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青岩古镇及其建筑探析

贵州青岩古镇及其建筑探析

金湛林[1]2004年在《贵州青岩古镇及其建筑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贵州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云贵高原,高山起伏,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湿润,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古朴、自然、清新的民风,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文化,其中以青岩古镇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犹如一株绽放的奇葩,被专家学者誉为“石头的绝唱”。这些地域特征强烈的民族建筑,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民居物质形态,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先民们在这块土地的生生不息的创作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特殊文化形态,它具有不可磨灭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青岩古镇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成因,明清时期来自中原和江南的军队迁徙而来到青岩。因为青岩有着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那些军队就长久地驻扎下来了,在此驻守边陲。战时打仗,和平时农耕。青岩是军事重镇、商贸重镇,有许多外来的民众商贾。必然带来各地的文化习俗。军屯带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与当地的土着文化碰撞融合,还加上各地的文化传统,都交融在一起,和谐发展,共生共存。由此衍生的地域建筑文化也具有独特性,各类宗教建筑和谐共存,宗教建筑散落在民居中,没有严格的界限,反映了当地宗教的世俗性。 本文先从青岩古镇的历史发展入手,从地理、气候、人文、历史等方面介绍了青岩的发展成因。详细阐述了青岩多元的多元社会人文背景。从古镇的空间构成特色方面总的介绍青岩。介绍了她的选址,规划布局,空间构成等方面。青岩古镇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除了深厚的人文、军事、宗教文化外,建筑空间文化是它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简要介绍了青岩的自然地理现状后,对它的选址从军事和风水上作了深入的阐述,并介绍了青岩的各种建筑类型和古镇孕育的多重文化价值。 接下来从建筑的类型和特征上介绍青岩的建筑。包括了军事、宗教、民居、牌坊等建筑,分析了空间特色、用材、构造、装饰装修等方面。 第五章,对青岩的建筑文化多元的特点进一步做了总结。 最后对青岩古镇建筑的现状作出了思考,对其的保护利用的方面做了一定的思索和构想。 文中采用了大量的自拍和自绘的图片和插图,对建筑的原始结构做了细致的测绘和研究。 希望我所做的这些工作与努力能对青岩的古镇和建筑研究有所帮助,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王雪嫣[2]2018年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印发《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国第一份有关文化旅游发展政策的文件,旨在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制度基础。2017年,由文化部印发的《文化部“十叁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包括文化旅游业在内的重点行业全面协调发展,并通过重点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文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以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岩古镇为例,运用民族学、文化产业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该地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青岩古镇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2014年基于其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该地将旅游发展定位为贵州省文化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文化交流平台,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生态文明。首先,本文系统梳理了与文化旅游产业、青岩古镇相关的重要学术成果,从而掌握这一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有关资料;其次,在对青岩古镇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的象征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文化变迁理论等分析该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并论述其开发现状;再次,论述该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功能理论分析这一产业对该地产生的作用,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厘清其发展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会与威胁,为后文提出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奠定基础;最后,提出该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文章按照本学科要求,围绕论文研究主题,在对民族学、文化产业学、旅游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获取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一是深入调查青岩古镇的各类文化旅游资源,获得大量的录音、图片、视频等资料;二是与古镇的主要商业街——南街和北街的商铺经营者进行访谈,了解其开业时间、销售商品、经营收入等情况,并统计各类商铺的数量;叁是通过问卷星平台向旅游者发放《贵州省青岩古镇景区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及实地向当地居民发放《贵州省青岩古镇景区社区参与度调查问卷》,了解旅游者对该景区“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和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参与程度,为论文写作提供支撑与帮助;四是通过多次到花溪区政府、区旅游局、区规划局、区文广局、青岩镇政府、青岩古镇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和部门进行咨询,掌握大量相关资料和数据,为撰写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岩古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其存在的问题虽具有独特性,但也存在与其他景区点的共性问题。因此,本文对青岩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不仅有个案意义,亦对其他地区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倪琪, 罗发金[3]2013年在《贵州青岩古镇古建筑石柱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贵州青岩古镇现存保存较完好的8座明清古建筑群和一座城楼的257座石柱础进行实地调查(拍照、测绘),总结出了青岩石柱础的24种造型和6类雕饰题材,分析了青岩石柱础的造型和雕饰的表现手法,并揭示了青岩石柱础的造型的分布规律和雕饰"有无、繁简"的影响因素。

周感芬[4]2013年在《青岩古镇的历史追溯及教育文化价值探析》文中研究表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种"洋教"势力逐渐侵入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成为"洋教士"传教活动之地。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偏远的贵州青岩古镇出现了非常态的文化碰闯,形成了儒释道、基督教、天主教等"多教并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催生了青岩古镇教育的兴盛和文明。

尹玉璐, 谷依曼[5]2015年在《贵州省青岩古镇明清戏台考察记》文中研究指明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距贵阳市区约29公里,地处云南、贵卅『、广西交汇地区,古往今来皆是交通要塞。青岩古城不仅是民族融合之地,亦是宗教汇集之所。城内现存戏台4处,分别为龙泉寺戏台、万寿宫戏台、慈云寺戏台和万佛寺戏台,均为明清时期建筑群里的山门戏台。本文试以青岩镇中的4处明清戏台为对象,逐一分析其建筑及文化特色,探求其在中国戏曲史论研究中的价值。‘

张倩, 王红[6]2008年在《山水形胜——青岩古镇的景观地理探析》文中指出地理因素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生态环境、气候植被物产景观等,被视为古代城市生存发展之本。因此,城市选址首重地理。在已出土的我国古代城址中,几乎一致依山傍水,为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在春秋战国年间城市建设中,背山带河的选址思想更趋完善成熟,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

李致江[7]2013年在《结构功能主义视阀下青岩“四教并存”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青岩是贵阳市花溪区的一个小镇,汉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于此。青岩古镇历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至今已有600多年。期间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谐共存,对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

时萌[8]2018年在《诗意栖居的场所精神分析——青岩古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历史进程停留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避风遮雨,躲避猛兽,住进了天然的洞穴里寻求庇护,而这些洞穴,就是人类居住的第一所房子。一万年之后的石器时期,出现了以猛犸骨架而搭建而成的帐篷,帮人们度过了寒冷的冰河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能移动的建筑。又过了五千年猛犸象消失殆尽,人类就住进了用树木搭建的棚屋。直到公元八千年前,泥砖房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拔地而起,从此人们才住进了遮寒避日的房子里。往后,吊脚楼,土楼,窑洞再到摩天大楼,从无到有,从自然到人造,从实用到美观,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层出不穷,人们将房子折腾出了各种花样。这都体现了人类对一个更美好舒适的居住环境不懈追求和情怀。

曾嘉[9]2017年在《“四教合一”背景下原住民权益保障的矛盾与调适——基于青岩古镇的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的青岩古镇是我国唯一处拥有儒、释、道、天主教"四教"并存的特色村落。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与当地自然风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景观。如此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吸引力,但在开发保护中同样面临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古镇变为景区后,随着游客数量上升并未带来原住民收入提高,而且古镇原住民在古镇开发中渐渐处在了一种边缘的地位。本文尝试根据古镇原住民的实际情况,对他们面临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

刘文强, 谢江林[10]2018年在《探析全域旅游语境下的传播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全域旅游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本文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贵阳市花溪区为例,以媒介社会学"功能主义"理论为手段,研究传播学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传播学的理念应对旅游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一、全域旅游活动的传播形态(一)旅游活动传播类型辨析旅游,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之间发生关联的活动,是人

参考文献:

[1]. 贵州青岩古镇及其建筑探析[D]. 金湛林. 重庆大学. 2004

[2].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 王雪嫣. 贵州民族大学. 2018

[3]. 贵州青岩古镇古建筑石柱础研究[J]. 倪琪, 罗发金. 建筑学报. 2013

[4]. 青岩古镇的历史追溯及教育文化价值探析[J]. 周感芬. 教育文化论坛. 2013

[5]. 贵州省青岩古镇明清戏台考察记[J]. 尹玉璐, 谷依曼.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5

[6]. 山水形胜——青岩古镇的景观地理探析[J]. 张倩, 王红.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7]. 结构功能主义视阀下青岩“四教并存”的探析[J]. 李致江. 教育文化论坛. 2013

[8]. 诗意栖居的场所精神分析——青岩古镇[J]. 时萌. 现代商贸工业. 2018

[9]. “四教合一”背景下原住民权益保障的矛盾与调适——基于青岩古镇的现状分析[J]. 曾嘉. 祖国. 2017

[10]. 探析全域旅游语境下的传播模式[J]. 刘文强, 谢江林. 新闻窗. 2018

标签:;  ;  ;  ;  ;  ;  ;  

贵州青岩古镇及其建筑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