美的同路人,应让学生反复感受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理解、感受畅所欲言,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引导,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不能将教师自己对于音乐的见解作为一种结论强加于学生。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群体意识,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实践的方法。大学的音乐教学中,将器乐普遍引进课堂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件自身的乐器,那就是歌喉,人人都可以参与音乐实践。这方面,合唱给大学生提供了理想的途径。在合唱的天地里,学生能充分感受音乐的多线条、多织体、和声、结构,感受到各声部彼此之间的无穷变化和魅力,并将节奏训练贯穿其中,感受音乐的律动。合唱的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意识,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把握作品的风格,有现实的意义。3)比较的方法。通过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品的比较,中外音乐的比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演奏形式或演奏者不同处理的比较等等,感受音乐的可塑性的丰富多样,和不同作品的特点。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音乐教学中可以结合音像、图片、幻灯以及观摩演出等。高科技已经为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之间搭起了审美的立交桥,通过音乐与影视的完美结合——耳中的声与情、眼前的光和色、场景与画面,使学生具体感受音乐的人文之境,加深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3.加强音乐教学和行政管理
据1993年全国11个省的调查情况,有30%的高校开设了音乐课,但基本是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1986年全国虽成立了高校音乐教育学会,在调查研究、学术交流、教材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单靠几年一次的学术交流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从现实性、可行性出发,建立由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学会到各地区、各省市相应的大学音乐教研网络和管理机构十分重要。
国家教委应充分重视高校音乐教育,将大、中、小学的普通音乐教育作为连续性、不断线的完整教育体,并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划中》较好体现出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出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大纲。
各省教委应尽快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和高校音乐教育分会,建立一支高校艺术教育管理队伍,设立专门业务管理机构(成立高校音乐教育研究室,设专职或兼职教研员),规划和教学督导,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学评估,教材编写等,疏通中小学与大学之间音乐教育的通道,及时了解中外音教信息,检查音乐教育实施情况,使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既扎扎实实,又生气勃勃。
各高校应设立音乐教育机构,有专人分管艺术教育、将音乐艺术教育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与常规管理,设置音乐教研室,定期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和教学效果,有计划、有目的组织教研活动和艺术实践活动。
4.师资队伍的建设
音乐教育相比较于一套合适的教材或一套完美的课程设置来说,更依赖于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比当一名优秀的演员更为艰难。作为美的启迪者、传播者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更要掌握美学的一般原理,提高自身领会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修养。高校的音乐教师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须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师资进修班、培训班、学术交流会,来改变教师队伍素质的现状。专业音乐院校,师范院校也应有针对性、有计划地为高校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高校音乐教师的学历应达硕士学位水平以上。
5.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音乐教育工程
音乐教育不只体现于课堂教学,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需要建立相应的音乐文化氛围和覆盖整个校园的音乐教育系统工程。
本着普及与提高、课内与课外、经常性与突击性等原则,高校全方位、多层次的音乐教育工程可体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满足不同层次的课堂音乐教学;②课外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学习班(声乐、器乐、舞蹈、指挥等);各种专题的、系列的音乐讲座(结合国内外音乐的新动向及音乐舆论的热点、新潮流、结合学校艺术周或节假日活动);③组织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队伍(学校艺术团、校、系、班、组的合唱队、乐队、舞蹈队等);④成立各级文艺部、音乐爱好者协会,举办各种层次的音乐沙龙;⑤经常性和突击性的各类演出活动;⑥充分利用音乐文化的传播手段,通过学校广播台(专题节目、空中乐坛)、电教中心(结合课堂教学、播放各种音乐录像片、音乐会、歌剧、舞剧等演出实况)、图书馆和校刊(开辟音乐专栏)、音像资料馆(为学生复印、复录音乐文字、音像资料)……通过这一系列环节,形成大学校园音乐文化的氛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在与高校音乐教育目标相应的环境中得到提高。
6.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应设立音乐(艺术)学院(系)
随着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的迅猛发展,现代科学出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结合的新趋向,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普通高校的办学应向多门类、多学科、高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电子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新型技术的产生和运用,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技术的手段。
美国1300多所大学设有音乐学院(系),我国目前尚无一所普通高校设立音乐学院或音乐系。为了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加快学校办学的步伐,建议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成立音乐(艺术)学院(系)。
普通高校未来音乐教育体系的模式必定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动态的、继承的、外向的。我们期待高校音乐教育为造就人才,振兴中华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