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610036
【摘 要】本文综述了住院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包括其概念、实施原因及对象、约束形式、约束护理流程、约束中存在的风险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提高法律保护意识,做好知情同意,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的应用原则和实施标准,加强护理技能培训、考核,并不断寻找更有效的护理方法来改善和替代约束器具的使用,提高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就是限制患者的紊乱行为,保障患者和他人的安全,保证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但使用保护性约束可能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伤害。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以及《中国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如何使用保护性约束已成为精神科的一个敏感话题。为了探讨使用保护性约束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我国住院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的现状,包括其概念、实施原因及对象、约束形式、约束护理流程、约束中存在的风险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1.保护性约束概念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于2002年时,将保护性身体约束定义为“应用任何物理的方法来限制患者移动、活动躯体和正常运用的自由”[2]。在精神科,我们的实际医疗过程中,保护性约束是医护人员针对某些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是一项规范的精神科特殊护理操作技术,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但是,保护性约束同时包含着一定的医疗风险[3]。
保护性约束作为精神科的一项干预措施,在临床应用较为普遍,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从控制精神病患者的兴奋、冲动攻击行为,到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防护,都涉及到保护性约束的问题;而保护性约束的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布制长条约束带,到现在的各种约束椅、约束手套、约束背心、约束衣等等,既满足了不同患者需求的不同,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2.实施原因及对象
有研究表明,保护性约束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避免患者毁物、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4]。谢斌等建议保护性约束的应用原则:(1)患者当时有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的危害性;(2)为保证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3)有其他较少限制的措施,但在当时无法提供或使用后无效[5]。一般情况下,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使用范围有:(1)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受病情支配下出现的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一直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有调查显示,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群的10倍,其中,又以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6]。由于精神病人很多是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其攻击行为往往难以预测,常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冲动攻击行为是保护性约束最常见的使用范围之一。(2)自伤自杀行为:WHO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自杀率约为1%,精神病人的自杀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其中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高。此外,精神病人的自杀行为往往具有突发性、冲动性、隐蔽性及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3)保护性使用:主要是保护有坠床倾向、意识障碍和癫痫性精神障碍等患者,避免其受伤,或让其配合各种检查治疗,如MECT、B超等的禁饮禁食准备。
3.保护性约束形式
最常用的保护性约束形式为床上约束,其他还有椅上约束、患者自身约束。床上约束一般为仰卧位约束;椅上约束为坐位约束;患者自身约束一般约束双手,但患者可以自由走动。约束用具有约束带、约束床、约束椅、约束手套、约束背心等,不同约束用具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
4、护理流程
(1)保护性约束的实施必须在医嘱下执行,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先执行约束的,应在约束后尽快通知医生补开医嘱。实施保护性约束前,首先对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内容共有8项,包括患者当时的兴奋性,敌对性,不合作,定向力,注意力,冲动控制,愤怒,自杀行为。(2)约束前,向患者或患者家属充分解释约束的目的及必要性,取得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在实施约束前,将患者身上可能会对其造成损伤的物品取下,约束时避免粗暴拉扯患者。(4)在约束过程中,定时巡视患者,对患者的情绪、肢体血液循环情况、肢体运动状况、皮肤、生活护理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尽量避免患者身体暴露,尊重患者隐私。保障患者食物供给,及时处理大小便,保持患者病床清洁。(5)真实、准确、及时的对保护性约束进行记录,内容包括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因、约束时间、部位、约束中的护理巡视评估情况、解除约束时间、约束后患者皮肤及躯体情况、约束人及解除约束人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存在的风险
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大多不合作,在实施强制手段过程中难免存在激烈对抗行为,从而对患者、约束实施人员造成伤害或躯体部位的损伤,不同时段的护理风险种类主要有:(1)施行约束时:对患者的伤害(骨折、皮肤损伤)、泄露隐私、以及对工作人员的躯体伤害;(2)保护过程中:皮肤问题(压疮、擦伤)、臂丛神经麻痹、室息、休克、猝死以及被约束患者自行解脱或被其他患者解脱约束带,造成患者伤人、自缢等严重后果;或因无法进行躲避及有效保护自己而受到其他患者的伤害;(3)解除约束后:对工作人员的敌意及报复、护理纠纷等。因此保护性约束患者所带来的护理安全风险日益凸显。
6.保护性约束的发展方向
6.1重视法律法规教育,合法行医,提高风险防范和法律保护意识
根据现代法理学的规定,医疗护理行为的合法性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国家法律的许可和保障;具有治疗目的;患者的承诺。因此,作为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必须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预防差错和事故的警觉性,在实际工作中严格依法行事,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患者和自我。
6.2严格掌握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应用原则,加强专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培训和考核
张敏[7]通过对40名临床护士进行保护性约束的操作培训后考核显示:娴熟的操作技巧,能敏捷的应付患者突发的冲动,对保障医疗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掌握了保护性约束的应用原则,可使工作人员在具体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操作时,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滥用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操作是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的基础。
6.3尊重人权,做好知情同意
从人权角度上看,应该保护患者的人身安全的权利,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对确实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医护人员必须尊重患者的人格,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保护性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和敌对行为。患者由于自知力缺失,或者认知功能受损,可能无法对医护人员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可以减少误解和纠纷,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英国卫生部早在1988年的《人权法》草案中规定:在对精神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前,首先应尽可能考虑非强制性治疗原则;在决定是否采用强制性治疗时,应同时考虑精神病患者和公众的安全原则;在实施强制性治疗过程中,在顾及患者的最佳利益和公众安全的同时,应尽可能少的限制患者自由。我国《护士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护士具有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的义务。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群体,由于认知功能受损而丧失辨认控制能力,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知情同意权由法定监护人代理实施。
6.4制定控制和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标准、评估系统,减少和限制不合理使用
美国精神病协会对约束的使用有专门的标准,要求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照执行。原则上对患者首先采用限制性相对较小的措施,视具体情况或病情变化来决定是否提升限制性措施的级别,同时对保护性约束做了具体规定,包括使用权限、使用对象、使用方法。
6.5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来改善和替代约束用具使用,将约束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项改良的约束带应用前后比较显示:实施后约束引起的不良反应及约束时间较实施前显著减少,同时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减少了约束的不良反应,缩短了约束时间,减少了患者的不舒适感,提供了更安全、有效、人性化的护理。给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最少的限制和尽可能多的自由,根据病情适时减少约束时间,以减轻患者不适。
综上所述,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已明确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使用范围,但其使用仍然不够规范及人性化,当务之急是建立使用保护性约束以及解除约束的细则,规范约束的程序,提高约束的护理质量,提供人性化的护理,转变传统观念,降低约束率以及约束时间。
参考文献:
[1]陈铁步.我国精神卫生立法现状与展望.中国科技信息,2005,20:148
[2]MartinB.Restraintuseinacuteandcriticalcaresetting:changingpractice[J].AACN ClinIsues,2002,13(2):294-306.
[3]杨向东,高玉霞,对住院精神病人约束保护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7):660
[4]石惠珍.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中潜在问题的思考[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981-983.
[5]谢斌,袁训初.关于约束与隔离问题.上海精神医学,2002,14(4):241.
[6]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7]张敏,精神科护理人员保护性约束操作考核成绩分析.护理学杂志,2007,22(7)64-65
论文作者:黎茂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6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科论文; 精神病患者论文; 束带论文; 目的论文; 精神病人论文; 原则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