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考察论文

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考察*

李富强 卫彦雄 吕 洁

【摘 要】 克木铜鼓主要有三种类型,也代表三代铜鼓。铜鼓对克木族人而言,珍贵而神圣,铜鼓于其历史中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铜鼓深深地影响着克木人的现实生活,人们依然遵循一定的习俗使用铜鼓。但目前老挝克木人制造铜鼓的技术已失传,而且铜鼓流失严重,铜鼓的神圣性已逐渐受到侵蚀,以往使用铜鼓的传统仪式亦越来越简化,甚至消失了,铜鼓文化明显趋于衰落,保护和传承发展克木文化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 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

2018年7月26日至8月4日,由广西民族大学李富强、卫彦雄,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李珍、覃芳,广西日报社黄平强等5人组成的调查组,赴老挝万象、琅勃拉邦、南塔等地,对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进行了调查。这是继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与老挝国家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于2013年7~8月间对老挝铜鼓进行调查之后而开展的田野调查。此次田野调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除了在万象、琅勃拉邦、南塔城市里考察博物馆、访问文化界人士之外,重点是深入南塔省南塔县田头村(Bank Houana)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田头村是一个克木人村,共有114户,559人,其中,女性284人,男性275人,克木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7%以上。全村尚有3户人家保存有铜鼓,偶尔还使用铜鼓。我们调查组对田头村进行了为期2天的调查。本文就是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

地下水过度开发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方面破坏水的自然循环,引发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面沉降等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易引发社会矛盾,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为了防患于未然,对破坏性或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行为,应纳入刑法视野。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没有取得取水许可证而直接从地下大量取水的,或者虽然取得许可证却采取破坏性手段取水的,如过度抽取地下水的行为,比照非法采矿罪和破坏性采矿罪的规定,增设“非法取水罪”和“破坏性取水罪”。通过追究刑事责任,威慑破坏或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行为的发生。

一、老挝克木人简况

克木人是中国—东南亚的跨境族群。克木(Khmu)是其自称之一,意指“人”“人民”“人们”。中国的克木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景洪市和勐腊县,东南亚克木人主要聚居于中南半岛,在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等国均有分布。克木人口总数无法精确统计,但至少在7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有3291人[1],老挝有40多万人,越南约有4.2万人,泰国有l万人,柬埔寨有2000多人,缅甸境内克木人的总数不详[2]19-21

克木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语言属孟高棉语族。据中国学者研究,克木人虽然是古代孟高棉语民族先民进入今中国云南边境和中南半岛北部后才逐渐形成的族群[3],但很可能早于濮人到达东南亚地区,甚至早于老族人到达老挝[4]

(2)纯下亚段获工业油流的井较少,多为液量低的差油层及干层,只有在储层自然电位异常幅度相对较大,微电极有明显正差异,且电阻率相对较高的储层可获得高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生活使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大众媒体也给了他们许多知识,因此,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要有正确的估计,在引入探究课题,创设探究情境时,要剖析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找到切入点,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探究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

老挝是如今克木人口最多的国家。老挝的克木人主要分布在万象、川扩、琅勃拉邦、丰沙里、南塔、乌多姆塞、波乔及沙耶武里等省,各地克木人有所不同,可分为克木乌、克木霍、克木别、克木困和克木勒5个支系,但各支系在语言、文化及风俗习惯等方面没有大的差异。[5]

克木人是一个农耕族群,其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克木人的农耕礼仪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其核心就是主宰谷子(旱稻)的谷灵“玛我”(谷子妈妈)信仰。“玛我”的载体本是特定的谷穗,但现在通常是由克木人家庭的女主人来象征。一年中一般要举行3次有关“玛我”的祭祀礼仪。第一次在春季,即每年4月播种前;第二次在秋季,谷子晒干后举行打谷仪式;第三次在12月,即谷子归家入仓3天后举行的“叫谷魂”仪式。

克木人虽然也有少数人信仰佛教,但主要是信奉万物有灵。他们绝大多数人深信,鬼魂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而,每个村子都有巫师,每当有灾难或怪异之事发生,便可由巫师通过作法以判定是什么鬼魂及为何作怪,并针对它的嗜好、特征,主持祭祀仪式,如祭山鬼、田鬼、地鬼等。

第三代铜鼓有2类:第一类鼓面立有三叠蛙,鼓身饰有3只象、3只田螺,面径规格分别有5拃、7拃、7.5拃、8拃;第二类是鼓面立二叠蛙,鼓身饰有2只象、2只田螺,或没有象、田螺。

克木人每年除了围绕农事有各种节日庆典之外,还有冬令节和新宅祭等节日。冬令节是各户人家和近亲共同祭祀祖先的节日。过节的日子由各家各户依自己祖先之诞辰和忌辰确定,因而各不相同。但仪式大体一致,待客人到齐之后,主人在每个人的膝盖涂上鸡血,在各人的手腕拴上白棉纱,表示祝福。新宅祭是盖了新房的人家为新宅落成举行的庆典,一般在公历三月中旬举行。盖房前,长老们要先择定动工和竣工的日子,以便举行庆典仪式。[5]

二、老挝克木人铜鼓的历史

初次踏上这片土地,那是1997年的8月,阳光灿烂的地方——甘肃省夏河县。阳光照得人几乎无法完全睁开眼睛,空气在我记忆中顿时变得透明起来:深蓝色的天空,红色的拉卜愣寺,亮丽的服饰,黝黑的肌肤,一切都那么神秘和新奇。之前听说当地人喜欢活佛的相片,于是我专门到照像馆找来一些随身带着,到寺庙附近看人们转经筒,见到牧民就赠一张。“嘎真齐!”——这是我学会的第一句藏语,意思是“谢谢!”一位老年人接过相片,回赠我一个友善的笑容,手捧着相片举到了头顶。

威荪和囊昆坎夫妇不仅是第一代铜鼓的制造者,也是第二代铜鼓的制造者。第二代铜鼓在十一世纪的头25年开始制造,那时的铜鼓是用合金来制造的,其中有铝、红铜、锡、白铜、银,各种金属成分很多。在十一世纪头25年,据说生产了3200面铜鼓。生产这些铜鼓时主要使用了这个村的劳动力,他们不仅生产铜鼓,还去挖矿、炼矿,然后制造铜鼓。

威荪(Viseng)和囊昆坎没有生育,但威荪(Viseng)有3个妹妹,他把3个妹妹的孩子抚养成人后,留下1个女孩作为继承人。威荪(Viseng)和囊昆坎很能干、富有,他们分别于47岁和42岁去世,是同时去世的。当时他们想度过一条大约200米宽的河,去对岸建立新村,因河水湍急,妻子自告奋勇要先游过河,约好待安全到达对岸发出呼叫后,丈夫再游过去。不料妻子跳下河时,压到一个猫头鹰,猫头鹰发出的叫声被丈夫听到,以为是妻子安全抵达对岸的信号,丈夫也就随即跳入江中,与妻子一起被淹死了。威荪(Viseng)和囊昆坎的养子和养女,将他们的尸体带回来,放到船上,飘回他们出生的地方柬埔寨。船飘到琅勃拉邦南巫河流入湄公河的入口时,船被卡住了。他们的子女只好把他们的遗骨葬到悬崖上。

第三种铜鼓是新一代铜鼓,转移到泰国的清莱府一个叫咩弘算的村子生产。威荪(Viseng)和囊昆坎去世后,他们的后代和村民还在原来的村子里生活了30年,后来这个村的村民就搬迁到泰国的清莱府。到十四世纪,威荪的后代就想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去生产铜鼓,并当作商品去出售。这就是第三类铜鼓。很多少数民族都把这类铜鼓作为文物摆放在家里。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老挝北部5省克木人,就到泰国的清迈、南邦、清莱购买这些铜鼓,即第三代铜鼓。

据了解,现在依然使用铜鼓的克木人主要分布在老挝北部的5个省:南塔省、博胶省、乌多姆赛省、丰沙里省、琅勃拉邦省。克木铜鼓主要有三种类型,也代表三代铜鼓。关于其历史,现在只有传说可据。据我们在老挝南塔省南塔县田头村收集到的一个流传于克木人民间的传说,克木铜鼓的最早制造者是昆将(Kun Jiang)带领的一群人,最初造铜鼓的人叫威荪(Viseng)和囊昆坎,他们是一对夫妻。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国云南的洱海搬迁到柬埔寨的,到他们的父母一辈居住于柬埔寨的吴哥,到九世纪,威荪出生,到威荪12岁,他的妻子囊昆坎7岁时,他们就从柬埔寨搬迁到老挝北部。那时的威荪和囊昆坎夫妇住的村子叫德康村,这个村在现在的博胶省泡峒县,目前这个村有95间房子,380人。

7、拆卸旧阀门时,最下部一条螺栓不能拆掉,在旧阀门不离开法兰的情况下安装新阀门,待新阀门能够固定在法兰上时,再将旧阀门拆除,防止抽真空过程中突然漏油,新旧阀门都不在法兰上,造成大量绝缘油泄漏。

第一代铜鼓的鼓面比较厚且宽,铜鼓面径有3种规格,分别是7拃、7.2拃、7.5拃。这种鼓一般鼓面饰有单蛙,鼓身饰有大象、田螺,也有一些没有象和田螺;另一种鼓面有3叠蛙,一般鼓身有3只象和3只田螺;第三种是鼓面立有单蛙,鼓身饰有单象、单田螺,或三蛙、三象、三田螺。这类鼓基本上是在靠近泰国的博胶省德康村生产。这个村处于一个三角地带,是6个县、3个省(南塔、乌多姆赛省、博胶省)交界的地方。

第二代铜鼓的面径有三种规格,分别是7拃、7.3拃、7.5拃。鼓面一般立有二叠蛙,鼓身或饰有2只象、2只田螺;或没有田螺、象。这是在第一种铜鼓的基础上,改进技术生产出来的。生产地点主要在南塔省的边境地区。

低温冷害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之一,该灾害主要指的是在气候条件较冷的情况下,气温骤降,然后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巨大影响,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冷冻灾害也属于低温冷害的范畴,也是导致农业生产出现影响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无论是作物种植业还是畜牧业的发展,都需要正常气候温度的支持,种植业以及畜牧业受到冻害的侵扰时会导致农作物和牲畜的死亡,并且冻害发生一般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地域性及突发性。

除了以上区别之外,第一、二代铜鼓鼓胎厚而重,鼓面太阳芒呈白色,敲起来音色浑厚,铸造的合金中含有较多的银、金,所以价格昂贵;第三代鼓铜鼓鼓胎薄而轻,鼓面太阳芒呈红铜色,敲起来音色轻飘。铸造的合金中银、金含量较少,因而价格较低。

三、老挝克木人铜鼓的功能

对克木人而言,铜鼓珍贵而神圣,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铜鼓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克木人中有由于滥用、乱敲天神赐予的铜鼓而失去天神帮助导致失败的传说[6]41,生动地说明铜鼓的神圣性,其使用必须遵循严格规矩、礼俗,乱了法度必定要受到惩罚。

根据克木人的风俗,主要是在4种情形下使用铜鼓。一是除旧迎新,即过新年之时;二是新宅落成后进新房之时;三是整理鬼屋驱邪避灾;四是在父母或家中有声望的人去世举丧之时。不同的情形使用铜鼓有所不同。如庆新年或进新房时,整个家族的人都会拿铜鼓来敲,鼓声轻快喜庆;而在举丧之时,敲打铜鼓的声音比较低沉、沙哑,气氛哀伤沉痛。

四、老挝克木人的铜鼓使用习俗

克木族人将铜鼓视为财富和吉祥的象征。在他们的观念里,铜鼓是丰收、富裕、安康、兴旺的象征和保证,拥有铜鼓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但一经买卖,铜鼓的这些神性、神力便消失殆尽。所以克木人至今仍较多地保存和使用铜鼓。在克木人的现实生活中,铜鼓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雨季来临种谷子前和丰收前夕,克木人都要敲响铜鼓举行仪式来祈求和庆祝。庆丰收时,村里的头人和受尊敬的人首先敲起铜鼓,然后由一个年纪稍长的人带领年青人唱歌跳舞。唱的内容是:“丰收了,我们就要将稻谷收入谷仓了,请天神天将把稻谷看好,以免被虫子吃掉或被损坏了。”另外,家里有人病了,可敲铜鼓除病。村里有人死了,也要敲起铜鼓,向上天禀报:“有人要升天了。”克木人认为,祖先灵魂可以保佑后人幸福安康、兴旺发达,而铜鼓是祖先灵魂的载体和象征,因而,除了节日庆典要祭祀祖先之外,但凡有各种灾祸发生,也要敲响铜鼓祭祀祖先,以敲醒祖先之灵魂,以求其庇佑子孙后代平安富贵、兴旺发达。

此后一个月内,铜鼓任凭敲击。如若有外人闻声前来观看,甚或敲击铜鼓,则被视为是吉兆,可为主人祛除灾祸。当然,若发生这样的事情,来观看或敲击铜鼓的外人是要留下一些钱或食物的。

三代铜鼓的区别在于:

以往将铜鼓取出来使用前有比较繁复的仪式过程。首先是拴线仪式。拴线仪式老挝语叫“巴席”,是一种常在逢年过节、婚嫁庆典时举行的祝福仪式。其过程,简单来说,即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老(或和尚),一边念祝福词,一边按长幼尊卑,依次往客人手腕上拴上雪白洁净的棉线。拴线前,长老用棉线先在客人手背上轻轻地往外刮几下,表示“祛祸”,在手心上轻轻地往里刮几下,表示“祈福”,合起来便是“驱邪祈福”之意。客人在拴线后双手合十道谢。拴在手上的线,至少要戴三天,以表虔诚。拴线仪式完成后,先是用水来擦拭铜鼓,而后再杀两只鸡,把鸡血淋在铜鼓上,用鸡毛进行擦拭,并为鼓耳和鼓面的青蛙拴上棉线。如此之后,方可以敲打铜鼓。依序是主人先行敲打一个小时左右,而后才可由别人敲击。可现在只有比较简单的仪式,即在取出铜鼓之后,或在把铜鼓收藏回去之前,在露天处,打一个鸡蛋,摊在鼓面上,意思是让名叫“彦”的鼓魂吃鸡蛋,以慰问铜鼓。

除了以上4种时刻之外,克木人平时是将铜鼓收藏起来的。以前克木人一般不会把铜鼓放在家里,因为忌讳有鬼,而是将之藏在树林里,或收藏在山洞中,整个家族的铜鼓集中存放在一起,用木桩圈起来;铜鼓的鼓面和鼓足不能直接接触土地,否则声音会变;铜鼓取出来使用后,要放回原地。但现在已不敢把铜鼓收藏在树林里了,因为怕被盗。

本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某化工专业培养计划、结合相关参考文献,以毕业要求3为例描述了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过程,重点介绍了定量评价过程,但对教学环节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定性评价部分体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需要通过文献查阅、调研和专家咨询建立完整、可行、细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

五、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的现状

目前老挝克木人制造三代铜鼓的技术都已失传,尽管铜鼓的制造依然在继续,但现在制造的铜鼓在音质等方面的水准都与传世铜鼓有差距,而且铜鼓流失严重,尽管在克木人心目中,铜鼓依然是神圣的,但当今社会,铜鼓的神圣性却已逐渐受到侵蚀,铜鼓的买卖多了起来,尽管老挝政府已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禁止铜鼓的买卖,但非法的买卖依然存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之前,老挝克木人传世的铜鼓还比较多,人们使用铜鼓也比较常见,但此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很多从泰国买回去的铜鼓又被卖回泰国,并转卖到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据估计,当时克木人买回去的铜鼓,95%已经流失到外国。

据了解,现在克木人村庄已很少有铜鼓了。我们这次在南塔田头村调查只看到一面铜鼓,但这面铜鼓已随主人离开故土,迁居南塔县县城。这是一面黑格尔Ⅲ型的早期类型鼓,面径45厘米,鼓高33厘米,胸径38厘米,腰径35厘米,足径42厘米。鼓面中心太阳纹9芒,光体中心为圆圈纹组成的五角星,外为一圈圆圈纹,芒间翎眼纹;1弦分晕,共8晕;第1晕栉纹,第2、3、5、6、7晕同心圆圈纹,第4、8晕光素;边缘为复线三角形纹;鼓沿单蛙4只逆时针环立;鼓缘外伸1.5厘米;鼓胸1弦分晕,共5晕,第1、4晕栉纹,第2、3晕同心圆圈纹,第5晕光素;鼓腰1弦分晕,共5晕,第1、4晕栉纹,第2、3晕同心圆圈纹,第5晕光素;鼓足1弦分晕,共6晕,第1晕光素,第2、5晕栉纹,第3、4晕同心圆圈纹,第6晕复线三角形纹;腰足间有胸凸棱线部半环耳一对;合范线2道(见图1)。

城市里有一些收藏家收藏有克木铜鼓。我们此行看到的另一面克木铜鼓被收藏在万象的Leuxay宾馆中。这是一面黑格尔Ⅲ型鼓,面径58厘米,鼓高59.8厘米,胸径49厘米,腰径36厘米,足径45厘米,壁厚1.5厘米。鼓面中心太阳纹12芒,光体上印一团菊纹,芒间团菊纹;1、2弦分晕,共20晕,第1、6、8、12、16、19晕栉纹,第2、13、15晕云纹,第3、5、9、11、17、20晕连续的复线菱形纹,第4晕由四个小菱形组成的大菱形纹,第7、14晕为复线方框内饰四个乳丁的复合纹,第10、18晕鸟纹与团菊纹;鼓沿三叠蛙4组逆时针环立;鼓缘外伸3.8厘米;鼓胸2、3弦分晕,共10晕,第1、9晕连续的复线菱形纹,第2、6、8晕栉纹,第3、5、7晕云纹,第4晕为复线方框内饰四个乳丁的复合纹,第10晕上部栉纹,中下部光素;鼓腰1、2弦分晕,共21晕,第1、11、13晕连续的复线菱形纹,第2、4、8、10、14、16、18、20晕云纹,第3、5、7、9、15、19晕栉纹,第6、12晕光素,第17晕为复线方框内饰四个乳丁的复合纹,第21晕上下部为栉纹、水波纹,中部光素;腰部一侧假合范线处从上至下塑造田螺三只,下行走象3头,第21晕处水稻一株,对应的一侧第21晕处塑造二条跳跃的鲤鱼;鼓足2、3弦分晕,共2晕,第1晕连续的复线菱形纹,第2晕栉纹,足下部光素;胸部叉根扁耳两对,面饰弦纹、稻穗纹;假合范线2道(见图2)。

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整体施工过程的安全性,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能够依照基本的施工程序进行,以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工程质量。该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整体的施工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了各个施工程序以及施工步骤,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严肃对待。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以及规定进行,并进一步准确实施,保证每一环节都能够安全有效的进行。

图1 老挝南塔省南塔县田头村克木人现在使用的一面铜鼓

当铜鼓游离于乡土,以往使用铜鼓的传统仪式亦越来越简化,甚至消失了,铜鼓文化自然明显趋于衰落。这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克木人传统文化式微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

为了遏制这种趋势,保护和传承发展克木人传统文化,当地政府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发起了两次抢救克木人文化运动。2015年8月18日,南塔省政府颁布了一个省长令,宣布成立南塔省促进克木族文化传承发展咨询委员和管理委员会,规定了咨询委员和管理委员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与传承克木人传统文化的工作迈上制度化。此后,克木人传统文化有所复兴,包括铜鼓文化。比如本已式微的克木新年(在公历12月底至1月初),自2016年起,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复兴了起来,传统的主题和内容是庆丰收,可如今成为了集中展示克木传统文化的庆典,打铜鼓几乎贯穿整个节日。

但是,就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保护和传承发展克木文化运动并不热烈,效果亦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克木人在老挝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边缘的地位;二是在大众普遍只是勉强解决温饱、物质生活条件不很优裕的条件下,老挝社会尚未对保护传承和发展克木等少数民族文化形成普遍共识;三是克木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自觉。因此,保护和传承发展克木文化依然任重道远。

图2 老挝万象Leuxay宾馆收藏的克木人铜鼓

参考文献:

[1]朱森全.中国有哪些尚待识别的民族[J].四川统一战线,2008(10).

[2]李成武.克木人:中国两南边疆一个跨境族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何平.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与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的形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3(2).

[4]何平,罗圣荣.克木人的形成与早期历史[J].思想战线,2008(2).

[5]潘征峰.老挝克木人风情[J].东南亚,1978(1).

[6][越]叶廷花.老听人与铜鼓[C]//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编.铜鼓研究资料选译:第5辑.1983.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KHMER PEOPLE’S BRONZE DRUM CULTURE IN LAOS

Li Fuqiang,W ei Yanxiong,LüJie

Abstract: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Khmer bronze drums.They represent three genera⁃tions of bronze drums.Bronze drums are precious and sacred to the Khmer people,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bronze drums has always been kept in their memory.In the Khmer people's mod⁃ern life,bronze drums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ome customs about bronze drums are still practiced today.However,the technology of making bronze drums by Khmer people has been lost,and more and more bronze drums have disappeared seriously.The sacredness of bronze drums is re⁃duced and weaken.The traditional rituals of using bronze drums in the past have been simplified and even disappeared.Obviously,the bronze drum culture has declined.So it is still a long way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Khmer culture.

Keywords: Laos;bronze drum culture;the Khmer people

【作 者】 李富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卫彦雄,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博士,副教授;吕洁,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4-454X(2019)04-0090-0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17ZDA163),广西壮族自治区八桂学者“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研究”岗成果。

〔责任编辑:袁丽红〕

标签:;  ;  ;  ;  ;  

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