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华
(四川省武胜县双星乡小学 武胜 638403)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中的各种数和形的概念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关对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有关数和形的名称、术语都是概念,让学生学会读一个概念不是很困难,但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它的含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这一点,也只有使学生理解了概念,他们才能自觉地掌握数学规律,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既然概念教学如此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概念呢?
一、概念教学的要求
概念教学有三个要求:即是深刻地理解概念,牢固地掌握概念和灵活运用概念。
1、理解概念。理解概念就是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一切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是指对象(事物)的全体。例如,教学三角形的概念,要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一种“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是任何三角形具有的本质属性,即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内涵,要正确地辨认凡是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一切图形都是三角形,这就是三角形概念的外延。
2、掌握概念。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复述概念的定义,能搞清一概念与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概念的内涵去辨认,确定概念的外延。如讲了“质数”的定义,要求学生能复述“质数”的定义,掌握它的本质属性:(1)是一个数;(2)是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并且弄清 “质数”与“互质数”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概念。运用概念是让学生利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数量关系、解题计算和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等
这是概念的具体化。
二、概念教学的一般方法
要达到概念教学的要求,必须探讨引入概念的途径,形成概念的方法,巩固和深化概念的措施,现分述如下:
1、引入概念
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却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因此教学概念时,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应根据概念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当的引入方法: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从学生了解的实例中引入概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从创设情景中引入概念。在引概念之前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景,设置与新课题有关的疑问,引起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求相同加数的和,产生“计算难”的感觉,再采用学生出题教师算,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巧设疑问,产生悬念,引出乘法的意义。
(3)复习旧知识引入新概念。一个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处在一定的概念系统中,处在与其它概念相互联系中,为了深入掌握这一概念,必须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定义概念的类特征后,再引入新概念。例如在教学高年级约数、倍数这一内容,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概念,已知的材料,同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这也符合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年龄特征。如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一概念时,就要利用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一概念推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正因如此,只能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而没有最大公倍数。
实践表明,用新旧联系的方法引入概念,不仅对于获得新概念有积极效果,而且能帮助学生树立联想、类推的思维方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4)通过计算引入新概念。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70.7÷33,2÷3,让学生观察除的过程中发生的“除不尽”,余数重复时,相应地出现商也跟着重复等现象。通过比较,可以得出他们的商也是小数,这些小数与前面学过的小数不同,它的位数是无限的,商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由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从而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
2、形成概念
概念引入后,不等于说概念已形成了,而学生只形成了事物的一些“表象”,必须通过内化将表象上升为概念。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关键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样学生学的知识就会有扎实的根基,而不是零散无关的概念。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对于两个因数交换位置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凡适合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这一本质属性的均可使用这一定律。如25×125×8×4,就从两个因数扩大到四个因数,并与结合律共用。25×3.6可以变成25×4×0.9等。又如在讲什么是循环小数时,教材中的定义是“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循环小数”,这里必须讲清两点:(1)前提是指一个数的小数部分,同整数部分没有关系。(2)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而且是依次不断无限循环。抓住了这两点,再举例说明本质属性,学生就能牢固掌握、灵活运用,这样就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3、巩固深化概念
新概念形成后,还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运用,让学生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系统,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一般可采用下列方式进行:
(1)提问法:提出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思考,加深理解概念,从理解中求巩固。教师平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积累一些学生常发生的关键性错误,让学生判断,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就会加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的认识。例如:在教学除法除数不能为0时,教材多次强调: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比的后项不能为0等,但学生往往在运用中搞错,复习时可这样提问:0÷5=( ),5÷0=( ),0÷0=( ),学生计算讨论后,教师再讲清除数不能为0的道理,从而加深对0的理解。
(2)比较法:对相近似的概念加以分析,使学生看到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教学三角形。教材中概念很多,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边上比较,可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任意三角形;从角上比较: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
(3)变式法:通过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排除概念中的非本质特征,抓住本质特征,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几何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教学,可用下面一组变式图:
这一组图形中,本质属性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通过分析,可以清楚的区分直
角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变换叙述法:有一些概念的本质属性可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如果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和表达都能掌握和理解,就会给下一步的学习带来好处。例如:对约数的概念可变换成下列几种方式:12的约数有哪些?12能被哪些数整除?哪些数能整除12?12是哪些数的倍数?
(5)归纳整理法:把概念系统化,可巩固深化所学的有关概念。由于概念是互相联系着的,当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概念之后,教师应向学生进一步揭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为学生进一步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方程的概念,可以用下图来使之系统化:
总之,加强“双基”教学,必须紧紧把握住概念这一环,才能提高学生理解、计算、分析能力,完成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论文作者:段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6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概念论文; 学生论文; 角形论文; 这一论文; 属性论文; 本质论文; 小数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6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