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国家教育政策的特点_教育政策论文

论新中国国家教育政策的特点_教育政策论文

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试论论文,民族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是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倾斜性政策和措施,旨在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民族教育政策也因此成为我国民族总政策与教育总政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其特点来看,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导向性

民族教育政策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它具有非常强的导向性。所谓民族教育政策的导向性是指民族教育政策具有引导我国的民族教育机构(包括教师、学校)采取具体的有效措施,使民族教育朝着党和国家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民族教育的导向性不是民族教育政策所独有的,而是所有的公共政策都拥有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一般的民族教育政策,还是法制化的了民族教育政策(即民族教育法律法规),都具有这种导向性特点。

二、变迁性与相对稳定性

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迁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民族教育政策的变迁史。即使是同一个具体的民族教育政策,也是处于变迁之中的。如少数民族学生的待遇政策,从建国到今天,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从建国初期的全部公费到今天的收费教育等。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一点规律可循,其实,任何一项政策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谓民族教育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指的是民族教育政策一旦制定,它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是处于相对稳定的,没有大的变化与调整,这既是维护政策权威性的体现,也是公共政策的内在要求。

三、民族性与灵活性

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是专门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服务的。在我国,不论是在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修改还是某些民族教育政策的终结,都充分考虑到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从而使整个民族教育政策过程显现出很强的民族性与灵活性。民族教育政策的民族性最为突出的是表现之一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灵活性最为突出的就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根据本民族和本地区的特点,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等。

民族教育政策的民族性和灵活性还主要表现在地方民族教育政策内容上面。如云南省在高考照顾加分时,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考生的规定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边疆及执行边疆政策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加30分、汉族考生加20分(上述考生高中阶段在内地上学的相对减少10分);除白、回、纳西、彝、壮、满族和省外进入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以外的十九个少数民族在内地的考生加10分;内地农村户口的彝、壮族考生加10分;各州、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内地高寒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在各州、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内地高寒贫困山区工作10年以上,并且现仍在这些地区工作的教师子女,第一志愿报考师范院校的加20分。

四、继承性与与时俱进性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进行的,而非凭空产生和发展的。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也是一样。我国现行的民族教育政策,是在吸收和总结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精华和少数民族教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正是这个基础的某种延续和发展。另外,党和国家总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适时对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做出调整,使其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跟上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与教育工作的重点,因而,民族教育政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性的状态。

五、全面性

所谓民族教育政策全面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内容上包括了民族基础教育、民族中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职业教育和民族成人教育等整个民族教育体系。二是指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不仅涉及到我国所有少数民族的教育,而且涉及到我国民族地区的汉族教育。如“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规定:“招生计划的投放,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确定招生计划的投放比例”;“汉族考生占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总数的10%”。另外,我国的民族中小学(内地西藏班、中学除外)、民族师专、民族学院(大学)等被认为是专职的民族教育系统,在招生的时候,也都招收一定比例的汉族学生,像中央民族大学规定,招收的汉族学生不少于当年招生总数的15%。

六、整合性与配套性

民族教育政策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两者之间的整合,即由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涉及民族教育的部分与教育政策中涉及民族教育的部分以及其他对民族教育有效的教育政策部分(如《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组成的。因而,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明显的整合性。

同时,民族教育政策又具有配套性,所谓民族教育政策的配套性,指的是每一项具体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修改及终结,都是为贯彻我国的相关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而提出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对相关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的发挥与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明显的配套性。

七、系统性

民族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主要是指民族教育政策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存在相互依存性。我们知道,民族教育政策问题并非独立的实体,因为民族教育领域只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他们只是整个混沌的问题系统的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说法,就是民族教育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教育政策是社会总政策的一部分。民族教育政策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民族教育这个特殊的社会领域实施的公共政策,它调整的是民族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解决的是民族教育领域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的系统性还表现在一个领域内的政策如果考虑不够周全,往往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大多是坏的影响。例如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对社会就业问题造成的影响、高等教育收费对贫困家庭的影响等等。

民族教育政策的系统性的另一个方面指的是,它既有总政策,又有基本政策,还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政策。既有中央制定的民族教育政策,也有民族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民族教育政策。这些政策之间,既有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构成统一、协调、严密、自上而下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系统。

八、权威性

在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民族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国家作为教育事业管理的最高权力主体,因而他们制定实施的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最高的权威意义,对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都具有规范意义和指导意义。这使民族教育政策具有了广泛的权威性。

九、相关性

民族教育政策是用来指导民族教育实践的,自然具有教育领域的专业特征,反映在细节上就是民族教育政策必须由懂得民族教育规律的组织来(直接或间接)制定的,必须符合民族教育的规律,必须能够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民族教育政策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为实现某一历史时期具体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举措密切相关,这也是由民族教育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此外,民族教育政策往往受到政策制定者自身所处位置、意识形态、认知水平、价值取向的影响。因此,民族教育政策是多方力量相互作用、彼此妥协而达到的一种态势。

十、人本性

民族教育政策无疑是为了党和国家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服务的,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同时,民族教育政策不仅致力于国家与集体目标、任务的实现,而且又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它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寓于为国家、社会、集体的奋斗之中,真正体现“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有机结合。因而具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特征。

十一、相对主观性

民族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这里主要指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控制民族教育资源,追求公共教育利益的一种活动。因而民族教育政策带有明显的主观人为性特征。民族教育政策问题的相对主观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民族政策问题是人们对事态严重程度的判断,是由经验转换而来的(如果我们把感受到的客观问题看作是经验,民族教育政策问题就是对经验判断而得到的精神产物)。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感受到的民族教育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民族教育政策问题并不是客观的,而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其二,民族教育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带有强烈的人为性特征。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社会上都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教育问题。客观上,这些问题就影响范围来说有大有小,就影响程度来说有轻有重。主观上,由于不同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对同一教育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不同社会群体对某一教育问题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只有当某个教育问题成为教育政策决策主体(这里指狭义的教育政策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机构和官员)关心的问题时,才产生教育政策问题,进而被纳入教育政策议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教育政策来解决问题。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在自身价值判断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集体选择或政府选择,它蕴涵着教育政策制定者对于教育政策的期望或价值追求,体现了教育政策系统的某种价值偏好,表达着教育政策追求的目的与价值。因而教育政策问题是主观判断的产物。在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修改与中止等环节,也无一例外的具有相对主观性这个特点。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具有导向性、变迁性与相对稳定性、民族性与灵活性、继承而又与时俱进性、全面性、整合性与配套性、系统性、权威性、相关性、人本性、相对主观性等十一个显著特点。

标签:;  

论新中国国家教育政策的特点_教育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