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结构、产业关联与动力_国民经济论文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结构、产业关联和动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中国论文,结构论文,服务业发展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034(2012)06-0013-12

一、引言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世纪6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从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来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些特点。首先,一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已成为判断该国经济发达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按发达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划分表分别为71%、61%和45%,而中国虽然从1978年的24%提高到2002年的41%,但近年来这一值均在40%上下浮动,2010年有所回升,达到43.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严重偏低;其次,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70%左右,一些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就业比重甚至达到90%,而2007年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仅为32.4%,“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未达到规划目标①;此外,中国服务业还存在技术含量低、传统服务业产值比重高、部分部门开放度不够和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目前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落后于第二产业,中国服务业发展并没有像预计或期盼的那样进入高速或跨越式发展时期,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而道远。

由于中国服务业发展较晚,直到1985年统计年鉴才出现第三产业的统计数据,而且十分不完善,之后每年的统计口径都有变化,使得度量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微观指标数据存在不连续性,有的需要经过一定计算才能获得,而且准确性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严重地阻碍了对国内服务业的深入定量研究。由于对服务业的分析受到可获得数据的制约,将投入产出系数分析法引入服务业的发展分析无疑会弥补服务业定量分析的不足。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如:Marshall(1988)利用英国1968年和1979年投入产出表,发现生产性服务投入服务业的比重高于投入制造业的比重,生产性服务在服务业的投入结构中呈上升趋势。Uno(1989)分析了日本服务业的演变趋势,得出了类似的结论。Park(1994)使用亚太地区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超过了制造业。Antonelli(1998)基于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信息和通讯技术(ICT)与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KIBS)之间的“协同演进”(Coevolution)关系以及它们的产出弹性。Guerrieri和Meliciani(2005)使用OECD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投入产出表研究FCB服务(Financial,Communication,Business Services)国际竞争力和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发现各国的FCB服务用于中间投入的比重增长很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ICT)是影响FCB服务国际竞争力和专业化的战略性因素。我国学者候永志和陈波(2002)采用199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日、韩三国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使用率的差异。程大中(2006,2008)使用较为全面的投入产出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国际比较。顾乃华(2007)采用英国投入产出数据对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提高核心能力和拓展服务范围。李江帆(2008)分析了“金砖四国”的服务业投入产出系数;等等。但以往对我国服务业的研究,往往只是用某一年的数据,分析服务业某一部门的技术特点,本文的研究特点为:首先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处理,使其部门数量种类统一,并分别计算服务业部门的投入产出系数,进行比较分析;其次,从服务部门的结构、产业关联、动因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服务业部门的发展。

二、数据处理及方法说明

我国现已编制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还编制了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②。随着经济的发展,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划分越来越详细,对服务业的部门划分也更细化。但是,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划分并不统一,为了方便研究,必须现对投入产出表进行处理。

1.投入产出表的预处理

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将服务业划分为8个部门,1997年为13个,2002年为16个,2007年则以2002年部门分类为准微调。本文要研究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变化,由于1992年及以前的投入产出表中对服务业的部门划分过于粗糙,且一些现在重要的服务部门在当时还未突出体现出来,也就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研究意义不大,故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的比较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要根据本文的研究重点,对这三年的投入产出表重新计算整理。将非服务业部门整合为5个部门即:农业、采矿业、制造业、供应业、建筑业③;将服务业整合为9个部门即:物流业(物)、邮电通讯业(邮)、现代商业(商)、金融保险业(金)、房地产业(房)、科学研究事业(科)、综合技术服务业(综)、文教卫及娱乐业(文)、公共管理及其它服务业(公)④。对服务业的部门重新划分见表1。

2.投入产出法与相关指标

服务业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反应一定时期内,各个服务业部门间相互联系及其平衡比例关系。而投入产出系数是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计算得出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常用的投入产出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生产诱发系数、需求依存度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个服务部门每增加一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其他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其公式为:

(2)完全消耗系数

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完全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量,称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计算公式为:

其中,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A为公式(1)计算所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如果说直接消耗系数揭示的是部门之间直接的依存和制约关系的强弱,那么,完全消耗系数不仅体现这种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更侧重于体现部门之间全部的依存及制约关系。

(3)影响力系数

是指当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1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该系数可以反映某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所产生的需求推动作用,又被称为“后向联系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4)感应度系数

指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个产品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可以反映出该部门的需求情况,又被称为“前向联系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5)生产诱发系数

指某一个需求项目(如消费)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社会需求,将诱发各产品部门增加多少单位的生产额。反映各产品部门的生产受各需求项目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6)需求依存度系数

是指各产品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依赖于各种需求项目的相对程度的统计指标。利用需求依存度系数可以判断各产品部门生产最终产品究竟是依赖于哪一种需求而存在,其程度如何,从而分析出市场潜力最大的产品部门是哪些,又被称为最终需求依赖度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三、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结构分析

一国的服务业发展到高级阶段,服务业部门发展的较为成熟,不仅部门之间关系紧密,可以起到互相融合、支撑作用,而且也可以为非服务业部门提供服务,从而使得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较多的消耗服务业部门的产品,促进服务业的良性发展。而处于工业经济阶段的国家,其服务业部门发展滞后,还不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使得其产业部门的发展只能依靠第二产业。究竟一国的服务业发展结构如何,是否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依托,可以通过计算其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进行分析。本文计算我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部门间的直接、完全消耗系数,整理得到表2和表3,并从服务业部门其他产业和部门的消耗、非服务业部门对服务业部门的消耗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1.我国服务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以第二产业为主

表2为服务业部门对其他产业和部门的消耗系数。首先,比较各年内服务业部门对三次产业的直接消耗。可以看到1997年只有金融保险业、公共管理及其他服务业两个部门对第三产业的消耗高于对第二产业的消耗,其他7个部门都是以对第二产业的消耗为主;2002年,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公共管理及其他服务业4个部门对第三产业的消耗最多,其余5个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仍然主要消耗第二产业;而2007年的情况与2002年相似。其次,纵向比较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服务业部门对三次产业消耗系数的变化。各部门对第一产业的消耗较小且变化不大,说明我国服务部门对第一产业的依赖较小;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有所下降,如邮电通讯业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从1997年的0.331下降到2002年的0.330,再到2007年的0.219;对第三产业的消耗大体呈现上升趋势,只有金融保险业(从1997年的0.265下降到2007年的0.246)和房地产业(从1997年的0.100下降到2007年的0.089)及公共管理及其它服务业(从1997年的0.285下降到2007年的0.214)3个部门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下降,其余7个部门均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增多。

2007年,在服务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完全消耗中,各部门表现出如下特点:

(1)物流业每提供1个单位的物流服务,消耗较多的是现代商业和自身的服务,分别为0.232个单位与0.210个单位。这说明物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身部门的依赖程度还是很高,而其对邮电通讯业的消耗系数很小(2002年仅为0.026,2007年有所提高为0.104),说明我国物流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技术等部门的运用较少。而物流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已成为其发展趋势,所以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而将2007年的数据与1997年的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到,物流业对服务业部门的消耗系数都有明显提高,说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方式是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2)邮电通信业、现代商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文教卫及娱乐业、公共管理及其它服务业消耗最多的都是现代商业。这些部门每提供1单位的服务,完全消耗的现代商业的服务分别为0.288、0.261、0.249、0.282、0.262个单位。且1997年、2002年这些部门消耗最多的也是现代商业,2007年各部门对现代商业的消耗都明显增加。同时其他部门对现代商业的完全消耗也较高。这说明我国服务业部门对现代商业的依赖较大,现代商业已经和其他服务部门相互融合、渗透。现代商业对我国服务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2007年消耗最多的是现代商业,分别为0.237、0.106个单位,而1997年二者消耗最多的是金融保险业,分别为0.108、0.058个单位,这说明现代商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前文已经分析过,我国金融保险业较早出现了消耗第三产业多于消耗第二产业的现象,说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投入产出结构较为合理,与其他部门的融合较为深入,这是由于该部门存在较强的竞争机制(我国金融部门的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种层次和形式的银行之间的竞争;保险业的市场开放进程也较大,导致其行业内竞争日益加剧)。但2007年出现的金融保险业对第三产业消耗系数下降的现象又表明,该部门的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尤其是与现代商业的差距较大。

2.我国非服务业部门对服务业的消耗呈现上升趋势

表3是5个非服务部门对服务部门的直接消耗。2007年相比于1997年,从这十年的发展程度来看,虽然农业对综合技术服务业(从0.013下降到0.006)、采矿业对邮电通讯业及现代商业(分别从0.013、0.031下降到0.004、0.025)、制造业对邮电通讯业及现代商业(分别从0.006、0.044下降到0.004、0.033)、供应业对邮电通讯业及现代商业(从0.029、0.050下降到0.022、0.025)和建筑业对邮电通讯业(从0.018下降到0.015)直接消耗系数下降,但是非服务部门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大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总额(0.236)远大于下降总额(0.076)。非服务部门对服务部门的消耗中最明显的就是对金融保险业的消耗,各个时期都明显高于对其他部门的消耗。非服务部门对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消耗也较高,排在第二位。如2007年农业、采矿业、制造业、供应业、建筑业对金融保险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008、0.015、0.012、0.036、0.009个单位,对综合技术服务业的消耗分别为0.006、0.010、0.003、0.006、0.010个单位。这说明金融保险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与非服务部门的融合有所改善,可以为这些部门提供其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服务。

结合对表2、表3的分析可以看到,上面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服务业整体尚未形成良性发展机制,但是其变化趋势表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结构正在改善。

四、中国服务业产业关联分析

可以反映产业关联的系数包括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二者分别体现一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某个部门的拉动作用以及某个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所产生的需求推动作用。

表4为国民经济部门的感应度、影响力系数比较。1997年,我国服务业部门中除现代商业外的8个部门,影响力系数均大于感应度系数,这说明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高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2002年,除现代商业和金融保险业之外的7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感应度系数。2007年,影响力系数在除现代商业、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文教卫及娱乐业4个部门均大于感应度系数。但从其动态发展来看,1997年服务业9部门影响力与感应度系数差值之和为3.137个单位,而2002年这一数值降到2.263个单位,到2007年继续下降到1.38个单位,且9个部门影响力与感应度之间的差距都在缩小。

服务业9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从1997年到2007年都有明显提高(整体提高了0.831个单位,2002年到2007年又提高了0.296个单位),说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而相比于2002年数据,2007年除邮电通讯业影响力系数提高,其提高0.659个单位之外,其它8个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下降,其下降总额为1.25个单位,高于前面的上升总额。

所有部门中感应度和影响力系数最大的是制造业,尤其是其感应度系数(1997年为5.392,2002年为4.934,2007年为4.603)远高于其他部门。这说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无论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是经济整体对其的拉动作用都十分明显,制造业在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中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所受到的拉动作用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而服务业部门内部感应度最大的部门是金融保险业(1997年为0.068,2007年为1.148),影响力最大的是邮电通讯业(1997年为0.933,2007年为1.643)。这说明国民经济对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的拉动作用最大,亦即国民经济对金融保险业的需求较大,这与本文前面在分析服务业部门的消耗系数时得出的结论相同。而邮电通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越显突出。

通过表4的分析得到结论:感应度数据表明,我国服务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普遍低于第二产业,及服务业发展存在需求不足的现象,但通过时间跨度来看,其拉动作用有加强的趋势,需求不足逐渐改善;影响力系数的变化表明,服务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强,即我国服务业既不能显著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一现象有改善的趋势。

五、中国服务业发展动因分析

直接、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是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间使用部分计算出来的,而生产诱发系数和需求依存度系数则是根据最终使用部分的数据计算得到的。各部门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最终需求,中间需求只是派生的需求。因此,生产诱发系数以及需求依存度系数可以更好地揭示生产与需求的关系,揭示部门生产发展的动因。计算服务业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需求依存度系数,整理得到表5、图1、图2、图3。

表5为服务业部门对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2007年,从总的最终消费需求产生的诱发系数看,较大的几个部门依次是:现代商业0.281、文教卫及娱乐业0.375、公共管理及其它服务业0.272;从资本形成总额产生的诱发系数看,较大的部门依次是:房地产业0.484、现代商业0.362以及文教卫及娱乐业0.199;从出口产生的诱发系数看,较大的部门依次是现代商业0.690、金融保险业0.056、邮电通信业0.053个单位。1997年、2002年服务业部门对各项目的生产诱发系数较大的几项与2007年大致相同。从整体上看,2007年各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较前两年都提高了。这说明我国各个最终需求项目对服务业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图1、图2、图3分别为2007年、2002年和1997年我国服务业部门的需求依存度系数,可以体现出各种需求项目对服务业需求占其总需求的比重。首先从整体上看,三个项目对服务业部门提供的最终需求按多到少排序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最终消费在各个部门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以2007年为例,各服务业部门对最终消费的需求依存度系数最小值为物流业的49.4%,最大值为公共管理及其它服务业的99.6%⑨。这说明最终消费仍然是推动服务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再看需求依存系数的变化趋势则可以发现,最终消费引起的需求对服务业生产起到的作用在下降,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的作用在上升。比较2007年和1997年的数据差值可以发现,服务部门中有5个部门对最终消费的需求依存度系数的减少,且9个部门的差值总和为-14.9%,而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对应的差值总额为30.8%、14.6%。上述数据表明虽然最终消费带来的需求仍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出现下降趋势,而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所带动的服务业生产呈现上升趋势。

六、结论及本文研究的不足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服务业整体对第二产业的消耗高于对服务业自身的消耗,这不利于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说明服务业整体尚未形成良性发展机制。但是各部门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有所下降,对第三产业的消耗除金融保险业和文教卫及娱乐业之外的7个部门都呈现上升趋势,又可以说明我国服务业的结构正在改善。服务业部门影响力系数普遍大于感应度系数,说明我国服务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高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而通过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对比分析又发现,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有加强的趋势,说明需求不足逐渐改善;但服务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强,且没有改善的趋势。用生产诱发系数和需求依存度系数来分析服务业发展的动因发现,最终消费带来的需求虽然占主导地位,但是有下降趋势。而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所带动的服务业生产呈现上升趋势等问题。而从时间跨度上来看,我国各个最终需求项目对服务业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本文的研究尚存在需进一步推敲、改进的地方:第一,服务业部门和非服务部门的划分。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在研究中将服务业划分为9个部门,将非服务划分为5个部门。若划分部门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第二,本文在对我国服务业的对比分析时,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只选取了1997年、2002年及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如果能进行时间跨度更长、数据更多的分析,则更能体现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变化变化趋势。

注释:

①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研发投入比重三项指标均未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涉及的数据通过中国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到。

②全国和各省在逢2和7的年份开展投入产出调查,并编制相应年份的投入产出表,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最新数据。逢0和逢5的年份则根据最近调查年份的资料编制延长表,不采取直接调查方式,调查部门和数据相对有限。

③投入产出表中的第一产业主要体现在农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本文中简称为供应业)和建筑业。

④在“现代商业”这一部门中,2007年投入产出表取消了旅游业部门,新细分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居民和其他服务业两项,将其归为公共管理及其他服务业。后文的有些图表中为了简化说明,对服务业部门的描述将使用括号中的简称代替。

⑤本表中服务部门对三次产业的消耗系数为直接消耗系数,服务部门对服务部门的消耗系数为完全消耗系数。这是因为,服务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很小,不便于说明,故选用完全消耗系数替代。1997年、2002年各部门对公共管理及其它服务业的消耗系数均为零,表中不再表示。表2亦同。

⑥加粗字体为各个服务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最大的产业。

⑦倾斜加粗字体为各个服务部门完全消耗系数最大的服务业部门。

⑧根据中国统计局给出的投入产出表,将最终需求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其他”五项。由于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三项。

⑨前文已经提到过各需求项目的需求依存度系数之和应为100%,由于本文中没有分析的“进口”和“其他”,且这两项的需求依存度系数可能为负,故表1、表2中出现了三项系数相加大于1。

标签:;  ;  ;  ;  ;  ;  ;  ;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结构、产业关联与动力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