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研究的三个面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4)09-0028-04
美学研究中的问题,是社会发展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使人类社会形态运行发展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对人的存在、生活、生产、交往、沟通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面对这一变化的现实,美学如何去适应并为其服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美学研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要做到“三个面向”:
一、面向大文化
美学研究面向大文化的问题,也就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美学的研究对象,从来都是以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和需要为依据的。
就欧洲美学思想产生、发展来看,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是欧洲美学思想产生的初始阶段,即早期古希腊的美学思想。这时的美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在农耕时代,人类主要靠劳动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人类这时的实践面对的是自然界,因此人类最初的理论研究注意的也必然是自然界。这是古希腊美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代表人物是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等。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是古希腊美学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史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时代,也是古希腊美学的黄金时代。此时,正值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全盛时期。雅典城邦政治上实行奴隶主民主制,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并重,海上贸易发达。当时的雅典商业十分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样,出现了悲剧、喜剧、建筑、雕塑和祀神庆典活动,创造了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出现了一个文艺、文化繁荣的历史时期。因此,当时的美学研究对象从自然界转向社会,繁荣的文学艺术成为当时的美学研究对象。黑格尔把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是不无道理的。
我国的美学研究晚于欧洲。20世纪初,王国维在其所著的《人间词话》中提出“意境”说,并赋予了美学含义,其后有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蔡仪、李泽厚等人,使我国的美学研究得以扩展开来。中国的美学研究也是以文学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之所以从最初以自然界为对象转为后来以文学艺术为对象,完全是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作为文化的核心,是文学艺术在社会精神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今,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社会物质生活、物质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以文学艺术作为美学研究对象,已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与现实发展的需求,美学的研究对象应随之有所变化。这是今天的现实向美学研究提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的文化产业的各种产品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意识形态化、单一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其表现是:
1.以纸质为传媒的文学,已从过去占统治地位的文学宝座上跌落下来,失去了昔日的霸主地位,而为电子传媒的影视动态图像文化所挤压、取代、占据。随着高新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人们越来越生活在由信息化、网络化构建的符号性的人工景象世界中,生活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转换之中,动态图像文化正通过图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思想。
2.网络使文化传播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了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形成了崭新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计算机发展中出现的一种高科技文化。它已从最初的数据处理、信息储存向知识的智能处理发展,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现在可以在网上练兵、战斗,可以远程看病、治疗,可以网上购物、通信、聊天,可以进行工业产品设计,进行大型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策划和广告制作。它解放了千百万人的文化生产力,为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3.随着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旅游、参观等怡人性情的文化产业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启了人们的智慧,增强了人们对祖国河山、异国风光等人文景观的热爱,陶冶身心,并得到美的享受。
4.高科技与科学的艺术化生产的物质产品、梢神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一些影视片、音乐剧的产生,由于高科技的使用,高质量的灯光和音响效果,使得表演场景美妙动人,人们如身临其境,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些物质产品,经过精心的艺术设计,使得产品的外观、功能更符合人的精神(审美)需要,成为美的产品,使生活环境更具有审美情趣。
在这种情况下,美学再不能把自己的研究对象仍设定为文学艺术,而置上述各种文化于不顾。美学研究应面对市场经济给我国文化产业、工业产业带来的变化,适时调整美学研究对象,去研究、应对大文化现象,深入到大文化的各个领域,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美学研究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新的思维空间,以现代大文化为研究对象,去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需求,去解释并说明现代人对美的需求。
今天,美学的研究对象已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以大文化为研究对象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正相互渗透,并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不仅在物质生活层面上支持和促进人和文化的发展,而且在精神生活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人和文化的发展,从而给人的生活和发展注入更加完整和深刻的内涵。以大文化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时代的要求。这个大文化将自然科学技术及人文科学完全包容。具体地说,包括影视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服饰文化、家居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个大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和物质层面的文化的整合。
二、面向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
从美学学科确立以来,它关注的一直是人的精神层面的审美—艺术活动,并把它作为美学研究的主导方面,为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做了美学解读。在过去,直到20世纪80年代,是完全正确的,合乎时宜的。但是,时至今日,美学研究仍只关注精神层面的文学艺术的美,以此为研究对象,就与现实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化极不适应了。美学研究应从偏爱文学艺术的视角中解放出来,应既重视精神层面的精神产品的研究,也重视物质层面的物质产品的研究。
今天,美学要以研究人类现代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为基本背景,应当研究对人的整体生活意义的追求。人是自然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体,其活动既表现在精神层面,也表现在物质层面。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们都是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生价值的取向。人的精神活动与人的物质活动的综合构成了人的整体活动,成为人的整体生活。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在这里说的“美的规律”,既是文艺作品的一种创作规律,同样也是物质生产的工业产品的一种制作规律。从物质生产看,它的确为人们制造了不少精美的产品,远的如1889年3月31日所建的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近的如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修建的“鸟巢式”(北京老百姓语)的体育馆。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说:人的(个人和集体的)一切活动,除了它的直接的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之外,还具有全人类的成分(虽然是少量的),它表现在对于整个人类的意义上。他认为具有全人类意义的因素能赋予人的活动的审美情调,甚至还有审美内容。
从物质产品的生产、制作来看,表现在物质产品中的,不仅使物化对象发生着改变,在这个实践中,更重要的是人给“对象”注入了精神的意义,使物质生产本身越来越带有审美的文化性质。也就是说,人在物质产品的创造时是与人的精神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审美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对现实社会中的精神层面、物质层面都加以关注。
当今社会,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时代。正如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在《艺术和科学》一文中所说的:“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今天,高居神圣地位的美学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感官快乐和享受。审美已与人类的物质实践的创造合为一体。美学已不再是一门孤立自在的学科,已与物质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工业设计、工艺学、文化研究结合在一起。自20世纪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质生产的产品,通过各种现代技术、高科技技术的精心设计,使得这些产品更具有美学价值,堪称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艺术品。如雄伟、壮观的上海黄浦江上的斜拉大桥,其中每一根铁索的受力、拉力都经过严格的科学计算,同时又要使整个大桥更具有审美价值,堪称是一件钢铁铸造的“艺术品”。随着高科技与审美的结合,21世纪的一些工业产品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在外形设计上也更加优雅美观。高科技和美的设计结合,就创造了具有人文价值的优美产品。诚如马克思所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个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现在的工业生产的产品既是人的能力的展现,也是人的智慧、力量、才能和审美能力的展现,成为人的价值与美的价值取向。今天,美已从它形而上的殿堂走了下来,审美活动与人类生活的无止境的实践创造合为一体。就是说,科学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支持和促进人和文化的发展,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关注和推动人和文化的发展,为美的产品问世带来了繁荣的春天。我们说,今天的物质产品的设计者,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美的创造者,在劳动生产中他们熟悉对象的内在尺度及规律,并掌握着比其他许多行业复杂得多的工具、技艺,从而使劳动的多个环节,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完美统一,创造出为生活增加审美价值的优秀的物质产品。
如今的美学研究,在关注精神层面的人文精神的同时,也应面向生活的物质层面,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为科学与美的结合,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面向应用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美学的使命是在生活中树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发扬光大真善美,鞭挞抨击生活中的假丑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精神与先进的文化思想,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让人们的心灵更美好。为此,它在理性阐述的同时,也应眼光向下,面向社会,为我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尽其应尽的职责。
美学研究面向应用与美学的形而上性质并不相悖,它应从思辨的书斋中走出。美学研究面向应用,也无损于其高雅的品格,更不是媚俗。美学研究面向应用,指的是把美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实际,是从理论高度分析、解决这两个层面的实际问题,去创造美、宣传美。这是今天现实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从精神层面的电视文化产业来看,全国有3000多家电视台,每年要播出上万部电视剧,其覆盖面之广,收视观众之多,是任何文化产业不能与之相比的。它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意识形态的中心。它无时无刻不在从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活动。因此,重视影视文化的伦理追求、美的价值和人文关怀等等就十分重要。美学研究应当介入这一领域。美学研究要走出书斋,走出校园,去面对沸腾的现实生活,让生活中的真善美发扬光大,让生活中的假丑恶受到鞭挞,正面阐释审美的人文意义,弘扬人的理性与精神价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的艺术化、审美化,人们对美的审视已从精神层面扩展到物质层面。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正成为一个美的新领域。它丰富多样,琳琅满目。这些物质产品以其美的造型,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使人们生活的这个多彩的世界,更具有浓郁的审美氛围。美学研究如何应用于物质层面的各种产品及设施?以下几点是应该遵循的: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服务于人。所有的工业品、现代的交通设施等等,在制作前,都要进行设计。设计是一种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一种活动,核心是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要放手创新,敢于异想天开,但这一切最终要落实到“人”上,即服务于人。所以,物为人用就是设计的本质。以常见的椅子来说,椅子的功能是为人所坐。怎样坐才是最佳的,是宜人的?过去的椅子,椅子背与座是90°垂直的。椅座与椅腿也是90°垂直的,人坐上去,身体重量都集于人的臀部,背直腿也垂直,坐长了,人感到劳累不舒服。这种设计只考虑了椅子的功能而没考虑人坐上是否舒适。这就没有以人为本。设计既要解决产品的功能与形态,考虑产品结构中物与物的关系,同时还必须解决产品与人的关系,让人便于使用、认识和接受。一句话,要做到服务于人。
2.必须使产品的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统一。物质层面物品的美与美学中精神层面的美有明显区别。精神层面的美,主要取决于其审美性,即凡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都可以被视之为美。它和人的功利目的无关。物质层面的物品之美则不同。人们认为一台冰箱、一台吸尘器、一件衣服、一件家具、一条公路、一座大桥等等之所以是美的,首先要看它是否有使用价值,看其使用功能如何。其次,还要看它是否有审美功能。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二者统一,才会被看成是美的。
物质层面的物品的美,是通过其造型、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显现出来的。即通过视觉传达使人们看到物品在空间的形态、色彩、机理和构成这些形态的基本要素,如点、线、面、体及其变化而获得的,于是便有了视觉美感。
产品的各种造型所以能产生视觉美感,原因就在于造型时制造者运用了美的形式法则。工业品种类繁多,大到几十吨、几百吨重的机车、船舶、飞机,各种机械设备,小到几百克重的电吹风,从生产用品到生活用品,几乎无所不包。它们的造型是千差万别的。但是作为造型产品,它们在造型上又有着共同的法则,即美的形式法则。作为符合视觉生理的美的形式法则,它表现在造型的整体与局部、对称和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和韵律、多样和统一等方面。
工业产品造型中还有一个色彩问题。色彩是视觉传达中最敏感与反应最快的信息符号。色彩运用在造型中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了解,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产生色彩美感。在工业产品造型上运用色彩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工业产品本身、工业品放置的环境和使用工业品的人。也就是说,色彩造型必须适应和满足产品、环境、人的要求。
工业品的审美功能如上所述,是通过产品的造型与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从而产生视觉美感。
3.必须做到产品的使用功能与环保的统一。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经济的发展,扩大营销,但怎样生产、营销,这其中就有一个如何协调产品与环境关系的问题。
最初的工业生产,目的单一,主要是扩大产量,加快生产速度,那时只注重产品的功能设计,很少考虑环保问题,甚至连工业产品的审美问题也很少考虑。那时是烟囱林立,黑烟滚滚,机器轰鸣,震耳欲聋。当汽车出现后,尾气的排放污染城市空气;随着冰箱、空调的使用,氟立昂破坏大气的臭氧层。凡此种种,都破坏了环境。工业生产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得人们居住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环保认识的提高,工业设计正从以商业营销为主体向以环境保护为主体演变。“绿色革命”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工业设计开始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关注工业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产品的使用功能与环保统一,让工业产品更具有人文含量,更具有审美意义。
[收稿日期]200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