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庞 睿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 “碎片化”倾向是当前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相割裂,看似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实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在马克思共同体理论视阈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就变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弥合“走进”马克思与“走出”马克思的二律背反,以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精确界定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识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正本清源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整体性构建,需要从宏观层面上的哲学意蕴出发,充分认识到中观层面上的发生机制、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进而落脚到微观层面上的具体推进。这是从整体性思维出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新的尝试。
关键词: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意蕴;三大机制;具体推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给予正在发生复杂演变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十八大以来,从不同角度研究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成为显学。一些学者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将研究重点置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联之上,形成许多富有远见的成果,也产生了诸多有待澄清的结论,尤其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出现了“语焉不详”乃至将其“碎片化”的情形。如何在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指导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紧迫。
一、理论基础:何种意义之“共同体”
有研究者认为,对一些热点话题的研究,对其基本概念无须进行解读,那是宣传普及的工作,而非研究本身的需要。该观点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就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这个热点话题而言,需要对共同体的本质作出一个明晰的概括,以使进一步的研究有立足之基。
共同体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难以界定的概念。科林·贝尔(Colin Bell)和霍华德·纽拜(Howard Newby)在对以往共同体定义进行梳理之后,感慨地说道:“还从来没有一个关于共同体的理论,甚至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共同体定义。”[1]43但正如李义天教授所言:“学术研究首先要求研究者弄清楚自己使用的概念到底指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思路是在‘共同体’的各种理解中谋求一种系统、全面而且融贯的定义。”[1]366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共同体的概念不仅至今没有形成“一种系统、全面而且融贯的定义”,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倍加令人眼花缭乱。究其原因,并不在于共同体的概念晦涩到令人捉摸不透,而在于它太过简单,以致于但凡谈到“共同体”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一番解释,这与奥古斯丁的“时间悖论”如出一辙。
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和企业相关的管理理念,是以企业的价值观为依托所产生的,也是其长久发展和不断扩散的过程。同时,企业的文化建设能够彰显出企业的核心价值,它还体现在企业深刻的文化观念、长久以来的历史传统、与众不同的企业精神和严格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这些方面上,而员工的思想行为、道德风貌则是其具体表现。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就代表着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最中心的环节,而企业的价值观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运行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表现,更多的是企业员工在工作期间所秉持的企业理念以及企业精神。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仅代表了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趋势,更是企业不竭的动力。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将永远无法界定或者理解“共同体”,只能任由其成为一个概念的“万花筒”?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要把思维拉回到对“人”的理解上,就会得到充分的启示。仅就概念而言,对人的界定并不比“共同体”容易。从“人是能够两脚直立的动物”到“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到“人是上帝的创造物”、再到“人是碳水化合物”等等,一方面体现了历史上那些睿智的头脑对作为“类”的人的深度思考,另一方面更体现出界定“人”时的迷茫无奈。在当前,我们论及“什么是人”或“人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说,从现实性上来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对人的最深层次的本质论断。这一界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是科学。
1.1.2 在一定的树木间开始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这个作用的程度是很明显的。
1.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彰显出科学性和真理性。西方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以19世纪的思维看待19世纪的社会,得出的结论必然是19世纪的,并不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更遑论对当前社会的指导了。这种看法的致命缺点在于,他们忽视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马克思所提出的剩余价值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问题、异化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人的解放问题等等,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越发地被实践所证明。2008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便是最好的证明。正是由于马克思思想对当前时代所具有的洞察力、指导性与预见性,许多世界级思想大师诸如吉登斯、哈贝马斯、詹姆逊、沃勒斯坦、德里达、柯亨、麦克莱伦、伊戈尔顿、本赛德等(这份名单还可以更长),纷纷表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最为典型的是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历史终结论”获得世界性声誉后,进入新千年后,他悄然改变了自己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肯定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鞭辟入里的分析。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分支,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深刻地影响了本尼·迪克特、鲍曼等人对共同体的看法,更在于它作为人的解放的学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作用。
1.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性构建的哲学意蕴。马克思在1842年《〈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以准确而优美的语言写道:“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8]219-220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理论大厦的地基才落脚到马克思的哲学上,以哲学关照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才有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以哲学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历史及资本主义,才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以此观之,哲学是马克思铺陈自己一切理论的基石。这就是何中华教授所指出的“马克思思想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本身就是哲学的”意义之所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如此,至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重要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从哲学基础出发,看到其从马克思那里继承并在我国革命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创造性发展的哲学意蕴。这个哲学意蕴包括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我们展开来看。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共同体概念并未进行过严格的界定。”[2]15该观点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误读,原因在于,马克思对共同体进行过非常严格的界定。马克思不仅详细地界定了,而且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其进行了界定,下面我们展开来看。
1.直接界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对共同体进行了直接界定,即“共同体只是抽象,对于个人只是外在的、偶然的东西;同时又只是单个的个人满足需要的手段”[3]176。转化成“生活化”的语言,即为:相对于具体物而言,共同体可以视为抽象存在物。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共同体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偶然出现的事物,也仅仅是满足单个的个人需要的手段。
4.反证界定。马克思不仅指出了什么是“共同体”,还指出了什么不是“共同体”,这是反证界定。比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那些在统治地位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5]144。类似于这种“冒充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货币共同体”等概念,虽然其后缀是“共同体”,但却并不具有马克思意蕴中的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只是回答了“什么样的共同体”不是“正真的共同体”。它们披上了共同体的外衣,是“仿照”共同体而存在的,故而,我们将其统称为仿共同体(包括人的依赖阶段和物的依赖阶段出现的所有“共同体”)。
3.本质界定。通过直接界定和外延界定,马克思实则已经将“共同体”界定清楚,但是,由于马克思向来对自己的文字表述要求苛刻,尤其是一些重要概念和观点,马克思绝不允许因语言上的歧义带来误解,所以,他又对“共同体”的定义从本质上给予了说明,产生了如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式的具有典型自话语特征的概念。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补充道:“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4]394这样一来,马克思在“共同体”的概念里深深烙上了“人的本质”四个大字,让“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笔者注)成为“共同体”的本质。
2.外延界定。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不仅界定了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的含义,还对“共同体”作了一个外延式的补充:“工人自己的劳动使工人离开的那个共同体是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4]394其言外之意不言自明。在阶级社会中,工人由于深受压迫和剥削而导致其自身只能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工具,除此之外无他。而共同体本身应该“是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并不是工人生活于其中的加了双引号的共同体。
3.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至少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基本的行动指南;共同体具有“属人性”,即人及其实践是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共同体的彻底实现具有阶段性;生产力发展是仿共同体迈向共同体的唯一路径;有关共同体的思想、观念、意识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从仿共同体到共同体是历史及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延缓或加速这一进程,但其方向不可改变;从仿共同体到共同体,要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共同体的实现是人不断摆脱异化的过程,也是人的解放过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上述内容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必定成为指导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马克思对“共同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对“共同体”的界定是全面的、深刻的、科学的。我们只需把马克思有关共同体的界定梳理成现代普遍接受的表述形式,即为:共同体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是个人之外的、偶然的事物,也仅仅是单个的个人满足需要的手段,是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都得以实现的自由人联合体。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马克思文本中所称谓的“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货币共同体”“冒充的共同体”等等,都是马克思所批判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方式(革命或改造)对其进行质的改变,从而成为“真正的共同体”的仿共同体。本文将追随马克思对共同体本质的把握,来阐明之后的所有立论及其证明。
二、指导思想:何种意义上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长期以来,学界有关马克思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大都没有跳出以马克思共同体的个别内容来框定人类命运共同体个别内容的窠臼。如马克思的共同体以人为出发点,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以人作为逻辑起点。这样的研究思路自有其合理性,但也极容易出现以往研究中常见的“肢解马克思”的学术悲剧,其余波势必会影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所以,应该以何种思想来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成为亟待解决的学术重任,这项任务,需要研究者共同努力。本部分重点解决如下问题:何种意义上的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可以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指导思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对人的理解的进路给我们带来至少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应该从本质上而非语言表述、词汇搭配等“文字游戏”上来界定“共同体”。二是应该从马克思那里寻找共同体的本质界定。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只有马克思主义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找到了自然和历史的发展规律,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及人的价值旨归。所以,要为“共同体”下一个定义,我们要到马克思那里去探寻他对共同体本质的把握。
2.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而非教条的原子式论断和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而言,“走进”马克思与“走出”马克思如同魔咒般令人不安。当严格遵循马克思的观点进行研究时,会有质疑者说这是教条主义;当灵活运用马克思的观点进行研究时,会有质疑者说,这是解构主义。实际上,对于马克思理论的应用,我们应该既要“走进”又要“走出”。就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先是模仿,再到自我的个性化表达。没有学习模仿,就不会习得语言,不会个性化表达。从本质上来说,“走进”马克思,就是系统学习马克思的观点和理论。“走出”马克思,就是将这些观点和理论上升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进行“自我的个性化表达”。如此一来,就弥合了学习马克思、应用马克思的二律背反。恩格斯晚年时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7]664至于具体方法,列宁曾经高度凝练而概括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要人们以历史的眼光、以彼此联系的思维、以同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的视角看待事物。这是“走进”和“走出”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方式。基于此,我们研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就是要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所有论述、观点、理论上升为马克思在共同体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将其应用于当前时代,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得出科学的结论。
通过直接界定、外延界定、本质界定和反证界定,马克思不仅清晰地、明确地,而且全面地、科学地界定了“共同体”这一困惑人心的概念,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指导人走向“解放”和“自由人联合体”道路的“批判的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贺来教授指出:“真正的个人自由以共同体的自由为条件,同样,共同体的自由也必须以个人自由的保障和实现为条件。正是在这种‘个人’与‘共同体’的互为条件和交互关系中,人与自然、小我与大我、自我与他我、个人与社会等在此都实现了本质的统一。”[6]3-9
三、科学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有自己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推进策略、指导原则、价值意义、构建机制、构建方法以及具体实践等内容。遗憾的是,学界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尚存不足,更多的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进行梳理,从内涵、原则、意义、推进路径等几个相对简单的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忽视了习总书记理论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要求。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作为指导,不能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仅仅作为我国的一个外交策略,更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高度入手,积极构建整体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到房间,苏婷婷对杰克:我早跟你说了,这不是华盛顿,这是中国!你不要动不动就人权啊隐私啊!杰克倔强地:中国怎么了?中国就不讲人权了吗?中国人就该侵犯别人隐私吗?中国不是和世界接轨了吗?中国难道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苏婷婷忙换了个角度:我不是说这个意思,我是说在中国大的事情是要讲人权,可小的事情呢,要讲感情,比方说妈今天给你洗了内裤,说明咱妈喜欢你这个洋女婿,对你这个上门女婿很有感情!杰克摇摇头:N O N O,我不能对咱妈有感情,我爱的是你,不是咱妈!
本文实现了一个基于Android Studio平台的图书阅读器系统,本系统实现了电子书阅读的所有基本功能,包括用户的注册与登录,电子书在线阅读,本地电子书导入及阅读,书架管理等功能,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随着对电子书阅读需求的不断扩展,本APP还可以对阅读亮度进行调节,形成白天与黑夜效果。也可以在阅读时添加背景音乐播放,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针对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污染问题,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得出,将特定植物种植在人工湿地上,这样就能达到良好的人工复合生态床工艺效果。而且这种技术需要在生态床内增加空隙大介质,这样能够更好的除去氮磷等物质,提升微生物的附着空间。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体论意蕴是人及其实践。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维在共同体上的反映和具体应用。作为一个哲学大师,马克思在展开自己的哲学图卷时,赋予人及其实践以本体论的地位。因为人是认识的依据,没有人,世界的本源又能被谁(种或者类)所知呢?没有人,世界的本源又有什么意义呢?许多哲学家讨论世界的本源问题时,往往忽视了谁在讨论和为什么讨论。这是导致当前学界对马克思的本体论有所争议的根本原因。马克思的本体论确定后,马克思所有思想都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应如此。
养老地产的兴起,源于中国人口状况产生的巨大压力和潜在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根据有效需求理论,市场对养老地产的消费,取决于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用以研究自然界、社会及历史的基本方法。马克思通过对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辩证法及历史观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方法论。正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下,才有马克思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熟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其根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中,才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的具体思维方式。
(3)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西方社会鼓吹的带着双重标准的“普世价值”,而是由马克思主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人类文明成果中那些最能体现普罗大众对真善美的追求的那些观念构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这些观念总结为我们耳熟能详的24个字,它一经提出,就成为指引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一座明亮的灯塔和价值指向标。以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为例来看。马克思向来强调,共产主义实现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裕,其实质就是富强。民主是马克思非常珍视的价值观念之一,虽然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讨论的一个话题,但马克思对民主的解读,成为民主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克思将民主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认为它是实现解放的重要手段。文明在马克思的理论大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文明从一个国家走向全球的精彩论述,成为当前全球化理论无法绕开的真理。和谐在马克思理论视野中占据重要席位,仅就他的理论来源之一,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观点来看,他们无一不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对和谐社会做出了更为科学和更可实践的理论阐述。由此可见,我们倡导践行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无一不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阈之中,更没有跳出马克思对人们所向往的美好价值观念的预设。在国家层面是如此,在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上也不例外。由马克思对价值观的预设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不难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并不需要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更不需要“另立山头”,只需要在文明交流、交融、交汇的过程中践行这些人类普遍追求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即可。
675 Relationship of dental caries with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private kindergartens in Jiad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2.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性构建的三大机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整体性构建,需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认知出发,在三大机制上协同发力,实现构建目的。由于文本所限,这里仅将思路提出,详细论述,另文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从发生机制、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着手,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发生机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理论渊源何在?如何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何在?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绝非偶然,它顺应了历史、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人类文明进步在思想领域的必然体现。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同样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与整个人类命运日益共进共退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性构建的动力机制主要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力量、边缘力量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回答我国人民的需求是什么?世界人民的需求是什么?当前我国矛盾转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何在?中国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何在?我国当前的大国责任有哪些?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何在?等等。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我国要肩负起理论的提出者、理论的践行者、理论的推动者的重大使命,世界各国要摒弃单极思维、霸权思维、零和博弈思维,要充分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同住一个家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以,每一个国家都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制约机制主要回答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其有所制约、阻碍甚至对抗。虽然当前世界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但现实告诉我们,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霸权主义有所抬头、冷战思维不同程度重现、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地区冲突不断、恐怖活动日渐频繁。面对如此现实遭遇,如何有效回应这些有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挑战,是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人民都应该思考并给予重视的问题。
这三大机制是从中观层面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它的要旨在于阐明整体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产生、如何产生、产生的过程作出明确归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什么推进的动力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对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做出系统梳理。通过对这三大机制的研究,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解决当前国内国际问题尤其是国际关系问题的最佳选择,成为中国提供的予以解决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历史朝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预测的正确方向前进。
3.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性构建的具体实践。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之下推动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从宏观、中观两个角度进行,还必须关照到其微观层面。从微观层面而言,主要指我们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不断融入实际以及具体融入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个角度进行,包括层级性拓展、多维度展开、具象化载体。层级性拓展,是指我们从整体性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要遵循由小到大、从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路径不断展开。具体的实现路径,应从具有小区域的、少主体的共同体,推演到大区域、多主体的共同体,进而到全世界、全主体的共同体,即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大国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性构建的多维度展开,是指从新政治观、新安全观、新利益观、新文明观、新生态观、新治理观等几个维度同频率、同向度展开。在推进过程中,“新”与“旧”的对比需要凸显出来,如新利益观强调利益主体平等反对主体差异、强调双赢反对零和博弈;新生态观强调共同家园反对优等国家、强调共同治理反对单打独干、强调事前预防反对事后处理;新文明观树立“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强调文明交流互鉴,与旧的文明冲突封闭相区别。具象化载体是指当前我国正在践行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式,如“一带一路”“亚投行”“维和部队”等。我们提倡的“一带一路”具有“不以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为标准,而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参与国的各国人民,推动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共同体进步”[9]115的特点,从而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手。通过将理念转变为实践,使实践便于落实的具体做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结语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决不能泛泛而谈,必须将其放置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阈下进行具有理论延伸性的分析和解读,才能充分认识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但是,究其本质,马克思对共同体的认识,是从人这一基础出发,从人的实践这一本体推进,科学地揭示了共同体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并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以人为纽带的抽象存在物,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人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基于个人又独立于个人的事物,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手段,更是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都得以实现的自由人联合体。基于此,马克思对“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货币共同体”“冒充的共同体”等进行了批判,因为马克思所要达至的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也即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以其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同情,所呈现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应当共同体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彰显出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一面,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从哲学思维的高度去认识,从人及其实践这一本体入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论规范,通过推广和号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以发生机制、动力机制、制约机制等三个方面立体化地回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列内容,回应构建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从而实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构建。
参考文献:
[1]李义天,编.共同体与政治团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刘海江.马克思实践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贺来.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哲学研究,2016(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陈岳,蒲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Should Be Construct Integratedly under the Community Thought of Marx
PANG Rui
(School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tendency of “fragmentation” is a typical feature of the current study on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Separating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rom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the Marxist community thought that seems to be guided by “consciousness of question”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ut a man-made damage to it which should be build integratedly.How to promote the integral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under the theory of Marx community is necessary and urgent.Toadhering the antinomy from “walking in” and “walking out” Marx’s thought,start with the definition to Marx’s community thought is a good choice.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Community thought,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needs to proceed from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at the macro level and fully recognize the mechanism of occurrence,motiving mechanism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 at the Meso level. It is a new attempt to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listic thought.
Key words :Marxist community thought;a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three major mechanisms;specific advances
文章编号: 1004- 1877( 2019) 04- 0022- 06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 03- 25
基金项目: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研究”(2016CKS025);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18-JKGHZD-0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大招标暨重点课题“提高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与时效性研究”(2019-JKGHZDZB-03)
作者简介: 庞睿(1984-),男,陕西咸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责任编辑 刘文杰)
标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论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哲学意蕴论文; 三大机制论文; 具体推进论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