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质量与学生平均投入和成本关系的研究_幼儿园论文

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质量论文,幼儿园论文,成本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5)02-00025-07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大幅增加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的现状如何?不同地区(城市—农村)、不同性质(公办—民办)的幼儿园之间,在教育质量以及生均投入、生均成本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中的哪些构成要素能够更有效地预测幼儿园教育质量?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如何投入更有效益?这些成为与学前教育政策制定息息相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综合国内外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1][2],研究者把幼儿园教育质量界定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包括保育)满足幼儿及相关主体合理需求的程度。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是测算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度为单位)教育投入与支出规模的基本单位。基于已有研究[3][4]和本研究的目的,我们把幼儿园教育投入界定为政府或社会为获得幼儿园教育服务而支付的价值总和,它反映了幼儿园教育的社会成本。在我国现实背景下,幼儿园教育投入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家长的缴费。生均投入的测算是用幼儿园年度总收入除以年度平均在园幼儿数(即上下两个学期在园幼儿总数的均值)。我们把幼儿园教育成本界定为:幼儿园在提供教育服务过程中实际耗费的各类资源的价值总和。幼儿园实际运行成本(不考虑园舍建设成本)一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生均成本的测算是用幼儿园年度总支出除以年度平均在园幼儿数。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研究的区域对象为浙江省。该省虽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但具有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研究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浙江省幼儿园的办园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省一级、省二级、省三级/准办园)、所在地(城市—农村)、办园性质(公办—民办)等分布结构,抽取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六个地市的91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2个左右不同年龄组的班级,采用适宜的观察评价工具,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在进行教育质量观察评估当天,采用园长问卷的形式进行幼儿园教育成本调查。共发放问卷91份,回收86份,其中79份有效,有效回收率87%。因此,本研究采用这79所幼儿园的办园经费数据及其158个班级的教育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幼儿园、班级样本分布结构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

      本研究采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以下简称《质量量表》)来评估样本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质量量表》包含八个子量表和51个项目(见表2);每个项目均采用利克特7点评分方式进行评价:1分(不适宜)、3分(最低要求)、5分(良好)、7分(优秀)。子量表得分和量表总分为所评价项目得分的均值,处于1~7分之间。

      研究结果表明,《质量量表》具有良好的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K≥0.6)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子量表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处于0.826~0.964之间)。同时,信效度验证研究结果显示,《质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同时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和区分能力,与儿童发展结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5]。《质量量表》能够成为我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有效评价工具。

      2.幼儿园情况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项目组自编的《幼儿园情况调查问卷》来收集幼儿园教育投入与成本的相关数据。问卷包含22个具体项目,内容涉及幼儿园基本情况、收入项目及数额、经费支出项目及数额等三个方面。该问卷经过多次试调查和反复改进,已经比较完善。

      (三)数据采集过程

      2012年春季,经过培训的评分员团队分别到样本幼儿园中进行班级教育质量观察测量。每个班级2名评分员,各自独立对班级教育质量进行一日活动的观察评估(包括上午4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中午休息期间对班级教师进行半个小时左右的访谈(以获取无法直接观察的有关信息);各自的评分完成后,2名评分员作为一个小组进行合议评分,对不一致的项目进行讨论,直至给出小组一致的评分结果。班级观察当天,评分员发放并回收《幼儿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数据采集完成后,研究者对数据进行编码录入与清理核查,并对缺失值进行了必要的处理;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 20.0和R软件进行。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的总体状况

      1.基本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见,在幼儿园教育质量方面,158个样本班级在《质量量表》上的总体平均得分为3.40分,略超过3分(即“最低要求”);最高分为5.86分,处于“良好”(5分)水平;最低分仅1.42分,接近“不适宜”(1分)。这说明样本幼儿园教育质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在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上,79所样本幼儿园生均投入的均值为0.54万元/年,生均成本的均值为0.51万元/年;生均投入略高于生均成本,这一结果基本合理。进一步从构成来看,在生均投入中,财政拨款占43%,家长缴费占54%。在生均成本构成中,最主要的支出是人员经费(占72%),其次是公用经费(占17%),而固定资产折旧费占比(7%)相对较低。

      2.分布状况

      在幼儿园教育质量得分分布上,大部分样本班级的《质量量表》总分处于2分至5分之间,而两端得分的班级比例很低,且没有班级达到6分以上。根据《质量量表》本身的界定,37.3%的班级为“低质量”,意味着这些班级的环境和教育尚不能完全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并可能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带来潜在伤害;近60%的班级教育质量为中等;仅有3.8%的班级能够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同样,大部分幼儿园的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也主要分布在低端。如果以0.75万元/年为分界线,近80%的幼儿园生均投入在0.75万元以下,其中,57%的幼儿园在0.5万元以下;77%的幼儿园生均成本在0.75万元以下,其中,62%的幼儿园在0.5万元以下。20%的幼儿园生均投入在0.75万元以上;23%的幼儿园生均成本在0.75万元以上;其中,生均投入和生均成本达到1万元以上的幼儿园约占14%。

      (二)教育质量、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的组间差异

      1.城乡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在幼儿园教育质量、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上,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教育质量上,城市幼儿园《质量量表》总分均值为3.88,而农村幼儿园相对较低,刚刚达到3分(即“最低要求”),形势不容乐观。无论是生均投入还是生均成本,城市幼儿园都明显高于农村幼儿园;其中,城市幼儿园的生均投入是农村幼儿园的2倍以上,生均成本约是农村幼儿园的1.8倍,这反映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与农村在学前教育发展上的不同资源配置水平。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幼儿园的生均投入仅仅与生均成本持平;这样看来,农村幼儿园一般仅能勉强运作,难免出现经费拮据的窘迫状况。

      

      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城市与农村幼儿园,无论是在教育质量上,还是在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从具体项目来看,在生均投入方面,城乡之间在财政拨款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家长缴费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1)且差异量更大(t=5.52)。在生均成本方面,城乡之间在人员经费上差距很大(均值差为0.27万元/年,t=4.48)且极其显著(p<0.001),而其他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由此推断,排除其他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单纯从“投入—成本—质量”的影响路径而言:由于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拨款,家庭支付了更高的学费,城市幼儿园可以支付更高的薪酬聘任更高水平教师,带来的结果是城市幼儿园教育质量显著高于农村。这是城乡之间在财政性资源配置、家庭支付能力、教师资源分布与流动上的不均衡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结果。这一结果揭示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全面和深远影响。

      2.办园性质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在教育质量、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教育质量上,公办幼儿园《质量量表》总分均值为3.72分,而民办幼儿园得分相对较低,也是刚刚达到最低要求(3.05分)。无论是生均投入还是生均成本,公办幼儿园都明显高于民办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的生均投入是民办幼儿园的2.1倍,生均成本是民办园的1.7倍。值得注意的是,民办幼儿园的生均投入低于生均成本。其原因是民办幼儿园真的“入不敷出”,还是由于经费的跨年度支付或其他原因造成,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探明。

      

      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4),公办与民办幼儿园之间,无论在教育质量上,还是在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从具体项目来看,公办幼儿园在财政拨款和人员经费上极其显著地高于民办幼儿园(p<0.001),这显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据此推断,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单纯从“投入—成本—质量”的影响路径而言:公办幼儿园获得了绝大部分的财政性经费,更高的薪酬待遇和稳定的保障自然会吸引更高水平的教师,因而,公办园教育质量显著高于民办园。这一结果揭示了现有的财政投入体制所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质量不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公办、民办幼儿园之间在家长缴费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三)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的关系

      1.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的相关分析

      

      由表5可见,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生均投入还是生均成本,均与幼儿园教育质量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证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对教育质量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与生均投入相比,生均成本与教育质量的相关性更高(r=0.55,p<0.001),说明实际用于教育过程的生均成本是影响教育质量更加关键的因素。进一步从具体构成要素来看,在生均投入中,财政投入与教育质量不存在显著性相关,而家长缴费与教育质量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44,p<0.001)。这里再次说明,现阶段政府的财政投入分配不均衡,过分偏向城市地区尤其是公办园,对于农村和民办园的教育质量没有起到支持性作用;因此在控制了所在地和办园性质后,财政投入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相关性就消失了。而家长缴费与教育质量的显著相关,则印证了“优质优价”的市场法则: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需要更高的投入,也需要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在生均成本中,其三个构成要素与教育质量均存在显著性相关,都对教育质量有极其显著的影响(p<0.001);其中“人员经费”与教育质量的相关系数最高(r=0.55),这说明人员经费是学前教育成本中最重要、作用最大的支出。这显然符合事实与逻辑: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而高素质的教师自然需要支付较高的薪酬待遇。因而,对于幼儿园教育质量而言,指向于提升教师薪酬待遇与师资队伍素质的投入是最有效的投入。同时,生均公用经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对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在这些方面的适当投入也会对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2.生均投入、生均成本随教育质量的相关变化趋势

      我们以质量等级分1分为一个单位,对不同教育质量班级的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进行分组描述性统计,并根据这一结果绘制了图1,以直观地展现随着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的变化趋势。

      

      图1 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随幼儿园教育质量变化趋势图

      图1清晰地呈现出生均投入、生均成本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变化趋势。总体而言,随着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当幼儿园达到较高质量后(从4-4.9分至5分以上),生均投入不再增加(从图上看是缓中有降),但生均成本仍在明显增加。由此可见,不同水平的幼儿园教育质量,需要相应水平的生均投入与生均成本;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成本之间的同步变化趋势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从“极低质量”(1-1.9分)上升到“有质量”(3-4分),生均投入需要从0.12万元/年上升到0.64万元/年,生均成本从0.16万元/年需要上升到0.54万元/年;同样,从“有质量”(3-3.9分)上升到“高质量”(5分以上),生均投入从0.64万元/年上升到0.93万元/年,后者仅是前者的1.45倍,而生均成本则需要从0.54万元/年上升到1.46万元/年,后者是前者的2.7倍。幼儿园教育从“中高质量”(4-4.9分)上升到“高质量”(5分以上),生均投入并没有相应的增加(甚至略有下降),但生均成本却仍需大幅增加,从0.89万元/年上升到1.46万元/年。值得关注的是,在教育质量的两个极端的幼儿园在生均投入与成本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现象:生均成本高于生均投入,这在高质量的幼儿园表现得尤为明显。到底是由于入不敷出,还是由于办园经费上的跨年度支付,或其他原因造成?由于这两个质量水平的幼儿园在本研究中样本量不足(仅2-3个幼儿园),很难做出科学的推断。这一现象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验证和解释。

      3.教育质量随生均成本的相关变化曲线

      上述分析表明,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成本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为更直观地反映教育质量与生均成本之间的关系,我们绘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变化曲线图。由于本研究中的样本在生均成本上高度集中在低端,为避免样本分布不均带来的问题,我们决定采用百分位分组的方法来绘制该相关曲线。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根据生均成本将79个园所归为10档(生均成本最低的百分之十的园所为第一档,以此类推,第十档为生均成本最高的百分之十的园所);然后计算每个园所的班级平均教育质量以及每一档中所有园所的平均教育质量,最后绘制出幼儿园教育质量随生均成本变化的相关曲线图(见图2)。

      

      图2 幼儿园教育质量随生均成本的变化曲线

      图2显示,随着生均成本的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总体上在不断提高;但这种提高的幅度并不均衡,存在大幅上升、相对平缓、或略有起伏等不同模式的区间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幼儿园教育质量随生均成本的相关变化曲线有几个区间的变化值得关注:第一,生均成本从第一百分位(0.11万元/年)到第四百分位(0.3万元/年),教育质量呈现一定幅度的波浪式上升,但并未突破低质量区域(低于3分)。第二,生均成本从第四百分位(0.3万元/年)到第六百分位(0.46万元/年)时,教育质量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增长了1分左右(2.65到3.69,增长了39%),从“低质量”(3分以下)上升为“有质量”(3分以上),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经过这一快速上升之后,该曲线似乎进入了一个盘整期,自第六百分位(0.46万元/年)到第九百分位(0.9万元/年),生均成本增长了近1倍,但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不明显,一直在中低质量区间徘徊(3.69~3.82)。第三,另一次显著的教育质量提升出现在第九百分位(0.9万元/年)到第十百分位(1.38万元/年),生均成本增长了53.3%,教育质量得分从3.82上升到4.46,增长了近16.8%,从中低质量水平提升至中高质量水平。

      四、讨论与政策建议

      (一)政府亟须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以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本研究证明,在当前背景下,生均投入、生均成本与幼儿园教育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高质量需要高成本,低成本往往低质量;由此可见,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是建立在必要的投入与成本保障基础上的。本研究显示,我国目前幼儿园生均成本与教育质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国际比较数据表明,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的各项指标上,我国不仅远远落后于OECD成员国等发达国家,也明显落后于墨西哥、智利等发展中国家,以及同为“金砖国家”的俄罗斯与巴西。如,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学前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俄罗斯为0.6%,巴西为0.5%,而我国仅为0.035%;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百分比,俄罗斯为14%,巴西为8%,而我国仅为1.2%[6]。因此,为实现“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宏伟目标,履行“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庄严承诺,我国政府必须大力提升并保障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水平。研究者建议,在将来的学前教育有关法规中必须明确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以及生均财政拨款的制定办法或标准,保障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水平;确定学前教育投入合理的分担比例及调节机制(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担比例,生均投入中财政投入与家长缴费的比例等),改变目前财政性投入在生均投入中的比例过低的状况,以体现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

      同时,本研究揭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生均成本的增加并非完全同步,存在多种不同模式的速率变化,投入效益水平的变化往往与成本支出结构的合理性有关。因此,政府在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同时,必须注意学前教育成本支出结构的合理性与投入方式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杜绝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不合理投入(如,仅仅投入园舍等硬件建设,而忽视或缩减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日常运作经费、保障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与质量提升要素的投入)。

      (二)建立公平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加大对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投入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生均投入”结构中,“家庭缴费”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财政拨款”所占比例,因而,家庭是学前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化程度较高,总体上遵循“优质优价”的市场化法则;而广大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市低收入群体对学前教育的支付能力极其有限,因而只能“购买”到低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本研究发现,农村园、民办园的“生均投入”勉强与“生均成本”持平,甚至低于“生均成本”。这意味着许多农村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实际上大多服务于中低收入群体)生存处境艰难,可能面临“入不敷出”或“寅吃卯粮”等问题,很可能因经费投入不足而教育质量低下。究其原因,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影响下,财政性资金大多流向了城市;在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下,财政性资金也很难流向民办幼儿园。应该看到,财政性资金是公共资源,每一位适龄儿童都有同样的权利享受——甚至农村儿童、特殊需求儿童等由于其不利处境而应优先获得并加以补偿;而现有的财政投入体制无形中制造并拉大了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不公平。因此,在整体逐步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过程中,政府应优先保障对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保障并逐步提高对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学前教育经费补助。建议改革现有财政投入体制,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投入,用于园舍基础设施改造和维护、合格师资的聘任和教师培训、教玩具配置、生均公用经费的拨付等。应尽快打通财政性资金投入民办幼儿园的有效渠道,建立并不断完善向有资质的普惠性民办园购买服务的机制和多元化路径(如,购买学位,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或生均教育费补贴,向弱势群体发放幼儿教育券,对合格教师进行薪资补贴,派驻公办教师,提供教师培训,统一配置教玩具等)。同时,应加强监管以确保公共资金安全与合理投向,让财政投入能够确实有效地支持农村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优先保障弱势群体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防止“用政府投入建设超标准、高收费的幼儿园”①。

      (三)教师队伍的投入是学前教育经费有效投入的关键

      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7][8],本研究揭示,在生均成本结构中,人员经费与幼儿园教育质量高度相关,是幼儿园教育质量最有效的预测指标。这充分证明,教师队伍的投入是学前教育经费有效投入的关键,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是学前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核心动力。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着力打破原有的体制障碍,创新管理机制,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公平地位和待遇,彻底解决民办幼儿园教师身份问题,使其依法享受《教师法》规定的各项权益;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薪酬水平,增强职业吸引力,让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通过多条途径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推动,促进合格教师与高素质教师的公平配置与合理交流,不断缩小师资水平在城乡之间、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的差距,从而在根本上促进各类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的样本区域局限于一个省份,因此研究结论未必可推论全国。另外,由于样本分布的局限性,低端样本(低成本、低质量)与高端样本(高成本、高质量)数量均相对不足,因而这一相关曲线有待全国更大范围、更全谱系样本研究的验证或修正。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可结合国家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与儿童人口变化趋势数据,对不同普及程度、保障条件和成本分担机制下,我国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有质量”或“高质量”幼儿园教育的生均投入水平和财政投入规模进行预测性分析。

      ①此处引自《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

标签:;  ;  ;  ;  

幼儿园教育质量与学生平均投入和成本关系的研究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