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承载着促进发展、提高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因此,让学生从语文中得到人文精神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所以运用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贯注和人格熏陶,为其“终身精神发展”打好了“精神的底子”。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教育;感悟
中图分类号:G6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6-131-01
感悟是情智的交融;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整体,既有内容,又有形式。从教这些年,让我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有目的地利用各环节激发学生感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联想,陶冶情操
所谓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让学生通过对课文情节补白、充实和设身处地地联想,在扩展故事内容中陶冶高尚的情操。
《小狮子爱尔莎》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由课文结尾设身处地地联想:“‘我’和小狮子爱尔莎最后分别的时候,它好像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蹭我。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爱尔莎,你会对主人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主人,我真的要走了。谢谢你几年来对我的精心照料,我永远忘不了你。”有的学生说:“主人,我不能再保护你了,你今后外出可要小心啊!”有的学生说:“主人,我知道你让我回到大自然是为了我,我忘不了。”还有的说:“主人,你已教会我怎样捕获食物。放心吧,在大自然中,我一定会生存下去。”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决定一个人人生性质的力量。学生的种种发言,尽管角度不同,但从中可以学生已经领悟到了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
各种联想中情感的感悟,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人文价值,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以读求悟,读中悟情
有人说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可见感悟不是通过教师讲解达到的,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位其中的感情才实现的。一句话,要激活情感,“以读求悟,读中悟情。”
《灰雀》一文,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有学生质疑:“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老师说:“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为什么?”学生读书思考后,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学生认为:“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学生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就这样老师凭着极佳的教学洞察力,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三、以情感悟,以趣激情
情境教学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造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法。利用这种方法创设情境,并凭借情境使儿童进入情绪的内心感受,从而感悟情真情切。
课文《一去二三里》是一篇注音的讲读课文,它是一首情景交融,意韵青远,隽永流畅的儿童诗。全诗虽只有四句话,但充满诗情画意。由于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采取“以趣激情”的方法,在创设情境上作文章,突破学生抽象思维领会意境的难关。教学中,可揭题引思:看到这首诗,你一定被诗中的景色所陶醉,让我们随着画面去领略一下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吧!然后借助课件步入诗境,再现青山环抱、树掩映下的田园,轻烟薄雾笼罩下的村庄和屹立于山顶的亭台等景物画面(教师随画面旁白),由于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缩小了文字、图画的时空,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凭借,学生随声、像、画入境,在无声处融入真情,在有形处激活思维,在媒体创造的美好意境中去感悟其境之幽美,其情之真切,诗人之情怀。
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让学生情境表演,进行模拟实验,用瓶子代替又高又大的水缸,小石子代替大石块,瓶石相击,瓶子一破,水马上流了出来,学生这时才真正体会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司马光让水离开人这个救人的方法是最简便有效的,从而对司马光的聪明产生敬佩之情。
四、知识延伸,情感升华
优秀的课外作品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在教学中或课外穿插一些与课文作者、写作背景、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和故事,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聆听和阅读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中,受到灿烂文化的熏陶。
在《丰碑》一文即将结束时,教师朗诵了贺成老师执教《丰碑》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板书的一首诗:冰天雪地急行军,寒衣何在问英雄。怔怔伫立雪成泪,丰碑晶莹代代传。让学生诵读这首诗,从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浩瀚精深和神奇魅力,激发他们文学创作的欲望。又如教师将毛泽东主席写的《长征》诗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品读,进而转到历史的回顾,对先辈业绩的缅怀。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需要,或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文章,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梅花魂》一文时,根据课文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三句诗,课前介绍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及北宋词人秦观的《浣溪沙》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弄清三首诗词的大意。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比较轻松地理解了文中外祖父落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从而深切领会外祖父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总之,为什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建构要强调“感悟”呢?因为感悟是情智交融的;感悟的主体是参与者;感悟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感悟的对象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整体,既有内容,又有形式。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感悟,学生对课文塑造的生活原则有了设身处地的真切感受,真正受到了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感情共鸣。
论文作者:汤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列宁论文; 小男孩论文; 人文论文; 情境论文; 人文精神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