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先成人———个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成长的背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论文,少年论文,全国十佳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初的童话启蒙
在湖北省古城荆州,只要提起张旗的名字,谁都知道他是个童话天才。而作为“天才”的父母,张卫平夫妇心里最清楚自己的教子秘诀:顺其自然。在这样的教子观念支配下,张卫平夫妇从不刻意去要求孩子,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折腾”。上幼儿园时,张旗受到班里同学们的影响,他对家里人宣布:“我要练书法!”热情持续了3个多月,后来他弃书学画,再后来,又迷上了摄影,可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张旗的父母却说:“孩子不愿学是因为他对此不感兴趣了,爱因斯坦不是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让孩子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孩子肯定做不好。”就这样,在父母的“宽容”下,张旗玩得无忧无虑。他唯一的嗜好,就是每天晚上,让妈妈给他朗读童话故事。“淘气的儿子在两三岁时,讲一个故事就能应付;四五岁后,没有两三个精彩的故事,他就不睡……”或许,这就是他最初的童话启蒙教育。
张旗的父母都没有读过大学,但他们经常挑灯夜读,通过自学考试双双获得大专文凭。家里的藏书有万余册。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张旗养成了喜爱读书的习惯。家中的书柜让张旗都翻了个遍。看到孩子看书不知选择,爸爸告诫儿子:“要看一些对你的学习有促进的书,要学以致用。”对于儿子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张卫平认为这是个偶然的因素。小学三年级暑假,语文老师要求假期写30篇作文。30篇作文该怎么完成呢?当父亲的灵机一动,对儿子说:“你就学着写写童话吧。”没想到,张旗一口气竟写了26篇。其中,那篇800多字的童话《穿上鼻子的牛》很快发表在《少年文学报》上。当张旗拿到第一次挣来的8元钱稿费,开心得直叫唤。从此,他的童话、寓言一篇接一篇地在《少年文艺》《中外童话画刊》《金色少年》等刊物上发表了。为什么让儿子写童话,而不是让他写儿歌、写诗呢?做父亲的可有一番深思啊——他觉得这代孩子没有机会多接触大自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干什么。而男孩子从小就有冒险精神,但现实又不能让他撒野,那只好让他通过童话创作来实现自己做侦探、当警察、将军的梦想。
童话奇才在学业上的坎坷
从小学到高中,张旗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小学开学一个月的新生摸底考试中,班里的同学大都认识1500~2500个汉字,而张旗只认得230多个字。一些亲朋好友据此“怪罪”张卫平,说他太放任孩子了。张卫平并不以为然,他觉得,孩子虽然不比别人聪明,也不比别人笨;自己要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去影响他,因势利导做工作。不久,张旗成了一年级第一批入队的少先队员,还担任了班干部。
到了初中,张旗成绩掉得很厉害,特别是数理化课。他很消沉。直到张旗的稿子在《小学生语文报》举办的童话创作大赛中获得第一名,他才重新恢复了自信,毕竟参赛的学生有3万多人。后来,在父母的帮助下,张旗进入了湖北荆州市江陵中学读高中。这里的学生大多是从农村来的,学习比较刻苦。张旗深受感染,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父亲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上高中就要考大学。一心不能二用,童话创作最好能停一段时间。张旗答应了。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啊!鉴于张旗在童话创作上的成绩,1999年,西南师大、武汉大学影视创作系、华中理工大学新闻学院都同意张旗免试入学。当时,我国驻南使馆被炸,张旗义愤填膺要当战地记者,进入了华中理工大学新闻学院。
父子相处原则:朋友式的相互尊重
在如何与孩子相处的问题上,张旗的父母采取的是平等主义、做个好朋友的方式。只要是自己表态的事,一定以身作则去办。为了鼓励孩子的创作激情,张卫平夫妇制定了一个土“政策”:只要儿子发表一篇作品,立即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买任何一本张旗想要的书(在扉页上写上发表的作品名及父母激励的话)、炖一只鸡(张旗特爱吃鸡)。在小学五年级时,张旗的童话《狐狸的转盘》在《童话世界》上发表了。这次,他想要的书是《五千年历史演义》,定价120元,花去了父亲半个月的工资!
张旗搞童话创作,母亲非常支持,自学电脑,给他打稿。儿子写稿子的时候,特别粗心,错别字是常有的事。妈妈就一一指出来,遇到拿不准的还查字典。结果,儿子的上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错别字,在下篇稿子中还是错。母亲一看,这可不行,得让他自己查字典,他才能记得牢。张旗与父母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不经自己同意,爸妈不能随意修改自己的稿子。一次,母亲给他打一篇稿子的时候,发现有一段话,怎么看都觉得不通,就想给他改。可张卫平不同意:按照成人的思路,的确不能理解这段文字,但这是孩子文章的特点。改了,对他以后的创作没有好处。
鼓励孩子:上进的必要条件
张卫平有这样一则教子格言:赞美、鼓励的环境使白痴变成天才;诅咒、斥责的环境使天才变成白痴。他认为要尽量表扬孩子,挖掘他的优点、潜力。在张旗一年级的下学期,一天,父母烧好饭菜后在家里等他回来。谁知,别的孩子早就放学回了家,就不见张旗的影子。焦急的父母沿上学的路去找,张卫平发现儿子蹲在路边一动不动。走近了,才知道儿子对着一堆蚂蚁发愣。“快回家吃饭吧。”小张旗却摆摆手:“别吵别吵,蚂蚁正在开会呢。”母亲扑哧一笑:“小旗子呀,你真是走火入魔了,蚂蚁开会你也知道啊。”张卫平却一拍大腿,“好小子,有潜力。”回到家,父亲拿来纸笔对张旗说:“你就写写蚂蚁开会吧。”上初中时,老师要求孩子每人每个星期写2~3篇日记。张旗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就写了数篇童话。交上日记的第二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厉声批评道:“中考考童话吗?高考考童话吗?”不知所措的张旗涨红了脸,从座位上站起来,低声答道:“不考。”“那还写什么童话?!”过后,这位老师还十分负责地找到张卫平夫妇,要求他们教育张旗不要写童话了,集中精力搞学习,力争考个好高中。张卫平想:既然儿子选择了童话创作,就尊重他的意见吧。于是,他鼓励儿子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坚持童话写作。如今,已是大学生的张旗十分庆幸自己没有被“穿上牛鼻子”,没有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回顾起张旗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正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身体力行的引导,使他健康成长。关于教子之道,张卫平是这样说的:“养孩子这门学问,可以说是很深很深,也可以说是很浅很浅。绝大多数都是平平常常的人。我的孩子不是什么‘龙’,但只要扎正了根的孩子,他一定能成为堂堂正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