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融入国际资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随着资本跨国运动驱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引擎”作用的日益实出,国际融资更加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争相制定或出台一系列的引资优惠国策。作为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形式之一的间接投资更加活跃,从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国际融资前景。
国际上庞大的融资市场
融资市场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拆借资金的市场;广义的既包括债券、股票、证券以及出口信贷、国际租赁等传统的筹资市场(或方式),也包括使用金融期权、期货、调期、互换等新的金融工具进行筹资、融资的市场。同时,融资市场还有有形、无形之别。世界最著名的有形融资市场是伦敦、纽约、苏黎士、东京、香港五大资本市场,中小型的则成千上万;无形的潜在的融资市场更是无法计数。
融资市场的特征主要有:
国际金融组织、区域性金融组织以及各国政府银行都有着巨大的资本实力;
国际资本市场有着充足的资本供应量;
国外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充裕的可用(或信贷)资金;
国外大财团、企业集团、金融巨头有着大量的闲置资金;
国外发达国家中,尤其是石油输出国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且有着极大的投资生息欲望和习惯。
国内存在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创举,便是在全国城镇中普遍开办了大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试验区、经济特区、保税区等各类经济开发区,引进了“三资”企业、跨国公司,带动了国有或民营大中企业的崛起。同时,也促进了国有或集体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兴起。但是,伴随而来,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性的客观问题,即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项目建设资金(或生产资金)短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国内企业的大量资金需求缺口呢?除了国家为避免各级政府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而采取必要的适度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而进行宏观调控外,其原因还有:
由银行信贷基本上包办企业资金的单一性,令银行难以承受或窒息;
企业自筹资金,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国内正规融资渠道的局限性和融资工具的缺少;
国内外官方融资中介机构的欠缺性;
国内各类开发区存在着大量的无效建设和半拉子工程;
国内中小企业存在着严重的需求缺口。
中国现有融资工具的局限性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标准,资本国际流动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主要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三种融通资金的主要形式。而间接投资又分为证券筹资、银行贷款两种融通资金的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国际租赁、出口信贷以及其他新的金融工具产生的多种新融资形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融资日趋证券化、国际化,国际证券发行量首次超过国际信贷量,国际筹资者的资本来源由原来以银行信贷为主,转向以发行各类有价证券为主,直接向社会募集资金。中国金融改革滞后,证券业尚欠发达,而投资银行业务才刚起步,不但缺乏新的融资工具,传统的证券筹资工具又很少使用,只允许极少数大型企业去国外发债筹资。在国际银行贷款方面,又仅局限于借用国际金融组织、地区金融组织或各国政府贷款,而外国商业贷款使用较少,特别是国外私人银行、投资银行、中小资本市场涉足更少。
中国现有融资工具的局限性,除上述几个方面,同时还体现在:
官方引资窗口管理的单一性,即仅由国内金融机构统一办理境外借款业务;
官方海外筹资的局限性,即仅进入为数不多的较大的国际资本市场,但种类繁多的小型国际资本市场很少介入或基本没介入;
缺乏社会化的国际融资中介机构;
中小企业海外筹资受政策限制;
金融开放程度不够,外汇管制影响和制约着国际融资。
输通国际渠道
为了加快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引资和利用外资的经验,中国应充分运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好机遇,抓紧输通国际融资渠道,为中国企业蓄势腾飞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才能输通呢?首先必须要做到三个“加强”。
第一,加强投资服务。中国目前吸收外资主要采用直接投资方式,这有利于引进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有利于扩大出口创汇。提供有效的投资服务,是促进投资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投资的关键。投资服务包括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系列的、全程的配套服务。如对投资政策、市场、技术、信息等咨询,协助寻找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代理申办手续等等,要有系统的投资指南资料和投资信息网络。
第二,加强融资服务。一是允许注册准入外国融资服务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执业者与国际金融界、国外私人银行、财团、投资公司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用;二是鼓励国内开办专业融资服务中介机构,现有的中介机构专业服务性不强;三是要扩大境外借款的“窗口”范围,努力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大业对国际融资日益迫切的需要;四是增强外汇管制的弹性,促进国际资本向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入;五是放宽境外融资条件的限制,全方位地开放国际融资市场。
第三,融资后管理。国际融资不仅要搞好前期、中期服务。同时,还应注重做好融资后的管理工作,如日常检查监测、督促指导及项目总结评价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规避融资风险,确保所融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融通资金的按期偿还,以促进融资工作的良性持续发展。
要达到输通国际融资渠道的目的,除了做到上述三个“加强”外,同时还应采取如下五条对策:
充分发挥官方国际融资主渠道的作用,有序开发社会融资渠道;
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缓解企业过旺的融资需求;
扩大国际资本市场筹资范围,畅通企业海外发债、上市筹资通道;
创新融资金融工具,使国际融资手段多样化;
继续拓展出口信贷这一传统融通国际资本的重要来源。
通过上述三个“加强”,采取五条对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在中国企业界面前的会是十分广阔的国际融资前景。
合法融资、依法监管、防范风险
对外借款构成一国的外债。所以,任何国家都对国际融资实行宏观控制,把利用外资纳入法制轨道,以法制管理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1.借外债必须考虑国家的承受力
借用的资金要控制在一国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使使用效益高于成本,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要吸取国际上一些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经验教训,十分慎重借用外债。国际上普遍用债务率、偿债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债务负担,并公认为债务率<100%,偿债率<20%,才不会出现债务风险或偿债危机。中国目前债务率约为90%、偿债率约为10%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说明中国参与国际融资、利用外资还有较大的空间余地。
2.对外筹资实行窗口管理
目前,中国对外筹资、国际融资实行严格的窗口管理。即通过经国家批准允许经营境外借款业务的国内金融机构(如国有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去办理。这种方式在中国向世界开放之初,对于开拓国际融资业务,规范融资行为,维护国家金融秩序,防范国家债务风险,避免国家偿债危机,促进本国企业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实行窗口管理在中国对世界开放之初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应是长期不变的;可以是主渠道,但不应是惟一渠道。国家融资必须按照金融规律去办事,让资本市场机制去调节,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应打开窗口,敞开大门,让国际资本向中国自由流动,畅通道路,这样才更加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大业。
3.境外借款的审批和登记
第一,窗口境外借款的审批和登记。国家批准许可经营对外筹资的窗口机构即国内各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国际业务部门,在境外筹资借款谈判达成协议后,应在签约前,对初步议定的有关借款条款(如贷款条件、期限、利率、金额、用途,筹资市场、时间、方式等)及时报送国家外汇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二,外企境外借款的审批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可以直接向境外借款。但对外签订借款合同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外债登记手续,领取逐笔登记的《外债登记证》。还本付息时,须将《外债登记证》及债权机构还本付息通知单向外汇主管部门申报,只有报经核准后,才可通过开户银行办理汇出,偿还债务。
第三,自借境外商贷的审批和登记。自行筹借境外商业贷款的企业或公司,一是在贷款签约后,必须及时到外汇管理部门去进行外债登记,领取外债登记证;二是在每笔外债到期时,必须提前向国家外汇主管部门去申报还贷计划;三是经核准后尚可按时去向国外还本付息。否则,擅自向国外汇款,则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应受到法律的严厉追究。
第四,中介境外融资的审批和登记。可参照上款去执行,并由国家外汇、工商等管理部门实行严格的金融监管。防止盲目对外借债,扰乱国内正常金融秩序,造成国家的债务危机。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逐步放开外汇管制,不断扩大国际融资业务,以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日益增长的资本需求。
4.中国对外债的管理方式
中国对外债的管理主要采取如下方式:
第一,计划管理。所有借用外资项目均须申报审批,纳入国家计划,由国家统一制定中长期和年度利用国外贷款计划,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第二,归口管理。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按有关部门的相关职能,实行外债归口管理,对其规模、来源、投向、期限进行宏观指导。
第三,登记管理。对外债进行定期或逐笔登记,实施统计监测,依此制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第四,多重监管。中国对外债除实行上述三项严格管理外,还采取了严密的多重监督管理。一是中央银行对国家外汇管理部门进行直接监管;二是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窗口银行(或融资中介)进行直接监管:三是窗口银行对融资企业(或项目)进行直接监管;四是有关部门对窗口银行、融资中介、融资企业、融资项目进行严格的金融监管。
5.严格防范外债风险要认真吸取前些年国际上一些国家产生外债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严格防范外债风险。
一是防范汇率风险。借外债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借款币种,尽量搭配选用升值相对弱势的软货币。否则,若币种升势强劲,偿债时就难以承受因汇率上升而带来债务负担加重的风险。
二是防范利率风险。这是一种可能出现的主要外债风险。借款利率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之分。一笔借款究竟是选用固定利率,还是选用浮动利率,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要综合考虑决定利率变化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
三是避免出现期限、结构问题。借款的期限过于集中,会形成偿债高峰期,亦出现偿债危机。债务结构单一,同样是形成债务危机的又一因素。所以,借外债时要力求避免出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四是避免出现外债规模影响。一国的外债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既要考虑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承受力,也要考虑国家的债务率和偿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