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感知下的旅游体验论文

符号感知下的旅游体验论文

符号感知下的旅游体验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梁曦

摘 要: 符号学在西方抽象文化领域中非常流行,它从20世纪初期瑞士语言学家Sausure的现代符号语言学研究起步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渗透到社会文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希望深度探讨存在于旅游体验中的符号学感知内容,分析旅游体验符号学本质与真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真实旅游体验案例加以深度说明,即科学分析存在于符号感知下的旅游体验内涵。

关键词: 符号感知 旅游体验 真实性 关系 旅游形象认知

旅游体验是存在主体性本真内涵的,它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本身的主体体验。早在1999年我国学者王宁就在《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再思考》疑问中首先提出了旅游体验中所存在的“本真”概念。他认为旅游体验存在的真实性与旅游客体的真实性二者是毫不相关的,它主要是由于旅游体验所引发的旅游者的内心感受,并同时将游客在旅游体验中的真实性划分为内省真实和人际真实两大维度。客观地讲,旅游体验中所存在的真实性状态代表了人的一种特殊状态,它表示人希望试图远离标准化、格式化社会角色扮演,通过借助旅游活动与旅游客体寻找本真自我,感受到相比于日常生活更加真实、自由的生活感受。目前,“真实性”也已经成为了旅游开发商开发旅游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

成人无菌性舟骨坏死比较少见,常呈自发性或继发于舟骨骨折。成人足舟骨自发性坏死又称为Muel⁃ler-Weiss综合征,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末被描述[1],主要表现为患足背疼痛、负重后加重,逐渐出现跛行。足舟骨坏死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制动、避免患足的长时间活动、控制体重、改变穿鞋方式、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使用定制鞋垫、安装矫形器或者支具、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等,但这些方法疗效欠佳。足舟骨无菌性坏死手术治疗主要有:足舟骨经皮减压术、三关节融合术、距舟楔关节融合术、距舟关节融合术等,一般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1 旅游体验符号感知本质与真实性的关系分析

“旅游体验”一词应该分开来谈,即“旅游”和“体验”,二者如果能够在表述与行为上达成一致,就能为游客带来真正的旅游体验,旅游体验代表了它为游客所带来的精神与情感感受与知觉感受,而又由于旅游活动为游客所带来的强烈吸引力与号召力,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旅游活动本身所存在的符号意义,为旅游符号系统构建赋予了强大表意功能和传递功能,有效体现了旅游体验的开放性与自生性,在旅游体验中深层次传达人与自然之间的文化理解内涵,引发人们在情感、心理与精神上的多层次共鸣。

2 旅游体验中的符号感知分析

在旅游体验中是存在符号感知本质内涵的,它贯穿于游客的旅游体验全过程,即在旅游体验前、旅游体验中和旅游体验后都存在鲜明的符号感知内容,下文将逐一分析。

2.1 旅游体验前的符号感知分析

游客在付诸旅游活动实践行为之前必然会收集、主动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符号感知印象内容,这是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初次接触,它并非发生在现实的旅游活动当中,而是通过宣传单、杂志、网络、新媒体等各个平台间接收集、排列、加工与整理前期旅游印象内容,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旅游景象内容,这就是符号感知印象。符号感知印象应该被纳入到游客的旅游体验符号感知体系内,因为它所提供的信息是具有真实性的,它为游客形成了相对真实的印象流意识,对游客进行旅游路线与目标决策具有较强的辅助价值。

2.2 旅游体验中的符号感知分析

游客的旅游体验动机表示一种追求符号感知的过程,因为游客在同化的社会中生活、学习和工作,寻求旅游体验即是在寻找一个异化的社会形态,通过自身想象赋予旅游目的地更多价值与意义,所以旅游体验才能与符号感知相互结合起来。在美国符号学专家Korner的《旅游符号学》中就深度研究了旅游者旅游体验的真实性与动机,其中绝大部分旅游者所关注的是基于某一景物或文化所代表的符号印象内容,所以在这一层面上旅游体验有所升华,它不再是对绝对真实事物的追求,而是对某一种符号的追寻,而且这种来自于旅游体验的符号是不断变化的,且旅游者的符号感知也随着旅游体验发生变化,人们会不断选择新的符号来代表新的社会价值与理想。综上所述,游客对旅游体验中符号感知内容的理想化追求就为他们构建了最初的旅游动机。

2.2.1 体验动机阶段

游客在旅游体验中由于已经真实接触了旅游项目内容,所以他们的旅游体验与真实性相互之间会有更加紧密的联通,有旅游之前的印象流想象到现实中的真实旅游体验,旅游者对于符号感知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追逐实际感受,所以一套完整的旅游体验应该经历三个阶段:体验动机阶段、体验旅程阶段和体验质量阶段。

3.2.1 传统仪式

祇园祭作为日本京都最著名的传统文化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吸引各方游客的经典旅游活动项目,它与大阪天神祭、东京山王祭并称为日本三大祭活动,迄今为止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积淀。祇园祭本身也已经被日本国家列入民俗文化遗产名录中,并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传统旅游文化活动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符号及符号感知内容,所以本文也选取了日本京都历史最为悠久的祇园祭为例,分析了它为游客所带来的基于符号感知背景下的旅游体验相关内容。

在游客的旅游体验旅程阶段,所有的主客符号都会实现互动,它也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即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会根据自身所旅游目的地预先已有的“真实性”感知来看待旅游体验符号感知,同时结合所见到、所听到的真实场景事物对自身预先构建的心理构图进行不断修正。在此时,游客的脑海中是存在大量的旅游体验符号感知内容的,他们需要通过寻找、甄别才能给出最终评价,将最终正确的旅游体验符号感知内容印刻存储于记忆中并引起游客之间共鸣,形成一种真实的旅游体验愉悦感。一言以蔽之,在体验旅程阶段就是游客验证自己旅游体验动机的最佳阶段,该阶段与游客的旅游体验动机阶段形成了隐性交流活动,进而求证了符号感知的真实性,并为游客实现自我认同。

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强化多边双边及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拓展。通过海外进出口市场的开拓,加大加快对外人员、物资、文化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城镇”建设文化,生活文化,提高自己的城镇生活的品质,建设好属于自己的“新城镇”。

《信息记录材料》1978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批准,由全国磁性记录材料信息站主管、主办,北京中加大成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北京巨库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学术类科技期刊,刊号:ISSN1009-5624,CN13-1295/TQ。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论著”、“信息·技术”、“记录·传媒”、“材料·工程”、“发现·综合”等。本刊由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全文收录,国内外公开发行。

体验质量阶段是对符号感知效果的解读阶段,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或接触到各种物质层面的感官接触内容,进而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认知,这也是旅游体验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实际上,旅游目的地中的一切景物、事物并非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其本体物质内容可能无法满足游客的客体心理认知与需求,游客所追求的是一种文化体验与心理认知层面的真实,就像符号学的创始人Peirce所言“符号本身无所谓指称与表达,是人赋予了符号以生命,对符号作出了规定与解释,并通过符号为工具发展人类本身与社会。所以说在旅游体验质量阶段,不同游客对于不同符号感知的解读也是不同的,但是它的符号感知意义一定会被游客在互动体验过程中所理解。当游客的文化认同与感知印象匹配度越高,游客的旅游体验真实感也就越强,反之则可能会产生文化冲突甚至是文化休克,这些都恰好说明了符号及符号感知本身是完全受制于人类意识形态的评价标准的,游客的旅游体验过程如果从个体评价标准来看确实实现了旅游体验与真实性的相互关联,这种真实性当然也是游客所需要的真实。

2.3 旅游体验后的符号感知分析

游客在完整体验旅游过程中经历了互动交流和各种符号感知内容,所以游客的旅游活动本质就是一次符号化体验过程,在不断解读各种旅游体验感知符号内容后,游客就拥有了鲜明的文化烙印,明确了符号感知与旅游体验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在旅游体验中,游客的体验评价并非固定,它是易变且具有弹性、可塑且能够流动、多元化且相对的,在旅游体验真实性中游客就建立了一种基于符号感知的主体认知体系。当然,不同游客的不同旅游体验会带来不同的真实性感受,而来自游客不同的真实性感受并非是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否定,这是符号感知下所呈现的不同文化认知立场,旅游文化应该接受这种多元化符号感知理解,充分展现旅游景观文化的包容性与自由开放性,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品评[2]

2.2.3 体验质量阶段

3 符号感知下的旅游体验案例分析——以京都祇园祭为例

2.2.2 体验旅程阶段

涉及“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次提出,国际生态旅游协会1993年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1]。

3.1 选择祇园祭的原因

移动式筛分站集成度高,输送机长度较短,安装空间小,而且需要完成折叠旋转等动作。传统的滚筒安装方式轴向尺寸大,机构布置困难。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半内藏式输送机滚筒,可快速拆卸,节省安装空间,缩短输送机整体宽度。并利用Workbench对设计的滚筒进行了静力分析和疲劳分析,验证了滚筒设计质量和性能的可靠性。

实际上,祇园祭在传统中并非是旅游项目,它原名为“祇园御灵会”,是中世纪就存在的专门用于退散京都瘟疫传播灾害的重要祭祀活动。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祇园祭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关注,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景。最初的祇园游客容纳能力偏低,巡行路线过分狭窄,为了保证游客的游园安全性,祇园祭也全面彻底改变了传承600年的巡行路线,同时在祭祀活动范围内设置了大量收费观赏席。而为了进一步深化祇园祭的旅游化内涵,它还将祭祀的前、后祭合并为一天(7月17日),在保留、尊重原有文化历史的基础之上,也解决了旅游项目建设相关问题。总体来讲,京都祇园祭中是蕴含了大量文化符号的,游客在众多深邃的文化符号感知下可获得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这是祇园每年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巡游的关键所在。

3.2 祇园祭文化符号感知下的旅游体验分析

祇园祭文化符号众多,基于符号感知背景下,游客可获得非常良好的旅游体验。具体来讲,可以从传统仪式、巡行路线以及宗教文化三点来分析其文化符号感知内容,明确游客的旅游体验过程。

设计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设计水平的高低、图纸质量的好坏等,具体表现为工程设计采用不成熟的技术方案,设计错误、遗漏或缺陷,图纸供应不及时、不配套或出错等。

祇园祭的传统仪式主要包括了宵山、前祭、后祭活动等,其中在祇园祭前期准备阶段的“洗神轿”“山车组装”活动都是对外开放的,为游客在祇园现场的预期旅游体验动机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像宵山、巡行、提灯行列等则能够让游客感知到祇园祭节事活动的多元化内涵,在众多传统仪式符号感知过程中达到体验高潮。在该过程中,游客对于祇园祭的符号感知逐渐转化为真实认识感知,它不再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传统仪式活动的真实呈现与解读,它满足了游客前来旅游观赏的目的与偏好。而像彩车巡行通过抽签决定出场顺序、神社的朱印则为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一定变数因素,令旅游体验更加丰富。上述传统仪式活动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符号引导游客,让游客懂得如何从历史文化角度评价祇园祭的审美文化价值内涵与活动功能价值内涵。

3.2.2 巡行路线

京都祇园祭的巡行路线是指山、矛车从4条分支街道到河原町街最终再回到八坂神社的全部巡行路线。在这一条巡行路线空间中所有景观都在变化,例如其中狭窄的街道、高耸的山坡以及山、矛车在山间的巡行等。另外包括巡行路线上诸多本土艺能表演(祇园祭舞蹈、太鼓)都能充分体现祇园祭古典音乐与舞蹈文化,这些文化符号本身具有较强的文化独特性与可识别性,它们都能够为游客旅游体验带来相当鲜明且记忆深刻的感受,其中的文化传承意蕴自不必说。

3.2.3 宗教文化

在京都祇园祭中,像“神轿”“神的御用供奉品”等都是围绕神灵为核心所提出的文化符号,大部分前来游园的游客都是拥有宗教信仰的,他们与祇园祭节事活动中的核心文化相互融合、匹配,包括环境中的“混杂声”“吆喝声”“号子声”等高频的特征符号都让场面气氛热烈起来,同时也通过这些符号感染了游客,带给游客特殊的旅游体验。在祇园祭中许多活动都是源自于其历史文化“瘟疫”的这也是整个节事活动中的核心文化内容,它对游客的文化影响最大,可从感官到精神上双重刺激游客,满足游客的宗教信仰要求[3]

4 结语

本文研究内容相对抽象,因为在符号感知影响下,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内涵、文明行为、友好态度以及主客观意识互动等内容都会被挖掘出来,目的就在于提升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增加更多“真实性”活性成分在其中。所以,在未来还应该进一步研究旅游体验本身与旅游文化符号及符号感知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关系,以求为游客带来更深层次的旅游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 杨骏,席岳婷.符号感知下的旅游体验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37(7).

[2] 刘彬.基于旅游者摄影行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14.

[3] 孙玲慧.日本节事活动旅游真实性感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98(2019)07(b)-094-02

DOI: 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14.094

标签:;  ;  ;  ;  ;  ;  

符号感知下的旅游体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