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颞三针治疗缺血性卒中与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技术对其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论文_乔虹1,张莉1,景昱2,崔琳1,李波2

针刺颞三针治疗缺血性卒中与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技术对其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论文_乔虹1,张莉1,景昱2,崔琳1,李波2

乔虹1 张莉1 景昱2 崔琳1 李波2

1.齐市中医医院南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2. 齐市中医医院南院MRI室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通过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技术观察针刺颞三针治疗缺血性卒中对脑血流改变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除了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外,同时采用颞三针配合体针针刺治疗,每日1次,治疗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技术证实脑血流均有改善(P<0.01),且联合针刺组比单纯药物组治疗后脑血流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通过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技术证实针刺颞三针配合药物治疗在改善缺血区脑组织脑血流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关键词:颞三针,缺血性卒中,磁共振ASL灌注成像

缺血性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80%,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疗效已得到肯定,但其治疗机制一直未完全清楚,且对缺血区脑组织血流改变的影响的影像学检查依据研究较少;这严重影响了针刺的推广和应用,如何用现代科技阐明其机制一直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1]。本科研通过磁共ASL灌注成像技术观察缺血性卒中病人针刺后缺血区脑组织脑血流的改变,探讨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从而为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可视化依据,为针刺的临床推广提供明确的理论依据。颞三针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2-3]并取得良好的疗效,特别是对于中风的治疗,临床研究表明“颞三针”针法无论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有显著疗效[4-5]。笔者采用颞三针刺法通过磁共振ASL成像技术来观察针刺前后病灶侧脑血流的变化,以证实针刺可以提高脑血流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南院脑病科确诊为脑梗塞的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4.06±7.83)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45天,平均病程(28.9±7.6)d;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4例,糖尿病史10例,高血脂史8例。将入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既往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缺血性卒中的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6],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诊疗判定标准》;?病程在15-45日;④年龄在40-75岁之间。

1.3排除标准?后循环供血障碍者(TIA发作、腔隙性脑梗塞);?出血性中风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肝、肾、造血等系统严重原发病者;④既往有精神病史或意识障碍或智力障碍者;⑤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不适合针灸治疗者。

1.4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以颞三针为主针刺治疗。主穴:颞三针;配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下肢: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消毒,头部取病灶侧颞三针穴位,用30号2寸毫针,针尖与穴位呈15度-30度角,向下延皮平刺1.5寸左右,使局部产生麻胀酸感或放射至整个头部为度,平补平泻法;配穴常规毫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治疗6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2 对照组 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1.4.3 基础治疗 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

1.5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5.1临床症状评估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标准执行;

1.5.2磁共振ASL脑灌注成像技术以对侧大脑半球镜像部位为参照,测量病灶侧相对脑血流量值(rCBF)。

1.5.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梗死区rCBF值与治疗前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NIHSS评分、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梗死区rCBF值与对照组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量表积分比较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308.77±1.945.14±2.51﹡﹟

对照组308.65±1.826.82±2.76﹡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梗死区域rCBF(%)比较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3053.67±15.2976.36±7.47﹡△

对照组3054.93±14.7668.52±8.74 ﹡

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P<0.01;组间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我国是脑血管疾病高发地区,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脑血管疾病的预后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针刺在治疗脑血管疾病、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而且无毒、副作用,为纯绿色医疗。近几年关于针刺治疗疾病的机理的探讨多是从中医理论去阐述,而西医相关的可视化指标的研究较少,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脑血流灌注是临床十分关注的问题。而磁共振ASL技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灌注评估,能够显示脑组织低灌注区或缺血区,正确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局部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尤其对脑梗死前期患者灌注异常的超早期显示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7]。本课题通过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技术对脑血流改变的观察,明确了针刺治疗对增加脑血流的确切疗效,从而为针刺治疗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更为确切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建文,朱治山,郭瑾,等.针刺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5):2861-2862.

[2]张丰正,张颖. 颞三针治疗三叉神经痛24 例[J]. 甘肃中医,2008,21( 4):37.

[3]白伟杰,张志强,谭吉林,等. 电针颞三针治疗抑郁性神经症3O 例临床观察[J]. 新中医,2008,40( 1):64 - 65.

[4] 李菊艳,杜宏斌. 头针与颞三针交替治疗早期中风40 例[J]. 陕西中医,2002. 22( 8):733 - 734.

[5] 靳瑞,赖新生,李艳慧,等. 颞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1993,13( 1):11 - 12.

[6]中华神经内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380.

[7]金红瑞,综述,嵇鸣,等. 3.0T磁共振ASL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医学影像,2011,20(1):69-72.

论文作者:乔虹1,张莉1,景昱2,崔琳1,李波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  ;  ;  ;  ;  ;  ;  ;  

针刺颞三针治疗缺血性卒中与磁共振ASL灌注成像技术对其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论文_乔虹1,张莉1,景昱2,崔琳1,李波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