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途径探析论文_周改花

关于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途径探析论文_周改花

(河南省汤阴县向阳路北段向阳路小学 456150)

摘要:由于在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经济转型让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许多农村的闲置劳动力都进城务工,都向往着去大都市打拼,而这就造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和老人。留守儿童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往往在童年缺乏父母的陪伴,往往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叔叔阿姨等亲戚带大,这种童年成长环境往往缺失父爱母爱,从而容易导致心理、生活、教育等一系列青春期叛逆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培养途径

儿童的良好习惯养成,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家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由于家庭教育的长期缺位,造成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成绩不稳定,而且喜欢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不喜欢集体活动,留守儿童的不良习惯包括但不限于逃学、打架斗殴、偷窃、沉迷网游、喜欢诋毁他人等等,其中的原因不在乎监护人没有起到真正的教育儿童的职责,学校也缺乏管理和关爱,所以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一、坚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中,除了教师、家庭的重视,还要促成留守儿童的自我规范,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处于一个他人监督的阶段,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意识较弱,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号召全体学生相互监督和学习,比如教师可以让留守儿童先熟悉日常行为规范,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导致的后果是什么。然后可以阶段性的开展榜样活动,以优秀的学生带带动全体学生,让部分留守儿童形成一个意识,那就是优秀的人往往都首先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一个则是各种鼓励方式的引导及全体师生的监督,只要出现了不良行为,就会受到教师、同学们的谴责,只要出现了好的行为习惯,就会得到各种不同的奖励和表扬,这几个步骤对于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良好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

有一句老话曾经说过:道德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儿童的良好品德养成,这要求孩子的家长在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引起重视,要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让儿童耳濡目染的接受来自家庭的德育教育。而部分监护人在日常德育教育中,往往过于偏袒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过于宽容,却忽视了对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等意识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尊重长辈;而有些监护人则走极端,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孩子动不动就动手,言语辱骂等等,这样会让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矛盾加深,容易怨恨监护人。所以在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培养过程中,要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在学校这一块,教师要在思想上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德育工作有效的结合,让留守儿童能够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初衷和艰辛,让留守儿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才可以报答父母,才可以让自己以后不用像父母一样那么辛苦。德育工作的教导,最终会体现在儿童的言行举止上。教师还要针对留守儿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创设各种活动,比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让儿童亲身体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孩子往往都喜欢听故事,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充满道理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比如一些团队合作、善有善报的小故事,故事内容简单,孩子能听明白,而且最终也能让孩子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学校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比如电脑、广播等媒体,对留守儿童开展德育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比如让孩子们观看爱国影片比如《地道战》,让学生观看《背起爸爸上学》等价值观正确的影片,并在观看后让学生写观后感,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文明使者”、“孝心小使者”等比赛活动,不断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德育过程中,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行为规范上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真正的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不能以传统的方式来坚定“好学生”和“坏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如果区别性对待手下的学生,则容易导致所谓的“坏学生”厌学、抵触,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要懂得宽容、尊重学生。其实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只不过聪明没有用对地方而已,所以首先教师要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然后在教学中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不断的激烈和褒奖,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关怀,感到同学的注意,只有让他们真正的感动了,这些所谓的“坏学生”自然而然的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朝着好的方向继续前行。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让留守儿童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关于家庭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且不限于每周给家里打扫卫生、每周给家里人做一餐饭等等,关于社会的实践活动,则可以由学校进行牵头,可以让留守儿童参与手工艺品制作,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让留守儿童参观敬老院,给老人洗脚或者给老人按摩捶背等方式,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懂得尊敬老人,懂得体谅自己的监护人及父母。社会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还在于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比如可以让孩子们参观当地或者附近的名胜古迹,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们遵守秩序,在驾车前往的路上大家还可以一起做游戏,在欢声笑语中无形的让留守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性加强,让留守儿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帮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结语:

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每一名儿童的成长都影响深远,尤其是留守儿童,它既可以改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既可以让远在他乡的父母没有后顾之忧,又可以让监护人未来不必过于自责。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松懈,家庭、教师、学校必须互相配合,让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崔庆康,曹锐.农村留守儿童的习惯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5)

[2]吴开慧.谈农村留守儿童习惯养成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8,(2)

[3]李洪.习惯养成,重在细节--农村小学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谈[J].求知导刊,2016,(1)

[4]邓秀益.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在校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J]. 读书文摘,2016,(2).

论文作者:周改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关于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途径探析论文_周改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